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读乘法算式。
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出示游乐场图
师:小朋友们注意看图,游乐场不少小朋友都去过,那里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动一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先看图上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画面,自由发言,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引导。解决问题
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小吊车的车厢呢?
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4.师:小朋友们,要分别算出玩各种游戏的人数,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那么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寻找。
新课
摆图形游戏
要求:A用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所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B摆好后,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C同桌交流,把算式写在纸上。
引入乘法
指名学生说加数相同的算式,教师板演。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算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
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师: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师: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学乘号的写法)
师: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件36=18这个算式怎样读(板书)
4..尝试
请学生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完整板书。
5.小结: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得到: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指导读书P46上半部分,并质疑。
书P46做一做
让学生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荡秋千
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指名校对,并说说算法及想法。
3练习九第1题
看清图意,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4.练习九第4题.
观察图意,确定()里分别填几。
独立填写乘法算式及读法。
指名校对。
5.乘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1)45635224
33265543
开小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2)5乘42乘74乘89乘1
指名4人板演,其余写在纸上,并校对。
6.下面哪些算式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指它写出来。
4+4+43+5+76+6+6+62+2+2+2+2+2
四.小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五.作业
《随堂练习》P31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板书: 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 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 生2:…… 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 生2:…… 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 本位观察 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多请几个孩子来说。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4)换位观察2
师:了不起,这些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孩子,你们还想到对面孩子的位置上去看看吗?
生:想
师:看哪组的孩子换位最快而且安静。这几组的孩子很不错,快速按老师的.要求换完了位。已经开始了仔细的观察。能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吗?
生1:…… 生2:…… 生3:.....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5)游戏,抢位置
师:孩子们,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找位置的游戏。师宣布游戏规则。
出示杯子的方位图,请孩子迅速找到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位置。(依次出现四幅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看到的图形。)
师小结游戏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辆漂亮汽车, 引来多多、贝儿、姐姐、杨扬洋的围观,请指出1.2.3.4幅图分别是从汽车的哪面看到的,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抽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2、独立完成数学书例题1。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理由。
四、活动
1、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完成摄影工作。
师: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呢?生:照相,摄影。(课件出示摄影图)
师引导:孩子,你想当摄影师吗?如果你是摄影师,我要正面的照片你应当站在哪里照呢?后面呢?侧面呢?
生:正面的照片要站在正面照,后面的照片要在后面照,侧面的照片要在侧面照。
请上一个小模特,再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 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完成照片,看他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多让几个孩子来扮演这个角色。
2、说一说,以下这些照片是在哪面照的?
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班主任照片,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面拍摄的。
五、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用张珂老师的课堂实录最后一段话来启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读出几时几分;知道某个时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
2、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理解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量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准确读出钟面时间。
教学难点:
准确读出几时几分,会用电子表表示方法和几时几分的表示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决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有一天他又碰到了老乌龟,他们决定绕着这些树围成的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我们一起喊口令,让他们同时开始“预备、开始……”
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兔子跑了多少?
一共有几个空挡
他们跑的路程不同,但是时间怎么样啊?(他们同时起跑同时停,跑过的路程怎么样?)这个龟兔赛跑的场面像我们生活中的……: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才能认识和掌握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和分。
二、过程
1、课本20页投影。(分针、时针的认识)请你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较短的`指几时的针叫时针;较长的指几分的针叫分针。
2、再观察一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几个小格。(小组合作、交流)
师:5格5格数共有xxxx小格,(5、10、15、……60),分针走一小格是xxx分,分针从12到1是xxx分,从12到4是xxx分,从12到9是xxx分,分针走一圈是xx分
师:时针从12到1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从12到3走了xxx大格,经过xxx小时。让学生得出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的结论。
请学生举例说说时针走几格经过几小时。
师:实际生活中,分针和时针都是在同一桌面上同时同向转动的,只是它们快慢不同。(多媒体或教具演示:分针转一圈时时针的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
一时=60分,60分=一时
3、师: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音乐)
你能在一分钟里做多少事情?(生交流)
抓紧一分钟,我们能做很多事情。
看看在一分钟里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生操作、交流)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师:我们上一节课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几分钟就是一小时?
4、认识钟面(教具)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
边
边顶点
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数学教案7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80例4及练习二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自编9的乘法口诀,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突破。
难点:与其他乘法口诀混合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来突破。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7~8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7句,8的乘法口诀有8句)
2、口算练习
7×4 8×3 8×5 6×8 8×7
4×8 3×7 7×6 7×5 8×8
抽算式说口诀再读算、抽说算式的意义。
3、揭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3、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熟记口诀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1)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①师:指算式:这组题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一个乘数是9,另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积一道比一道多9。
师:为什么这组题中一个乘数一道比一道多9,而积一道比一道多9?
②师:还有什么规律?出示P81第4题
先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再找规律。
1个9是9,比10少1;
2个9是18,比20少2;
……
9个9是81,比90少9。
(比几十少几)
③师:仔细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9以外,都是两位数。这些两位数,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有什么特点?
生: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是9。
④师:9的乘法口诀的积,除一九得九外,其他的积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比如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18、81,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你们还能找出几组这样的口诀吗?
(2)记口诀:可以用手指帮助记忆
①读一读,自己记一记
②背一背,觉得难记的,重点记一记
③对口令:师生、生生
④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七()六十三 五九() 八()七十二
()九二十七 ()九七十二 ()九六十三 ()三十六
三、积累运用
1、P80做一做
2、P81第1、2题
3、照样子,看得数说有关9的口诀及算式
18:二九十八2×9=189×2=18
81、36、63、45、54、27、72、9
其中9、18、36,还有哪些口诀的得数也是这些数?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1~8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忆9的乘法口决,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建立9的倍数模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认真计算的习惯。
3、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运用口诀计算和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突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5= 2×7= 3×8= 4×9=
3×9= 6×5= 7×8= 9×8=
7×9= 9×5= 8×4= 9×6=
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2、把口诀补完整
四九() ()四十五 ()七十二 六九()
3、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
()()
4、练习二十第3、5、6题
5、方框里能填几?(课件)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列式(课件)
2、练习二十第7、8、10题
理解题意、独立解决、集体校对。
3、找规律填数(课件)
4、练习二十第11题
5、练习二十第12、13题。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
复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应用这种关系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万以内口算加减法
1、口算方法复习。
(1)完成第1题第一组。
①口算后比较每组口算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②小结: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个位上相加要向十位进1,哪位上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做10再减。
(2)完成第1题第2组。
口算后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之处。
2、口算第2题
时间:3分钟。
三、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整理。
(1)口答。
根据238+482=720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根据530–230=300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说出相应的关系式,并板书。
2、完成第3题。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07-04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02-25
二年级数学教案02-01
2021二年级数学教案01-0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7-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