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19 07:40:5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3.积累古诗。

  4.阅读《笋芽儿》,学习快乐读书吧。

  【教学重点】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教学素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2.字词句综合运用第一部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出示导游图),看看小明他们游玩了哪些地方。

  二、认字写字。(课件出示)

  ɡuǎnlǐtínɡcèbǎotǎzīxúncān

  管理处湖心亭厕所宝塔咨询处餐厅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读句子,巩固认字。(课件出示)

  星期天,我和爸爸来到湖心亭公园去玩,爸爸带着我,先到管理处买票,然后到咨询处询问路线,我们还登上了宝塔,满园的景色尽收眼底。下了宝塔之后,我们上了厕所,洗手出来,时间已经到了十二点,我们就来到公园的餐厅吃午餐。

  5.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

  ɡuǎnzītínɡcètǎxúncānlǐbǎo

  管塔亭理宝咨餐厕询

  6.书写汉字。(课件出示)

  底原处递

  书写提示:

  这几个汉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汉字。“底、原”是左上包围的字,在收发室时包围部分的“撇”要写得伸展,能够包住里面的部分。

  “处、递”是左下包围的字,书写时“捺”要写得伸展,能够托住里面的部分。

  学生练习

  三、字词句运用。(课件出示)

  1.补充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

  ()的微风()的柳条()的草坪

  学生试着填写。

  汇报交流。

  提示:天空:从颜色上可以填蓝蓝的天空;从空间范围来填,可以填一望无际的天空;从距离来填,可以填高高的天空……

  阳光:从温度来填,可以填温暖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从阳光的属性来填,可以填美丽的阳光……

  田野:从颜色上可以填碧绿(金黄)的田野;从面积来填可以填无边无际的田野……

  微风:从温度上来填,可以填温暖(和煦)的微风;从状态来填,可以填吹来的微风……

  柳条:从形状上填,可以填细长的柳条;从质地上填,可以填柔软的柳条……

  草坪:从颜色上填,可以填碧绿的草坪;从面积上填,可以填宽阔的草坪……

  2.大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①看到碧绿的田野,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

  示例:田野是那么美丽,今年庄稼一定会丰收的。

  ②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示例:感受到春天就在身边。

  ③看到细长的柳条在河边舞动,你有什么感受?

  示例:柳枝就像一个少女,跳着柔美的舞蹈,把春天打扮得那么美丽。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和写字,还学习了词语搭配,老师讲解了许多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

  利用导游的方式引入课题,既扣住了本课要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句子。

  2.积累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读两个句子,请同学们认真听,你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他是北京人。②他是北京人。

  学生回答。

  师:第①句老师重读了“他”强调的是人物,是谁。第②句重读的是“北京”,强调的是哪儿。

  下面有个句子,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进行新课。(课件出示)

  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1.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2.种子睡在哪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3.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4.练习。(课件出示)

  请根据提问,将下面该重读的部分打上着重号。

  我今天有语文课。

  ①(谁今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②(你哪一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③(你今天有没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④(你今天有什么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5.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课件出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①借助拼音读古诗。

  ②简介作者(课件出示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5)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④学生读读背背。

  ⑤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句子的读法,还学习了三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朗读中运用老师讲解的方法,也希望同学们努力积累祖国的经典文化之一——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笋芽儿》。

  2.分享有趣的儿童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春笋图,春天到了,春雨沙沙,笋芽儿从土里钻出来啦,我们看看笋芽儿是怎样钻出来的,她又经历了什么。

  二、进行新课。(课件出示)

  笋芽钻出地面前:

  (一)感知春雨的关爱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笋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关心和帮助笋芽的?找到后和你同桌说说!

  汇报:先遇到的是春雨姑娘,在第一自然段,(生读)[板书春雨]

  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笋芽,因为笋芽正在沉睡中,她怕惊醒笋芽。

  2.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什么是“沉睡”呀?春雨姑娘怕吓到沉睡中的笋芽,只能低声呼唤。

  3.大家再想象一下,春天的细雨如果落在我们的脸上,我们的手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柔、柔和、轻轻的、柔柔的')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春雨的轻柔、温和吗?

  (生读)――真是一位温柔的春雨姑娘;

  谁再来试试

  (生再读)――这是一位细心呵护笋芽的春雨姑娘!

  4.现在男同学你们就是沉睡的笋芽,女同学也就是春雨姑娘们,请你们低声呼唤一下沉睡的笋芽吧!齐:(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二)感知雷公公严厉(课件出示)

  1.除了春雨姑娘,笋芽还得到了谁的帮助呢?他跟春雨姑娘的呼唤一样吗?(她还得到了雷公公的帮助: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板画雷电)

  2.为什么说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笋芽呢?

  (因为打雷的声音很吓人,雷公公想让笋芽清醒、清醒),

  3.对,雷声大作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害怕,那男同能不能学学着雷公公的样子呼唤一下笋芽呢?(能)读:轰隆隆!轰隆隆!……

  4.这位雷公公你好像对笋芽说――

  这位好像说―――

  学生汇报。

  5.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都用不同的方式呼唤着笋芽,听到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

  (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出示)

  “娇”字是女字旁,看来女孩子最会撒娇了,那女孩子能读出它撒娇的样子吗?女孩子试一试,我们一起试一试。

  6.春雨姑娘叫醒了笋芽,刚刚醒来的小笋芽,你又听到雷公公雷鸣般的呼唤立刻就--(精神了)(清醒了)

  清醒了的笋芽(出示)“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这句话你想怎么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突出“扭动着身子”说明“笋芽很用力的钻”)

  如果不扭动着身子,不用力呢?(钻不出去,地硬)

  (三)感受笋芽儿钻出地面的兴奋(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读读“我长大啦!”这个句子。

  学生读。

  提示:要读出兴奋的语气。

  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啊!笋芽终于长大了,在她的成长中要感谢很多人!那我们同学,在你的成长中,你要感谢谁呢?(畅言)

  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有关爱我们的人,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读给他们,告诉他们我们也会像笋芽一样努力,长大成才的!好吗?齐读全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三、快乐读书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下面,大家来分享自己所读过的故事,下面,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弗朗兹的故事》。

  1.提示方法:看书的时候,要学会看目录,因为目录告诉我们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在哪一页,从目录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课件出示)

  2.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纽斯特林格尔(1936-)维也纳人,德语国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84年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20xx年获第一届林格伦文学奖。她的作品多元且童趣十足,带有无礼式的幽默,却又充满高度敏锐的严肃以及无声的温暖。

  3.故事简介:(课件出示4)

  《弗朗兹的故事》是作者克里斯蒂娜纽斯特林格尔对一个男童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进行追踪观察以后陆续写出的,本书节选了其中的10个故事。

  故事目录:

  情急之下

  母亲节的帽子

  蒙人需要天才

  “乞克察克”老师

  莉莉的奇谋秘计

  笑死不偿命

  找奶奶

  仔虚乌有的六频道

  小小少年,大大烦恼

  保护佳碧

  3.你还阅读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请讲出来给同学们听。

  学生汇报。

  老师评讲。

  4.介绍课外读书的方法。

  摘录法:将你所读的书中好词、好句、写得最美的地方摘录下来。

  批注法:在自己所买的书页旁边,将自己的感想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本次百花园安排了4项内容,其中包括“语海畅游”(练习读轻声、辨析同音字、仿写有总起句的一段话)、“积少成多”(读背古诗)、“阅读平台”(读短文)和“语文大课堂”。教材的编写寓知识于发现之中,有利于学生感悟并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方法的兴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正确读出轻声、《辨字歌》及其他阅读材料,初步掌握读轻声、辨析同音字的方法,感受我们语言的丰富及美妙。

  2.指导学生读背古诗,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及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九龙壁》,在学生欣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及购物,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识字卡片等。

  【重点难点】

  走进市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练习读轻声

  1.读中体会,带点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有无变化。

  小结:有些字不读原来的声调,而变得很轻、很短。

  2.找规律: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

  小结:①名词、动词重叠,第二个字读轻声。如:妹妹、看看……

  ②做后缀的字读轻声。如:影子、走了、看着、吃过……

  ③有些双音词的第二个字也读轻声。如:眼睛、玻璃……

  3.试一试,怎样读好轻声。

  ①在阳平和阴平字的后面的轻声,调子比较低,像很短的去声。如:玩玩、屋里。

  ②在上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较高,像轻轻的阳平。如:椅子、耳朵。

  ③在去声字后面的轻声调子最低。如:坐坐、骆驼。

  4.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读轻声的词语,读一读。

  二、汉字真有趣

  1.读《辨字歌》,注意带点的字(一组同音字)。

  2.比较带点字的异同。

  ①读音相同或相近。

  ②字形中有基本字“方”。

  ③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说说这五个字的意思。)

  3.交流。

  ①你能区别这几个字吗?这种记字的好方法你掌握了吗?

  ②你还有什么记字的好方法?

  ③找一组同音字,编个小韵文。

  三、读一读,再仿写一段话

  1.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想一想:第一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来自网!

  话与第二句话有什么联系?(第一句话概括地写草丛里开满各种各样的野花。第二句具体地写野花的形状、颜色。)

  3.仿写一段话。

  提示:以“农贸市场的蔬菜真新鲜”为总起句,具体地写。可以写蔬菜的颜色鲜艳有光泽;或形状挺直、水灵灵的;或写蔬菜散发着清香、带着露珠……也可以具体地写各种各样的.蔬菜。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古诗并简介作者。

  2.学生自读《元宵》,不理解的字词,如“娱”等,可查字典。3.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人们月下观灯的情景,感受观灯的情趣。

  4.指导背诵:

  ①找一找这首诗主要写了哪几种事物(灯、月、人、春),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填空。

  有()无()不娱(),

  有()无()不算()。

  ()到()间()似玉,

  ()烧()下()如银。

  5.背诵本诗。

  二、阅读《九龙壁》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同桌交流,理解短文。

  ①九龙壁在哪里?大小、形状、材料各是怎样的?巨龙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说九龙壁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

  3.感悟写作方法。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前两句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②作者是怎样介绍九条巨龙的?哪几条介绍得具体?

  ③作者为什么有详有略地介绍?

  三、布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1.鼓励学生走进市场,学习观察、购物、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要求。

  ①观察的内容:市场节日的布置、陈列的商品、服务的方式、购物的情景。

  ②想一想:你打算为谁买?买什么?

  ③怎样找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付款?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交流

  1.把自己在商店里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讲出来。

  ①什么时间、与谁一起、到哪里去购物?

  ②概括地说说市场什么样,商品怎样摆放,人们怎样购物,服务态度及方式如何。

  ③你怎样找到柜台?怎样挑选?怎样与售货员交流?

  ④你有什么感受?

  2.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疑虑,讨论解决。

  3.小组评议并推荐同学到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五、同桌交流并欣赏习作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咱们赶紧去旅游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出示课本第90页:连一连。

  2.小朋友们,大树上有很多字果果,你们会摘哪一个?

  3.指名认读生字。

  4.小朋友们,我们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找一找,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组成的?

  5.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组成。

  6.找规律,看看哪些生字组成结构相同。

  三、找一找,分一分。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字果果组成结构相同?

  2.分组讨论,不对的地方其它同学帮忙。

  3.老师手里有两个小篮子,你能把结构相同的字果果放到一个篮子里吗?

  4.指名学生上台摘果果。师相机点拨指正,或其它学生帮忙。

  四、师总结,了解两种生字结构。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是呀,生字宝宝的构成有几种结构,一种是上下结构,一种是左右结构。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汉字的其它结构。

  2.生完成书上连线题,小组合作评价。

  3.全班交流。

  五、读一读,背一背。

  1.多媒体课件出示儿歌,请同桌之间一起借助拼音把儿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会作得最好!(自由读儿歌)。

  2.指名同桌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指导学生用动作识记

  (1)师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画一个太阳,在后面黑板中部画一个太阳。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向前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早晨升起的太阳;一组面向后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傍晚时的太阳。

  5.学生练习指方向。

  6.派代表汇报结果。

  7.拓展。

  (1)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东方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2)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利用太阳辨方向的儿歌。并了解利用辨方向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六、总结收获。

  谁能向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读一读,背一背”的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动作巩固方法,在情境中灵活运用方法。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

  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1.复习已讲析、讨论的五支曲子,进上步作吟诵体味。

  2.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 《端正好》:浓色重彩 以景写情

  (《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

  (《四边静》至《二 煞》)临别叮咛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

  (《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四、课后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读笔记。(李文原载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种报刊转载,并收入《20xx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文集)

  五、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思想启迪

  崔莺莺 蔑视功名利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著追求爱情 摒弃金钱权力的侵蚀

  反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让爱情的人类精神之花更美更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an,轻捷,油蛉líng,斑*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

  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

  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后记: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2.教师课堂播放课件《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个梦想》的音频片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讨论后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三、具体研习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吗?

  明确: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明确: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五、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扩展阅读

  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欣赏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鉴赏训练:

  假如有一天,你作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你能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较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事件或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知识抢答,导入学习

  小黑板出示抢答内容:

  1.马拉松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传统项目,这项运动的名称源于:

  a、一个士兵的名字

  b、一个波斯小镇的名字

  c、一个希腊小镇的名字

  d、这个运动项目跑的路程太远,连马都吃不消会松懈。

  请独立读题,用手指比出所选答案的字母a、b、c、d的形状。

  2.快速读文,指出第一题的各个选项不正确的内容。

  〈设计意图:单刀直入的切入方式,直接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检查了预习情况。同时在用手比字母的过程里初步感知手势语,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情节实录: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激发,他们有的毫不犹豫的比出手势,有的满怀着想表现自己又要约束自己的想法跃跃欲试,有的不好意思地低头再读课文。在知识抢答的过程中教师轻易就观察到学生预习情况,用这种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导入,培养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预习及再思考的习惯。)

  (二)读文理解,理清文章内容

  1.“走进‘马拉松’”,在直观演示中,写小练笔,为理解菲利比斯的精神做铺垫。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项目很多,我们来看看马拉松的比赛吧!

  (画面描述:在临近终点的跑道上,大家在为选手加油、递水、送毛巾。选手们大汗淋漓,有的`在努力超过对手冲向终点,有的显得筋疲力尽争取跑完比赛,有的狼狈不堪,坚持不下,只好退出比赛。)

  看画面,尽量用上“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面红耳赤”等词,写写你看到的马拉松队员。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画面的直观印象里,搜寻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的词语的目的降低练笔难度。画面和词语解决了练笔的源泉问题,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紧密相连的氛围中学习。)

  这确实是一项考验耐力、毅力的比赛项目,大家已经在画面中体会到,在练笔中用自己的语言触摸到,请小组交流练笔内容,并及时修改。

  2.解读第二自然段,在咬文嚼字中抓点拎线,感知菲利比斯的爱国精神。

  现代的马拉松选手的终点是象征着胜利的红绳,菲利比斯的终点是雅典的城门。你们看:

  A、出示句子:“他跑呀,跑呀,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读句子,请说说你对句子中“终于”一词的理解。

  “终于”这个词的出现,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读第二自然段,谈体会。

  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

  “战士”是菲利比斯的身份,他参加了战斗吗?读文同桌交流。

  完成语文天地中“照样子写一写”的练习。结合生活实际用“终于”说句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为了发展思维,而理解是前提条件。只是读读书追求浮光掠影的感动,肯定达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语文素养形成的摇篮就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字里行间。)

  这一段中有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吗?请动情地读一读吧!

  (用读来总结本段的学习,在读中充分彰显孩子的读书感受。解决感情渠道的设置问题。)

  B、这一段里,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提问、互答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是让教学张弛有度地进行的举措。使得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实例:

  问题1:

  生:雅典人翘首以待,为什么不参加马拉松之战?我瞧不起他们!

  师:你爱憎分明,有自己的感受,那些爱看军事故事的小军师解答一二。

  生:翘首以待就说明雅典人很在乎决战结果,不出城门是因为马拉松村是第一道防线,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当然不能出城。

  问题2:

  生:有谁能说菲利比斯筋疲力尽的原因?

  略

  3.快速读文,在预习本上整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自主学习整理“马拉松”运动的来历,并在小组内找伙伴互相复述

  1.齐读课文,指名复述故事

  2.评价

  3.小组交流复述。

  (设计意图:在整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达到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又提供交流素材的机会。)

  (四)激情小结,引导评价菲利比斯

  这是一场没有观众的比赛,这是一次没有对手的比赛,菲利比斯在和自己的生命比赛,菲利比斯是用呼喊胜利的号角完成了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奇迹。请你想像一段你和菲利比斯的对话。(提问并根据角色性格特点设计对话内容。)

  1.小组内角色扮演并对话。

  2.独立反思并把修改的对话写在预习本上。

  (五)结合单元主题,读《在互联网上》,由问题“菲利比斯在今天?!”展开关于“通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想。

  (设计意图: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活动的展开,在积极思考中描绘关于通讯的新形象,而且,当这个活动伴随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时,更让他们难忘。达到课后余音缭绕的境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掌声》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