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06 12:59:46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1

  这局部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局部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局部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需学好。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让同学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局部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协助同学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同学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抵触,发生学习需要。让同学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同学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同学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同学就发生了认知抵触,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同学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同学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同学“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同学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假如没有正好全局部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同学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笼统,便于同学掌握。能为同学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同学面对数学问题,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妙。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同学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同学自身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局部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同学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同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技能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情感目标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九、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4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5

  新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在4月18日下午对全组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全面具体的检查,现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课时教案突出“三维”目标,渗透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小结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逐步向素质教育的目标靠拢。

  3、部分教师要备好几门或好几个年级的课,任务繁重、备课量大,但他们都能认真对待、仔细备好每一门、每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对备课工作的重视程度。

  4、多数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培训项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科学内容和进度。

  5、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停留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二、问题指出

  1、在本次教案检查中,虽然备课次数不足的现象消失了,都能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要求。但是个别教案内容没有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应该引起全体老师的'重视。2、部分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3、大多数的课后反思过于简单。但不乏有写得好的反思,这需要各位老师值得重视。

  三、整改措施

  1、继续重视教案中“分层设计”的整改,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作出不同评价。

  2、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充分利用它山之石,让自己的教案不断完善、趋于完美。

  3、加强集体备课,特别是口算、计算练习,设计练习时注意分层。

  4、检查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5、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

  以上是我校本次教案检查的大体情况。教案反映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希望大家在不断钻研教学的同时,认真编写教案。也希望做的好的继续坚持下去,不理想的要端正态度加以改进,真正把教好书的口号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案7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绳子、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

  。

  问: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花坛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呢?

  学生想办法:(1)看哪个跑得步子多。

  (2)计算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更为简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C=(a+b)×2

  3、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1415926535……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得出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 = ∏d

  C = 2∏r

  (二)、解决新问题。

  1、解决情境题中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小组内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当堂测评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60分)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40分)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课堂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呢?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处着手: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课前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

  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得出公式时及时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

  2、重视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对于公式的探究,我改变

  以往的教师演示教学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

  体会知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规律进行推理,并能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能主动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美

  活动准备:

  1.情境导入

  今天小猫过生日,邀请了小狗小兔和小猴来做客,它们各走一条路,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它们走了哪三条不同的'路。

  活动过程:

  (1)观察三条路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食物的排列规律,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3)教师示范,请幼儿认真观察。

  (4)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串小鱼

  (5)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鱼是排列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请幼儿有规律的进行串连并与幼儿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案14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5-22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6-1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