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
【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内化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 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四、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 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请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劳动工具的改进”“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
从事个体生产的人与奴隶有什么不同?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
过渡:地主阶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由此引入“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列举改革各国)
商鞅变法
⑴要求学生在看书、阅读资料后思考: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到“角色扮演”:模拟“廷议”)
⑵ “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2—3分钟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 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练习巩固
以水果拼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兴趣。拼盘由四种水果组成,每盘水果与相关题目链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苹果等。
教后师生双反思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变革的实现使封建社会得以形成。所以,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封建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对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结合当今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来解决本课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2
一、课题背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新观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个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组织、文化、观念来一个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观念来一个巨大的转变。简言之,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学习不再仅仅为了获取“分数”,而且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总之,“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需要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一种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高度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教育中我们需要高扬“人”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人的摧残和人的异化。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分数为本。
四、研究的目标
1、改变注入式的教学程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成为教学的`常态,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课堂。
3、使教学变得高效和轻负担,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快乐家园。
五、研究内容
1、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所谓“发展”,就是变化和改变,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发展”是与自身的原有状况做比较,是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发展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服务的教学,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习一生有用的东西”
2、教学案一体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沟通教与学、讲与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使“素质”发展有了时间和空间。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研究。要教学高效,首要在于模式的高效。要积极研究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高效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过程
1、学习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我们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学习生本教育、发展性课堂的有关理论,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主张,积极开展讨论,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到外地学教取经,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从集体备课入手,教师相互听课切磋,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积极高效的教学模式。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在班级中尝试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尝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七、困惑与建议
1、长期注入式的教学使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逐渐固化,新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很难扎根,任务还很艰巨。
2、老师个体的探索终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须全体教师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坚克难,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如何处理,尚须认真探索。仰望 “素质教育”的星空,但面对的是功利教育“分数至上”的现实。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在“应试”上不输,需要一个高效的应对模式。
八、研究对象
林州市临淇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3
一、历史歌曲导入
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壮、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始终聚精会神,效果良好。
二、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朗读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启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三、故事和传说导人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n,我先给学生们讲武则天驯服“狮子骢”的三件法宝,学生们一听“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纷纷嘘嘘不已,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禁要多了几分好奇,接着的课我结合讲了些武则天登基后对待李唐宗室的小故事,整个课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两个录像片段,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反戈一击”,“卧薪尝胆”,“三令五申”,“投笔从戎”,“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常引用成语,使他们史实记得牢,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4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5
一、案例标题: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
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 :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1.时间:1950-1953年
措施:()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2. .时间:()
措施:三大改造
内容:()
意义:
1958年
4出示练习:综合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
⑴、说出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历史意义。
⑵、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5、议一议: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6、课堂总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7、教学评价设计 :
8、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9、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10、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11、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12、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13、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6
问题化设计,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或知识要点,预先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情境,并有选择地付诸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疑惑,掌握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与社会》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教学知识点十分丰富,这对学生来说,往往存有诸多困惑。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值得教师深思和探究。
一、对问题化设计意义的认识
1、有利于教师对知识难点的突破
教学难点作为学生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既是学生认知的焦点所在,也是教师备课的难点所在。只有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有效。
在备课中,教师倘若能具备问题化设计这一意识,并经常付诸实践之中,就无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提问,虽然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但问题化设计并不囿于简单提问,并不局限于知识点表面的简单回答,而是需要教师精心整理知识点,将难点先行突破,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认知障碍,从而以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轻松愉悦的活动方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2、有利于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无疑是一把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发现提供更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在问题和学生之间架设桥梁,就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开展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没有问题,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创新教育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下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在问题化设计中,由于注重多方位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不断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让学生从身边社区生活中去思考、从当前时事热点问题去思考、从事物发展的反面去思考等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观察学校走向了解社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由于问题化设计中允许探索中的错误存在,坚持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不求全责备,因而能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二、对问题化设计的具体实践
1、力求问题设计的多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境,已为教师所熟识,但许多教师还是拘泥于一般的表面解答,所谓的课堂双边活动而简单问答,缺乏对问题诸多层次的思考设计,包括社会课程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层次、问题的题型表现层次、难易梯度层次等等。在教学中,我着重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学生知识层次来设计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备学生,因此,在设计相关问题时应因学生而创设,首先要思考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这一问题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学生是否会感兴趣?从哪个角度设计学生更有兴趣?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哪些学生需要讲解引导?哪些学生仅需点拨或让他们自由发挥?从而设计出层次不同的相关问题。
如从相对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你知道相关的还有哪些?”到相对复杂的“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该怎么办?”“不妨大胆畅想,有何金点子?”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加以应用。
第二,立足题型表现层次来设计问题。在课堂中,师生提问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并从题型上看,大都表现为问答形式,往往以“是什么”、“为什么”为主要类型,要么就是选择、判断等题型表现。
在思考设计时,大可充入一些新鲜灵活的问题形式,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要求,设计出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题型,如组织辩论,“辩中明理”、“七嘴八舌”……也可采用多媒体开展“轻松点击”、“连连看”、“材料比较”、“难不倒我”等学海冲浪式的新形式,又如设计出“畅想未来”、“ 竞猜”、“相关链接”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新题型,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1,七年级《身边的故事》一课教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是使学生感受“我们就生活在历史变化之中”,在最后设计问题时,我放弃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哪些变化?”的问题直问,而是通过“开拓思维展未来”的形式,让学生想象设计未来的身边事物,学生们十分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2,讲述《傍水而居》一课时,我结合绍兴水乡,但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列举回答一些河桥景点,而是采用“做个小导游”的形式,让他们串连并介绍,这样效果更好。
第三,立足答案指向层次来设计问题。这里的所谓答案指向层次,主要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还是单元的,即指向性的强弱不同而言。一般说来,相对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多元化的,例如,“对此你怎么看?”、“这一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而相对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指向性较强,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或是小范围的。
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考虑两者层次的不同,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大胆质疑。新课程教学特别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更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如:(八年级《综合探究五》)2006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回答:郑和下西洋时的规模如何?路线如何?(指向较单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各是什么?(指向增多)你觉得郑和下西洋该不该被禁止?为什么?(指向多元)。
2、把握问题设计的多角度性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有从哪些角度去切入、去思考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倘若平淡无奇,学生就没有深入思考的兴趣,反之,合理设计提问角度,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就会感到新奇。社会课涉及面广,历史地理的多彩,当前时政的多变,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现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从以下几方面例说:
第一,从身边生活的角度设计。新教材十分贴近生活,许多知识点本身就来自我们的周边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悟、理解。在问题设计时也应从关注生活的角度加以思考。例如:(1)(七年级《我的家在哪里》)在社区的宣传栏上我们常常可看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我们都是社区的一员,请你想一想,为把社区建设得更好,你能为社区做些什么呢?(2)(七年级《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小明和同学看完电影后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看小明着急的样子,几个同学为他出主意,甲说:“要不然你也弄一辆别人的车骑走?”乙说:“干脆去黑市买一辆,就几十元钱。”丙说:“算了,让你爸再买一辆。”你能评析一下几位同学的观点吗?你认为小明该怎么做才好?(3)(八年级《综合探究一》)我市在城市广场建设时,对广场边古城墙的去留曾发生激烈争论,是拆毁,还是原状保留,还是修整后保留,满城争说。想一想,这体现了保护文物与哪一方面的矛盾,你认为怎样解决更好?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
第二,从当前时政的角度设计。新教材虽然注意反映了最新的社会发展动向和有关新知识、新观点,如涉及了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多国将对伊朗动武、我国南海的问题、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民间借贷问题等,但是,当今世界变化万千,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复杂,所谓的热点焦点多变,当今时政即成将来之史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时政,善于联系国内外时事和身边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时政资料,加以参考,将此作为问题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例如: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时政资料:建设和谐社会
设计角度:结合罗斯福新政要点,让学生思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地方可供借鉴?(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鼓励实施再就业工程等。)
知识点:国共两党历史上两次合作史实
时政资料:、亲民党相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在21世纪初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领导人实现了60年来第一次握手,有利于两岸共同谋求和平稳定发展机会,再造和平双赢新局面,受到万众瞩目。
设计角度:你能用史实来说明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伤”这一道理吗?(让学生通过历史上两次建立统一战线,两次合作过程中的成果和失败后的后果比较来说明,同时寄希望于再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光明灿烂的愿景。)
第三,从学科联系的角度设计。社会学科把历史(时间)、地理(空间)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坐标,使有关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使得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些知识点的联系还相当紧密,如社会课地球仪知识与科学课中“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运动”等章节。对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如果能从相关学科的角度把握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知识贯通。如:(1)(与自然科学课联系)比较图1中的两图,运用科学原理说一说哪一种更科学,更先进?为什么?(2)(与数学课联系)画一画根据所学知识,在图2中画出工厂、医院的位置。其中,工厂在学校的正东方600米,医院在工厂的正南方300米处。(3)(与政治学科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请问整体世界最终形成是在何时?(20世纪初)
而如今,索尼、松下等电器和宝马、奔驰等高档轿车,已进入了平常百姓家,这又说明了什么?(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
3、实践中的收获
对问题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究,使本人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得。
当问题化设计成为了教师重要的备课意识,那每一次的问题化设计过程,就成为了教师备课的一次探究过程,促使了教师更多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甚至进行师生角色的换位思考,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讲授大量减少,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通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把问题化设计付之于课堂教学,学生能乐于作答,消除了课堂回答的胆怯心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活力,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如在讲述《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比照日本筑波新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措施,设计成“能不能对我们所处的城市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观察周围,开始作一些小调查,结果写出了多篇小论文,如《切实加强住宅小区的停车管理》和《对城市广场周边环境的调查》分别在《绍兴晚报》和《今日嵊州》中刊出。
三、对问题化设计的反思
第一,对问题化设计的思考,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噱头,而是基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些探索,教材中知识点浩繁,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都进行问题化处理和设计。如对一些难题中的障碍,不妨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设计成层次递进的一组系列问题,分步设问,引导过渡;而对难度较小的不妨通过“指导阅读――自我提问――组织讨论――归纳小结”予以解决。对此,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加以把握选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7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
【重点难点】
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
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
【授课类型】
自设专题综合课。
【版本及教材】
岳鹿版,涉及七八年级历史共四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诀法多法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知道中国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说出朝代更替的顺序吗?(点学生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对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全面准确掌握朝代更替顺序、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历史朝代更替》。
二、问题引导
问: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名称是什么?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第一个朝代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教师讲述]刚才大家说了电的发明的理论基础,那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电与我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城市里,电车不能行驶,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
[投影显示]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建立的过程,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理清复杂的头绪,避免知识混淆;全面理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内容。然后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建立的辽、党项的西夏、女真的金。)
二、过渡:
就在金与南宋对峙时,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蒙古族古代的历史。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2、成吉思汗的民族和名字(蒙古,铁木真。)
3、他为什么会那么坚强和机敏?
(他从小经历过重重困境的磨练,吃得苦中苦。)
4、毛泽东为什么说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
学生可根据67页“动脑筋”回答:
①它反映了什么局面?
(它反映了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动荡不安的情景。)
②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后来铁木真统一各部,结束了内部混战局面,并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国历杰出的人物,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贡献很大。)
过渡讲解:蒙古族是我国历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其孙子忽必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封建专政,建立了元朝。那么,忽必烈在位时期有哪些行为?这些行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元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1271年,忽必烈,大都)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指导学生根据68页的“动脑筋”,结合71页“自由阅读卡·浩气长存的文天祥祠”讨论回答:这是谁的诗?(文天祥)
过渡讲解:其中“汗青”是竹简的别称,意为史册,表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元世祖忽必烈起先很赏识文天祥的才华,后来因为劝降不成,下令杀了文天祥。这是元世祖在天下初定时,为了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暴力手段,有着残忍的一面。但他的另外一些措施对历史的发展却有着正面的作用。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1)忽必烈在位时期对元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北方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禁止圈田放牧,治理黄河,推广植棉;水路交通运输业发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开辟海运;商业繁荣——大都闻名世界;)
(2)元朝的对外交往频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可·波罗行纪》)
4、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原因
(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管辖。)
(2)行省制度的特点
(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行省制度的作用
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台湾等地的管辖。
过渡讲解:“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使得当时的各个民族之间进一步融合起来。那么,元朝的民族融合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呢?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的民族融合的表现
(汉人到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江南地区;有些民族与汉族区别消失,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2)元朝的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小结: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3)元朝在我国历的地位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它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的管辖都是有效的,还促进了民族融合,一直沿用到今天;当时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十分频繁,影响深远。元朝是我国历一个重要的朝代。)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了元朝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的史实让我们懂得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道理,从而要努力学习,同时培养坚强意志。从文天祥身上我们又领略了一个坚持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的气概。这都将使我们获益匪浅。学习历史不但要了解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汲取养分,这样才能真正有提高、有收获。
作业:
1、行省制度建立的原因、特点和作用。
2、元朝的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3、元朝在我国历的地位?
4、P67动脑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0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新型师生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寓于完成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中,打造历史教学中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的设计,有利于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
1.常规作业的设计主要有预习作业、常规作业和练习、常规检测等
1.1 预习作业。
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将预习成果部分书面化,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掌握。预习作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査找的知识点。即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也可用本课板书设计,课文题目及课文小节目录分析,本课重点分析以及这节课学习哪方面的分析等来代替。
(2)回答课文中的思考题。包括导言提问、课文中的思考题、课后练习以及教师布置的预习题等(鼓励全做,也可根据能力只回答一个问题)。
(3)学生自己的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完成课文后,应至少有三个有关本课的疑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学生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想(也可在课后完成)。
(5)学生搜集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1.2 常规作业和练习。
这些练习在内容上既包括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识记部分,又包括能力训练、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合作能力等方面;在时间上,既有课堂内容完成的,也有课后完成的;在方式上,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又有学生合作完成的;在形式上,即有文字的、又有图画(包括地图)的;在提供上,既有课本上的,又有教师甚至学生提供的;在总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学力特征的要求。
【案例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练习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思考与探索设计
1.选一选。
(1)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 郡守
(2)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全国流行的标准文字是( )
A.大篆 B.隶书 C. 小篆 D.古文
2. 找一找。
找一找你身边有关秦始皇的故事,想一想它与我们地区的关系。
3. 想一想。
秦始皇采取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4. 读一读。
读课本及“课本中的故事”之后,谈一谈你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认识。
5. 评一评。
评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
6. 演一演。
模拟秦始皇朝会的场面,围绕的问题是统一文字。
此案例中的练习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历史的体验。
【案例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练习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自主学习。
(1)两宋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CD#3〗流域转移到〖CD#3〗流域。
(2)随着〖CD#3〗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3)世界上最早纸币“〖CD#3〗”出现在北宋的〖CD#3〗地区。
2. 合作探究学习。
谈谈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活动实践。
找一找宋代哪些城市设置了市舶司?
4.自我评价。
作业完成得最好可以得5个,你认为你做的可以得多少个,请用圈上。
该案例中的练习设计方便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常规检测。
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其形式包括平时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的形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包括学生自己编制试卷)、口试、写小论文等,在试题的设置方面尽量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图文匹配,贴近学生语言和生活内容(如情景设置题)。
【案例】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卷考试试题
(1)资料: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在范阳发动叛乱。判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地区。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安禄山被儿子杀死。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摔军平叛,又借回纥兵帮助,收复长安、洛阳。叛军曾一度投降,后来,安禄山的旧部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问题:根据以上资料,请提出与本资料有关的五个问题(只提问,不回答)。
(2)资料:(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等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问题:请你在其他书籍或网上等地方(课本除外)搜集一段文字材料,来印证以上资料中关于对宋代社会文明的看法,材料请标明出处(即来源)。
在本册历史书中,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谁?请说出你的理由。
请参阅课本《宋代经济分布图》,回答“如何从图中看出宋代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3)资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之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元)许衡:《鲁斋遗书》。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推行汉法的两个实例。
此试题以开放的形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该试题对学生在提出问题、査找相关资料、识图、评价历史人物、材料阅读、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察,既全面又典型,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非常规作业设计主要有小制作、历史类小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2.1 小制作。
学生的历史小制作包括仿古文物制作(如甲骨文、竹木简、雕版、泥活字、圣旨、奏折等)、编辑相关历史内容的手抄报、黑板报、历史题材的图画、表格、设计历史题材的软件。
2.2 历史类小文章。
学习有关历史内容的小文章包括历史小论文(如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调查报告、访问稿、读后感、观后感、文摘卡、课本剧等。
2.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査阅图书、访问等)获取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整理资料。
【案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个性化的作业:结果擅长绘画的同学,有的在故事中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甚至将成语故事用连环画形式体现。在进行甲骨文的搜集时,精通网上搜索的同学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字形;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书写成书法作品。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个性化的作业,一改传统作业的老套、古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1
一、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趋势。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动设计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内容和场所的开放性。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是受教材限制的,要结合实际,深入拓展,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
笔者认为,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走出去,把课堂的活动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中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收集有关史料、撰写某一历史问题的调查报告等等。
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实现自然过渡
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设计出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的方法和步骤,这就是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设置得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学环节设置一要结合实际,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要有条理性,即环节设计清晰明了,形成有序递进的教学过程;三要有趣味性,即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五、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注重树立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促使学生探索与反馈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对历史物证的调查和记录,只要学生做了,作为教师就要予以肯定。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助于教与学互动进行。新课程标准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师在课前要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大家讨论。
六、活动设计要立足初中生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有针对性。预设的课堂活动应该尽量地让所有学生或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活动中要进行适当、合理的分组,既要立足所有班级成员,又要体现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强,九年级学生比较成熟稳重。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针对性,采用多样化方式有效开展教学。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就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
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设计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有条件的可以课外阅读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上一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和学生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接着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问学生)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学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现存的文献和文物却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762次国家间的战争。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列国的纷争就成为阻碍统一的最大的力量。所以为了统一就必须结束当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乱的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又是谁结束了这种局面呢?带着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板书:第9课秦统一中国)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
通过课名大家就能知道是谁结束战乱局面实现统一啊?(学生答:秦国)。战国七雄并立,为什么是秦国脱颖而出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呢?大家结合我给出的材料(课件展示)和课本的内容,思考一下秦灭六国有哪些条件呢?
1、条件(板书)
(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2)秦国实力雄厚。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这些人才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克敌制胜,对秦统一大业的完成做出重大贡献。
2、过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扫六合”,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按照由近及远,远交近攻的战略各个击破,用了9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各地交流困难,思想混乱,边患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国疆域很大,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创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别取“三皇”、“五帝”中“皇”与“帝”字组成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讳。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政权机构。丞相掌行政,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监察,相当于纪委书记。但最后的决断权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县制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权割据,秦始皇没有实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过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变,影响统一的巩固。
2、文化上: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七国文字的书写各有差异,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使颁布的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过渡: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的历史、医药、占卜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把在背后议论他的相关儒生全部活埋。
过渡:战国时期币制非常混乱,像是齐国、燕国使用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赵国使用布币,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这都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过渡:当时在咸阳,你坐马车到其他地方是非常不方便的,因为之前各个诸侯国的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是不一样的,秦国马车较大,在其他地方行驶不了。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5、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开灵渠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从都城咸阳到达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道路不通时,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并开凿灵渠;文字不同时,统一文字,将小篆颁行全国;钱币不同时,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度量衡不同时,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这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中央集权。
过渡:当时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
6、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并且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开凿的灵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统一越族。过渡:秦的北进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断拓展,最终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三、本课感悟
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主流,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本课小结
五、随堂练习
六、板书:
第9课秦统一中国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自制多媒体课件。
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4-02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7-02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11-01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0篇04-03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2篇04-04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2篇)04-05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3篇04-0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06-22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集锦12篇04-06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合集【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