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时间:2022-05-23 12:16: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三专题八的第三课,是继前两课浪漫主义情怀、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与融合,是东西方文化在经历碰撞与冲突后一种新的融合,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时代性、交融性、多样性,有利于下一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的学习。教材内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要求。本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世界的文学、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毕加索和立体派。

  二、学情分析

  1、知识体系:学生对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利于本课学习。学生对必修二的学习对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2、能力基础:学生对文学艺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已有一定感悟和认识。2。文学艺术修养方面:学生比较欠缺这方面的储备。(根据新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学情认识,设置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段时间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通过学习能认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感悟文学到理性分析再到学以致用,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阅读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欣赏绘画艺术,让学生得到感悟和启示。通过上述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才能获得升级和真正的发展。通过学习海明威的作品感悟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确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本课重点。通过学生感悟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了解,并提升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2、难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同时根据学情,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不是本册内容,需要学生全面把握历史,所以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即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改变教材中背景与文化想脱离的讲解难度,过程中以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成长经历为案例,探究其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或特点而一一对应的时代背景。根据学生的文艺修养基础,体验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及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难处理的一个点,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朗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多体验,并从中感悟这些文学成就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感对当时社会以及对我们心灵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学法指导:

  朗读体验、分析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二次开发为特征的教材观;以学定教教学过程的设计贯穿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以世界文化的交流共融为主题,以海明威的时代与作品为主线。过程中首先直接感悟海明威作品的魅力;到根据作品内容思想分析产生时代背景,上升到理性分析的能力;再学以致用,自主探究海明威几乎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家们的成就特点,体会文学艺术的多样、交流、共融性。符合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六、教学设计:

  1、导入:开门见山,点出主题,并理解“打破隔离的坚冰”的内涵。——文化艺术的共融性设计意图:

  a、直奔主题,让学生目标明确

  b、通过概念教学,对标题的解析,运用启发式讲授,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本质——交流共融。主题部分

  (一)海明威与理想。

  通过图片、文字、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海明威塑造的人物形象。

  2、赏析(朗读感悟1原文片段)直接感悟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设计意图:

  a、鉴于学生文学储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故事情境。

  b、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悟故事的`情境和老人的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喜欢有感情朗读的这种感觉,提高阅读及审美情趣。

  3、冰山原则(朗读感悟短句2)教师引导其写作特点:简约的艺术,经验的省略。解释资料卡片中所提及的“冰山原则”,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此风格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再引入海明威所生活的时代。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探究,区别于冰山原则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区别与联系,教会学生比较学习。

  2、与时代背景的联系也因此埋下了伏笔。

  (二)海明威与时代这是本课难点,我在过程设计时分别从文学启蒙、迷惘时代、反法西斯战士三个时期来讲述海明威的文学之路,分别在每个时期让学生分析所对应的时代背景,体会到时代在文学作品中的深深的烙印。教师小结并让学生完整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a、提高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b、改变教材中背景与文化相脱离的讲解难度,将文化与背景紧密融合,学生较容易体会到文学艺术所对应的时代性。

  3、从小阶段特点到总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符合学生由分段到总体的建构认识水平,,也有利于从海明威的个体过渡到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与背景。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本课在必修三和本专题中的地位

  作为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一节课,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整个专题中,本课扣住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从19世纪初期的隔离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破隔离的坚冰而后互相融合与时俱进的特点,既承接前面两课,又能导入后面一课的内容。

  2、说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与能力:知道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认识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体验文学艺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感受文学大师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4)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学生情况——南浔中学高一学生

  3、说教学主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主题:文化的世界性(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基本学情)

  (2)教学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共融性。(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基本学情)

  (3)、教学难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的时代背景,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基本学情、课堂反映)

  二、说学情和师情

  1、学情:学生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掌握,这都有助于本课的学习。但在以往教学中发现学生史料研读、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历史学习缺少兴趣。不能区分不同科目学习的侧重点,很有可能把这堂文学史课当成文学课来学。

  2、师情:本人语言功底较好,善于引导学生,但课堂团体活动的组织能力相对薄弱。

  三、说教法和学法及依据

  1、教法:范例教学、以史导论

  2、学法:阅读感悟、师生交流

  3、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学情、师情;布鲁纳的“构建知识结构发现模式”理论

  四、说教学设计思路、环节及过程

  1、设计思路:以泰戈尔这个人物为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其他人物和作品为辅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以文学为例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课后自主完成这一时期美术领域的学习。

  2、教学环节

  (1)导入环节: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和部分获奖名单导入,预计3分钟。

  (2)突出重点:人物事迹介绍,文学作品赏析,得奖词解析,引导学生回顾旧知,预计18分钟。

  (3)突破难点:提供材料(文字、影像),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顾旧知,预设15分钟。

  (4)课堂小结:预计3分钟。

  (5)布置课后自主探究提:预计1分钟。

  (6)课堂巩固练习:预计5分钟。

  3、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教师提供诺贝尔文学奖图片先带领大家了解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再提供诺贝尔文学奖的部分获奖名单:让学生看看这些获奖者的国籍,学生会发现绝大多数获奖者都是欧洲人,其中有一个特例就是印度人:泰戈尔,他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由此导入新课。

  【如何突出重点】

  (1)请几个同学再从其他一些角度简单介绍下自己所知道的泰戈尔,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诗人、贵族、民族主义者等角度简单介绍泰戈尔。强调其文学的民族性,与本课主题——“文化的融合”形成碰撞,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文学的世界性”埋下伏笔,突出历史感。

  (2)欣赏泰戈尔的诗歌节选。设问1:这些文字体现了怎样的文学风格?(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引领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浓厚的西方文学色彩。)

  (3)欣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作品节选。设问2:这部作品体现了怎样的写作风格?与刚刚我们读过的泰戈尔的作品有什么共性的东西?(通过东西方文学的对比,深化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的理解,引入文学艺术的交融这一主题。)

  (4)提供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设问3:这段评语赞扬了泰戈尔作品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时期的作品的世界性的特点。)

  (5)教师总结:泰戈尔是亚非拉等国文学的代表,最终获得了西方人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这表明在亚非拉文学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也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是:共融性、世界性,隔离的坚冰被打破。也说明了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突出情感目标的实现。

  (6)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专题线索,指导学生进一步解读标题,加深对这一时期文学特点的理解,突出重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可以把坚冰理解为对彼此文化的不认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隔离的坚冰”开始被打破,开始了彼此心灵的交融,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思考这一时期欧亚各国文学作品对哪些问题的认识有了彼此心灵的交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供材料:“反战”成了欧美和亚非拉各国文学艺术家创作的共同主题。教师提供这一时期以“反战”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问题的理解。

  【如何突破难点】

  (1)再次出示泰戈尔的得奖评语:设问4: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进入设问5环节)

  (2)教师提供材料:设问5:据材料指出泰戈尔的作品体现了共融性的原因?

  (3)设问6:请大家结合课本并回忆旧知,当时世界上还有哪些大事能够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世界性特点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请学生与同桌互相商量思考,然后请学生概括,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4)在设问5、设问6回答的基础上整理设问4,并引导学生得出:“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认识。

  (5)欣赏根据鲁迅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电影片段。设问7:鲁迅笔下的阿Q是中国什么人的代表?鲁迅想要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问8:当时的中国处在怎样一种社会状态?(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这一问题和“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一特点的认识,以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在小结时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总结突出主题:文学的世界性

  4、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前布置学案、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并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课后给学生布置类似的题目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难点。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的特点(共融性、世界性)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特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六、说作业

  作业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巩固练习】、【课后自主探究】三部分,作业量合理,难度较适合高一会考,也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说反思

  我选取了一部分内容作为主线讲解,没有面面俱到,还有部分内容要学生自主完成,这部分内容我的预设和学生的行动是否能达成一致?如何检测?还需进一步研究。

  时间是否能掌握好有点难度。

【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相关文章:

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作文(精选33篇)04-2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浪花说课稿11-11

团圆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