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委、补等8个生字,会写员、青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愿意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教学设想】
本课识字量不大,可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交流读与评价读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我选我,这是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情本身。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小组分自然段朗读。
4、全班齐读。
三、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我选我这句话是谁说的?我选我干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⑴ 自由发言。
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
四、创造性的演读课文
1、师生表演。
2、小组内表演。
3、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五、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已经和生字成为好朋友的大声叫出朋友的`名字。
2、找一找: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从文中找出它的朋友,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带有生字的短文,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二、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
2、发表见解:你认为王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找优点
1、小组内互相说说同学的优点。
2、集体交流。
3、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优点。
4、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
四、句子训练
1、课件出示: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2、学生练习读。
3、仿照例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小明是我的同桌。
4、学生练习。
五、学写生字
1、小组讨论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一些。
2、集体交流,互相提醒,教师范写点拨。
3、学生描红仿写。
【板书设计】
爱劳动
王宁 有礼貌 我选我
关心集体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感兴趣。识字放在熟读课文之后,学生掌握较好。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时,也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从效果上看,二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应适当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课文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以及别人的优点,增强自信心。课后的读读说说,在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有的同学有时会出错,应多加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和图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2.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鸿毛、司马迁、兴旺、炊事员。
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课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
4.默读课文,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准备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同学交流,理清思路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
2.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B、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改正错的。C、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等一些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质疑入手,品读课文。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带着上节课疑问,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简单作一下批注,汇报时可结合自己熟悉事例来介绍。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
二、相互交流,突破重难点。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谈自己体会。
①结合生活熟悉事例谈自己对生死观看法。(学生可从李大钊或郝副营长等熟悉的事例谈谈对生死观的理解)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②引导学生读好二段。
③同学们理解的很好,出示课件“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三层意思:
1.总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
2.是阐述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或缺点;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去做。
④指读课文
出示重点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要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读课文1段,谈谈各自理解。从“完全”、“彻底”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齐读1段。
三、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议论文,说一说你领悟到什么?(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
2.“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一篇著名演讲,同学们赶快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
四、说演结合,提升素养。
调查搜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事迹,在下次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
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⑵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⑶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叙述特点。
⑷积累词语。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目标:
学习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课文的思路
文章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文章首先交待“飞渡”的原因:七八十只斑羚被猎人逼到了伤心崖,然后描写老斑羚舍生忘死,拯救危亡。接着详写了老斑羚们用自己身躯托起年轻斑羚生命的壮举。结尾抒发了对老斑羚的壮举引发的感慨。
课文的主题
文章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歌颂了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
写作特点
⒈语言平实
文章以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事,让读者去体会事件本身的曲折性。
⒉主题深刻
本文不仅仅表现了斑羚飞渡的壮举,而且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去面对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意义深远。
⒊寓情于事
本文在叙事过程中,两次写到彩虹,意在暗示人类要为野生动物架起一道自由生存的“彩虹”,表达了对它们的爱护之情。
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故事叙述得既重点突出,又详略得当。飞渡是全文的重点,写得最详细,最精彩。七八十只斑羚,三四十对,详写其中一对,略写其他,文章以此写出飞渡的情景。
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考、揣摩、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斑羚飞渡》。文章故事情节惊险,可读性很强,因此“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受到教育。
教学本文,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中怎样描写斑羚的飞渡过程,品味目睹斑羚飞渡惊心动魄场面时作者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探究:
⑴故事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⑵文中多次出现对彩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⑶细读文章最后一段,谈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筛选课文中有效信息,思考、讨论;师生共同研讨,完成教学任务。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⑵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⑶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叙述特点。
⑷积累词语。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目标:
学习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难点:体会文中特殊句子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斑羚飞渡》写的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群班羚被逼上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奏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它们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值得人类深刻思考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应掌握的字、词。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对峙 逞能 湛蓝 缥渺 斑斓 甜腻 娴熟 迥然不同 参差不齐 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对峙 缥渺 斑斓 娴熟 进退维谷 一尘不染 迥然不同 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
(3).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4).学生速读课文,熟悉主要情节,把握文章思路。
(5).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故事内容。
要求:
①做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
②复述时,尽量使用“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6).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述。
思考题二: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陷入绝境的斑羚群如何表现?
思考题三:在课文中画出镰刀头羊的表现,并分析镰刀头羊的形象。
明确思考题一:
本文记叙了斑羚群陷入绝境时求生、飞渡自救的全过程。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陷入绝境 飞渡自救
明确思考题二:
文章开头写“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从“逼”字可看出斑羚群陷入险境;文章第二段中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险峻的山势,从两山相距“6米”,而斑羚最多只能跳5米远,可见斑羚群已无路可逃了。
斑羚群陷入绝境后,惊恐万分,它们“惊慌”“蹿跳”“骚动”,一只老斑羚哀咩一声,坠下悬崖;一只母斑羚神情飘渺,就要踩进深渊。危急关头,斑羚群所有眼光集中在镰刀头羊身上。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惊恐万分
明确思考题三:
镰刀头羊的表现有:
第4段:“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第6段:“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一声吼叫……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地决心。”
第8段:“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第16~17段:“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镰刀头羊的形象:
镰刀头羊具有沉着镇定的坚强品格、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有着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较高的威信,它体现了身为头羊的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是一个为种群的生存而勇于献身的领袖形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圈点勾画的比较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设计理念: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通过画面再先后的分别用自己的话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画面环节,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与名家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化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能用古人的诗句吟诵春天吗?你,作为新时期的诗人,又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
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背,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歌,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说说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同学相说一说,评一评,代表全班说。
2、你发现了什么吗?朱自清的语言和你自己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可与小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 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 读中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通过朱自清语言的学习,写自己的不足,写《反思》;C、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三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3、美文推荐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近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师诵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也有学生发现了师的背诵,露出钦佩眼神。
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功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没有底气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更少流畅的,口头表达是该用心加强的。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着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积累之后的研读是关键,要落到实处。
课堂感悟语言美是到位的,反思尚无明显效应。有一点感触很深,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师应事先做过,比如朗读中的范背,赏析前师的范例,作文前师的范文,事无巨细,师都得身体力行,做好学语文的示范,渗透读书方法,特别要注意细节,比如写黑板上的字要注意规范,写清楚,写工整,而不只会要求学生字写清楚,而自己却为节省时间而字迹潦草,课堂语言也得规范,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努力做到“学高”、“身正”。
最大的不足是对学生发言后的点评不够精到,鼓励多但针对性不强,更没有对学生提出较有发展性的建议,课堂前后环节的衔接略显生硬,课堂语言不够艺术,不够美。
整节课充分还学生以课堂,感到困惑的是,调动了积极性,让学生跃跃欲试,热热闹闹新课改之后,课堂又有些难以掌控,难以把握平衡点,也不清楚学生收获如何。还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有的学生的手总举着,有的学生一次也来不及举,在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的问题上有于深思。
语文教案 篇5
一、复习课文:
1、张衡是(汉)朝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
2、读《爱迪生救妈妈》,想:
(1)爱迪生为什么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来救自己的妈妈?
因为爱迪生从小就爱动脑、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他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出办法救自己的'妈妈。
(2)爱迪生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来救妈妈?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这样,医生就能给他妈妈做手术了。
3、我们人类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
二、背诵:
1、背诵136页“我会填”。
(1)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2)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3)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2、背诵149页“我会读”和“读读背背”。
3、我国古代有许多科学成就。其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被称为四大发明。我国现代有很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同其他科学家一起攻关,终于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三、听写:
勺子 玉石 组成 发炎 珍珠 离开 香油 严寒 眼珠 数学 钻石 睡觉 严重 寒冷 鸡肉
距离 石油 钻研 检查 染色 传达 团结 斥责 负责 炎热 夸奖 研究 油条 睡眠 分类
羊肉 离别 耐心 查看 调查 谜语 传染 夸张 珍贵 珠宝 种类 严格 奖状 小组 灭亡
寒冬 责备 团圆 人类 历史 地球 气温 时间 道理 生活 植物 灭绝 儿童团员 北斗星
环顾四周 恍然大悟
四、比较组词:
勺(勺子) 玉(玉石) 组(组成) 珠(珍珠) 钻(钻研) 睡(睡觉) 璃(玻璃)
勾(勾画) 主(主要) 祖(祖国) 株(株连) 粘(粘贴) 垂(垂头) 离(离开)
拒(拒绝) 油(石油) 斥(训斥) 炎(发炎) 桨(船桨) 肉(肥肉) 迷(迷路)
距(距离) 由(由于) 诉(告诉) 谈(谈话) 奖(奖状) 内(内部) 谜(谜语)
传(传播) 严(严寒) 撒(撒野) 仰(仰头) 汉(汉族) 捡(捡拾) 性(性别)
转(转动) 炎(炎热) 散(散文) 迎(迎接) 汗(汗水) 检(检查) 姓(姓名)
五、近义词:
清楚—(清晰) 果然—(果真) 著名—(有名) 钻研—(研究) 急忙—(连忙)
六、量词:
一(个)孩子 一(颗)星星 一(把)勺子 一(面)镜子
七、拓展:
爱迪生一生共发明(两千多)项发明,包括(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积累以下的词语“一阵大风”、“一阵雨点”、“一只蜘蛛”等。
2.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蜘蛛织网的不容易和它不怕困难的精神。
3.引导孩子们朗读课文,培养他们从小主动朗读、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去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积累以下的`词语“一阵大风”、“一阵雨点”、“一只蜘蛛”等
2.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蜘蛛织网的不容易和它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们朗读课文,培养他们从小主动朗读、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引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看过蜘蛛织网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吗?
2.揭题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听听蜘蛛织网的故事.
3.老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书.要求:
生字连词勾画出来,借助拼音反复认读,并读给同桌听.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采取抽生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初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了解大致意思.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勾画:一阵大风、一阵雨点、一阵冰雹)
2.遇到困难后的蜘蛛是怎样做的?
(勾画:重新、不泄气、不灰心、又大又结实)
3.你懂得了什么?朗读。
四、请你夸夸蜘蛛,在生活中你遇到困难是怎么做的?
五、学习生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旨,理 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积累“逆境”话题的名言警句
3. 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体裁和行文风格 。
教学重点:
2、3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始检测:
检测导学案2、3填充情况。
二、 导入新课: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 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的哲理散文——《论厄运》,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三、作者介绍:
培根:
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注意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培根论人生》是他文学上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几乎被翻译成成人类所有语言。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开创了英 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
四、解题:
厄运:即中国所说的逆境。
五、文本研习
1.自读《论厄运》,找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
明确:(1)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2)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3)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 4)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2.从“论厄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整理作者的观点。
明确:(1)战胜厄运是奇迹,令人惊叹。
(2)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质。
(3)厄运不会把我们击跨,反而 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根据观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名言与神话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 “真正的伟人”。
第二层:(“幸福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用《圣经》.圣诗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 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用比喻与对比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更能显 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
3. 理解:“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 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明确: “刺绣”——人生,生活;“花朵”——美好的品质;“背景”——苦难.厄运。
4. 作者 在本文中主要谈论的是关于“厄运”的什么?
明确:厄运的价值与意义。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优秀教案02-28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精品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