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3 12:10:0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影响物体在坡面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

  2、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合作设计和实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长条木板积木);

  2、记录表A、B,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

  提问:你们玩过滑滑梯吗?滑滑梯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教师出示不同坡度的两个滑滑梯斜坡,将同样的两辆小车放在滑滑梯上。

  提问:哪边会跑得更快?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使用。

  提问:怎样制作记录表,把实验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使用图示法)

  二、幼儿合作操作,师观察指导。

  1、幼儿自由组队,3~4人一组,进行斜坡搭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幼儿合作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斜坡高度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分享实验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小车赢呢?

  小结:原来斜坡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陡,小车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4、幼儿继续探究相同小车在不同光滑度的坡面上下滑速度的快慢,并记录。

  5、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斜面的光滑度有关,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快,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三、探索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现在我们找到了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你能想出哪些例子呢?

  请幼儿找一找斜坡带来的方便和不方便的地方,一起分享。

  活动生成及建议:

  1、将活动材料投放于探索区内,鼓励幼儿继续合作探索。

  2、请家长配合共同探索记录,探究使赛车下滑速度最快的斜坡和斜坡材质条件。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双侧同重平衡杆的方法帮助铅笔站立,掌握简单的平衡原理。

  2.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秃头铅笔、铅丝、记录纸人手一份。

  2 .辅助用具;夹子、木珠、橡皮泥、螺帽、雪花片、木头积木等。

  3 .西游记人物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4. 西游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铅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T: 铅笔放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会怎样?

  今天偏要和铅笔做个游戏,让它立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也不掉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T:桌上有许多工具,用它们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铅笔立在手指上不掉下来。

  1. 幼儿尝试

  2. 教师出示范例

  T:看,我的铅笔会跳舞,它跳得多开心呀。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好,你也来试一试吧。

  (三) 幼儿第二次尝试

  1.探索学习平衡杆的制作

  引导:它为什么站不稳?朝哪边倒?为什么/

  帮助:铅丝需绕紧,两侧铅丝要一样长,悬挂物一样重。

  2.进一步尝试新工具并记录

  T:记下你成功的方法,比比谁用的工具种类多,谁成功的次数多。

  3. 交流记录结果

  问:为什么你的.铅笔能站稳?(“平衡”的概念)

  (四) 运用已有经验制作铅笔娃娃

  1 .出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提出制作玩具

  T:你们的铅笔都会跳舞了,我们帮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变成有趣的玩具。

  2 .听音乐庆祝。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认识一些动物。

  活动重点:

  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活动难点:

  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过程:

  1、动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2、动物的防身术:

  出示猫的图片。

  ----“猫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还有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猫一样的?”

  出示牛的图片。

  ----“牛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牛一样?”

  出示蜜蜂图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 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 小结。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7

  一、 活动背景:

  最近,幼儿园开始喝豆浆了,但经常有小朋友不爱喝,针对这种现象,我就设计了这次教学活动。

  二、 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 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 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 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 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5。 参观菜场上的豆制品。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 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 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 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当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 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

  (1) 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2) 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①请小朋友睁大眼睛,看看黄豆宝宝是怎么变成豆浆的?(教师操作,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②师:倒出豆浆后提问:“黄豆宝宝呢?它没有了,变成什么了?豆浆是什么颜色的?”

  ③师:“豆浆是生的,还不能吃,应该怎么?”

  ④师:煮豆浆。

  (评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运用变魔术的口吻,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幼儿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有的幼儿看到老师做出来的豆浆就说:“老师,豆浆能不能吃了呢?”还有的幼儿说:“什么时候能吃豆浆呀?”可见,将幼儿爱吃豆浆的兴致调动起来了。)

  3。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录象,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现在请小朋友看录象,录象里的东西都是用黄豆宝宝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等会告诉大家。”(看录象)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 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 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四)。

  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察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芽)。

  三、 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一点都没有说教的痕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青岛版P7~P9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升结论。”

  科学探究就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的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可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价值。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习,对科学课不了解,尚处在懵懂之中,还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课的学习,但是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整理、归纳,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习惯的养成和初步的能力培养,待他们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比较的方法及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事物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准备演示的各种实验器材、彩色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值日,在扫地之前,我们要干那些准备工作?(先洒水)那么大家对水有那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水,初步认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好吗?

  1、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让学生猜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明猜测的根据。

  (二)探究研讨,描绘特征

  1、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出示自然界不同水域的彩色图片)

  组织讨论,各组汇报交流。(都是水,颜色不一样)(有河水、有湖水、有海水)

  2、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讲台上这四个玻璃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学生讨论并动手操作。各组汇报方法

  3、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不错,这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就是水。

  4、现在我们每个小组桌上还有三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着纯净水、白酒和白醋,到底哪一杯是纯净水?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指名学生说(用鼻子闻)

  提问:为什么要用鼻子闻?你为什么直接凑近来闻?

  分组交流(因为水是没有气味的,有气味的就不是水。因为老师你已经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是没毒的,是可以直接凑近来闻的。)

  追问:如果给我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能不能直接凑近来闻?(不能直接凑近来闻)哪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找呢?(我们可以用手扇)

  5、教师及时给予表扬,演示正确方法。

  6、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观察吧,在纯净水、白酒、白醋的杯子上贴上标签。

  生自由做实验,教师巡视,行间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7、谁来说说你们组的发现?看一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这三种物体的描述最详细。(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味道不一样。醋、酒有很大的味,纯净水没有味。)

  谈话:同学们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对水有了新的认识吗?水有哪些性质呢?

  8、师生共同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板书)

  观察的顺序是:一看、二闻、三尝。

  出示小黑板:《观察物体的顺序》 一看、二闻、三尝。

  不能吃的不要尝,闻要用手扇来闻,尝用玻璃棒蘸来尝。

  (三)扩展延伸,组织探究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基本性质,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呢?

  2、教师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教师往装着纯净水的杯子里继续加水,加到不能在加为止。)

  现在还能往杯子里加水吗?(不能)。教师在另一个杯子里装上细沙,直至装到不能装为止。

  提问:现在还能装吗? 让学生充分的猜测,讨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

  3、教师继续示范实验,以检验学生的猜测。

  提问:如果往这杯沙子里加水又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先与同桌说一说。师指名回答,进行评议补充。

  追问:为什么水能流进沙子里呢?(沙子里面有空隙。水是流动的。)

  4、继续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口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水在流动)

  5、学生动手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一种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以次倒入其它形状的容器中

  6、提问:做完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水很有趣。 水可以随着容器形状的不同而改变。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

  谈话:大家通过探究以后都知道了水是流动的,并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水一样,既能流动,而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呢?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进行交流。(牛奶、果汁、饮料、啤酒、酱油、醋……)

  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些物质都跟水一样,能流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叫它液体。

  师板书:水是流动的 没有固体的形状 液体

  (四)活动拓展

  1、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30页上的内容,明确认识。

  2、教师布置比赛任务:各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用具,再不搬动桶的前提下,将桶里的水运到1米外的空桶里去。

  3、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领取比赛用具。师要求学生要注意安全。

  4、教师发出比赛开始口令,学生开始运水。

  比赛结束,教师提问:你们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最后结果怎样?是利用了水的那些性质?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

  提问:假如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一些(教师重新确定距离),你们又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运水?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对策,设计方案,开始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五)进行总结

  1、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通?你还想进一步去探究些什么问题?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希望你们课后继续去探究水,把你们发现水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去研究。

  (六)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科学素质、探究的能力以及营造的探究环境直接决定着学生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

  1、教师是引导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方法去了解认识水。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对水的观察上,运用直观的图片、各种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并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自己身边的物质和相关事物,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多给学生动手的时间,让他们将水倒来倒去,观察水流,从而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容易流动的特点。

  2、教师是科学探究的引导者。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叙述时还是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但是他们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归纳,他们多多少少的都能对水的性质说一些。这里也要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儿童这一特定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处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完成探究任务。另外,为了避免学生着重对水这一具体事物的观察而忽略科学的观察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认识水。

  3、教师是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前后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充分说明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科学进行实验探究时,训练他们先动脑,再动手,带着问题有准备地、有目的地去亲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探究,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提高。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感知梯形的特征。

  2、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形王国的故事》。

  2、蜘蛛拼图操作材料若干。

  3、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纸若干。

  4.纸板裁割成的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梯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讲述故事《图形王国的故事》。

  2、关键提问:

  (1)咦?这里少了谁?

  (引导幼儿快速观察,在众多的'图形中发现少了什么形状,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述。)

  (2)梯形弟弟在干什么?

  (要求幼儿观察画面,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描述画面,引入“捉迷藏”的寻找游戏。)

  (3)如果你们遇到梯形弟弟,会对他说什么?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达,在劝说“梯形”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感受家人关爱、牵挂孩子的情感。)

  二、在找找、玩玩中,加强感知,进一步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

  1、第一次寻找比较,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关键提问:

  (1)请出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九宫格,让幼儿在众多的三角形中指认梯形,说说三角形与梯形的不同,初步感知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的特征。)

  (2)正方形、长方形为什么不能称梯形呢?

  (教师出示不服气的正方形、长方形,鼓励幼儿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区别,尝试描述区别,感受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说服不服气的形状们。)

  2、第二次寻找比较,巩固对梯形主要特征的认识。

  关键提问:

  这些梯形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出示九宫格,幼儿在众多形状中指认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尝试描述不同梯形的特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梯形像什么,通过对对边形态的感知,巩固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

  3、蜘蛛拼图游戏,经验运用。

  关键提问:

  (1)这一次梯形躲到哪去了?

  (出示蜘蛛拼图,提出操作要求。开始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相似梯形的干扰,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转动蜘蛛网,调整观察角度,根据梯形的特征,比一比,找出梯形。)

  (2)看一看,这些都是梯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梯形的。

  (在集体验证中,幼儿观察黑板上的“梯形”,大胆纠错和辩论,再一次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三、折出梯形,体验图形游戏的乐趣

  1、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纸:瞧!这次梯形躲到哪去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

  (请幼儿再一次自主探索,根据梯形的主要特征尝试自我验证,结合已有经验,动手尝试折出梯形,送到“梯形”小房子里,体验图形游戏的乐趣。)

  2、延伸活动:拼图游戏

  瞧,梯形请来了好多兄弟姐妹,我们和这些图形宝宝一起到图形王国玩拼图游戏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模板03-25

科学教案范文06-19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精品科学教案09-30

《空气》科学教案03-25

科学教案:蜗牛03-26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