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数学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知识点1
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素数在数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
算术基本定理证明每个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写成素数的乘积,并且这种乘积的形式是唯一的。这个定理的重要一点是,将1排斥在素数集合以外。如果1被认为是素数,那么这些严格的阐述就不得不加上一些限制条件。
概念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自然数,叫质数(Prime Number)。(如:由2÷1=2,2÷2=1,可知2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所以2就是质数。与之相对立的是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其它约数的数,叫合数。”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约数以外,还有约数2,所以4是合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的约数有且只有1这一个约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2
一、基本知识
一、数与代数
A、数与式:
1、有理数:
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
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带上符号进行正常运算。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或指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例如:π=…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
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ax^2+bx+c=0;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像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 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
例如:如果A>B,则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的数就不等于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3、函数
变量:因变量Y,自变量X。
在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
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时,则经2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
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
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
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
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
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上下底面就是N边形。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
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
①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
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
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即:60分为1度,60秒为1分。
角的比较:
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180、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60、
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
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
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平分线:垂直和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平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平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垂直平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邻边相等的矩形
二、基本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补角=180—角度。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90—角度。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推论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2、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HL)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a<90)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tan(a)=cot(90—a),cot(a)=tan(90—a)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直径)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0<=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相交与一点,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
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平均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2/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L=nR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初中数学知识点3
代数部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几何部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
1、实数的分类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注意:判断一个实数的属性(如有理数、无理数),应遵循:一化简,二辨析,三判断。要注意:"神似"或"形似"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三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5、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即:(1)实数的相反数是。
初中数学知识点4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一元一次方程ax+b=0(a,b为常数,且a≠0)可看作一次函数y=ax+b的函数值是0的一种特例,其解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ax+b=0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y=ax+b的值为0时,求相应自变量x的'值,因此可以利用图像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求直线y=kx+b与x轴交点时,可令y=0,得到一元一次方程kx+b=0,解方程得x=-,则- 就是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反过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看作是求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待定系数法
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在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的未知的系数,从而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解析式的步骤:
①设函数表达式为:y=kx 或 y=kx+b
②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得到方程(组)
③解方程或组,求出待定的系数的值。
④把的值代回所设表达式,从而写出需要的解析式。
注意; 正比例函数y=kx只要有一个条件就可以。而一次函数y=kx+b需要有两个条件。
性质
①图像形:是一条直线。称为直线y=kx+b
②象限性:
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不过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不过二象限
当k<0 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不过三象限
当k<0 、b<0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不过一象限
③增减性:当k>0时,直线从左向右上升,随着x的增大(减小) y也增大(减小)
当k<0时,直线从左向右下降。随着x的增大(减小) y反而而减小(增大)
④连续性:由于自变量取值是全体实数,所以图像具有连续性。(没有最大或最小值)
⑤截距性;
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y轴正半轴(交点位于轴上方)
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y轴负半轴(交点位于轴下方)
⑥倾斜性:︱k︱越大,直线越靠向y轴,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度数越大,越陡。
⑦平移性; 直线y=kx+b
当b>0时,是由直线y=kx 向上平移得到的。
当b<0时,是由直线y=kx 向下平移得到的。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
正比例函数包含于一次函数,即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当b=0时的特殊情况。
一次函数定义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一次函数。
(存在条件: ①两个变量x、y,②k、b是常数且k≠0,③自变量x的次数是1,④自变量x的是整式形式)
初中数学知识点5
1.通过猜想,验证,计算得到的定理: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结论:
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有一个角是60°得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③HL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在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两条特殊线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边的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
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③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
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互为逆定理{
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并且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3.命题的逆命题及真假
①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我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逆命题
②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
③反正法: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定理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可以化成aX?+bX+C=0(a≠0)形式称它为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a≠0)→一般形式
aX?叫二次项bX叫一次项C叫常数项a叫二次项系数b叫一次项系数
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4ac≥0
若b?-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4ac<0则无解
若b?-4ac≥0则用公式X=-b±√b?-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b?=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ab+b?=0→(a±b)?=0
③十字相乘法
例题:X?-2X-3=0
1/111
×}X?的系数为1则可以写成{常数项系数为3则可写成{
1/-31-3
--------
-3+1=-2交叉相乘在相加求值,值必须等于一次项系数
(X+1)(X-3)=o
初中数学知识点6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对边比斜边,即sinA=a/c;
余弦(cos):邻边比斜边,即cosA=b/c;
正切(tan):对边比邻边,即tanA=a/b;
余切(cot):邻边比对边,即cotA=b/a;
正割(sec):斜边比邻边,即secA=c/b;
余割(csc):斜边比对边,即cscA=c/a。
三角函数关系
1、互余角的关系
sin(90°—α)=cosα,cos(90°—α)=sinα,tan(90°—α)=cotα,cot(90°—α)=tanα。
2、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3、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4、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两角和差公式
sin(A+B)= sinAcosB+cosAsinB
sin(A—B)= sinAcosB—cos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cos(A—B)= 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7
三角形两边: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的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
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相加为90°)。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三角形三个外角和为360°。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全等三角形共有5种判定方式:SSS、SAS、ASA、AAS、HL。特殊情况下平移、旋转、对折也会构成全等三角形。
(边边边),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即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对应相等,且两条边的夹角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即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且两个角夹的的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即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对应相等的角所对应的边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直角边),即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
2、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8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角和的公式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倍角公式
tan2A = 2tanA/(1-tan2 A)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2 A--Sin2 A =2Cos2 A-1 =1-2sin^2 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角函数特殊值
α=0°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1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22.5°(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a=30°(π/6) sinα=1/2 cosα=√3/2 tαnα=√3/3 cotα=√3 secα=2√3/3 cscα=2
α=45°(π/4) sinα=√2/2 cosα=√2/2 tαnα=1 cotα=1 secα=√2 cscα=√2
α=60°(π/3) sinα=√3/2 cosα=1/2 tαnα=√3 cotα=√3/3 secα=2 cscα=2√3/3
α=67.5°(3π/8) sinα=√(2+√2)/2 cosα=√(2-√2)/2 tαnα=√2+1 cotα=√2-1 secα=√(4+2√2) cscα=√(4-2√2)
α=75°(5π/12) sinα=(√6+√2)/4 cosα=(√6-√2)/4 tαnα=2+√3 cotα=2-√3 secα=√6+√2 cscα=√6-√2
α=90°(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180°(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α=270°(3π/2) sinα=-1 cosα=0 tαnα→∞ cotα=0 secα→∞ cscα=-1
α=360°(2π) sinα=0 cosα=1 tαnα=0 cotα→∞ secα=1 cscα→∞
三角函数记忆顺口溜
1三角函数记忆口诀
“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
以cos(π/2+α)=-sinα为例,等式左边cos(π/2+α)中n=1,所以右边符号为sinα,把α看成锐角,所以π/2<(π/2+α)<π,y=cosx在区间(π/2,π)上小于零,所以右边符号为负,所以右边为-sinα。
2符号判断口诀
全,S,T,C,正。这五个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第一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是“+”,其余全部是“-”;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二、三、四指的角所在象限。全正、正弦、正切、余弦指的是对应象限三角函数为正值的名称。口诀中未提及的都是负值。
“ASTC”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tan”、“cos”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3三角函数顺口溜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一,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一加余弦想余弦,一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2)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 kz
cos(2k)=cos kz
tan(2k)=tan kz
cot(2k)=cot 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cot( )=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sin
cos( )=-cos
tan( )=-tan
cot( )=-cot
初中数学知识点9
一、角的定义
“静态”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动态”概念: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个角叫做平角;平角的一半叫直角;大于直角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大于0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二、角的换算:1周角=2平角=4直角=360°;
1平角=2直角=180°;
1直角=90°;
1度=60分=3600秒(即:1°=60′=3600″);
1分=60秒(即:1′=60″).
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说明:互补、互余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没有位置关系。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四、角的比较方法:
角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利用量角器);
(2)叠合法(利用圆规和直尺)。
五、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常见考法
(1)考查与时钟有关的问题;(2)角的计算与度量。
误区提醒
角的度、分、秒单位的换算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换算时易受10进制影响而出错。
初中数学知识点梳理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10
棱柱是多面体中最简单的一种,我们常见的一些物体,例如三棱镜、方砖以及螺杆的头部,它们都呈棱柱的形状。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多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棱柱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来表示。
棱柱的底面: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
棱柱的侧面:棱柱中除两个底面以外的其余各个面都叫做棱柱的侧面。
棱柱的侧棱:棱柱中两个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
棱柱的形成方式:棱柱是由一个由直线构成的平面沿着不平行于此平面的直线整体平移而形成的。
棱柱的顶点:在棱柱中,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棱柱的对角线:棱柱中不在表面同一平面上的两个顶点的连线叫做棱柱的对角线。
棱柱的高:棱柱的两个底面的距离叫做棱柱的高。
棱柱的对角面:棱柱中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叫做棱柱的对角面。
棱柱有很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还有直棱柱、斜棱柱。
初中数学知识点11
1、实数的分类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注意:判断一个实数的属性(如有理数、无理数),应遵循:一化简,二辨析,三判断.要注意:"神似"或"形似"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非负数
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三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
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
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
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5、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即:
(1)实数的相反数是。
(2)和互为相反数。
6、整式与分式
整式:
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
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
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7、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
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配方法
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
(2)分解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
(3)公式法
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
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配方法的步骤:
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
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
(3)公式法
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
4)韦达定理
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
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利用韦达定理,可以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各系数,在题目中很常用。
5)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读作“diaota”,而△=b2-4ac,这里可以分为3种情况:
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III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在这里,学到高中就会知道,这里有2个虚数根)。
数学复习方法学霸分享
1.重点练习几种类型的题目
不要钻偏题、怪题、过难题的牛角尖,根据平时做套卷时的感受,多练习以下几个类型的题目。
(1)初看没有思路,但分析后能顺利做出的。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练习,能够使我们对题目的考点和重点更熟悉,提高建立思路的速度和切入点的准确度,让我们能在考试中留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后面难度高、阅读量大的综合题。
(2)自己经常出错的中档题。中档题在中考中每年的考查内容都差不多,题目位置也相对固定,属于解决了一个板块就能得到相应版块分数的类型。在中档题的某个题型经常出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理解不到位。通过练习,多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把不稳定的得分变成到手的分数。中档题难度一般不会太高,所以对于自己薄弱的中档题进行突击练习一般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3)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也应该做一些常考的题目类型。比如圆的切线的判定以及与圆相关的线段计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二元一次方程整数根问题等,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熟练度
2.学会看错题的正确方式
大部分学生都有错题本,在复习时看错题本,巩固自己的错误是不错的复习方式,但在看错题时一定要杜绝连题目带答案一起顺着看下来的方式。尽量能够将答案挡住,自己再尝试做一遍,如果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看答案,并做好标注,过两天再试做一遍,争取能在期末考试前将之前的错题整体过两到三遍、加深印象。
3.认真研究每道题目的考点
做题时,我们心中要对相应题目所对应的考点有所了解,比如填空题中如果出现几何问题,主要是对图形基本性质和面积的考察,而很少考到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尺规作图写依据除外),所以我们在填空题中看到几何问题,就不用从全等方面找突破口,而是更多地注重图形的基本性质。比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
4.尽量避免只看不算
很多同学在复习时不喜欢动笔,觉得自己看明白了就行,但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去实际操作只是看一遍题目,对题目解法和思路的印象其实是很低的。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能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许多同学在写证明题时很不熟练,逻辑不顺畅,也是由于平时对书写的不重视,应该趁着期末考试前的时间,多练练书写。
学好数学要重视“四个依据”是什么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考试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 ——它是教师多年经验的结晶;
做好一本习题集——它是知识的拓宽;
记好一本心得笔记——它是你自己的知识。
提高数学学习的七大能力是什么
1.运算能力,否则每次考试大题第一题你就开始错!
2.空间想象能力,否则几何题会让你痛不欲生!
3.逻辑思维能力,否则以后的证明题和推导题会让你生不如死!
4.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然应用题会让你虽死犹生!
5.形数结合互相转化的能力。这考试每次考试的压轴题哦!
6.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不然每次选择或者填空题的最后一题找规律会让你内流满面!
7.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然每次的附加题咱们就不用看了!
怎么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成为习惯
无论是学习哪一科,明确的目标计划都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要被大家说烂了的提高成绩的基本。
数学也是一样,虽然公式多,定义多,图形多,但完全不影响制定数学的学习计划。学习是一个长久性的打算,因此在制定数学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的详细一点。
比如说每天做多少道题,掌握多少个公式,记住几个定义等等。这样才是学好高中数学应该做的步骤。
其次就是每天按照自己给自己的规定去做,不要想着偷懒,今天不爱做就留给明天,想着明天多做点补回来。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今天的任务就要今天完成,想着自己为了提高数学成绩,无论如何都要努力。
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预习帮助大家在数学课上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个先知,不至于惊讶惊讶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
而复习就是对这一堂课的数学学习进行一个验收和反馈,检验自己是否学会数学老师讲的内容;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及时找到自己数学学习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这样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带着之前留下来的疑问了。这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提高数学成绩非常有帮助。
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作业是一个很好查缺补漏的过程,因此同学们想要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依赖不会就空着等数学老师上课讲这样的想法,这样只会退步。
数学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动脑解决问题,所以作业要完成,还要高质量的去完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要空太多的题不写,就只等着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和解题过程,这样一来,需要自己消化的数学问题就因为自己的懒惰变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之后的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知识点12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1.2 有理数
1、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a+c)+b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乘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10。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次数。
3、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结合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2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实际解方程的过程中,以下步骤不一定完全用上,有些步骤还需重复使用。
①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去分母与分母化整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②去括号:遵从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不要漏乘括号的项;不要弄错符号;
③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符号) 移项要变号;
④合并同类项:不要丢项,解方程是同解变形,每一步都是一个方程,不能像计算或化简题那样写能连等的形式;
⑤系数化为1:字母及其指数不变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不要分子、分母搞颠倒。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的意义,弄清相关数量关系;
②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
③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④解这个方程;
⑤检验并写出答案(括单位名称)。
⑵一些固定模型中的等量关系及典型例题参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练学案。
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
⑴检验求得的结果是不是方程的解;
⑵是要判断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目中的实际意义.
3、应用(常见等量关系)
行程问题:s=v×t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利率=利润÷成本×100%
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初中数学知识点13
1.二次根式概念: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4.二次根式的_质:
a(a0)22(1)(a)=a(a≥0);(2)aa
0(a=0);
5.二次根式的运算:
a(a0)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单项式:
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_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_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_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常见考法
1.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这类题目有着解题规律性强的特点,题目设置会很灵活,所以一直很吸引命题者。主要考查①根与系数的推导,有关规律的探究②已知两根或一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2.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几何问题、函数问题的交汇处出题。(几何问题:主要是将数字及数字间的关系隐藏在图形中,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形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涉及到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勾股定理等);
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命题广泛。(常见的题型是增长率问题,注:平均增长率公式。
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知识点
2.1整式
①单项式:表示数或字母积的式子
②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③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④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⑤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⑥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①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的单项式。
②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④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⑤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⑥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初中数学知识点14
一、概率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1、概率的意义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事件和概率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事件用英文大写字母A,B,C,…,表示事件A的概率p,可记为P(A)=P。
二、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1、确定事件概率
(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
(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0
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三、古典概型
1、古典概型的定义
某个试验若具有:
①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
②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四、列表法求概率
1、列表法
用列出表格的方法来分析和求解某些事件的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2、列表法的应用场合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
五、树状图法求概率
1、树状图法
就是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的方法叫做树状图法。
2、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条件
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六、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同样条件下,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利用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个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在统计学中,常用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代替实际操作中复杂的试验来完成概率估计,这样的试验称为模拟实验。
3、随机数
在随机事件中,需要用大量重复试验产生一串随机的数据来开展统计工作。把这些随机产生的数据称为随机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15
课题
3.5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和性质2、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和性质
教学难点
掌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和性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I)知识要点(见下表:)
第三章第29页函数名称解析式图像正比例函数ykx(k0)0x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ykxb(k0)0x二次函数yax2bxc(a0)y0xy0xky(k0)xyxy0xyy0xy0xyk0k0k0k0k0k0a0a0图像过点(0,0)及(1,k)的.直线双曲线,x轴、y轴是它的渐近线与直线ykx平行且过点(0,b)的直线抛物线定义域RxxR且xoyyR且yoRR4acb2a0时,y,4aR值域R4acb2a0时,y,4aba0时,在-,上为增2a函数,在,-单调性k0时,在,0,k0时为增函数0,上为减函数k0时,为增函数b上为减函数2ak0时为减函数k0时,在,0,k0时,为减函数0,上为增函数ba0时,在-,上为减2a函数,在,-b上为增函数2a奇偶性奇函数奇函数b=0时奇函数b=0时偶函数a0且x-ymin最值无无无b时,2a24acb4ab时,2a24acb4aa0且x-ymax
第三章第30页b24acb2注:二次函数yaxbxca(x(a0))a(xm)(xn)2a4abb4acb2对称轴x,顶点(,)
2a2a4a2抛物线与x轴交点坐标(m,0),(n,0)(II)例题讲解
例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抛物线过点A(1,1),B(2,2),C(4,2)(2)抛物线的顶点为P(1,5)且过点Q(3,3)
(3)抛物线对称轴是x2,它在x轴上截出的线段AB长为2且抛物线过点(1,7)。2,
解:(1)设yax2bxc(a0),将A、B、C三点坐标分别代入,可得方程组为
abc1a1解得b4yx24x24a2bc216a4bc2c2(2)设二次函数为ya(x1)25,将Q点坐标代入,即a(31)253,得
a2,故y2(x1)252x24x3
(3)∵抛物线对称轴为x2;
∴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A、B应关于x2对称;∴由题设条件可得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A(2∴可设函数解析式为:ya(x2代入方程可得a1
∴所求二次函数为yx24x2,
2,0)、B(222,0)
2)(x22)a(x2)22a,将(1,7)
5),例2: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0,8),(1,(4,0)
(1)求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及单调区间(2)当x取何值时,①y≥0,②y(2)由y0可得x22x80,解得x4或x2由y0可得x22x80,解得2x4
例3:求函数f(x)x2x1,x[1,1]的最值及相应的x值
113x1(x)2,知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
224111]上是增函数。∴依题设条件可得f(x)在[1,]上是减函数,在[,22131]时,函数取得最小值,且ymin∴当x[1,24131又∵11
【初中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垂直知识点12-07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01-13
初中数学角的知识点05-31
初中数学倒数的知识点08-01
初中数学知识点04-30
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06-14
初中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12-05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07-30
数学初中知识点总结06-10
浙江初中数学知识点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