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5-15 16:00:55 初中历史 我要投稿

[优选]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

  摘要: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不断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历史教学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把握高中历史教材、创新高中历史教法这两个方法谈了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材 教法

  一、合理把握高中历史教材

  1.理解教材培育重点。教材是教师讲课内容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通过教材的讲述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哪些内容是简单了解。只有分清教材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2.整合教材学以致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化的体系架构,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很容易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整合与当前讲述内容有关的知识,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将知识贯穿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其他的内容或者建议学生看一些补充材料、思想评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法

  1.兴趣教学法

  (1)增加适当的课外知识。教师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不在课本之内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讲述武则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无字碑。

  (2)转换师生角色。尝试让学生来当老师,这样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讲解结束后再加以补充。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度。

  (3)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理解。

  很多事情,通过语言表达,往往很难描述当时的景象和心理,但是通过电影、电视、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就可以情景交融,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促进感情的升华。

  2.场景教学法

  即合理借用教材中的环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各种不同角色的身份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各个国家的代表各抒己见,或者以谈判会的.形式理清不同国家的立场等等。场景教学法,首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体验生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场景中来开阔自己的思维;其次,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度,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最后,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从而及时纠正错误的、表扬正确的,提高教学质量。

  3.交叉串联法

  历史知识主要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那么历史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基本要素着手,通过这几个基本要素将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例如,以时间为线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地点为线索,可以按照地区、国家、同盟等来讲述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人物为线索,可以讲述某个人物所经历的年代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人物和时间中去理解历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结果;以事件为线索,可以讲述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历史就是由无数的事件一一组成,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规律。矛盾是贯穿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理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发生及解决的过程,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每一段历史。历史知识就像一张网,交叉串结,我们要能从任何一个节点纵向或者横向或者交叉地理解历史。这对历史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用一些索引、剪报、抄录的方法来交叉串联知识;学生在此中也会积累相应的经验,并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4.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让教师针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提出在学生学识范围内的有一定讨论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表述,最后教师讲评。运用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将历史知识很好地串联并且加以思考,了解历史,评说历史,做学习历史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尝试,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积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明高一历史新教材教法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xx年02期。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期。

  3.卢明义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浅议.成才之路,20xx年12期。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2

  一、故事化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内容,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常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点,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大体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时历史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故事,比如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选取故事真实性原则。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题材时,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我国历史发展悠久,许多历史史实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流,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时,要通过反复的资料查询和对比,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可信度、真实度最高的故事进行传授;其次是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初中课本教材紧密相连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选择还需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思维角度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

  (二)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坚持故事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坚持故事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注重故事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在进行同一主题讲解时,要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时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能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肢体动作,将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进而牢牢的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历史故事内容,并能够对历史故事展开情节上的细节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

  (二)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间一般是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知识要点,这就要就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历史故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时,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比如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火药与炼丹术的关系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三)开展历史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故事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开展小型的课堂情景模式,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比如说在进行各朝代官职机构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进行讲解和扮演。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选材,通过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用历史发展眼光看待事物变化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拉巴曲吉.历史教学故事化———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J].才智.20xx(19)

  [2]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0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

  一、课前准备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阅读的重要材料,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凭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即使是课改的今天,教材仍是我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备好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1.阅读吃透教材。教材是一种多元化资源,它包括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内容。我们必须认认真真阅读教材,认清学习主题,单元主题、重点难点,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理清它们的前后联系,真正对课本中的知识、图片、材料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归纳,整理好框架结构,整体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2.拓展升华教材。当今社会,教材不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报刊、影视等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整合各种教材教参,将教材内容在整理的基础上提升成自己的思考,从而拓展教材的内容,升华教师的见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必定是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备好学生,将学生和教师、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1.研究学生需求。一堂成功的课一定是堂满足了学生需求的课,学生的需求就是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地“要我学”转为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其特点和水平,制定计划目标,做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有的放矢的引导,满足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效率。

  2.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人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至关重要。因此,备课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文而异,注意对知识点的整理、课本的整合、材料的分析,运用讨论、阅读、探究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服务;同时,因人而异,人是多层次、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精心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用自己独特的思考去感知知识、感悟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讨论

  课堂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阵地,而学生是此阵地上的士兵。如何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全靠全体“士兵”的奋勇杀敌和团结拼搏。那么如何能让课堂高效,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而其最好的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力军。要想实现其主体地位,必须将阵地交给学生,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点,讨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认为讨论必须把握住一点,就是精心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感;小组长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掌握知识,同时要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比如我在讲《科举制》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阅读课本,找出知识点,知道我们学什么。(2)概述科举制的`过程。(3)如何评价科举制?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认识。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同时也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三、课中讲解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引领者、困惑的解决者,亘古未变。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依然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一堂成功的课,必须要教师精心设计与精讲点拨,需要教师付出、研究、帮助和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得,得有所感,感有所悟。那么,我们该如何讲呢?

  1.讲课中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是一门很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课程,每一课都横向连贯,纵向对比,且知识点零散而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重点,在理解、思考、加工的基础上整理,用讲述的方法使其归类化、条理化,以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2.讲课中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是门很枯燥且单一的人文学科,它有其独特的特点,加之融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多种观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点拨文中难点,使其由难而易,直至简单化,以便学生理解和运用。

  3.讲课中思维,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人们常说“学史能明哲保身”,历史课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甚至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各式各样的启示。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参与考试,实现自己的第一目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生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将其中蕴含的见解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地感悟、去体会,从而学以致用,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充实生活、改善人生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敢讲,更要会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历史思维,贯穿人的一生。一堂成功高效的历史课需要教师的认真备写、精心设计和点拨讲解,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只有将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完美地结合起来,将讲解和讨论有机协调起来,才能调动学生、激励学生,这样的课才是一堂高效的课,才是学生喜欢、社会认可的课。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4

  摘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初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的呈现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了解中华历史文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进行探究,分析人文精神塑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并分析目前初中历史的人文教育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人文精神塑造教学方案,旨在促进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进而提升初中历史的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阅历,在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塑造之中,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

  一、人文精神塑造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不仅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相对全面的普及,同时对世界历史知识内容也有所涉及,学生能够在全面的认知下,对历史进行客观解读,这些自我意识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念和社会价值理念,这些内容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历史教育不仅限于对历史事件、时间和人物的记忆及历史习题的完成上,拓展了初中历史的教育意义,教师能够在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引导之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摒弃了单纯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放下权威的教学身份,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之间对于教学问题能够民主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校进行历史课程教育的功能性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历史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其自身政治性、民族性以及伦理性的特点,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面对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很多学校和教师似乎已经忘记了历史学科教学本质性的教学目标,逐渐使历史教育呈现出功利色彩。这种教学目的的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有没有对知识点全面记忆,能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忽视了其中对人文意识的培养,没有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初中历史教师缺乏人文精神素质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压力也很大,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历史教师也是公众中的一员,自然也难以免俗,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经济价值中,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历史课程也是系统性较强的科目之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具有无穷的挖掘价值,教师缺乏对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专注力,自然难以实现自身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还有些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偏差,特别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历史学科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对该学科的教师资源配备远低于语文、数学等科目,这也是制约初中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教学内容缺乏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安排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安排进行规划,而教学大纲的制订也基本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理念而设定的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则相对较少,学生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无法有效地对其中具备的人文精神进行感悟和学习,自然难以实现人文精神塑造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塑造的可行性方案

  (一)转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体现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若要实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的教育宗旨,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体现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历史学科本身具备的文化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进行“宋元文化”的教学时,宋徽宗统治时期宋朝灭亡,当朝皇帝没有发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体统治的作用,任何朝代的灭亡都是由于自身朝政的没落以及另一个国家的兴起而造成的,宋徽宗虽然在政绩上毫无建树,导致宋朝的衰败,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宋徽宗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方面的造诣进行阐述,在其对文化和艺术的痴爱之下,也推出了相关的政策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宋词和宋瓷对现代社会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不仅反映了当朝文化的造诣,同时也映射了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不安的朝政。历史本身就是辩证的,教师将这些具有辩证性却充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对宋朝历史有独到的见解,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质,能够促进其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人文思想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能够体会到知识点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实现人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时,中国的近代史本身就是血泪史,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当时的历史现状,而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于这些运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现代前进、向文明前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述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时期、人物以及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更要向学生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其中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向学生进行解读,不仅仅是一次运动,更是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的生命而做出的流血和牺牲。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学生、每一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影响学生的人文思维意识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有对于世界文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没有直接接触过另一种社会和背景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存在距离感的,教师可以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世界历史有真实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弘扬文化共荣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搜索有关世界历史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向学生展示《英雄交响曲》的魅力,向学生展示托尔斯泰作品的有关电影情节,向学生展示凡高对艺术的执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和艺术其实在有些角度而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因为文化和艺术的美好,这些美好的作品得以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改革的推行深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存在,促进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内在的不断探究、敢于创新的奋进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塑造。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书育人,初中历史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教师要重视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利用多样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迎合新教育形势下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要求,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峰.人文价值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xx(17):19.

  [2]李高原.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未来英才,20xx(10):205.

  [3]李扬儒.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34):20-2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5

  【摘要】历史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无论是四字成语还是影视作品,都对历史故事进行了充分地运用。随着素质教学的全面展开,历史故事已被运用到历史教学课程中,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从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谈起,并对如何运用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入性分析。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运用措施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但能拓宽视野,还能了解过去,塑造未来。因此,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具有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学科。很多历史知识内容本身就是一则有趣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够挖掘历史知识的故事性,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便能充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从历史故事的意义和应用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所提出的一些意见能够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故事的作用无外乎两点:第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热情;第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知识脱离现实,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并不高。而故事的运用,会使历史拥有一种感性,学生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也会更加深刻的掌握历史知识。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同时,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也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要尊重学生情感需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历史故事的应用便符合了这一要求,是尊重学生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措施

  1.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堂课的基础,导入环节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合理有序的运行,就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入手。因此,教师所利用的历史故事既要有针对性,还应该有趣味性,选择不违背历史史实,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芈月传》的大获成功,除了跟情节扣人心弦,演员演技在线有关外,还在于其题材。但是历史题材的《芈月传》中仍有一些故事情节违背了历史史实,历史教师可以以说故事的口吻,在上课之间选取《芈月传》中的一些故事。如“黄歇真的'和芈月是情侣关系吗?”历史上,确实有黄歇这个人,只不过黄歇本人和芈月差了几十岁,而且春申君黄歇可是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的弟弟。如果照编剧剧本设定的话芈月是楚怀王的妹妹,那么一个是姑姑,一个是侄子,如何相恋呢?又如,教师在进行“商鞅变法”知识点讲解时,还可以引用《芈月传》中有关“商鞅”的故事“为秦国变法多年的商鞅被以谋反的罪名抓了起来,而秦王驷站在城楼上对即将受车裂之刑的商鞅发表了一通复仇宣言。”那么第一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方式与历史符合吗?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商鞅车裂之后,秦王并没有废弃他的法律,所以并没有复仇一说。教师以之前备受争议的《芈月传》中的故事进行合理导入,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故事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很多学生经常会因为一些小的知识点发愁。例如,关于明朝每个皇帝在位的时间,发生的哪些事情等。所以,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应考虑如何利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逐一击破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里,笔者曾借助了《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以历史为载体的小说以说故事的形式把明朝年间发生的事情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梳理明朝的重大事件,以及发生的时间。在分析朱棣夺权成功的原因时,学生大多会忽略朱允文的作用。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就对朱棣成功的原因进行了介绍。“朱允文曾对他的手下说:‘莫要伤及叔叔的性命’这就使他的大将在攻打朱棣军队时,明明能够一箭将朱棣毙命,却又无法取朱棣性命。”这样,一条看似无用的原因,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历史故事突破在概念上的学习难点。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讲解为例,虽然学生可以很轻易的背诵这个概念,但是却不能充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在上课时穿插着讲解一些反映社会状况的历史事例和小故事。这样,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平面化的知识变的生动形象,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予以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3.利用历史故事强化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多数的历史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都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自身的知识漏洞,但是在长久的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应付作业,做作业的兴趣较低等情况就会出现。长此下去,课后练习会成为禁锢学生的枷锁,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为了改变该情况,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与课后练习结合在一起,利用历史故事增强习题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练习时就像在读故事一样,故事读完了,题目也做出来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业,还能借此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需要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原则。并根据教学的环节,从课前导入,课中讲解和课后练习三环节出发,利用历史故事为教学活动服务。借此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梳理脉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荣.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xx(10):220.

  [2]刘春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1).

  [3]高玉珍.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实用性探究[J].新课程导学,20xx,(14).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抽象又具体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总是以理论化知识点为主要内容,这不但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部分的知识点光靠死背硬记这样老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管用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在课堂上,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所以,老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一心为学生考虑,为学生学业负责,积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历史,在本文中,笔者就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研究为话题,深层次分析一下具体的历史教学故事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探究

  历史故事化教育理念是一种合理的教育目标和理念,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由于其模式富有创意、具有成熟的教学理论,严谨的教学策略,从而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然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也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它诞生于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自兴起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发展到90年代初后,素质教育的理念被传入到中国,中国的教师和学生首次接触到这种仅仅利用学生互帮互助就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的办法。并开始了实际的应用。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知识故事化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必须通过小组研究的基本组织来支撑,通过后续的学习反馈和考核来反应学习效果,所以实施起来耗时较长,参与人数众多,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尚未成熟,同时又缺乏理论系统性,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在目前的初中里,教育工作往往充斥着业余的味道,部分历史教师在不明职责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导致“一人有病,全班吃药”的情况屡屡发生,进行历史教学时从不抓主要矛盾。面对学生学习兴趣弱化,专注手机游戏的问题,往往表现出束手无措的态度,在管理方面只重视形式上的教育,不能深挖其原因,造成工作上的延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日趋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历史教学故事化必须提上日程。教师就要立足于眼下,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引领他们走出消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改变以学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为兴趣而学习

  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千方百计的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答案,却忽略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初中教育是是系统化学习的第一步,但是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年龄尚小,不适合严苛的教学方案,充满活力的教学理念更能促进学生们接受知识,才能够将一群玩心很重的学生们集结在一起,发挥奇思妙想,解决学习问题,培养他们运用独立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好让学生更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帮助学生进行合作

  不同领域对历史的要求不一,所以在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时要考虑到其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教师需要针对各个学生的能力限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添,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对数学的接纳程度,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强那就从浅入深实行教学,否则学生们一时之间消化不了易产生自暴自弃等想法。再者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使之紧跟时代步伐。任何调整过后的课程都应先投入使用一段时间,看看成效如何,不应将改革变成“板上钉转”的固态形式。

  三、课本本身的使用价值需进行全面提高

  历史故事可以融会贯通历史知识点,使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化,是学习知识的根本,倘若课本出了问题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课本进行合理的编写是初中历史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要合理划分重难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篇幅方面应倾向于基础和重点,只有基本的概念掌握了才能把握更深一层的知识,重难点的划分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孰轻孰重有一个心理规划,在学习起来会更加有针对性。最后也是主要的一点,课本内容应有意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本源才能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四、把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辅助结合起来

  多媒体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而互联网拥有海量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调用这些资源来为历史教学服务,就这一点来说,可以大大填充故事内容,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接触面。且历史故事中有很多需要动画和图片的部分,多媒体以其自动化智能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途径,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便可迅速切换、删除视频、图片,并且不存在“地方不够用”的情况,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为学生们后续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增加初中学生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这对于改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大进步。五、总结初中历史教学故事化理念的应用势在必行,而这在教育改革中势必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要找出问题,对症下药,那么在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终会找到其科学的发展轨迹。用充满活力的教学理念更能促进孩子们接受知识,熟练应用素质教育理念,增加学生学习效率,改变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模式,脚踏实地的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海.初中历史教学案例——《钢铁长城》[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xx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C].20xx.

  [2]李卫东.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黑龙江卷)[C].20xx.

  [3]曾泽均.古代博约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xx.

  [4]曾泽均.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xx.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7

  【摘要】学生在正式接触历史这门学科之前,已经听说过许多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语言生动,情节丰富。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扩充历史课堂。文章以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为例,阐述如何将历史故事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以故事化的语言将历史事件表达出来。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中生而言,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将学生带入到学科中。不仅历史故事本身生动有趣,而且历史故事中的优秀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风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真实性、趣味性和指向性原则。本文将以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鼎立”为例,讲解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故事。

  一、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习惯直接开始讲授理论知识来引入新课。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引入方式会显得有些枯燥,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引入环节加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先讲述与该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和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的环节。引入环节选择的故事应该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新课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讲述刘备当初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未能成功见到诸葛亮本人,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在休息,刘备静静地等到诸葛亮醒来,才说明自己的来意。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诚心及其雄心壮志,就答应出山帮助刘备完成大业。在故事讲述完毕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对诸葛亮有多少了解呢?为什么刘备愿意三次去请他呢?如此睿智之人,在三国历史上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然后可以请一两名学生谈一谈他们心中的诸葛亮,然后教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英雄迭出的时代,讲讲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究竟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形式,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开展新课的教学。

  (二)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过程,营造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自律能力较弱,课堂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只在引入环节使用了历史故事,无法保证学生在整节历史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适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可以改变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之中。因为历史课中涉及的时代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代入感较弱,这也是阻碍学生学好历史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讲解较为抽象、难以代入的内容时,可以插入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情节去感受历史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部分历史故事,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历史剧表演,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好地感受历史。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本上的赤壁之战以后,课堂时间已经过半,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插入故事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是盟友关系,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诸葛亮和周瑜的其他故事吗?你们觉得同样作为谋士的两个人,有高下之分吗?”有学生提出《三国演义》中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此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会有虚构的成分。教师继续讲述:“其实历史上的周瑜不仅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而且还是个帅哥呢!周瑜的夫人是当时的大美女小乔,两人郎才女貌。在赤壁之战以后,周瑜率兵攻打南郡,不幸受伤。后来,周瑜率兵攻打西川,箭伤发作,周瑜病逝。”通过对周瑜故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到三国时期的英雄风采,可以让学生重新提起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安排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表演内容与《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关即可,加强师生互动。

  (三)通过历史故事总结知识,巩固课堂效果

  一个完整精彩的课堂,既需要好的开头,又需要好的结尾。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入历史故事,首先可以巩固该堂课的学习效果,其次可以通过故事对课本未提及的知识进行扩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新课讲授结束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历史故事,借此故事将课本中所讲的部分内容进行回顾,然后提出新的问题,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上有给出三国的户口数、人口数和兵员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思考,为什么最后是魏国“一家独大”。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魏国的重臣司马懿的故事,借此帮助学生理解魏国国力强大的内在原因,为后面晋朝历史的学习做铺垫。教师讲述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司马懿出生于有名的望族,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出了才华。建安六年,有人想要推举他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职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以后,派人去司马府中召他任职,司马懿当时看见汉朝已经在衰败了,不愿意去曹操手下任职,推辞说自己患有风痹病,曹操生性多疑,就派人在晚上去打探司马懿是否真的患病,司马懿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假装自己染病了。大家如果对司马懿的这个人有兴趣,可以去查看史书等资料去了解。司马懿的一生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对魏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次子司马昭是后面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晋王。”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对已学的三国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巩固,又激发了学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历史故事在应用过程中的教学建议

  (一)历史故事选择要谨慎

  历史故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选择历史故事时,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初中各个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避免选择政治背景过于复杂的故事,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其次,所选故事要有新意,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选择学生在小学期间就经常听到的故事,这样不足以引起初中生的注意力。最后要考虑教学内容,历史故事有很多,但是与该节课有关的故事才是教师需要的。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认真筛选。

  (二)重视历史故事呈现方式

  历史故事的呈现方式也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长期只采取口述这一种呈现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需要根据故事的类型,采取多种呈现方式。例如一些有影视资料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这样可以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三)注意故事导入的时间

  在新课开始之前,导入历史故事,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内容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找准时机。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插入小故事,这样会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去探究历史。总之,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修养,积累丰富的历史故事素材。目前已经有很多一线教师都将历史故事成功地运用在实际教学当中,但是,对历史故事的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从其故事挖掘的程度、呈现的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使用灵活的呈现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将历史故事插入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书本知识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获取知识与培养迁移能力相脱节,忽视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的新课程教学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谈谈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与假设、制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探究、分析与讨论、交流与合作。在教学方法上,探究性教学注意用“分解教材”引导和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概括出重点,总结出历史结论和规律。这就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思维效率空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在教学效率上,探究性教学在师生总结出重点知识后,可让学生当堂默记一分钟,当堂提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记住。

  二、问题讨论教学模式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指导自学、讨论答辩、启发释疑、小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教”为“学”。学生要参加讨论就要预先读书、搜集资料、请教他人,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每个学生的想法又各不相同,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变“死记”为“活学”。讨论时每个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进行阅读、思考、表达。讨论中既要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接受他人的评判和评判他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变“死记”为“活学”。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喜悦,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激发动机、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自主总结、延伸拓展、自主练习、评价调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思维的碰撞、整合为核心,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探究、问题讨论、自主学习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教学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者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各自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它们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9

  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已经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学习古人的智慧,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价值所在,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

  学生的情感意识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因此情感意识应该是集合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种哲学体系而成的。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以文化为载体的学科,其与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很多共通点的,且随着近些年网络文化的不断盛行,很多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而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当下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所缺失的,面对这种困境,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去承担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必要性。第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1]。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且在最新推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认识历史为目的,在历史的唯物主义知识中,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依旧把学生的历史成绩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把情感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甚至一些学校,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历史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学现象不但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意识为先,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第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需求。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当下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类历史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历史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极其耀眼,但在这段灿烂的文明之中,也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先天下之忧的情怀与奋勇反馈的民族精神都将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去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培养[2]。因此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

  ⑴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有效的处理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建立学生情感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联系。

  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从自身的情感意识培养做起,通过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中的榜样。

  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历史问题,运用一种辩证的角度去正确的分析历史成败与发展。

  ⑸正视情感因素对社会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这五种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情感意识也将会不同,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无疑是直观重要的,对此笔者将着重介绍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讲述法,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蕴含的知识是悠久而深远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运用讲述法,以故事的手法去结合课本知识,将会增添历史知识对学生的震撼力[3]。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节课程知识时,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主要事迹,去阐述这场战争对于抗日战争史的意义。然而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张学良的照片,并风趣的问学生,张学良与你们喜欢的明星比哪个更帅,然后在向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经历过程与这个老人一生被困台湾的故事,学生会在这个故事讲述中,明白西安事变的意义,并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第二联想法,对于初中历史课本而言,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将主干抽出,将一些细节省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让学生在这些浓缩的知识中,拓宽思维想象,因此联想法油然而生,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程时,教材中只交代了秦王朝的建立时间、都城以及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战争的具体场面与百姓的苦难,然后再让学生总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学生就会感知今天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识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这节知识时,其作为一篇历史短剧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以及使臣,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感知文成公主进藏的真正意义,文成公主进藏其不仅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身作为祖国未来的承建者,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与和平的义务。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会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xx.(04)

  [2]孙玉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xx.(03)

  [3]章学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育[J].现代教育科学20xx.(0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

  1.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构建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中,把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农作物、房屋、水井、纺轮等一系列相关图片打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与原始农耕居民相关的图片归纳在一起,并介绍这一时期居民的详细生活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点击拉动图片的功能,将图片进行拉大(缩小),以便解说时让其他同学看得更仔细、了解得更准确。在历史课堂教学分析史料的时候,PPT等传统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总是老师带着学生读史料,老师的思维主导着学生。但运用电子白板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状况,老师展示史料后,让学生上台用电子笔画出其中的关键字句,并说明为什么,反映了什么信息。还可以多次让多名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标示每个人的不同理解,综合判定谁对谁错。这样扭转了以往只有老师自己演示关键字句、演示自己思维的.现象,真正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真正使“历史课的学生”变为“学生的历史课”。

  2.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既要重视认知领域教学方法的运用,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恰当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的熏陶。在《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中拖动图片,画路线、圈关键地点、放大镜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地理概念;电子白板还可以通过动作显隐优化教学内容的先后呈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这些细节之处的巧妙设计往往都能使教学思路柳暗花明,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使一节单一的历史课更加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巧用电子白板,创设互动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来源于学生活动,电子白板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电子白板的互动,有机交织在一起。学生经过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强了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将中美关系的演变(晚清—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画成年代轴,让学生将文本框(美国对中国不同时期的政策)拖到轴线上对应的时间点。课堂小结时,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画成一棵树分画四个树枝(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让学生将对应的果实(万隆会议、跨洋握手、香港回归、上海世博会等外交成就图片)放在相应的树枝上。在学习“秦皇汉武统一措施”时,采取“连连看”游戏活动进行连线;采用“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点看”的活动方式自主选择学习探究内容。恰当地设计好电子白板的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方式分层次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参与,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媒介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恰当、有效的方式和媒介才是有价值的。为了教学,我们可以尝试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有效地发挥其功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更为主动,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其真正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种种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1

  摘要:在现教育阶段时期,历史教学课堂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历史被很多学生视为副科,不够重视,并认为其内容简单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将历史的学习变得生硬死板,这样在课堂上极大程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现象,本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希望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

  1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前景下,传统的历史教学也面临着需要改进的问题,历史作为初中课堂的重要学科也要推陈出新。历史这门科目可以陶冶学生的民族情怀,在作为基本学习课程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从中体会道理和意义,这也是需要对历史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

  2.1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和死板

  很多教师都在课前准备了课件,而课件也是被应用了好多年,不能做到与新型的教育体系相结合,虽然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发展,但还是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繁多的知识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无法掌握基本知识。长时间给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历史都是死知识点,记住标准答案就算学好了,缺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缺少了对于历史的兴趣,自然课堂效果低下。

  2.2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框架

  在今天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听到的大多还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历史意义和带来的启示这样灵活性的题目都被赋予了标准答案。这样的知识内容很稳定,但在掌握硬性知识的同时,也要发展其内涵,在灵活性的问题上多进行思考,能更牢固形象的掌握基本知识,也能在民族情怀上有所感悟。让学生不单从考试试题的内容方面出发,也是要从铭记祖国发展历史的方面进行学习。

  3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3.1采用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很多都离现在较远,对于学生来说单凭陈述方式很难引起注意提高兴趣,教师在教授方面也有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视资料等现代化教学内容和设施辅助学习,增加初中历史的课堂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历史时,可以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一些经典重要作品,来进一步感受儒家文化,这样对要求记住的儒家文化思想的掌握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或者符合史实的电视剧电影片段,这些都能使要求掌握的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也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3.2采用口诀的方式记忆

  历史口诀是一个快速有效记住知识点的一个小窍门,还方便记忆,而且许多选择题也经常会把相似的选项放入其中。例如,讲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六五轮船第一艘,世纪之交火车有,零六电车天津办,二四上海汽车连,六九地铁始运营,上海磁悬浮最有名;广播:二十世纪二十初,二三第一上海领,二六自办第一个,二七开始私人营,二八全国第一座,地方民办随后行;电视:二十世纪三十代,五八第一家电视台,七八更名为央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传播为四多。

  3.3增强和学生的互动

  由于过去发生且具有确定性,使历史这一学科本身带有枯燥无趣的因素在其中,初中生的课堂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对过于程序化的课程接受度不高,学生的学习太过于被动,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发挥,这种教学模式会使教师感到疲惫难以进行,学生也没有接受内容,丧失了这堂课的意义。教师可以在结合新式教学的同时,增加和学生的交流。

  3.4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的沟通

  无论教师再怎么进行努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也是难以改善课堂效果的,历史终究是记性型的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懒于记忆导致偏科,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进行及时的疏导。例如,可以举行简单的随堂测验,检测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举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近期教授内容和形式的看法,有合理的意见也可以提出,大家一起探索更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3.5建立一起记忆的课堂模式

  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者在家里有些历史问题可能因为不理解就放在一边不管了,当时记住了日后没有巩固就忘了,教师可以采用在一个时间对一些内容让学生进行一起记忆的方法。例如,在每节课讲课前或讲课后,连续几天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记忆并提问,对记忆时间这种容易混淆遗忘的.小知识点最有效果,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巩固记忆,记忆型学科就是这样,要不断强化记忆才能掌握好。

  3.6排练历史舞台剧

  初中课业没有高中那么紧张,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用一些更有趣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趣味性。例如,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选三到五个重要的事件,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按小组来自行排练,在排练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授,等到一个月后统一进行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也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亲和力大幅度提高,新颖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高度认可。

  4总结

  将历史的丰富多彩的良好特点应用到教学中,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师教授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法。在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果的道路上,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其教学理念,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性,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考验,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进步,以此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田.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xx,(2):142.

  [2]欧雪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9):173-174.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2

  摘 要:

  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改革,不仅是提高目前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措施。主要就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创新措施展开具体的阐述,希望对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局面的改善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有效应用

  就初中历史课程来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以及人文素质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就初中历史课程的开展现状来说,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创新迫在眉睫,下文将对具体的创新措施展开详尽的阐述。

  一、话剧方式的有效融入

  就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就现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采用话剧表演的方式对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革新。通常情况下的模式都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作用及影响”,在这种模式中,基本上已经构成历史话剧的几大要素,因此如果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采用历史话剧的形式展开有效教学,对具体历史课程教学进行有效创新的话,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对于丰富历史课程教学手段,改善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都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现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创新,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话剧教学形式之外,还可对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影像或者音频资料,将有关信息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影像或者音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同时还可以有效丰富历史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就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教师应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手法进行有效的创新,通过话剧的形式以及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争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3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然后从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 初中历史; 设问情境;

  历史是初中基础学科之一, 设置这一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目前, 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构建有效课堂, 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问作为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师应当合理应用设问技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历史被定位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的认知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设问具有交流直接、反映及时、应用灵活方便、信息交换频率高、加强师生互动等优势。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手段, 可以引导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所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灵活运用设问。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组织设计设问, 把握好基本知识类问题和知识探究类问题的比例、难度, 控制问题提出的过程,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维, 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一) 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

  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展开设问的.前提条件,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又可以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宽松的设问教学环境, 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设问教学情境下, 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帮助者,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如讲“世界的文化杰作”一课时, 教师基于学生思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 构建引导式的设问课堂。首先,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向学生提问是什么曲目。其次, 朗诵《战争与和平》选段, 向学生提问作者是谁。最后, 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梵高《向日葵》等名作, 向学生提问印象派画作艺术特色是什么。总之,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以便提出相关联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二) 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

  为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运用设问教学手段的时候要立足于教学目标, 基于对历史教材的透彻理解,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3].设计设问过程时, 教师要突破教条化限制。当然, 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底蕴, 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历史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具体的提问, 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达成教学目标。

  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早期活动的进步性等。教师讲这一课时就要结合这些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 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授课结束后, 利用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向学生提问, 问题如同盟会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地方。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 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设问不偏离教学内容, 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目的。

  (三) 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于学生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 教师要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跳脱出来, 拓展教学内容, 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 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包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沈科进。校本课程背景下设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xx, 23 (1) :111-113.

  [2]陈飞霏。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xx, 16 (9) :180-181.

  [3]付成。历史课堂设问技巧[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xx, 26 (3) :42.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4

  摘 要 多媒体辅助“四环一步”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步是“情境创设”,四环是指:“目标预习―――成果展示——释疑探究——反馈总结”。通过多媒体辅助“四环一步”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多媒体 “四环一步” 教学模式

  一、构建《多媒体辅助“四环一步”教学模式》的背景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历史教育的使命。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这和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过去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完全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备课,上课,忽视学生认知背景,认知差距,在教师眼里只有课本教材,没有学生,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认为多讲是万能的,认为多做作业,多做习题是提高质量的法宝,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奴隶。这和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很不适应,泗阳是首批省级教改试验区,经过几年探索试验,我们结合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初中历史多媒体辅助“三环一步”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辅助四环一步教学模式

  一步是“情境创设”,四环是指:“目标预习―――成果展示——释疑探究——反馈总结”(一)情境创设。历史的每一节课的新课引入最为重要,一个巧妙的开端就会形成一堂课的第个小高潮,为避免千篇一律地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每一节课尽可能坚持创设情境导入,这样的引言就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知地动机,教师可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对象,精心设计,运用悬念、风趣、幽默、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高度兴奋的心里状态。

  (二)目标预习。

  1。要明确提出列出详细的自学讨论题纲,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起路牌,导师、航标的作用。

  2。要适时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会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阅文,读图积极主动自学、讨论、研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检测,指导学生采取读书、记忆、比较、归纳、讨论、联想等方法。3。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目标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查的过程,等于给学生做B超、做CT,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抓到手,教师要巡回指导普遍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将问题分清主次,概括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准备。4。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好学习小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证。

  (三)成果展示。根据小组预习的内容向全班同学展示每一小组的预习成果,在前一阶段预习基础上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的成果,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是小老师的讲解,可以是有关问题的辩论,可以是知识竞赛,可以是小品话剧,总之使展示的内容能从各方面体现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划,学生真正成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路,引导思路发展,教师的注意力是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及时关注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乐学,悦学,掌握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四)释疑探究。1。要知道“疑”是什么?才能教什么。

  这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不是书,而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教学生不会的,讨论研究不懂的地方,盯着学生,并注意及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2。规律和道理必须讲清。强调自学,不等于不讲规律,不讲道理,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讲规律,讲道理,初中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就是道理,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尽管教师语言不多,只是三言两语,但要能揭示规律,道破原理。3。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在讲清道理,揭示规律后,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也不能让学生做观众,听众,要做主演,唱主角,要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一言堂,还是让学生讨论,质疑,研究。

  (五)反馈总结。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要重组成部分,即要当堂完成作业,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测试反馈总结,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它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得重要环节。

  测试题要覆盖每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则四,五题,多则十题,尽量限制在十题以内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方法,自己发现错误,相互指正,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有效调控,对共性问题及时补缺,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这一阶段的测试题应尽量用多媒体,使之直观、,学生积极性高。

  历史“ 四环一步”教学模式实际上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目标预习”,“释疑探究”为“反馈总结”创造条件,“反馈总结”为:“目标预习”,“设疑探究”提供保障,而“情境创设”是整节课引子,为整节课创造一良好的求知环境。不管哪一环节,我们都要注意使之充满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愉愉快快地度过一堂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课。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

  一、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的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之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老师讲到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时,可以穿插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荣誉感。在讲到南宋灭亡之时,可以穿插文天祥英勇不屈的光荣事迹。通过朗诵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故事大多来源于真实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同时历史故事的内容包罗万象,情节生动而活泼,具有趣味性。而历史故事往往又能够给人以历史智慧的启迪,所以具有启发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历史故事在课前的运用

  一门课堂能不能成功,能否让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教授的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开场白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期,平时热情好动,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式历史教学会产生抵触与厌倦心里。所以历史教师能够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比较新颖的、有趣的、充满悬念性的故事,无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这节历史课主要是讲述西汉的文学史,在上课之前教师先问班上是否有姓“同”和“冯”的学生。若是有学生举手,老师再问他对于历史上的“同”和“冯”姓知道多少。然后老师把历史上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姓“司”和“冯”姓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样就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司马迁的关注上来,为接下来讲解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很好地铺垫。

  2.历史故事在课中的运用

  一节历史课只有45分钟,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成了每个历史老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为了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保持听课状态,又能够确保课文内容顺利讲解,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间适当插入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给学生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讲到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讲述鸿门宴的惊险故事。讲到南宋名将岳飞抗击金朝时穿插岳母刻字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很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既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又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3.历史故事在课末的运用

  学会在课堂准备结束之时给学生讲解一个或多个有趣的教学故事,对于再次激发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知识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在讲解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时,通过插入孙膑与庞涓的纠葛故事,让人们对于庞涓孤军深入导致兵败自杀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在课程结尾时,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引导。例如老师下一次要讲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问题,可以通过昭君出塞这个故事提前给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先动手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5-15

【优】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5-1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例15篇】05-1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汇总15篇)05-15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04-12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07-05

【精选】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