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初中>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4-07-19 07:59:39 初中数学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编15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编15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1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正割(sec):斜边比邻边,即secA=c/b;

  余割(csc):斜边比对边,即cscA=c/a。

  三角函数关系

  1、互余角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2、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sinAcosB+cosAsinB

  sin(A—B)= sinAcosB—cos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2

  1、xxx: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xxx。

  2、xxx的分类

  3、xxx的三边关系:xxx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高:从xxx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xxx的高。

  5、中线:在xxx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xxx的中线。

  6、角平分线:xxx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xxx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xxx的稳定性:xxx的形状是固定的,xxx的这个性质叫xxx的稳定性。

  9、xxx内角和定理:xxx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xxx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xxx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xxx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xxx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一半

  10、xxx的外角:xxx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xxx的外角。

  11、xxx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xxx的一个顶点,一边是xxx的一边,另一边是xxx的一边的延长线;

  (2)xxx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xxx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内角;

  (4)xxx的外角和是360°。

初中数学知识点3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4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ax2+bx+c的一般形式,然后把各项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公式法

  公式:x=[-b±√(b2-4ac)]/2a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b+√(b2-4ac)]/2a,x2=[-b-√(b24ac)]/2a(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x2=-b/2a(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求根公式为x1=[-b+√(4ac-b2)i]/2a,x2=[-b-√(4ac-b2)i]/2a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 2x2-8x=-5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a=2, b=-8,c=5

  b2-4ac=(-8)2-4×2×5=64-40=24>0

  ∴x= (4±√6)/2

  ∴原方程的解为x?=(4+√6)/2,x?=(4-√6)/2.

  大家不知道的是两个复数根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理解为无实数根。

初中数学知识点5

  中考冲刺数学知识点的几个复习建议:

  1)所有的知识点自己先复习一遍,标记好那些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第二轮复习的重点!

  2)对于标记不扎实的知识,如果实在不理解,回到课本中查收相应的内容,特别是结合例题理解

  3)平常学校一定有很多练习,把做错的题目和难题当成宝贝,因为我们要想进步就这是捷径——理解消化错题,所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错题难题吧。

  4)对于学过思维导图的同学,建议将这些知识点按章节梳理成知识体系,平常复习太好用了。

  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

  一、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

  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X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 ,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初中数学知识点6

  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_____________叫两点间距离.

  2. 1周角=__________平角=_____________直角=____________.

  3.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____的补角相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___.

  5. 过直线外一点心__________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等,________互补.

  7. 平行线的判定:________相等,或______相等,或______互补,两直线平行.

  8.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初中数学知识点7

  1、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

  (1)正数:

  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3、有关数轴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4、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5、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有理数加法

  (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

  (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7、有理数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8、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4+12+(-25)+(-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

  9、有理数的乘法

  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10、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11、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一定相同)

  倒数是本身的只有1和-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

  ①在同一平面

  ②两条数轴

  ③互相垂直

  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8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0,小数—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互为负倒数。

  7.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 —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 =an或(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初中数学知识点9

  初中数学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

  1、代数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式、方程、不等式、解方程等基本概念,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常用方法。

  2、几何基础知识:包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概念,以及证明、计算等基本方法。

  3、数的性质:包括正数、负数、零、有理数、无理数等基本概念,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表示方法。

  4、方程和不等式: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基本概念,以及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基本方法。

  5、函数:包括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基本概念,以及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等基本方法。

  6、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概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推断等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一、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意?R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点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出现代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中学生可以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使数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各类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框架,有助于学生归纳意识的培养。归纳意识的培养,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环节中,常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图像,在数学学习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创新环节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归纳。数学学习并不死板,不仅仅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该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创新自己的思维。例如在进行函数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函数图像,对函数进行分类讨论,从而掌握递增函数和递减函数的定义,在分类讨论后,学生结合图像进行归纳。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要重视书本上的逻辑内容,而且在把握逻辑内容的基础上,将图像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大胆创新。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困难,认为数学的学习就是解答大量的难题,他们在大量的题海战术后不善于归纳,导致数学学习的效率不高。

  二、在交流中归纳知识点

  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自己探究,那么在学习中不会得到灵感。数学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认真的钻研态度,而且也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归纳的意识。沟通和交流不仅仅在语言的'学习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数学学习中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自己探究会陷入到死胡同中,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才能进一步完成。

  为了切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老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组内的同学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在数学的学习中更加变通,将数学这门学科应用到生活中。

  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帮助,在沟通中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结论,如果函数有两个解,那么函数与数轴会有两个交点,如果方程只有一个解,那么函数与数轴只有一个交点,如果方程没有解,那么函数与数轴没有交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得到结论,通过归纳,学生对二次函数知识点的印象非常深刻。

  三、学会正确归纳

  在数学学习中,归纳思想非常重要,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非常细碎,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错综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力不从心,掌握合理的归纳方式,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初中生的思维还不是特别完善,在进行数学学习环节中,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归纳,是每位老师应该采取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得归纳,那么在数学考试中,学生会将知识点混淆。为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将一些容易混淆和容易出现错误的习题让学生总结。

  例如,在学习圆和直线这部分内容中,老师都会将重点内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重点分析。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参考书目和资料,总结一些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这些题目,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归纳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应用非常多,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环节中,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归纳。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归纳意识的养成可以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学会归纳,在学习中就会如鱼得水,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四、在反思中完成知识点的归纳

初中数学知识点11

  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的概念: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与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与字母相乘,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平方米

  代数式的系数:

  代数式中的数字中的数字因数叫做代数式的系数。如3x,4y的系数分别为3,4。

  注意:①单个字母的系数是1,如a的系数是1;

  ②只含字母因数的代数式的系数是1或-1,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代数式的项:

  代数式表示6x2、-2x、-7的和,6x2、-2x、-7是它的项,其中把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注意:在交待某一项时,应与前面的符号一起交待。

  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①判断几个代数式是否是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合差同类项:

  把代数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①合并同类项的理论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

  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注意:

  ①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②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不能合并的项,在每步运算中都要写上;

  ③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最后结果,结果还是代数式。

  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注意:

  ①去括号时,要连同括号前面的符号一起去掉;

  ②去括号时,首先要弄清楚括号前是“+”号还是“-”号;

  ③改变符号时,各项都变号;不改变符号时,各项都不变号。

  北师大初中数学知识点

  绝对值

  ⒈绝对值的几何定义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2.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⑴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⑵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⑶0的绝对值是0.

  可用字母表示为:

  ①如果a>0,那么|a|=a;②如果a<0,那么|a|=-a;③如果a=0,那么|a|=0。

  可归纳为①:a≥0,<═>|a|=a(非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非负数。)②a≤0,<═>|a|=-a(非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是非正数。)经典考题

  如数轴所示,化简下列各数

  |a|,|b|,|c|,|a-b|,|a-c|,|b+c|

  解:由题知道,因为a>0,b<0,c<0,a-b>0,a-c>0,b+c<0,

  所以|a|=a,|b|=-b,|c|=-c,|a-b|=a-b,|a-c|=a-c,|b+c|=-(b+c)=-b-c

  3.绝对值的性质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绝对值具有非负性。所以,a取任何有理数,都有|a|≥0。即⑴0的绝对值是0;绝对值是0的数是0.即:a=0<═>|a|=0;

  ⑵一个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即:|a|≥0;

  ⑶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小于原数。即:|a|≥a;

  ⑷绝对值是相同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若|x|=a(a>0),则x=±a;

  ⑸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或若a+b=0,则|a|=|b|;

  ⑹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即:|a|=|b|,则a=b或a=-b;

  ⑺若几个数的绝对值的和等于0,则这几个数就同时为0。即|a|+|b|=0,则a=0且b=0。

  (非负数的常用性质: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有且只有这几个非负数同时为0)

  如何整理数学学科课堂笔记

  一、内容提纲。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一堂课的线索脉络、重点难点等,简明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同时,教师会使之富有条理性和直观性。记下这些内容提纲,便于课后复习回顾,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对所学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清晰完整。

  二、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顾及每一位同学。相应的,一些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属于疑难问题,由于课堂上来不及思考成熟,记下疑难问题,可在课后继续加以思考和探究,加以理解和掌握,不致出现知识的断层、方法的缺陷。

  三、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也应及时记下,课后加以消化,若有疑惑,先作独立分析,因为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及时与老师商榷和探讨。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在这基础上,若能主动钻研,另辟蹊径,则更难能可贵。

  四、归纳总结。注意记下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同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后小结时,一方面是承上归纳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启下布置预习任务或点明后面所要学的内容,做好笔记可以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前作准备,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五、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醒目地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同时也应注明错误成因,正确思路及方法,在反思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

  数学常用解题技巧有哪些

  第一,应坚持由易到难的做题顺序。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设置是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6到大题,通常称为866结构。在实体设置的结构中有三个小高峰,选择题是由易到难,最难的题是第8题。填空题同样是这样设置的。也是第9题容易到第14题最难,大题从第15题到第20题,它们的设置也是这样的。根据这样的试题结构,应先做前面容易的,基础好一点的考生就先做前7个选择,前5个填空、前5个大题,称为是755结构。基础差的就是644,先把自己能做的、会做的拿到手。这是第一点。

  第二,审题是关键。把题给看清楚了再动笔答题,看清楚题以后问什么、已知什么、让你做什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自己制订了一个完整的解题策略,在开始写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属于非智力因素导致想不起来。本来是很简单的题比如说是做到第三题、第四题的时候不是难题,但想不起来了,卡住了,这时候怎么办?虽然是简单题却不会做怎么办?应先跳过去,不是这道题不会做吗?后面还有很多的简单题呢,把后面的题做一做,不要在考场上愣神,先跳过去做其他的题,等稳定下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会顿悟,豁然开朗。

  第四,做选择题的时候应运用最好的解题方法。因为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是看结果不看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都应不择手段,只要是能把正确的结论找到就行。考生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法,从已知的开始也不看它的四个选项,从头到尾写完了之后一看答案就写上去了。另外就是特质法(音),一些出现字母、特别是不等式,这时候给它赋一个值,代进去这时候速度会比较快,正确地找出结果来。再就是数形结合法。最后实在不行了,就将四个选项代入验证,看看哪个符合就是哪个了。填空题用上述的直接法、特质法、数形结合法三种方法都适合。做大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解题步骤,规范答题可以减少失分。简单地说,规范答题就是从上一步的原因到下一步的结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让谁写、谁看都是这样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规范答题。

  学霸分享的数学复习技巧

  1、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例题不能带着答案去看,不然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

  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

  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彻底搞清了,在题后精炼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获会更大。

  2、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

  3、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业及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重现。因此平时注意把错题记下来。

  学生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以后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也就能避免犯错了.

  4、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数学解题方法分别有哪些

  1、配方法

  所谓的公式是使用变换解析方程的同构方法,并将其中的一些分配给一个或多个多项式正整数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公式。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匹配方法是数学中不断变形的重要方法,其应用非常广泛,在分解,简化根,它通常用于求解方程,证明方程和不等式,找到函数的极值和解析表达式。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是将多项式转换为几个积分产品的乘积。分解是恒定变形的基础。除了引入中学教科书中介绍的公因子法,公式法,群体分解法,交叉乘法法等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因式分解。还有一些项目,如拆除物品的使用,根分解,替换,未确定的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替代方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广泛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通常称未知或变元。用新的参数替换原始公式的一部分或重新构建原始公式可以更简单,更容易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c=0( a、 b、 c属于 R, a≠0)根的判别, = b2-4 ac,不仅用来确定根的性质,还作为一个问题解决方法,代数变形,求解方程(组),求解不等式,研究函数,甚至几何以及三角函数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知道二次方程的根外,还找到另一根;考虑到两个数的和和乘积的简单应用并寻找这两个数,也可以找到根的对称函数并量化二次方程根的符号。求解对称方程并解决一些与二次曲线有关的问题等,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我们首先判断我们所寻找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形式,其中包含某些未决的系数,然后根据问题的条件列出未确定系数的方程,最后找到未确定系数的值或这些待定系数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这种问题解决方法被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通常通过分析条件和结论来使用这些方法来构建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表,一个方程(组),一个方程,一个函数,一个等价的命题等,架起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构造方法。运用结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形,几何等数学知识相互渗透,有助于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12

  数据的分析—初中数学知识点集锦(中)

  初二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初二的期末考试中,最重要的它会更加清楚的.体现在你的初三复习中,体现在最终的中考当中。

  有个远大的目标,有个合适的计划--严格管理时间,科学安排时间。大部分初三学生的时间真的是挤出来的,幸运的是我们距离初三还有一个学期和一个暑假的时间,把握住这段时间,我们的初三将会无比的轻松。

  偏科相当的可怕,我虽然只教数学可是深有体会。有个人大附的男生几乎每个压轴题都能第一个做出来,做完之后就在那“默写”某某个课文。一问才知道,偏科,语文总在90边缘徘徊。偏科的危害就不用我说了,可是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到初三再想补“瘸腿”是多么的可怕--原因很简单,每科都在复习!

初中数学知识点13

  知识点总结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①验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②求根及未知数系数:已知方程的一个根,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另一个数及未知数系数.

  ③求代数式的值: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关于 和 的代数式的值,如

  ④求作新方程:已知方程的两个根,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和工具.利用方程解决。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它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拓展,解题方法是相同的。其一般步骤为:

  1.设:即适当设未知数(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不要漏写单位名称,会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目中涉及的量;

  2.列: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注意等号两边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3.解:解所列方程,求出解来;

  4.验:一是检验是否为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是否为应用题的解;

  5..答:怎么问就怎么答,注意不要漏写单位名称。

  常见考法

  (1)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这类题目有着解题规律性强的特点,题目设置会很灵活,所以一直很吸引命题者。主要考查①根与系数的.推导,有关规律的探究②已知两根或一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2)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的交汇处出题。(几何问题:主要是将数字及数字间的关系隐藏在图形中,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形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涉及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等);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命题广泛。(常见的题型是增长率问题,注:平均增长率公式

  误区提醒

  (1)已知方程根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时,忽视了对二次项系数的讨论;

  (2)忽视“方程有实根”的含义,丢掉判别式等于零的情况;

  (3)不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错解;

  (4)忽视等式的基本性质,造成失根;

  (5)忽略实际问题中对方程的根的检验,造成错解。

初中数学知识点14

  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①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AB。

  ②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前边。

  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

  (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

  ②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

  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正方体

  (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象。

  (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两个面的对面。

初中数学知识点15

  锐角介绍

  两条相交直线中的任何一条与另一条相叠合时必须转动的量的量度,转动在这两条直线的所在平面上并绕交点进行。

  角度是用以量度角的单位,符号为°。一周角分为360等份,每份定义为1度(1°)。

  采用360这数字,因为它容易被整除。360除了1和自己,还有22个真因数,包括了7以外从2到10的数字,所以很多特殊的角的角度都是整数。

  实际应用中,整数的角度已足够准确。有时需要更准确的量度,如天文学或地球的经度和纬度,除了用小数表示度,还可以把度细分为分和秒:1度为60分(60′),1分为60秒(60″)。例如40.1875°=40°11′15″。要更准确便用小数表示秒,而不再加设单位。

  锐角则是指大于0°而小于90°的角。

  钝角性质

  1、钝角是由两条射线构成的。

  2、钝角是劣角的一种。

  3、钝角一定是第二象限角,第二象限角不一定是钝角。

  4、钝角的三角函数值中,正弦值(sin)是正值,余弦值(cos)、正切值(tan)、余切值(cot)是负值。

  什么叫分数的相对性

  分数的相对性是这个分数的倒数,分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积等于1。1是由分数和这个分数的倒数的二元组成,这是绝对的,这就是二元论。大道至简就是自然界的二元法则,九九归一。

  分数的历史

  最早的分数是整数倒数:代表二分之一的古代符号,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埃及人使用埃及分数c。1000bc。大约4000年前,埃及人用分数略有不同的方法分开。他们使用最小公倍数与单位分数。他们的方法给出了与现代方法相同的答案。埃及人对于Akhmim木片和二代数学纸莎草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表示法。

  希腊人使用单位分数和(后)持续分数。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c。530bc)的追随者发现,两个平方根不能表示为整数的一部分。(通常这可能是错误的归因于Metapontum的Hippasus,据说他已被处决以揭示这一事实)。在印度的150名印度人中,耆那教数学家写了“Sthananga Sutra”,其中包含数字理论,算术学操作和操作。

  现代的称为bhinnarasi的分数似乎起源于印度在Aryabhatta(c。ad500),[引用需要]Brahmagupta(c。628)和Bhaskara(c。1150)的工作。他们的作品通过将分子(Sanskrit:amsa)放在分母(cheda)上,但没有它们之间的条纹,形成分数。在梵文文献中,分数总是表示为一个整数的加和减。整数被写在一行上,其分数在两行的下一行写成。如果分数用小圆?0was或交叉?+was标记,则从整数中减去;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志出现,就被理解为被添加。

  常数的极限值是什么

  常数的`极限值就是常数本身。极限值就是一个函数,当它的自变量趋于无穷,或者某个点时(可以不是该函数定义域里的点),存在极限,这个极限的值便简称为极限值。

  常数的含义

  1、规定的数量与数字。

  2、一定的重复规律。

  3、一定之数或通常之数。

  4、一定的次序。

  5、数学名词。固定不变的数值。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π)约为3.14159﹑铁的膨胀系数为0.000012等。常数是具有一定含义的名称,用于代替数字或字符串,其值从不改变。一个数学常数是指一个数值不变的常量,与之相反的是变量。

  跟大多数物理常数不一样的地方是,数学常数的定义是独立于所有物理测量的。数学常数通常是实数或复数域的元素。数学常数可以被称为是可定义的数字(通常都是可计算的)。

  其他可选的表示方法可以在数学常数(以连分数表示排列)中找到。常数又称定数,是指一个数值不变的常量,与之相反的是变量。(常数多指大于零的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垂直知识点12-07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01-13

初中数学角的知识点05-31

初中数学倒数的知识点08-01

初中数学知识点04-30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06-14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12-05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07-30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06-10

浙江初中数学知识点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