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高中>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13 18:19:19 高中生物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15篇)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突触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动到极点,不同的染色体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3、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期间。

  4、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减数分裂后,只形成一个卵母细胞。

  6、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个生物体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以及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基因的本质

  1、 DNA的化学结构:

  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成分是C、H、O、N、P等。

  脱氧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

  脱氧核苷酸有四种。在DNA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腺嘌呤。

  (一)deoxynucleotides;鸟嘌呤

  (G)deoxynucleotides;胞嘧啶

  (C)Deoxynucleotides;胸腺嘧啶

  (T)Deoxynucleotides;

  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是相同的,但四种含氮碱基不同:ATGC;

  (4)DNA是脱氧核苷酸链,由四个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2、 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边,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主链之间的横条为碱基对,设置在内侧。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确定了一个DNA链上碱基的序列。根据互补碱基对的原理,确定了另一条链上碱基的序列。

  3、DNA的特点:

  稳定性:脱氧核糖和磷酸在两条DNA分子长链上交替排列的序列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2)多样性:DNA碱基对序列是可变的。碱基对排列:4N(n为碱基对数目);

  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构成了DNA分子本身的严格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1)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相等,占整个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2)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嘌呤和嘧啶的和与其互补链上相应的比值是互反的。

  (3)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A+T/G+C)与互补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相同。

  5、 DNA复制:

  (1)有丝分裂间隔和第一次减数分裂间隔;

  (2)位置:主要在细胞核内;

  (3)条件:

  a、模板:双亲DNA的两个母链;

  b、原料:四脱氧核苷酸;

  c、能源:(ATP);d是一系列的酶。

  没有它们,DNA复制是不可能的。

  过程:

  A 、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两条扭曲的双线。这个过程被称为解旋。

  B、合成子链: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以每个已解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纺丝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长,每个子链与相应的母链缠绕成螺旋结构。

  C、形成新的DNA分子;

  特性:复制时松开螺钉,保留一半。

  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两个相同的DNA分子。

  意义:使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上一代与后代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精确复制的原因是DNA可以自我复制,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可以提供复制的模板;其次,由于其互补的碱基配对能力,这可以使复制准确。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习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0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0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0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的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2)可判断为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3)可判断为Y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解析]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X,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如下:

  1.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肽链的合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核酸的种类、数目和分布,核苷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3.糖类包括哪些种类,分布,水解情况。

  4.脂质包括哪些种类,分布,水解情况。

  5.矿质元素包括哪些种类,作用。

  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1.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2.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3.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4.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5.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1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1.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2.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3.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4.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5.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6.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7.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8.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9.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0.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如下:

  1.蛋白质的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⑤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⑥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2.核酸的种类:

  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3.核酸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4.核酸在生物体的`主要作用:

  ①遗传信息的载体,即遗传基因。

  ②生物大分子的主要组成成分。

  5.糖类的分类:

  单糖: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所有生物)、脱氧核糖(所有生物)

  六碳糖(鼠李糖、脱氧核糖醇)、半乳糖(动物)。

  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壳多糖、糖胺多糖(如透明质酸)。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

  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可能含有$S$。

  8.蛋白质分子结构层次:

  由基因表达所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即转录和翻译。

  9.蛋白质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⑤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⑥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10.细胞中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4、酶的特性:

  5、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

  3、: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使酶失活。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二、结构简式:A代表P代表~代表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

  绿色植物: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叶绿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且他们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碳酸钙可。(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反应式:

  水的光解: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CO2的固定: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高考生物必考题型有哪些

  题型一

  曲线类答题模

  正确解答曲线坐标题的析题原则可分为识标、明点、析线三个步骤:

  1.识标: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基础。

  2.明点:坐标图上的曲线有些特殊点,明确这些特殊点的含义是解答此类习题的关键。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应以行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3.析线: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或超过一定范围时),随“横坐标量”的变化,“纵坐标量”会有怎样的变化。

  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注: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

  题型二

  表格信息类

  题型特点:它属于材料题,但又不同于一般材料题。可有多种形式,但不管是哪一种题型,其反映的信息相对比较隐蔽,不易提取,因而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表格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仔细阅读并理解表格材料,明确该表格反映的是什么信息。

  (2)对表格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准确把握表格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3)将材料中的问题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论证。

  (4)对材料分析及与原理结合论证的过程进行画龙点睛的总结,以起到首尾呼应的答题效果。

  题型三

  图形图解类

  题型特点: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以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类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解答该类试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意:

  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抓住突破口。

  2.找答案:

  (1)理清知识点:该图解涉及哪几个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要一一理清。

  (2)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的图解要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同与不同等。

  题型四

  实验探究类

  题型特点:实验探究型试题主要包括设计类、分析类和评价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具备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设计类实验是重点,包括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改进方法等。

  解答该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要解决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解决该“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

  2.明确实验原理:

  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有关学科中的方法和原理有哪些。

  3.确定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实验研究的因素,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

  4.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得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型五

  数据计算类

  题型特点: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命题方向: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育种、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题型六

  信息迁移类

  题型特点: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考生提供资料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

  命题方向: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一般方略为:

  1.阅读浏览资料、理解界定信息:

  通过阅读浏览资料,明确题目事件及信息的类型,了解题干的主旨大意,界定主题干下面次题干的有无,确定解题思路。

  2.整合提炼信息、探究发掘规律:

  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来说,可快速浏览整个题干,针对题目设问,分析所给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3.迁移内化信息、组织达成结论:

  紧扣题意抓住关键,根据整合提炼的信息,实施信息的迁移内化。信息迁移分为直接迁移和知识迁移,直接迁移即考生通过现场学习、阅读消化题干新信息,并将新信息迁移为自己的知识,直接作答。

  题型七

  遗传推断类答题模板

  题型特点:遗传推理题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或思想方法,根据一系列生命现象或事实,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相关的遗传学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类题型。该题型具有难度大,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命题方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判断、性状显隐性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导、显性纯合子和显性杂合子的区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判断等等。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及格,我当时不是觉的难,而是根本没这个概念,后来我感觉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1.背。

  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没心没肺的乱背也是没用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

  eg.书上我们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平时的作业题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时间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详细过程,而高考的试卷中可能就是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不同光照会产生怎样的光合作用过程。。

  2.听。

  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语文了,但是作为高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语文课从来没认真听过,考试起来都能考。生物却不是这样,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语文太灵活,灵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时的理解去答题,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

  eg.书上介绍说细菌有什么样的结构,老师上课介绍了大肠杆菌的结构,试题考你甲硫杆菌你还不会么。

  3.做。

  记忆+理解+老师讲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好好掌握了。

  当然生物好几本书的学习不可能简单不用心就轻易学好,还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万事读得用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是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还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2、免疫系统的组成(课本35页图会画)。免疫器官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免疫细胞包括那些?他们的来自于?T细胞,B细胞产生的部位和成熟的部位分别是?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一定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对内?对外?)。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几道防线?如何区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B细胞要增殖分化,一般要受到____和_____的.双重刺激。

  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全过程。(画流程图,图上要包含吞噬细胞作用和二次免疫过程)

  6、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二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抗体是如何和合成分泌的?抗体的作用是?

  7、唯一一个无识别作用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识别能力,但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可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8、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_引起的?

  什么是过敏反应?过敏应的特点是?什么叫过敏原?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引起的?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9、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叫做什么病?(举例)HIV和AIDS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什么?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什么细胞?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

  10、疫苗通常是?

  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排斥反应本质上是一种_____免疫。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

  知识点高中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基因是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片段,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

  成是在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2、RNA是____________的简称,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与DNA不同的是,组成RNA的五碳糖是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RNA的碱基组成中没有______而有______。RNA一般是_________,而且比DNA短,容易通过_________从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中。RNA有三种,分别是:传递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转运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构成核糖体的____________。

  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

  4、转录是在_________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合成_______的过程。用到的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

  5、转录的过程:①解旋: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

  ____________得以暴露;②配对:游离的_____________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A-____),碱基对之间以________结合;③连接:新结合的____________连接到正在合成的_________分子上;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课本第63页图解)

  6、翻译是指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以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7、翻译的实质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密码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mRNA上才有密码子)。密

  码子共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终止子,因此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______种。

  9、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决定,因此,两者的关系为:一种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

  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__________性。10、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一套密码子,这说明密码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11、密码子的特点:简并性;通用性;不重叠性

  12、tRNA有______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12、tRNA的结构像__________,其一端是携带____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___________。每个tRNA上的这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__________互补配对,因而叫____________。tRNA携带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决定

  13、mRNA进入细胞质中,就与____________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核糖体可以沿着________移动。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个tRNA的结合位点。(教材p66,掌握)

  14、翻译的过程:①进位: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两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分别进入位点1和位点2。②脱水缩合:位点1和位点2上相应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③移位:核糖体沿着________移动,读取下一个_______。

  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上述过程沿着mRNA链不断进行,直至读取到mRNA上的____________。

  15、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__________,同时进行多条________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16、转录形成的mRNA链与做为模板的DNA单链互补,与非模板链相同(T-U)三.基因表达中相关数量计算

  1.转录时形成的RNA分子中的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2

  2.翻译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tRNA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DNA碱基数目

  3.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1)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碱基数目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2)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3)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期内容包括:①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_;②转录和翻译: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进而流向_________;③R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④逆转录: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_(此过程需_________酶)。

  (注:RNA的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________内)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两条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豌豆种子的形状、白化病病因)②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例: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__________关系。

  5、性状的形成往往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6、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中,称为_________基因,少数分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中,也可进行复制,但仍受细胞核的控制,因此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复制为: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基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由该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或母系遗传)

  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生物体的表现型(性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决定。根据是否可以遗传将生物的变异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前者仅由__________改变引起,遗传物质_______发生改变;后者__________发生改变,引起改变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_________引起的。囊性纤维病是由于三个碱基对的__________引起的。

  3、碱基的替换: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转录成的mRNA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该碱基构成的密码子也发生变化,分为两种:同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没有影响);错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不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有影响)碱基的增添(缺失):增添(缺失)的碱基后的氨基酸序列全部发生改变,对蛋白质影响最大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____期和减数第一次裂前的______期。

  2、基因突变若发生在_________中,可以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_________中,一般不能

  遗传。

  3、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生物因素;人为诱导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__________;自然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自发产生的突变称为__________。

  4、基因突变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___来源,

  是生物___________的原始材料。

  6、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_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__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7、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是在___________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的

  重新组合,二是在_____________期,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的交叉互换。8、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所以,基因重组是生

  物变异的___________来源

  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

  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而___________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的。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猫

  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__________引起的遗传病。

  3、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改变,

  而导致_________的改变。

  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________(有没有)同源染色体,它们在__________和___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部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别方法:一看细胞中染色体,同一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

  几个染色体组;二看基因型,同一种基因(同一种字母,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6、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诱导多

  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________的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7、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单倍体育种的过程: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_______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都是______________。第3节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常见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21三体综合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对普通人群随机取样调查(调查群体应足够大)。

  6、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7、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________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24条

  染色体的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______________。美国、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参加了这项工作。20xx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已顺利完成。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有大约___________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个。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08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1-10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06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1-07

(精)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秀】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05-28

【精华】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