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时间:2022-04-13 11:21:25 教案 我要投稿

《阿房宫赋》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美誉。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 , 体物写志也。”因此,它对于事物的描写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结尾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体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志”。《阿房宫赋》一二两节属于“体物”,三四两节属于“写志”。先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志”),再去欣赏“体物”部分,更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体物”的重要意义,从而掌握赋的特点。

  另外,如果按照传统教法先介绍写作背景再研究课文,学生可能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关语句而顺势抛出写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体特征,诵读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培养他们背诵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的作用和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体物”和“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的是《六国论》。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灭亡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虽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皇帝,但这个强大的封建王朝还是避免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秦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讨论)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一文中也表达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阿房宫赋》。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课文哪些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研习三、四小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逐句翻译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两个反问句引发议论,从人之常情着笔,揭露了秦的奢侈。接着用一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举秦的纷奢。排比的句子一连用几个“多于”,秦的奢侈与百姓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语气强烈。结论显而易见: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第三段是就秦论秦,第四段则扩展到治国方针的议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设进一步阐发立国之本: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最后的警告如警钟长鸣,对治国者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介绍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军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送命。本文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是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这类文章一般都不会为了写史实而写史实,都有其现实针对性。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被察当今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国论》也是借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师生可以就这一类文章的这一特点共同进行探讨。

  六、课后背诵三、四两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了解“体物”与“写志”的各自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背诵一、二两小节。

  一、既然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论述清楚了,前两节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习一、二两小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诵读法来了解“赋”体铺陈的特点,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

  先听录音,再请两三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声朗读。

  1 .思考: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2 .思考: 这样描写对后文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绍“赋”体铺陈的特点,并介绍“体物”与“写志”之间的关系。

  赋的特点是 “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 ” (《文心雕龙 #8226; 诠赋》)。 “ 铺采?文 ” 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 体物写志 ” 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 “ 写志 ” 是立赋的根本。

  本文前两节不拘于具体的 “ 现实和真实 ”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更能充分体现秦朝灭亡的原因。

  三、背诵一、二两小节。

  明确:师生合作理出第一小节的写作思路,再试着背诵。

  第一小节写作思路:头两句写出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下面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写地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小节由学生独自整理写作思路并完成背诵任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阿房宫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

  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失”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两千年来的风雨洗礼,今天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

  三、疏通,熟读课文:

  四、通读全篇,理清结构层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第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模。

  第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第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写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第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第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其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兜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生,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秦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第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始皇荒淫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始皇覆辙。

  第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五、研讨:

  1、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分析: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匹,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罩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像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身,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都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政”。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所不同。《过秦论》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过秦论》以秦朝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过秦论》作为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

  《阿房宫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本文的结构层次 。

  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赋”、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二节

  教学过程:

  1、 介绍“赋”

  这个单元的课题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这是指上给皇帝的奏章;“滕王阁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绍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师说”的“说”我们多次学过,这是一种议论文体。以上这些课文的文体在题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阿房宫赋》的“赋”是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86页臧克家写的一篇作品欣赏。

  看了这段话后,你获得了哪些有效信息? [明确] “赋”是有诗衍变而成的一种文学体制;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辞人之赋徒有华丽的外表,而诗人之赋不但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阿房宫赋》属于诗人之赋。

  [幻灯] 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这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赋呢,我们曾经粗略的提到“赋者,铺也”。《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学完《阿房宫赋》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这种美了。

  赋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这样几个阶段。

  2、 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有张幻灯片,大家简单看一下。[幻灯]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 杜牧

  3、 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放幻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幻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4、 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强调应读阿房(fang)宫)[放录音]

  5、 划分结构

  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幻灯]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6、 梳理第一小节

  (1) 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一的1、2、3看看第一小节。

  (2) 请同学回答第一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请同学回答第二题,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请同学回答第三题,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三层)

  (3) 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强调:毕:完了,指被秦国所灭。一:统一,数词→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4) 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二层。请同学翻译。

  强调:构:构造,建构。折;转折。走:奔向,趋向。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5)第三层

  同学翻译

  强调:“五步一楼”的“一”: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萦绕。回:曲折,迂回。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环绕。

  钩心斗角:古今异同。古: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今: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量词,犹“座”。

  霁: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通感修辞。用“触觉”去状摹“听觉”,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气候:古今异同。古: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6)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7、梳理第二节

  (1) 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嫱,王子皇孙。”

  (2) 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妃姘媵嫱;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词→动词。 辇:原义: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歌、弦:名→动。 为: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 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请同学翻译。

  强调;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比喻女子乌黑的头发。腻:脂膏。

  杳: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之:动词。到……去。

  尽、极:互文,极力,尽量。

  缦:同“慢”,迟缓的引申义。缦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 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铛:名作动,把它当作铛。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 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三层)

  (6) 读第二小节

  8、 总结一、二节

  在这两小节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1、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2、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拘秦”。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3、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强调:秦:秦朝统治者。爱:喜欢。念: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幻灯]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灯]

  同学翻译

  使:致使。南亩: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定语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国。

  城郭:城墙。城市。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象声词。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市;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强调:独夫。 骄固:骄横顽固。归纳固的用法:顽固;稳固(《谏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呐喊,引申为起义。举:被动,被攻占。一:数词。

  可怜:这里指可惜。古今异同。今: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读第三小节

  4、讲解第四小节

  同学翻译。

  强调:族:名作动,灭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爱: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谁?(唐朝的统治者) 鉴: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5、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一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幻灯]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6、那么再请位同学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灯]

  7、讨论书后第五题

  8、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阿房宫赋》教案】相关文章:

苏轼《赤壁赋》教学反思(精选6篇)07-24

赤壁赋教学反思500字(通用6篇)07-17

《章鱼》 教案04-04

《桥》教案04-04

爱迪生教案04-03

《昆虫》教案04-01

《夏夜》教案04-01

《种瓜》教案04-01

《春雪》教案03-31

《称赞》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