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约能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好。
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四册认数复习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
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
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
书
设
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统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1. 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
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 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
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经过体会得到的。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教材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算,预计可能出现两种列法,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教材接着让学生研究“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一、7个0.1和5个0.01,3.4是3个一、4个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作出判断,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那个竖式肯定是错的。学生通过上面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识: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
在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计算中,还有一点也应引起学生注意: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这一点可以从“10个0.1是1”得到解释。
例1的第二个问题是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2)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竖式计算。“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与差的小数末尾都有“0”。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3) 引导学生反思算法,构建计算法则。
在例1和“试一试”里,学生经历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算法。“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问题,先引发学生回顾反思,再通过交流形成法则。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回忆“是怎样”和“要怎样”,而是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高度认识“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并进一步加强对整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小数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性质进行化简”是小数计算的个性特点,与整数计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学生注意,作为小数加、减计算法则的补充内容。尽管教材里没有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事实上法则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里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这样的认识与方法,就是探索和创新。
(4) 在“练一练”里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
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出的竖式上计算,有两处要引起学生注意,一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竖式是怎样列的?小数点对齐没有?为什么?二是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发生的错误,通过指出并改正错误,引起学生的重视。随着上面一些认识的澄清,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 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2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
(1) 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教材把“0”加红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这个“0”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虚线框的意思是,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试一试”计算8-2.65,这是整数减两位小数,计算难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让学生独立计算,应用例2中学到的方法。在他们计算时,通过大卡通的提问给予适当启示。如果有些学生把被减数十分位、百分位上的“0”写出来,要指导他们先在被减数个位的右下方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扩大“试一试”的容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8-3.4、8-4.75、4.75-3.4等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题,消化学习的新知识。
“练一练”里大多数题的被减数小数位数比减数少,让学生巩固并掌握新知识。也有少量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题,有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既把新学习的计算纳入已有的法则,又充实了计算的技能。
练习八里的小数加、减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些口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单元安排的小数加、减法口算题,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以后,进行的计算能够和整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或两位数的口算相衔接。第5题对小数加、减计算进行验算,要把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迁移过来。加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减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这个关系。
3. 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向小数加法和减法扩展。
在四年级(上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内容,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是不是适用?这是本单元例3和练习九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适用”包括两层意思: 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例3让学生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了两点:一是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是各种算法的简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较麻烦,需要列竖式笔算。应用运算律使算法简便,只要口算。这两点共同表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同时存在”和“同样应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前者是发现、验证,后者是迁移。教材把这两点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载体里,通过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既验证了存在,又体会到原有的应用经验可以迁移过来。这些都是“练一练”的基础和知识基础。
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也作了类似的安排。练习九第2题通过两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里同样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
4. 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体会计算工具方便了计算。
例4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两段: 第一段以0.8为例,让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活动中,学会往计算器里输入小数的方法,体会到输入小数的方法和输入整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个小数点的键;第二段是计算五种物品的总价和付出100元应找回的钱数。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觉到用计算器算比笔算方便得多。
“练一练”里都是小数加、减计算和混合运算。像这些比较繁的计算没有笔算要求,都可以用计算器算。练习九第8题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额,计算量很大,而且比较繁。这些练习都能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练习十八的第1题。
教学目的:
1.使同学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同学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80页的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几种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教师接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与这些数有关的一些知识。”
一、自然数、整数的意义
教师:“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l、2、3……)在“自然数”后面板书。
“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物体的个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什么?”(l。)用彩色笔把“ 1”上色。
“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自然数的单位是1。)
“任何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请说出下面几个数各是由多少个1组成的。”教师在黑板上任意写几个自然数,如7、10、25、369、1997……
教师:“一个物体也没有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教师板书“0”。
“自然数与0有什么关系?”(自然数都大于0。)教师在“自然数”后面板书“(大于0。)”
“按顺序写数时,0应写在什么位置?”(写在1的前面。)
教师:“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都包括什么数?”(自然数和0。)教师板书“整数”并用大括号把自然数和0括起来。
“假如说‘整数就是自然数和0’对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整数中还包括比0小的整数。)假如同学说不好,教师可以说明:我们在小学学的整数包括自然数和0,到中学还要继续学习比0小的整数。然后,教师在“0”的下面板书“……(小于0的。)”
综合前面的教学过程,使同学看到如下板书形式。
整数 自然数:1、2、3、4(大于0的。)
……(小于0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优)小学数学教案07-04
小学数学教案(精)07-04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3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5-22
【荐】小学数学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