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整理
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整理1
一、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晋升学生的糊口聪明,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流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糊口实际和经验背景,匡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熟悉,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题目,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把握准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体例,“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详细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进步能力的题目。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
2、要学会独立思索。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流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索的良好习惯,碰到题目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躲藏在事物后边的题目,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题目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终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当即有学生告诉他,由于社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同意了共产党的前提?社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把握着武装气力。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题目,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三、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起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正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新课程固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立场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门教师来说,这只不外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索,这样的教学显著缺乏有效实施的条件――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以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天生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硕内心情感、进步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A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整理2
一、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也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层次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可利用背景材料、图片、图表、影视视频,从外到里,层层设问,问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以《汉朝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此课授课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典型的问题教学法。导入部分,结合课件上的葡萄、核桃、石榴、黄瓜等瓜果图片,创设问题:这些瓜果的产地在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立即把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点出来。紧接着,再设问: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合这两个问题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接下来,由浅入深,再进一步设置几个问题:想象下张骞出使西域路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即使困难重重,但最终他还是成功完成了使命,并且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最后再将问题升华:这条交通要道的开通有何意义?在今天还发挥着哪些作用?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既将整节课的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又能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除此之外,问题的设计应有新颖性。一道新颖的问题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可以以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的游戏方式创设问题,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设置成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谜语题,“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以这样设疑提问,使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究知识的境界。还可以采用逆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鸦片战争》: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使英国的在华利益受损,惹怒了英国,所以英国才决定发动鸦片战争。还有一部分则认为:还是会爆发。因为英国要让鸦片进入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市场。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进入十九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猛发展,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打开中国的大门。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问题教学法,能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史料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伴随着新课改,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采用史料教学,不仅可以佐证教材的'观点、深化活化教材,丰满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起到熏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史料的选择要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引发思考。
首先,史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选取的史料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如《新文化运动》一课,为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里可以以北京大学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引用新文化运动前后北京大学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北京大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改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成为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能更好地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细节的史料,能够达到较强的实现效果。例如在讲到邓世昌英雄事迹时,可以补充以下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讲完这段史料,学生已深深被邓世昌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染。
其次,史料运用要适量,尽量引用教材中的史料。教材中有大量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图片等,这些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在众多的史料里,初中生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历史人物画像、照片、漫画等实物史料而非文字史料更感兴趣,更易理解。如讲到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时期的民族危机,最典型的史料就是采用教材里提供的漫画版的《时局图》。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应把史料与思考题有机融合起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
三、历史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的课堂“活”起来
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历史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建构新的认知,并促成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教学有利于“活化”历史,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浓厚多了。 情境的设计与呈现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充分利用成语典故、歌谣、诗词等创设历史情境,运用文物信息、影视资料、图片(漫画)、学术争论等内容,可采用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多种方式实施,再现历史情境。其中,最受初中生喜爱的便是历史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演能力,促使他们感知历史,既拓展了解和学习历史的途径,也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
情境的设计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度”:围绕教学主题构建,不能随心所欲,要服务教学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
在《秦的统一》一课中,经济、文化方面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措施的背景、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课本剧《秦始皇微服私访记》。
时间:公元前221年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某一时间 地点:原六国旧地
人物:秦始皇、侍卫、商人、县衙县令、民众
学生表演: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巡游天下。一天,秦始皇车队到达了前韩国地界。路上行驶很慢,还发生了堵车现象。因为韩国修了许多路障,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秦国车辆比较大,韩地的道路只能供韩地的两辆车并行。车队继续前行,到了前楚国都城。城市很繁华,但市集的商人不收秦钱,而且买一斤肉花的钱明显比秦国少。不久,车队到了吴地的溧阳,秦始皇一行刚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秦始皇无奈,发了一道诏书到溧阳县衙,县衙乱成一团,唯一认识秦国文字的人出差了。
教师在上课时,在幻灯片显示剧情梗概后,各小组设计简单台词,然后进行表演。同时教师设计以下问题:秦始皇微服私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秦始皇后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你认为秦始皇后来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一场简短的历史课本剧表演,让学生的历史课堂“活”了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提高了对历史的认知。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初中历史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整理】相关文章: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05-09
读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03-11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范文08-28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优选【3篇】03-12
化学知识点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整理归纳07-10
中班育儿知识归纳04-26
数学教学方法的总结08-01
整理书包说课稿12-06
整理房间说课稿11-29
《整理书包》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