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班科学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page_break] 5.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单数、双数)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2.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
3.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4.(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5.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8.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9.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修改意见及建议:
1第一环节中的举手数数去掉,只要目测一下,小结一下让幼儿了解就可以了。
2.教师表述的时候要更明确、规范,体现出“怕”痒。
3.材料的质地感觉这个环节省略,教师出示材料之后直接引导幼儿探索,在探索完成之后再说说材料的质地是怎样的。
4.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挠痒痒的时候可以配上一些象声词和肢体语言,让整个活动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由。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折叠报纸的方法来感知物体的形变会产生弹力。
2.在探索中了解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报纸:这是什么?报纸有什么用?你玩过报纸吗?是怎么玩的?
二、感知物体变形会产生弹力
第一次探索:自由探索
1.报纸的玩法可真多,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玩法:请你动动脑筋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弹起来。现在每个人拿一张报纸和一个水果玩具去试一试。
2.幼儿探索:尝试让水果玩具在报纸上跳起来。
3.交流活动情况:你是怎么玩的?把你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第二次探索:感知报纸折叠后会产生弹力
1.你们的玩法都很棒,可是我知道报纸折叠后会变成大力士,不用你用力,报纸自己就会把水果玩具弹出去,不信你折折试试。
2.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多折几次。
3.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几名幼儿分别上前边讲边示范。
4.小结:把报纸多次对折后就会产生弹力。
三、探索弹力大小与报纸折叠次数的关系
1.弹力有大小吗?怎么样可以让报纸的弹力更大?我们再来试一试?
2.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现在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讨论:为什么折的次数多的水果玩具弹的.远,折的次数少的弹的近。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报纸原来还是大力士,多次折叠后会产生弹力,而是弹力的大小和报纸折叠的次数有关系。卡纸听说后很不服气,要来和报纸比谁的力气大,你认为谁的弹力大?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我示范用弹力把水果弹出去后孩子便被今天的活动内容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的一切回答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的答案,比如说:报纸要对折,是报纸把物体弹出去的等等。首先,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来让报纸变得有弹力,因为之前的环节已经引导过孩子们,所以这环节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并且让报纸产生弹力。成功后引导孩子们比赛,孩子们热情高涨但整个活动次序尽然。比赛最后我特意让报纸折得次数多的孩子与折得次数少的孩子进行比赛,并让孩子说说看为什么?这样“折得次数多,弹力大“的道理孩子们就亲眼看见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本次活动源于绘本《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小怪物》,该书通过小熊一家寻找城堡主人的故事展开,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复合分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感兴趣,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挑战困难的勇气和需要,因此,根据内容的趣味性以及孩子们现阶段对知识需求,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物体特征用排除方法逐步找到目标,学习复合分类。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分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故事情节引入活动。
师:认识他们吗?小熊一家喜欢旅游,瞧,他们这一次来到了一个很大的森林游玩,他们走得又累又饿,这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城堡,进入城堡看到一桌丰盛的食物,小熊一家太饿了,坐下来就吃了起来……
2.数一数小怪物的数量。
师:一、二、三……小熊一家数也数不过来,小朋友你们来帮忙吧,数数有几只小怪物。
(如果幼儿数得不一样,师:到底有几只呢,你是怎么数的?如果幼儿的答案一样,师:我们来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数对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我们可以怎么数?)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选用了绘本中的三张图片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结合故事情节,本环节中还渗透了多种方法数数的内容,现阶段大班的幼儿应该学会多种方法的数数,本环节中数数小怪物的数量,运用魔术笔功能圈出数群,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多种方法的数数。
二、找出小怪物的特征,为分类做准备。
1.找出小怪物的特征。
师:一共有二十只小怪物,这二十只小怪物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理解标记的含义。
师:我们用这个标记来表示**,那这个标记表示什么呢?(是与不是、有与没有)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幼儿找出小怪物的特征,并运动白板的淡入功能,逐一显示幼儿说到的小怪物的特征标记,并区分“是”与“否”的标记,为后面的多种特征的分类做好准备。
三、引导幼儿学习复合分类
1.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
师:小怪物们看到自己的食物被吃了,非常生气,他们嚷着要把小熊一家关起来,这时一只小怪物跳出来说“等等,我们来玩着找人游戏,我们的大王就在我们中间……只能提5个问题。”
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在故事情节中,利用小怪物的身份提出根据5个问题找出大王的'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引导幼儿根据小怪物的特征进行提问。
师: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会说出某种特征)师:那我们来问问“大王,大王,你长(有)**吗?”(操作课件,出示记录表,在第一个问题处放上标记)在这里如何将问题引导特征上是关键,因此,在这里,运用了指向明确的提问“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孩子肯定会回答“我觉得是有牙的那个,或者是有角的那个……”等等,减少了幼儿不必要的胡乱猜测,突出特征的功能。老师接着孩子的回答,“那我们来问问大王,是不是长了牙齿……?”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指引,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根据特征运用套圈的方法初步选中目标范围。
师:长(有)**可能会是大王,那我们就用这圈圈把可能是大王的小怪物找出来吧。(下面的小朋友可以告诉第几排第几个,为了不漏掉,我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当第一个问题得到解答后,我运用了套圈的方式,把初步选中的目标圈出来,缩小目标范围,在套圈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第几排第几个符合要求,为了不漏掉,告诉孩子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渗透了排序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正确的检查方法等。
4.根据特征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目标,找出怪物大王。
师:被套到圈的小怪物有几个?这里谁可能是大王呢?谁来问第二个问题?
师:长(有)**的可能是大王,那没长(有)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拿掉)对,要把没长(有)的排除出去。
师:第三个问题谁来?(……)这次要把谁排除出去?(幼儿操作)师:第四个问题?(……)(幼儿操作)师: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小怪物的圈圈拿下来?
师:大王长什么样子的呢?(看着记录表说一说)对这就是大王(把大王拿到标记图上)这个环节是根据接下来的提问,逐一排除目标的过程,电子白板的随意拖动以及淡入淡出功能,能够清晰地呈现排除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从第二个问题开始都由幼儿来操作,排除目标,老师给了孩子与白板互动的机会,同时起到了示范讲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幼儿自主操作奠定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让谁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在开始部分,让幼儿拿出动物卡片按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给五个动物排序,这是动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过让幼儿观察排序图,从毛毛虫的角度用语言表述出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排序.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让幼儿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优势(这需要幼儿调动自己所有的排序经验,并在头脑中自如地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很快找出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长处”),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准备:
课件“让谁先吃好呢”,小动物卡片每人—套。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师:看,这是一个又大又香的桃子。你们想吃吗?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幼儿用“xx样的xx”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的特征。)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五位朋友。)
(析: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和名称,使幼儿对这五种动物的重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按多种特征排序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等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决定来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它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幼:长颈鹿想比谁最高。
(析:一个“猜”字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师:不错,长颈鹿就是要比身高。(教师点击课件:长颈鹿说:“比比谁最高,谁就先吃桃子。”)
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请你们比比小动物个子的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1):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是怎么排的?
(析:让幼儿在操作后说出排序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内化排序知识。)
(教师点击课件:“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桃子就该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准备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一个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是谁呢?)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长耳朵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师: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耳朵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请你们比比小动物耳朵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析:幼儿必须排除动物大小的干扰,才能正确地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2):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桃子就该我先吃!”小兔子说道。)
师: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其他动物反对呢?我们来看看。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
师: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尾巴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请你们比比小动物尾巴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3):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我的尾巴最长,桃子就该我先吃!”猴子说道。)
(析:幼儿在猜想一操作一验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按动物特征排序的方法,更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师: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我们来看看。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地跺着脚说。)
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比比谁最重,谁就先吃桃子!)
(幼儿操作图片,按从重到轻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4):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一点也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师:毛毛虫那么小,它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师(出示前面4张排序图):这些图中,小动物在比什么?是谁想的办法?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帮助幼儿回忆4个动物排序的方法。)毛毛虫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会和别的动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们想想看。
(析:排序图的出现使幼儿在回忆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序的基础上,想到了毛毛虫可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序,让自己得第一,从而化解了逆向排序这一难点。)
师:你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想的办法和你们一不一样。
(教师点击课件,如图5:毛毛虫说:“要比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谁的耳朵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谁的尾巴最短,我又是第一名;要比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还是我!我得了四个第一,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我先吃!”)
师: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小动物们为了得第一想尽了办法,拿自己的长处比。聪明的毛毛虫只是改变了比较的方法,按照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顺序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品尝桃子
师(点击课件):毛毛虫得了4个第一,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小结):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比较方式。不仅可以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还可以反过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的办法就会多一些。
四、拓展活动
师:你们想不想学学小动物比一比?请同桌的5个小朋友为一组,假设每组有一个桃子,想一想你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先吃到桃子。
(析:在数学学习中,幼儿需要不断地操作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问题,使幼儿在应用中内化了正逆排序的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老虎的习性、生活习惯、外形特征等。
2、能学用相关的词语(潜伏等)描述视频中的见闻。
3、有老虎是保护的概念和意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过程:
一、引用原有经验描述自己知道的老虎
1、故事里的大老虎是一只怎样的大老虎?
先是粗暴,后来是有爱、善良。
2、真正的大老虎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
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二、了解老虎的外形特征
1、老虎是怎样的?
外面看得到的叫长相,也叫外形。用黄色的老虎头表示。
2、除了这个,老虎还是怎样的?
蓝色老虎头:行动(如吼叫)
红色老虎头:食物(如吃肉,喝水等)
三、出示视频,观看并讲述
1、请小朋友们先看看,看了请你说说视频中的老虎是什么样的?
尖锐的牙齿
耳朵在动
2、 完整讲述捕食过程
a、准备行动(学习潜伏新词)
b、老虎很会动脑筋,是有智慧的动物。
c、潜伏——潜行——奔跑——潜伏——捕捉
3、老虎宝宝
老虎是怎么对宝宝的?
引出粉色老虎头:家人
4、绿色老虎头:老虎的生活环境
延伸: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环境
四、小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帮助幼儿总结学习方法。
五、老虎是保护动物
老虎生活在什么地方?(东北虎、华南虎)
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有老虎?
为什么要保护老虎?(延伸到课外)
活动反思:
本故事生动有趣,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时候,启发幼儿观察甲虫、蜥蜴、公鸡、黄狗、老牛的特点,如某某动物的牙齿很锋利,它能把一个动物吃掉,某个动物的脚丫很大,能把动物踩扁等,引导幼儿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怕他,理解动物之间强、弱关系。提示幼儿观察动物的表情怎么样,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请幼儿学学动物们生气和高兴的样子。通过模仿动物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能很清楚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而引导幼儿理解一物降一物的特征。本节活动幼儿的参与兴趣都很高,回答问题积极主动,但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少,对有的动物不了解,所以在回答问题中不能正确回答,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激发幼儿有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难点:
知道壁虎尾巴和其余动物尾巴的不同之处。
活动准备:
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1、找尾巴。
出示小动物的身体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黑板上的是什么东西啊?你看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出示动物的尾巴,让幼儿帮小动物找尾巴并说一说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
师:你觉得这些尾巴漂亮吗?这些尾巴不仅漂亮他们还有很大的用处呢?
带领小朋友们观看动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各个动物尾巴的作用。
2、欣赏故事。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老师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编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教师放录音后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刚刚故事里还有哪个小动物我们刚才没有说到的啊?
师:它的尾巴与其他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
3、找一找。
发给幼儿每人一根动物的尾巴让幼儿自己去找小动物的身体。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
教师: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教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师: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教师: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
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
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
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延伸活动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集体科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平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试验获得相关物体特性的经验。(如:光是直射的,先是柔软的,可以弯曲的等。)
2、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乐意通过实验来验证。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白色弯管若干,一段既有螺帽的尼龙线、打气筒、铅笔、手电筒若干,直管弯管若干,幼儿实验记录表若干,教师实验记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直管。
师:这是什么?平时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越这根直管?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四样东西,它们分别是一端系由螺帽的线、打气筒、铅笔、会发光的手电筒,(一端系由螺帽的线、打气筒、铅笔、会发光的手电筒)你们来猜猜看,这些东西他们哪些能穿越直管,哪些不能?(幼儿猜测)
师:让我们动手做个实验试一试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级路标,你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能穿越直管的,就在表格后面这里打个“勾”如果不能得就打个“叉”。
2、幼儿进行直管的实验。
师:谁愿意把实验中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那些东西能穿越直管那些不能?(教师把有争议的实验再示范做一次,并在教师的试验记录表上做好记号)
提问:(1)为什么带有螺帽的线、打气筒里打出的气、铅笔、光都能穿越直管?(因为空启示流动的,线是柔软的可以弯曲的,铅笔是直的',光是直射的,所以能穿越弯管。)
(2)这四样东西能穿越这样的管子吗?(出示弯管)哪些能哪些不能穿越?(幼儿猜测)
3、幼儿进行弯管的实验。
师:谁来说一说你在实验中的发现?教师把有争议的实验再示范做一次,并在教师的试验记录表上做好记号。
提问:为什么铅笔和光线能穿越直管却不能穿越弯管?(因为铅笔和直管一样是直的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而光线是直射的所以也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总结:线是柔软的可以弯曲的所以它能穿越直管和弯管,打气筒里打出的气是流动的所以也能穿越直管和弯管,铅笔是直的不能弯曲所以它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光是直射的所以也只能穿越直管不能穿越弯管。
4、引导幼儿思考:那能让光线穿越弯管吗?(幼儿猜测回答)
请小朋友回去以后想一想,试一试,把你在实验中的反先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现象。
2.体验找朋友的乐趣。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动画片《犀牛与犀牛鸟》;
2、《好朋友》PPT课件;
3、共生动物卡片若干;
4、《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犀牛和犀牛鸟》:
1、播放动画片《犀牛和犀牛鸟》,教师讲述故事。
2、重点理解: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的。
3、犀牛鸟帮助犀牛吃掉了身上的虫子,犀牛就不痒痒了。犀牛身上的虫子是犀牛鸟喜欢吃的食物,犀牛鸟就不会饿了。就这样他们相互帮助成为了好朋友。
二、观看课件,交流经验:
1、观察共生动物课件中的图片,分小组交流:谁和谁是好朋友?他们是怎么样相互帮助的?
2、将各组发现的各种共生动物的现象汇集交流,看一看各组的发现分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分享、归纳各种共生现象。
小结:两种不同动物会用自己的本领来相互帮助共同生活,它们就像一对好朋友。
三、配对游戏:
幼儿人手一张动物卡片,听音乐《找朋友》去找卡片上动物的好朋友;音乐停,找到相应的朋友握握手,相互间说一说,好朋友是怎么样相互帮助的。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06-15
大班科学教案06-14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科学教案01-02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03-06
大班《电》科学教案04-13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13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