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集合15篇)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等比数列公式性质知识点
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不为零),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定义的表达式为an+1/an=q(n∈N_,q为非零常数).
(2)等比中项:
如果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即:G是a与b的等比中项a,G,b成等比数列G2=ab.
2.等比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n=a1qn-1.
3.等比数列{an}的常用性质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m+n=p+q=2r(m,n,p,q,r∈N_),则am·an=ap·aq=a.
特别地,a1an=a2an-1=a3an-2=….
(2)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n}中,数列am,am+k,am+2k,am+3k,…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k;数列Sm,S2m-Sm,S3m-S2m,…仍是等比数列(此时q≠-1);an=amqn-m.
4.等比数列的特征
(1)从等比数列的定义看,等比数列的任意项都是非零的',公比q也是非零常数.
(2)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是用错位相减法求得的,注意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列求和中的运用.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等比数列知识点
1.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_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Sn-S(n-1)(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1_q’n)/(1-q)(q≠1)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na1
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n=a1=s1(n=1)
an=sn-s(n-1)(n≥2)
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_,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等比数列知识点总结
等比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1: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_q^(n-1);推广式:an=am·q^(n-m);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求和:Sn=a1+a2+a3+.......+an
①当q≠1时,Sn=a1(1-q^n)/(1-q)或Sn=(a1-an×q)÷(1-q)
②当q=1时,Sn=n×a1(q=1)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3: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4:性质:
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_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例题:设ak,al,am,an是等比数列中的第k、l、m、n项,若k+l=m+n,求证:ak_al=am_an
证明: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则ak=a1·q^(k-1),al=a1·q^(l-1),am=a1·q^(m-1),an=a1·q^(n-1)
所以:ak_al=a^2_q^(k+l-2),am_an=a^2_q(m+n-2),故:ak_al=am_an
说明:这个例题是等比数列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在解题中常常会用到。它说明等比数列中距离两端(首末两项)距离等远的两项的乘积等于首末两项的乘积,即:a(1+k)·a(n-k)=a1·an
对于等差数列,同样有:在等差数列中,距离两端等这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即:a(1+k)+a(n-k)=a1+an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1){?}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4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
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Φ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A?B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反之:集?B或B??A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②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
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5.常用的函数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6.分段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7.函数单调性(1).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1任取x1,x2∈D,且x1 8.函数的奇偶性 (1)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补充不等式的解法与二次函数(方程)的性质 有界性 设函数f(x)在区间X上有定义,如果存在M>0,对于一切属于区间X上的x,恒有|f(x)|≤M,则称f(x)在区间X上有界,否则称f(x)在区间上无界. 单调性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区间I包含于D.如果对于区间上任意两点x1及x2,当x1f(x2),则称函数f(x)在区间I上是单调递减的.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奇偶性 设为一个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奇函数. 几何上,一个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亦即其图像在绕原点做180度旋转后不会改变. 奇函数的例子有x、sin(x)、sinh(x)和erf(x). 设f(x)为一实变量实值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偶函数. 几何上,一个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亦即其图在对y轴映射后不会改变. 偶函数的例子有|x|、x2、cos(x)和cosh(x). 偶函数不可能是个双射映射. 连续性 在数学中,连续是函数的一种属性.直观上来说,连续的函数就是当输入值的变化足够小的时候,输出的'变化也会随之足够小的函数.如果输入值的某种微小的变化会产生输出值的一个突然的跳跃甚至无法定义,则这个函数被称为是不连续的函数(或者说具有不连续性).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1.定义法: 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 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考数学导数知识点 (一)导数第一定义 设函数y = f(x)在点x0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x(x0 + △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y = f(x0 + △x)— f(x0);如果△y与△x之比当△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 = 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y = 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第一定义 (二)导数第二定义 设函数y = f(x)在点x0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变化△x(x — x0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变化△y = f(x)— f(x0);如果△y与△x之比当△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 = 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y = 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x0),即导数第二定义 (三)导函数与导数 如果函数y = f(x)在开区间I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I内可导。这时函数y = f(x)对于区间I内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y = f(x)的导函数,记作y',f'(x),dy/dx,df(x)/dx。导函数简称导数。 (四)单调性及其应用 1。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求f¢(x) (2)确定f¢(x)在(a,b)内符号(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减函数 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 高中数学重难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包含5本必修、2本选修,(理)包含5本必修、3本选修,每学期学习两本书。 必修一: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必修二: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必修三: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必修四: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必修五: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5、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6、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指数式、对数式, 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的子集”。 (2)函数图像与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 (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 3、单调性和奇偶性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 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推广一: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成立,那么的图像关于直线(由“和的一半确定”)对称。 推广二: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2)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三、数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关系 2、等差数列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也成等差数列。 (3)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4)仍成等差数列。 (5)“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6)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 (7)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8)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中: (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2)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 (3)“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 (4)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 (5)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仅当实数同号时,实数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有一对。也就是说,两实数要么没有等比中项(非同号时),如果有,必有一对(同号时)。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优先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6)判定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主要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四种形式)。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1)如果数列成等差数列,那么数列(总有意义)必成等比数列。 (2)如果数列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必成等差数列。 (3)如果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是非零常数数列;但数列是常数数列仅是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4)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有公共项顺次组成新数列,那么常选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讨,且以其等比数列的项为主,探求等比数列中那些项是他们的公共项,并构成新的`数列。 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3)倒序相加法:在数列求和中,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将其和转化为“一个新的的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注意:一般错位相减后,其中“新等比数列的项数是原数列的项数减一的差”!)(这也是等比数列前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之一)。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6)通项转换法。 四、三角函数 1、终边与终边相同(的终边在终边所在射线上)。 终边与终边共线(的终边在终边所在直线上)。 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 终边与终边关于轴对称 终边与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一般地:终边与终边关于角的终边对称。 与的终边关系由“两等分各象限、一二三四”确定。 2、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1弧度(1rad)。 3、三角函数符号特征是:一是全正、二正弦正、三是切正、四余弦正。 4、三角函数线的特征是:正弦线“站在轴上(起点在轴上)”、余弦线“躺在轴上(起点是原点)”、正切线“站在点处(起点是)”。务必重视“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单位圆上相应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正弦’‘纵坐标’、‘余弦’‘横坐标’、‘正切’‘纵坐标除以横坐标之商’”;务必记住:单位圆中角终边的变化与值的大小变化的关系为锐角 5、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平方关系的运用中,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 6、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本质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7、三角函数变换主要是:角、函数名、次数、系数(常值)的变换,其核心是“角的变换”! 角的变换主要有: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 8、三角函数性质、图像及其变换: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 注意: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域;绝对值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影响:一般说来,某一周期函数解析式加绝对值或平方,其周期性是:弦减半、切不变。既为周期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自变量加绝对值,其周期性不变;其他不定。如的周期都是,但的周期为,y=|tanx|的周期不变,问函数y=cos|x|,,y=cos|x|是周期函数吗? (2)三角函数图像及其几何性质: (3)三角函数图像的变换:两轴方向的平移、伸缩及其向量的平移变换。 (4)三角函数图像的作法:三角函数线法、五点法(五点横坐标成等差数列)和变换法。 9、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1)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角和为,任意两角和与第三个角总互补,任意两半角和与第三个角的半角总互余。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2)正弦定理:(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3)余弦定理:常选用余弦定理鉴定三角形的类型。 五、向量 1、向量运算的几何形式和坐标形式,请注意:向量运算中向量起点、终点及其坐标的特征。 2、几个概念:零向量、单位向量(与共线的单位向量是,平行(共线)向量(无传递性,是因为有)、相等向量(有传递性)、相反向量、向量垂直、以及一个向量在另一向量方向上的投影(在上的投影是)。 3、两非零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a= e1+ e2。 5、三点共线; 6、向量的数量积: 六、不等式 1、(1)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务必有集合的形式表示;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往往是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或不等式有意义范围的端点值。 (2)解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什么?(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x的系数变为正值,标根及奇穿过偶弹回); (3)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绝对值?(一般是根据定义分类讨论、平方转化或换元转化); (4)解含参不等式常分类等价转化,必要时需分类讨论。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2、利用重要不等式以及变式等求函数的最值时,务必注意a,b(或a,b非负),且“等号成立”时的条件是积ab或和a+b其中之一应是定值(一正二定三等四同时)。 3、常用不等式有:(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 a、b、c R,(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4、比较大小的方法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主要有:差比较法、商比较法、函数性质法、综合法、分析法 5、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6、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等问题 (1)恒成立问题 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 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 (2)能成立问题 (3)恰成立问题 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 七、直线和圆 1、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或)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应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一般可设直线的斜率为k,但你是否注意到直线垂直于x轴时,即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 2、知直线纵截距,常设其方程为或;知直线横截距,常设其方程为(直线斜率k存在时,为k的倒数)或知直线过点,常设其方程为。 (2)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0。直线两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或直线过原点。 (3)在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可能这两条直线重合,而在立体几何中一般提到的两条直线可以理解为它们不重合。 3、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4、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5、圆的方程:最简方程;标准方程; 6、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重要的是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的作用!” (1)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如果点在圆外,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过点两切线上两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如果点在圆内,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与圆相离且垂直于(为圆心)的直线方程,(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7、曲线与的交点坐标方程组的解; 过两圆交点的圆(公共弦)系为,当且仅当无平方项时,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八、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及其“括号”内的限制条件,在圆锥曲线问题中,如果涉及到其两焦点(两相异定点),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如果涉及到其焦点、准线(一定点和不过该点的一定直线)或离心率,那么将优先选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涉及到焦点三角形的问题,也要重视焦半径和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等几何性质的应用。 (1)注意:①圆锥曲线第一定义与配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是:“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椭圆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小于1的正数,双曲线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大于1的正数,抛物线点点距除以点线距商是等于1。 2、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圆锥曲线的对称性、圆锥曲线的范围、圆锥曲线的特殊点线、圆锥曲线的变化趋势。其中,椭圆中、双曲线中。 重视“特征直角三角形、焦半径的最值、焦点弦的最值及其‘顶点、焦点、准线等相互之间与坐标系无关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中焦半径最值、焦点弦最值的特点。 3、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特别是: ①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必要条件是他们构成的方程组有实数解,当出现一元二次方程时,务必“判别式≥0”,尤其是在应用韦达定理解决问题时,必须先有“判别式≥0”。 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不一定交于两点)、双曲线位置关系(相交的四种情况)的特殊性,应谨慎处理。 ③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中,常与“弦”相关,“平行弦”问题的关键是“斜率”、“中点弦”问题关键是“韦达定理”或“小小直角三角形”或“点差法”、“长度(弦长)”问题关键是长度(弦长)公式 ④如果在一条直线上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那么可选择应用“斜率”为桥梁转化。 4、要重视常见的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直译法、代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向量法等),以及如何利用曲线的方程讨论曲线的几何性质(定义法、几何法、代数法、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等),这是解析几何的两类基本问题,也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出发点。 注意:①如果问题中涉及到平面向量知识,那么应从已知向量的特点出发,考虑选择向量的几何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还是选择向量的代数形式进行“摘帽子或脱靴子”转化。 ②曲线与曲线方程、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寻求轨迹或轨迹方程时应注意轨迹上特殊点对轨迹的“完备性与纯粹性”的影响。 ③在与圆锥曲线相关的综合题中,常借助于“平面几何性质”数形结合(如角平分线的双重身份)、“方程与函数性质”化解析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分类讨论思想”化整为零分化处理、“求值构造等式、求变量范围构造不等关系”等等。 九、直线、平面、简单多面体 1、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是平移(补形)转化为两直线的夹角计算 2、计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面的垂线找射影,或向量法(直线上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夹角的余角),三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或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注:一斜线与平面上以斜足为顶点的角的两边所成角相等斜线在平面上射影为角的平分线。 3、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主要依据相关定义、公理、定理和空间向量进行,请重视线面平行关系、线面垂直关系(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桥梁作用。注意:书写证明过程需规范。 4、直棱柱、正棱柱、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正四面体、棱锥、正棱锥关于侧棱、侧面、对角面、平行于底的截面的几何体性质。 如长方体中:对角线长,棱长总和为,全(表)面积为,(结合可得关于他们的等量关系,结合基本不等式还可建立关于他们的不等关系式), 如三棱锥中:侧棱长相等(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相等)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外心,侧棱两两垂直(两对对棱垂直)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垂心,斜高长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相等)且顶点在底上在底面内顶点在底上射影为底面内心。 5、求几何体体积的常规方法是:公式法、割补法、等积(转换)法、比例(性质转换)法等。注意:补形:三棱锥三棱柱平行六面体 6、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棱柱和棱锥是特殊的多面体。 正多面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以每个顶点为其一端都有相同数目的棱,这样的多面体只有五种,即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7、球体积公式。球表面积公式,是两个关于球的几何度量公式。它们都是球半径及的函数。 十、导数 1、导数的意义: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几何意义)、瞬时速度、边际成本(成本为因变量、产量为自变量的函数的导数,C为常数) 2、多项式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增函数。 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减函数。 3、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函数处有且“左正右负”在处取极大值; 函数在处有且左负右正”在处取极小值。 注意:①在处有是函数在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先找定义域,再求导,找出定义域的分界点,列表求出极值。特别是给出函数极大(小)值的条件,一定要既考虑,又要考虑验“左正右负”(“左负右正”)的转化,否则条件没有用完,这一点一定要切记。 ③单调性与最值(极值)的研究要注意列表! (2)函数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大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大值” 函数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小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小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小值”; 注意: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步骤:先找定义域再求出导数为0及导数不存在的的点,然后比较定义域的端点值和导数为0的点对应函数值的大小,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就为最小。 一、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 1、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2、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异面; 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直线属于该平面(线在面内,最易忽视); 平面与平面—平行、相交。 3、异面直线: 平面外一点A与平面一点B的连线和平面内不经过点B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判定); 所成的角范围(0,90)度(平移法,作平行线相交得到夹角或其补角); 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则两条直线平行或相交(反证);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移法,把异面问题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直线与平面平行(核心) 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判定: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平行于此平面(由线线平行得出) 性质: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则这条直线就和两平面的交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 定义: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判定: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常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对边、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 三、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直线与平面垂直 定义: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判定: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性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推论:如果在两条平行直线中,有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90】度,平面内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说成的锐角,特别规定垂直90度,在平面内或者平行0度 2、平面与平面垂直 定义: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所成的角) 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性质: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A∪φ=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 (一)导数第一定义 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增量 △x ( x0 + △x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 △y = f(x0 + △x) - f(x0) ;如果 △y 与 △x 之比当 △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导数第一定义 (二)导数第二定义 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变化 △x ( x - x0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变化 △y = f(x) - f(x0) ;如果 △y 与 △x 之比当 △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 导数第二定义 (三)导函数与导数 如果函数 y = f(x) 在开区间 I 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 I 内可导。这时函数 y = f(x) 对于区间 I 内的每一个确定的 x 值,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导数,这就构成一个新的函数,称这个函数为原来函数 y = f(x) 的.导函数,记作 y', f'(x), dy/dx, df(x)/dx。导函数简称导数。 (四)单调性及其应用 1.利用导数研究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求f(x) (2)确定f(x)在(a,b)内符号 (3)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增函数;若f(x)<0在(a,b)上恒成立,则f(x)在(a,b)上是减函数 2.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 (1)求f(x) (2)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 f(x)<0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 学习了导数基础知识点,接下来可以学习高二数学中涉及到的导数应用的部分。 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 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x1,x2 , …,xx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③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5)随机数表法 (1)不等关系 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参见例2)。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参见例3)。 (4)基本不等式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小)值问题。 一、直线与方程高考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交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直线与方程 课标要求: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4.会用代数的方法解决直线的有关问题,包括求两直线的交点,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 要点精讲: 1.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α=0°.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 2.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tanα (1)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 (2)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 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3.过两点p1(x1,y1),p2(x2,y2)(x1≠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若x1=x2,则直线p1p2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 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 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③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1、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2、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3、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4、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5、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6、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复数知识点总结05-10 高中数学基本的知识点总结05-17 高中数学导数知识点总结04-1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06-09 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总结03-07 高中数学全部知识点总结10-25 高中数学函数知识点总结08-30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09-22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5-15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0-01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1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2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3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