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5 11:58:22 初中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例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例15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

  摘要

  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知识是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选入教材中的历史事件都是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必须知道的基本历史事实,学习难度不大,而教育意义深远。教师要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同时研究课堂趣味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历史;课堂;趣味

  前言

  历史作为一门记录人类成长历程的学科,它是人类文明和经验的积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习历史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因而历史的学习是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知识是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选入教材中的历史事件都是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必须知道的基本历史事实,学习难度不大,而教育意义深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历史课上垂头丧气,听课不认真,还总是搞小动作;对历史学习并不重视,老师留的历史作业也不认真对待;每次考试的时候,只要求及格。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悲哀的。总结失败的经验,分析历史教学现状,有利于我们改革自己的教学,拯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

  1 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 历史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其对历史学习的看法、情感波动以及心理动向,及时获取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解唐朝历史的时候,学生对于背诵性的历史知识热情不高,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唐朝历史有关的电视剧片段(《武则天》、《隋唐演义》)、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让学生在观看中逐步了解唐朝的成立、发展、演变情况,为教材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历史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

  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要学生会质疑,教师先要培养其质疑能力。

  历史教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般有四种办法。第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当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异想,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积极的肯定或善意的点评,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第二是指引学生方法,让学生会质疑。这一点应当训练经常,不要求学生个个训练有素,但至少都得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善于质疑。第四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乐于质疑。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主线,那就是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充满趣味、富有挑战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启发他们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真正做到乐于质疑。要学生敢于质疑,就得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

  要使学生有此感受,老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学生喜于质疑,就得让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的美好期待。教师平时不要吝啬点头、微笑、鼓掌和肯定、表扬、赞美、欣赏,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要学生乐于质疑,就得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我们总是说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这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是一中精神享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是愉悦,而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松松垮垮的学习。因为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学习效果愈好。我们的历史老师能做到这些,你的'学生们能不“动”起来?你的历史课能不“活”起来?

  2 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讲解知识的引路人,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给自己准确定位,变一味地知识讲解为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文献讲解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让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历史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时间学好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集视、听、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样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好处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历史讲活。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壮举和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放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音频,展示一些图片,搜集一些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在历史课上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比着劲儿的学习才有动力,老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赛融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学生的新鲜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课前就告诉学生,本次课上的所有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抢到问题并答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小奖状。这样一来,有了奖励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总之,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授课质量,巧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xx(1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2

  【摘要】学生在正式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之前,已经听说过许多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语言生动,情节丰富。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扩充历史课堂。文章以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为例,阐述如何将历史故事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以故事化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表达出来。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中生而言,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学生带入到学科中。不仅历史故事本身生动有趣,而且历史故事中的优秀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风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真实性、趣味性和指向性原则。本文将以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为例,讲解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故事。

  一、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直接开始讲授理论知识来引入新课。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引入方式会显得有些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引入环节加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先讲述与该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和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入环节选择的故事应该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讲述刘备当初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未能成功见到诸葛亮本人,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在休息,刘备静静地等到诸葛亮醒来,才说明自己的来意。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诚心及其雄心壮志,就答应出山帮助刘备完成大业。在故事讲述完毕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对诸葛亮有多少了解呢?为什么刘备愿意三次去请他呢?如此睿智之人,在三国历史上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然后可以请一两名学生谈一谈他们心中的诸葛亮,然后教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英雄迭出的时代,讲讲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开展新课的教学。

  (二)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过程,营造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自律能力较弱,课堂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只在引入环节使用了历史故事,无法保证学生在整节历史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适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可以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之中。因为历史课中涉及的时代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代入感较弱,这也是阻碍学生学好历史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讲解较为抽象、难以代入的内容时,可以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情节去感受历史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部分历史故事,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历史剧表演,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的赤壁之战以后,课堂时间已经过半,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插入故事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是盟友关系,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诸葛亮和周瑜的其他故事吗?你们觉得同样作为谋士的两个人,有高下之分吗?”有学生提出《三国演义》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此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会有虚构的成分。教师继续讲述:“其实历史上的周瑜不仅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而且还是个帅哥呢!周瑜的夫人是当时的大美女小乔,两人郎才女貌。在赤壁之战以后,周瑜率兵攻打南郡,不幸受伤。后来,周瑜率兵攻打西川,箭伤发作,周瑜病逝。”通过对周瑜故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三国时期的英雄风采,可以让学生重新提起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表演内容与《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关即可,加强师生互动。

  (三)通过历史故事总结知识,巩固课堂效果

  一个完整精彩的课堂,既需要好的开头,又需要好的结尾。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入历史故事,首先可以巩固该堂课的学习效果,其次可以通过故事对课本未提及的知识进行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新课讲授结束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历史故事,借此故事将课本中所讲的部分内容进行回顾,然后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上有给出三国的户口数、人口数和兵员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思考,为什么最后是魏国“一家独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魏国的重臣司马懿的故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魏国国力强大的内在原因,为后面晋朝历史的学习做铺垫。教师讲述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司马懿出生于有名的望族,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了才华。建安六年,有人想要推举他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职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以后,派人去司马府中召他任职,司马懿当时看见汉朝已经在衰败了,不愿意去曹操手下任职,推辞说自己患有风痹病,曹操生性多疑,就派人在晚上去打探司马懿是否真的患病,司马懿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假装自己染病了。大家如果对司马懿的这个人有兴趣,可以去查看史书等资料去了解。司马懿的一生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对魏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次子司马昭是后面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晋王。”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对已学的三国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巩固,又激发了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故事在应用过程中的教学建议

  (一)历史故事选择要谨慎

  历史故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择历史故事时,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避免选择政治背景过于复杂的故事,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其次,所选故事要有新意,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选择学生在小学期间就经常听到的故事,这样不足以引起初中生的注意力。最后要考虑教学内容,历史故事有很多,但是与该节课有关的故事才是教师需要的。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认真筛选。

  (二)重视历史故事呈现方式

  历史故事的呈现方式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长期只采取口述这一种呈现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需要根据故事的类型,采取多种呈现方式。例如一些有影视资料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这样可以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三)注意故事导入的时间

  在新课开始之前,导入历史故事,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找准时机。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插入小故事,这样会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去探究历史。总之,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修养,积累丰富的历史故事素材。目前已经有很多一线教师都将历史故事成功地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但是,对历史故事的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从其故事挖掘的程度、呈现的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使用灵活的呈现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将历史故事插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

  一、构建起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属于师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方面应该尊重学习成绩好的秀生,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尊重学差生,平等对待他们。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其生活与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的态度应该非常慎重,对他们不能要丝毫的歧视,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差生应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份鼓励和赞扬,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开展说服教育,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认可自己。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才能在师生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鸣,使教师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使历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即敢于挑战迷信权威、主动探索、与批判精神。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掌握大量科技知识与能力。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营造“问题意识”的`环境,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使其产生认知需求,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这里,心理自由与安全是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两个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始终保持民主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充分掌握新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体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先进思想的引导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参与时能够积极思考,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历史知识,得到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学到高效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兴趣、较强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感官敏锐、见解独特,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使其大脑保持高度活跃。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弄明白什么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什么能够对其听觉感受产生刺激,什么知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巧妙设计问题,选择深度适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四、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科目相同,历史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教学评价,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要想实现其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堂活动、课堂目标和课堂评价三种缺一不可、彼此协调,然而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即通常在制定三维目标过程中非常具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知识与技能”这一个教学目标有所忽视;在教学的评价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一个基础教学目标,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有所忽视,并未对其加以评价,同时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一般是让学生做几个材料题或者选择题,然后教师对其做出简单的讲评。由于教学评价并非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要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没有密切配合,就会造成学生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态度等有所忽视,在笔者看来,历史教学应该彻底脱离应试教育的怪圈,在教学评价中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家庭甚至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确定合适的评价参数,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表。此外还应该针对评价结果适当的奖励那些学习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进行探索。

  总而言之,要想将初中历史灌输式教学的困境彻底改变,一方面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其新型的历史教学观,此外还需积极进行探索,形成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历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4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历史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重视不够,应付式的教学心态导致“高耗低效”。当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不是主科,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努力程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初级中学为例,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和学生对上历史课都显得过于随意放松,或多或少地存在应付的心态。而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如《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步步惊心》《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以其直观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字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而目前很多历史剧虽然情节极具吸引力,但却随意改变史实、生编硬造,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有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竟然拿出电视剧中的情节反驳教学内容,而教师则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服学生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重视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高耗低效”。当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还沿袭传统模式,还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教师深怕讲得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基本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4.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5.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结果,教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开始分析讲解了。而教学内容有几个页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时间,又怎么能立即解决五个问题呢?于是,学生在没有通读文本的情况,只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根本没有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白劳累不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历史教学变得毫无生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流于形式,滥用讨论的课堂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新时期倡导“探究与讨论”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却误解了这种理念,变成纯粹为了讨论而讨论,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搞得整节课热热闹闹的,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质量也无从保证。如有的教师教学《和同为一家》一课,老师只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就提出了讨论题:如何认识“和同为一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完全处于放任松散的状态,而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成为局外人。半节课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就布置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样一节历史课,如何谈得上有什么效果。缺乏指导,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高耗低效”。初中历史教学为何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校每周只设置两节历史课,上课时间少,而在课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历史,所用的学习时间不多,加上兴趣不大,自然学习能力不强;二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历史教师普遍比较注重讲解传授,授给学生的是“鱼”,而不是“渔”,大多数学生只是用“记”和“背”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原有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是导入激趣。一节历史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要讲究导入艺术,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悬念导入,如学习《与同学们谈历史》这一课时,设疑导入:“同学们,在历史上,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引出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后,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视频导入,如在学习北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时,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影像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古诗导入,如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内容前,播放《过零丁洋》这首诗,用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是说图激趣。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借助插图讲解历史内容,能有效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述《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驳倒了保守派,让秦孝公最终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绘声绘色地讲述配图,吸引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三是情境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教师可生动讲述“张骞带着100多人出发,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几年,得以逃出并找到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以突出学生为根本,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一要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二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学习个性,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三)以强化交流为纽带,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习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历史教材为中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维度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如请学生对“岳飞抗金”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是正义的,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岳飞抗金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原因是维护了腐朽的南宋统治,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学生激烈辩论之后,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学生形成了共识,归纳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师生在互动中充实了学习历史的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碰撞。

  (四)以学法指导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可见,“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教师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读物,并在学习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把握史实资料,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看法;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学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运用历史地图、收集史实途径等各种方法,把握历史学习重点,争取最大的学习实效。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校日益受到推崇,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作简要阐述,其次设计和实践了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案例,并对教学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最后总结出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以合作思想作为核心灵魂,依照数人一组的标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和指导,小组的组员之间亦要互相讨论和帮助,以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它不仅是新课改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新课题。据此,本文对这新的教学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要求。历史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传统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扮演“倾听者”,被动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第二,它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和受教育权的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另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案例

  1.教学分析。本文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作为实践活动案例的素材。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秦汉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艺术和史书,重点包括两个:一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二是司马迁和史记。本课的难点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2.教学设计。依照“合作学习”的.模式,先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选出各组的组长两名。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各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通过内部讨论制作能用于课堂展示的资料成果。课堂上,先由教师导入新课。然后,由三个小组依次展示课前资料搜集的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组以展示PPT的方式对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起源进行介绍,并以组员互动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供全班进行讨论。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等等。学生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讲述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的深层领悟和理解。第二小组首先派出两名组员,以讲相声的方式将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来;接着其他组员依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轮流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史记》当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由教师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总结。第三小组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将秦兵马俑的实况活灵活现于课堂上;接着,采用知识问答竞赛形式向全班提问关于秦兵马俑的问题,让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由教师作记录并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分,三个小组都要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同学们在游戏和欢笑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

  三、关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的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述、思考、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和才能。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按照个人研究兴趣等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各成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三个小组分别向全班作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充当课堂主角进行演讲,形式多种多样,有相声、故事会、PPT演示、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竞赛,等等。教师则成为配角,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这一过程既强调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拉近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总结和研究,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指导学生实践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1.“合作学习”案例的现实效果。通过开展上述“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可以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第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且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第二,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扭转教师单调授课、学生死板听课的旧模式,使教师放下传统的绝对权威而退居为课堂的配角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合作的乐趣,增强成就感;第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五,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师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合作学习”案例存在的问题。上述实践活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足,课堂上仅限于活动成果的展现,而诸如资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一点体现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欠缺的;第二,课外学习部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当今许多学校的初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恐怕难以完成课前准备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才能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致使课外学习开展的难度增加;第三,各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由组内个别能力强或对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负责整个小组全部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组员滋生懒惰和依赖心理,更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总结

  第一,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力思维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组一定的人数(通常为4至8人)进行,组员之间要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性别、个性、成绩、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也纳入分组考虑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每个组员在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包揽全部工作、个别能力弱的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第二,明确任务。比如前述的教学案例当中,第二组除了两位演技好的成员负责以富含趣味的相声形式介绍司马迁及《史记》以外,其他的成员也要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收集、准备和讲述一个史记里的人物事迹故事。这样,通过组内合理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应有自己的明确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杜绝发生个别组员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第三,把握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时机。比如,当教师谈论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代表了秦代雕塑领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学生则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剥削人民的残暴证据,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与汗浇筑而成的封建皇权统治的象征。教师此时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价,按照学生各自的观点分为正反两组,让他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下节课以辩论会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第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草草结束。因此,课堂时间不充足,等于剥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常课堂讨论的时间应为5~10分钟,而其他的活动则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做出安排。第五,重视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合理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小组如何分配任务;指导小组如何合作;指导小组如何交流和讨论;协调组内分歧,等等。当个别学生出现学习和合作的态度问题时,应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对该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课前准备阶段还是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时,教师都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第六,重视课堂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尾处,教师应当把握时机适当给出合理评价,评价的方面应当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参与程度、活动开展的态度和活跃程度、活动内容水平,等等。评价时应当注意要激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共同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义,鼓励他们今后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对团结、有团队精神的小组,以及有合作精神、热心帮助同伴的组员给予及时的表扬。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新课程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据此,笔者设计了“合作学习”的实践案例,为如何良好实施“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在新教改要求之下,历史教师应当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角,才能让学生在学会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6

  一、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责任感。一般来说我们给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应是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通过合作小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课题。如果任务太简单(如叙述一场战争的经过、讲述某项改革的内容等),或者任务更适合学生个人学习,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见,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比如“,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合作调查、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变化”等。

  二、适时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一般说来,我们课堂上可以把握这样几个时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当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例如,在讲《马关条约》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思考“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时,要随即决定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性学习。

  2.当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时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一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呢?”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深入讨论。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讨论时例如,在《孝文帝改革》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对不对?”并请了两位学生回答,由于思路不开阔,回答的都不理想。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决定让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写历史小论文,效果十分理想。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共同探讨时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对秦始皇的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有的认为他是位暴君。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展开辩论。

  5.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例如,仿制历史文物的模型、开展历史问题的'社会调查等,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三、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时,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样,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总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每位历史教师而言,意味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登上光辉的巅峰。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7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正是由于以上两种原因的合力导致部分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那么还怎样要求他学好呢?当然,不能否认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与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沧桑感,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难度,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二、相应的对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学校要增强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从根本上重视历史教学,才能有一个推动历史教学发展的基石。首先学校要从课程安排上重视历史课的地位,给予历史足够的尊重与时间。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比,加强对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以此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举行一些国学讲堂之类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2.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今的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加强对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会带给学生更丰富、更饱满的历史,才会使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更独到的见解。教师理应这样,为学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与示范。

  3.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应再固守原有的教育方法,那样只会让课堂成为学生睡觉的天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适当放一些优秀纪录片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西方重大改革的时候,可以播放《大国崛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下多读一些稍微通俗的历史学作品,例如,比较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等。不为他们能够读多少,只为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这些来告诉学生历史可以很精彩,历史可以很有趣,历史可以很好学。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现在仍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之中,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迎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做出自己的改变,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改变这种困境,使历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历史,是一门需要极强兴趣的学科,由于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课本内容的理解,导致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忽略。但新课程改革以教学生活化为论点,历史教学是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学会生存,并将学习作为乐趣。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5(11):412-413.

  [2]王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02(8):111-112.

  [3]杜晓娟.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xx,23(5):233-234.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9

  1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1.1转变评价观念,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是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知识,从中获得历史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评价理念,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评价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1.2采取全程评价,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累积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采取课堂即时评价—日常评价—定期评价—期中或期末评价的全程化评价,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指导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进而使学生能够“学好”。期中或期末的总评是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多样化,除了书面考试外,还综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等进行综合的评价[2]。在设计书面考试的试题时应注意题目的多样化,可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组合的考试方式,以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但是应注意考试的试题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卷部分可设置开放性的试题,由学生自行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题目,如学习世界史时,可设置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列举你喜欢他的理由及从他身上得到的启示”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评价的标准,如对知识识读能力较弱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实践活动当面的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3丰富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实施全程化评价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除了传统使用的书面测试法外,还可采用专题作业法、口头测试法等多种评价方法,拓展评价的渠道,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专题作业法的实施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可通过现场调查、历史剧表演、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让学生分组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收集与诺曼底登陆相关的历史名人轶事等,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组织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3]。在课堂评价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就某一图片或某一段视频结合课本知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及感想,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等,促进学生多方面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发展。

  1.4转变评价主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评价中也应当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自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评,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创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促使学生明晰自身学习历史中的特长和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4]。另外,还可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适当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作最佳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结语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新的活力,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之一,从此种意义上来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学评价的改革,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丰富的评价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人文精神为主,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鉴别选择功能、反馈功能和咨询决策功能,利用教学评价的指导、激励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

  摘要:人文价值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侧重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人的作用,既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人文视角下的教学内容讲解主要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历史在教学时需要立足实际生活,彰显人的作用。从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在人文视角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人文视角;初中历史;教学探讨

  历史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沉淀,同时我们可以透过历史掌握现在和未来以及过去之间的具体关系。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帮助初中生认清历史,增进自己对民族的了解。“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重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文价值,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1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学科在学科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历史课一般会因为时间因素被调整到下午,对初中生而言下午上历史课无疑是一种折磨,他们在下午时比较容易犯困,精力无法集中。同时,在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容易转换思维,也不会采取一些较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初中生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思想,从而会在枯燥乏味的脑力活动下产生疲倦,最终严重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在人文视角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上可以利用成语故事,把成语故事和历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例如,草船借箭就是历史故事的梗概。教师在课上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学生“有谁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啊?”教师在提问了以后,会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进行精彩的讲述。有的同学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讲解的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难于记忆的历史内容就会被学生记住,不但提高了初中生记忆知识的效率还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让学生了解到人在历史进程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达到在人文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草船借箭中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曹操当时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解完这个故事后会使得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更为生动鲜明,学生们也会对草船借箭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种成语故事的方式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2利用地图,提高学生能力

  在人文视角下进行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初中历史学习离不开历史地图的使用,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历史地图,有的初中生虽然记忆力异乎常人,但是在地图使用能力上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作为历史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会看地图图例的基础上,学会对地图的古今对照进行比较。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地图题型时能够不怯场。在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可以准确的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起到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在实际地图中有各种线条、图例和符号,有的学生会因为这些内容相对复杂临阵退缩。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历史教师可以采取一下几种方式。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涉及到历史事实的地名,并和今天的内容相对比。例如,北京在历史中并不是这个称谓,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历史地名趣味化,让学生以兴趣作为寻找的前提,学生通过在古今地图上寻找地名的方式可以加深自己对历史地名的记忆。除了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上游戏以及拼图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在讲解《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可以把不同的国家范围印成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剪下不同的色卡进行拼图游戏。这样学生会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玩乐的同时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布置作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作业是在人文视角下历史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通过留作业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课堂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及时课堂内容精彩而又有趣,却也不能完全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懂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想进行教学工作,虽然费尽了力气仍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历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人文价值思想,在人文价值视角下进行历史教学,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留作业环节中渗透人文思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后思考完成小论文,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并提出自己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并同时对孙中山先生有正确并且客观的评价。这种留作业的形式无疑会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人物的印象,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从而乐于学习历史知识,乐于探究,把历史学习变成一种趣味活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阳.人文需求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路[J].文科爱好者,20xx,(3).

  [2]郭洁芬.鉴古知今——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视角[J].中学政史地,20xx,(9).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1

  历史的备课过程必然是史学的研究过程,教学质量往往与学术性的研究程度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汤恩比、李约瑟、克罗齐等这样的专家视野,需要更多的经典记述,而不是道听途说的野史秘闻,甚至是自我杜撰。让历史课堂教学回归历史“原味”,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史学研究的态度,注重史料解读的范围与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一个严谨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转化器”,负责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对接学生的认知。其次,教师要有史学研究的技能,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法指导”。最后,教师要有史学研究的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情怀。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纠结的。的确,倘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而正在“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中,或而入境,精神穿越于历史的场景之中,面对时间给出的无数未知以及过往的消散难免感叹不已,纠结不断。历史视野是一种整体视野,是含括时间过往和空间联系的宏观视野。一个具有整体视野与历史情怀的老师,他的教学必然是有“深度”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位中心”的理念成为共识。各地区都在寻找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这一理念。贯彻“学位中心”的理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情”不应该成为限制“发挥”的理由,而是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舍得“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能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材料,梳理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中,知识解读的规范性、合理性都面临着挑战。教师在知识记忆到历史评价转化过程之中需要掌握“主动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辨史”这一环节上是“收权”而不是“极权”。在历史的评价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团体小组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争辩”。与此同时,要做好课堂分工,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小组探究合作模式,在充分辨析之后,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呈现“权威性”的史实材料,在“学法指导”与信息呈现的过程之中“植入”特定的历史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教师的价值导向中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历史教学还要解释“当下”,体现历史的特定价值。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必然立足于当代社会与人整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历史教学要凸显历史的功利价值,强调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史学理念,定位历史的特定价值,让学生在形成自我历史观的过程中学会“历史性的思考”,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凸显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性”,倡导教学“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彰显历史教学深度的重要保障。讲求策略,才能规避缺陷,对于繁杂的历史信息来说,策略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收集、选取与运用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规划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不仅要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注重“研学提升”,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尽量规避知识记忆性的“是如何”类型问题,代替以更高层次的“能如何”、“应如何”类型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认知转化又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研学提升”设置的问题过难,则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机率,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旧知、新知、未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架合理的转化策略,使得“旧知、新知、未知”在转化过程之中呈现一定梯度,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广度、深度、梯度的有机统一。此外,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优化,做到课堂起步有话题、行步有准备、跨步有选择、停步有认同。起步有话题就是要教师在课堂导入中,要留有余地,既要让学生有表达空间,又要为最终的历史价值导向设下伏笔。行步有准备不仅要求学生有课前的预习,更要有课堂程序的“变式”,在思路引导和教学流程上做到“多条腿走路”。跨步有选择就是要教师在课堂的“研学提升”过程中把握好梯度,选择好方向,能够有效及时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停步有认同就是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收官”工作,既要体现整堂课的历史价值导向,又要体现历史指向的高度,给教学的“立意”、“着点”锦上添花,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价值引导一定是积极和正面的,但并不能由此而规避历史事件的“黑暗面”。教师能通过角度的类比、视野的扩展以及对具体时代的“抽丝拨接”,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与视野。

  三、总结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学生的“视角”,更要有历史的高度与深度。教师在“俯下身子”教学的同时,更要踮起脚来引导、提升,做到历史教学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的统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2

  1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故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传承记忆的手段。通过故事的口头传播,人们也在同时传递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一作用与历史记录是一致的。但与历史相比,故事更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并且在生动性上和趣味性上更胜于历史,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更好,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学方式符合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故事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通过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进行记忆。根据调查显示,初中生也更喜欢教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讲故事能使抽象变为具体、把复杂变为清晰

  故事主要是叙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细节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将许多难以记忆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并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1.3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人类对难以追溯的历史采用的就是神话故事的解读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记录方式。许多历史故事中不仅包括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还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总结的经验教训等。事实上,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承经验、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上都较强,而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历史内容的授课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2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历史故事的分类

  3.1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

  我国当前采用的初中教学内容整体上是根据历史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划分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几个阶段。相应的,我国的初中历史故事也可以分为古代、近现代和近代等几个阶段。这种分类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的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种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内容来划分,历史故事主要可以分为人物为中心及事件为中心这两类。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称为“纪传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称为“纪事本末体”。这也是我国历史著作创作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围绕事件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进行事件的展开。这类故事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对特定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展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思想状态。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是着重于揭示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并且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场景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

  将历史故事按照故事与史实关系分可以分为史实性故事、传说性故事和虚拟性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通常都是实施性故事,但由于故事本身通常存在夸张和虚构的部分,因此对于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必须在保证整体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诗性故事通常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应的史实资料可查。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对其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更好的掌握。传说性故事大多是神话故事,对其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只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传说性故事通常来源于民间,并且其真实程度难以考证,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许多传说正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事件作为基础,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性故事的内容则以虚构为主,但会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这一类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虚拟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内容的删改,但必须保证内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删改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说,虚拟性故事是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4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内容生动,激趣动情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其生动性。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故事。由此可见,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主题明确,情节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描绘景象更要眉目清楚。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关注故事有没有鲜明的主题,故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

  5结语

  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插入简短的历史故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较强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3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毕生追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效率普遍不高,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鉴于此,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期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教师不仅应该注重传授知识,还应注重传授知识的渠道以及成果,即使用哪种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观察、询问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准备工作。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给自己设置的目标应该合理,而不应该为了赶超班级其余的学生而设置不合理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学习能力,据此,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内容时,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参与起义的领导人以及判断该次起义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历史问题,并学会因果分析法。因此,我在教学中,就会首先要求班级中的学生达到前两个教学目标,即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农民起义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其领袖,再引导他们分析该事件的意义,如此,就能让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后两个教学目标,我则会在教学中提及,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如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便是合理的,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达成这一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层次性,即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题,这对巩固、夯实他们的知识极有帮助。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1.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即自主探究孔子在思想流派中所起到的作用、探究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思想内容。像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思想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在此时期形成这种思想问题呢等。学生自发研读教材内容,并进行组内讨论,他们就会得出相对较为准确的结论,像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等等。他们皆能正确总结出来,且自己总结出来的答案,他们往往能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多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2.采用问题教学。我在教学中也会经常使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即用问题导入新课,并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跟随着我的思路去学习新课。如,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内容时,我首先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王朝呢?”学生们皆开始思考,于是我就趁势揭开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即“秦统一中国”,等到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的时候,我又问他们,“如果你们是一国之王,你们会用什么办法去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开始回答:“军队,我要把军队的主导权放在我手里。”、“钱,国家的金钱应该由我主宰。”、“应该选择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这样我就可以放心了。”……听到学生们的答案之后,我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手段?是否跟大家想的一样呢?”……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指着多媒体中的疆域图,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我国还有什么未竟的'统一大业?”让他们在课下思考。如此,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教学就完成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能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真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多扮演“严师”的角色,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少见发言。这样的课堂,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首先,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提问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应当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但极有上进心的学生,当他们回答不出来问题时,不应疾言厉色,而应注重引导,带领他们思考出正确的答案。如此,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也就会愿意学习知识,这就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即引导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放下为人师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自由、民主的活力气息,如此,学生才能身心愉快地学习知识,学习效率自然高效而理想。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在与学生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永群.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文学教育(中),20xx.

  [2]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xx.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4

  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授课内容,运用历史故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历史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既能达到授课目的,又加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课改要求,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法;实践和反思

  爱听故事是大多数初中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引用符合授课内容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故事教学法

  历史故事教学法就是将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直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等方法,为学生创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历史故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第一,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将历史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尊重历史,又将历史形象化地再现,使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感受历史。第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历史故事的吸引下,学生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真相,探索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故事教学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载体。第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目标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历史故事教学法正是为践行这样的理念而诞生的,将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索,最终达到提高学习历史效率的目的。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在教学实际当中的应用

  1.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法(1)以对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讲解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开课就深深地吸引学生。如讲到“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内容时,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皇权专制统治在这一时期已达到了空前的强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将明朝皇帝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明熹宗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明朝统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给学生。(2)带着对历史故事的疑问进入历史新课。如讲到“三国鼎立”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汇总起来,然后提出“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等问题。2.收集相关历史故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达到预习效果(1)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在下一节课上逐一讲解,从故事中汲取营养,结合故事了解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课堂效果达到理想化。如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讲讲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故事,如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进而将这种感染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体会历史脉搏,加深对历史的理解。(2)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可能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但通过对相关历史故事的收集,能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使教学效果明显。3.改编历史故事(1)将历史故事改编成简单的舞台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学生能在表演中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处境,穿越时空,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教材内容。(2)将历史故事编成相声或小品学生积极参与改编过程,既要了解历史背景,又要对相声和小品的剧本内容有所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历史的学习。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学到“美国经济的发展”内容时,教师可以借鉴卓别林的幽默来改编故事,诠释美国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端。(3)将历史故事改编成舞蹈或话剧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以历史故事改编的舞蹈或话剧作为上课的契机,也可以让学生借鉴改编的舞蹈和话剧,经再加工后表演,将历史故事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如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舞蹈《地道战》来讲述抗战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结合其他学科学过的历史故事来学习历史(1)如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四大名著,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中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历史故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将学过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整理成故事,并就故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水浒传》108名好汉为什么要上梁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我们该如何评价?《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楼梦》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2)如物理和化学学科中学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讲到“蒸汽时代”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3)如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学习到的有关马克思的故事,在讲到“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内容时,可以穿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为新课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反思

  尽管历史故事教学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1.故事选择要合理。故事选择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要有趣味性。千万不能选择既没有根据又脱离真实的一些野史记载,即使偶尔为了增加趣味性而选择这样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讲解之前向学生说明白,否则容易造成历史事实的失真。2.讲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样的故事,有人讲得栩栩如生,有人讲得却枯燥无味。所以,讲故事时,教师应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技巧,用传神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从而进行有效引导,最终提高课堂效率。3.对故事和授课内容孰轻孰重的把握。学习历史知识是重点,历史故事是为历史知识服务的,讲再多的历史故事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识记历史知识。所以,不要让历史故事喧宾夺主,学生听了故事、凑了热闹,但却忘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总之,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同时也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结合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灵活、轻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通过把历史故事融入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轻松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坚持历史故事为历史知识服务等原则。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参考文献:

  [1]覃丽燕.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

  [2]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

  [3]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xx(6).

  [4]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5]庄琼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xx(28).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

  一、让备课充满趣味性

  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在此材料中要尽量针对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进行选择,当然这些材料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公元纪年”这一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年代尺”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假如一个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后16年逝世的,那么这个人在死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岁呢?”通过问题的推动下,促进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经过学生们的计算会有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32岁,一个是31岁,针对这两个结果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对“年代尺”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及思考,这样学生会发现,出现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进行公元纪年的正确方法是:16+16-1=31(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不容易的,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显沉闷,因此教师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的增加趣味,让教学更加生动。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特别爱听故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感兴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一节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狼孩”这个典型的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个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为了培养祖国的后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环境,还有父母们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做到了育人,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以后努力做国家的栋梁,回报社会,孝敬父母。这样的课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课堂组织讨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适当的融入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颠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过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的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善教学观念,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课堂的教学活动重点是需要他们参与的。尽量多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置,保障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在提出的讨论问题不仅要有深度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强知识的广泛性。在布置讨论题目时,教师还应该强调讨论题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将需要的参考资料给展示给学生。在讨论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迪,增加讨论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提示,减少学生的紧张度。例如:在讲解农耕文明时代(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连绵不绝的中华重大事件,我会从“生活时间”去引导,去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炎黄尧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多为学生布置实践调查

  在讲解《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的面积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整个社区的布局有什么样的优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改变。鼓励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改善社区布局的平面图,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设计的平面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关于社会以及社区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在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加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真正的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

  五、注重课堂的导入,诱发兴趣

  其实经过不断开发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枯燥的原因其实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老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因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红军长征的时候,可以先创设适合课本内容课堂氛围,利用音乐来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借助这首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浓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整个长征路程上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问题的切入,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重要任务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充满活力,不仅是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其目的就要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告别以往的沉闷气氛,使其学生可以更充分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5-15

【优】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5-15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4-02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04-12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12-20

初中历史教学措施10-2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