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高中>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24 07:20:58 高中生物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实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含量比较少,但又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如:Fe、Mn、Zn、Ca、B、Mo等。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3、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5、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6、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是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它还具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突触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动到极点,不同的染色体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3.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期间。

  4.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减数分裂后,只形成一个卵母细胞。

  6.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个生物体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以及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3.基因的本质

  1. DNA的化学结构:

  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成分是C、H、O、N、P等。

  脱氧核苷酸,DNA的基本单位。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脱氧核糖、含氮碱基和磷酸。

  脱氧核苷酸有四种。在DNA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腺嘌呤。

  (一)deoxynucleotides;鸟嘌呤

  (G) deoxynucleotides;胞嘧啶

  (C) Deoxynucleotides;胸腺嘧啶

  (T) Deoxynucleotides;

  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是相同的,但四种含氮碱基不同:ATGC;

  (4) DNA是脱氧核苷酸链,由四个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2. 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边,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主链之间的横条为碱基对,设置在内侧。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确定了一个DNA链上碱基的序列。根据互补碱基对的原理,确定了另一条链上碱基的序列。

  3.DNA的特点:

  稳定性:脱氧核糖和磷酸在两条DNA分子长链上交替排列的序列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2)多样性:DNA碱基对序列是可变的。碱基对排列:4N (n为碱基对数目);

  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构成了DNA分子本身的严格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理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1)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相等,占整个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2)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嘌呤和嘧啶的和与其互补链上相应的比值是互反的。

  (3)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A+T/G+C)与互补链上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相同。

  5. DNA复制:

  (1)有丝分裂间隔和第一次减数分裂间隔;

  (2)位置:主要在细胞核内;

  (3)条件:a,模板:双亲DNA的两个母链;b、原料:四脱氧核苷酸;c、能源:(ATP);d是一系列的酶。没有它们,DNA复制是不可能的。

  过程:

  a .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两条扭曲的双线。这个过程被称为解旋。

  B.合成子链: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以每个已解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纺丝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长,每个子链与相应的母链缠绕成螺旋结构。

  C.形成新的DNA分子;

  特性:复制时松开螺钉,保留一半。

  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两个相同的DNA分子。

  意义:使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从而保持上一代与后代一定程度的连续性;

  精确复制的原因是DNA可以自我复制,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可以提供复制的模板;其次,由于其互补的碱基配对能力,这可以使复制准确。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06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08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总结11-10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优]06-14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合集)05-17

(精)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7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05-28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通用)05-28

【精华】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9

(通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