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能手”、“凄惨”、“大吃一惊”、“惊弓之鸟”4个词语。
2、学会成语故事的学习方法,会笼统出寓意。
3、掌握角色的神情心态来朗读对话。
4、了解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
一、字与词
1、字形与字音:
多音字“更”的两种读音,会组词;赢与羸的字形区别。崩与嘣的字形区别,会形近字组词。
2、词义与运用:
能手:对某项工作、事情、运动特别熟练,表示出很高才干的人。
俺们周围有很多能手,写一写:
(纺织)能手 (钓鱼)能手 (学习)能手 (写字)能手……
凄惨: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学会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区别与悲痛的不同。也可用生活举例的方式运用词语。
如:凄惨的(境遇) 凄惨的(处境) 凄惨的(下场)……
大吃一惊:用朗读来解读词义。想象魏王说话的神态、动作来做个小练笔。同时深刻理解词语意思。
惊弓之鸟:字面意思,被弓弦响惊吓的鸟。
比喻义:受过惊吓,吃过亏,后来遇到同样的情境,就会惊恐不安的人。可以在课文阅读中笼统词语的寓意。
二、句段
1、朗读对话的复习:
更羸与大王的对话,可以在小组里讨论朗读的语气,作为第一单元知识的回顾。文中注上表示语气的词。标出说明人物神态的词语。
⑴ 更羸很有掌握地说:“大王,俺不用箭,只要来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从“只要……就”,看出更羸对射雁信心十足。
⑵ 魏王惊讶地说:“是吗?”从信不过自身的耳朵,看出。
⑶ 更羸说:“俺可以试一下”虽然比较有掌握,但更羸说“可以试试”证明他还是比较谦虚的.。
小结:在文中圈出重要的词语,在文中注上自身的读书所得,这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2、体会短句的作用:
更羸射雁的描写,要体会短句的作用。这个语段,用“拿、拉、听、飞、拍、掉”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更羸动作的娴熟快捷,大雁的惊恐。抓住“忙往上飞、直掉”来体会。朗读练习重音及停顿。
3、了解根据现象推断实质的思维方式:
⑴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射下大雁?
学习第8自然段。
更羸观察到大雁飞得慢,叫得声音很凄惨,分析大雁是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推想出大雁一听到弦响,肯定会因害怕而掉下来。可用填空协助展示思维过程: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受到箭伤。
大雁叫得惨,是因为孤单失群。
大雁掉下来,是因为心里害怕,使劲往上飞,伤口裂开。
小结:更羸是通过观察现象:一只大雁边飞边鸣;分析原因:受过箭伤;进而推想结果:不用箭也能射下雁。
⑵ 笼统寓意:
大雁被射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它受过伤,对弦响十分害怕,所以才被射下来。概括出“惊弓之鸟”的寓意。
4、用“不是……是”、“只要……就”、“一……就”写话。程度好的同学可以用两对关联词写一段话。
三、篇的练习
1、按原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2、拓展阅读:
一则成语故事。例:刻舟求剑 会讲故事、笼统意义
3、写观察日记。
4、运用这种推理方法。说明句子的合理性:
锲而不舍,肯定收获匪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 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 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回忆生活,筛选内容。看看那些事情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选定它们作为习作材料。
一、导语: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二、资料链接:
课文《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好看得很。”这段话通过叶子的变化来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具体地描写出叶子的.美,颜色:嫩红、嫩绿。样子: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动态:漾起波纹。作者之所以描写这么具体,是因为他经过了仔细观察。
三、习作构思:
1.确定习作材料。
2.抓住重点,把观察的过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
3.融入感情。
四、资源共享
观察一种植物:花、草、树木等。观察一种动物:蜗牛、蝴蝶或鸟类、兽类等。
一、习作方法:
1.观察的过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发现的?是靠观察过程中的看、听、想、实验等方法发现的?还是靠请教别人发现的?发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具体清楚地写下来。
2.把你在发现过程中的好奇、困惑、兴奋等与之相关的感情融入文中。
例文:《我发现了潮来花籽的秘密》
二、开心练笔
三、交流探究
同桌间相互交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并进行评议。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 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5、归纳总结。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燕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一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充满生机如诗如画的春天的美景,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一篇供学生赏析的佳作,也是给学生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好范本。
构想理念
以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方法创设课文情景,在体验文本的情景意蕴中解读课文并获得情感的熏陶,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会认9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构想:
1、给孩子浓浓的“情”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的触动极大,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孩子一片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是我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如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孩子创造一个浓郁的'情景,让孩子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课中我就设计了“角色扮演,描绘春天”的情景,通过表演,在情景中对话,以巩固新课。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的美景。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当孩子进入了这个情景,必然回激起对春的爱,激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燕子的喜爱和春天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情,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燕子的灵气,感受到春天的美。于是,我放手让孩子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的教育主线,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引导孩子美美的“品”
课文描绘的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都融入于文本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孩子欣赏到这里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孩子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二小节的“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时,孩子们都说这句美,可美在哪儿却说不上来。我让他们多读几遍,结合课文插图读,慢慢地读出点儿感觉。我又会问“你能用哪些优美的词汇表达你所感悟到的美?”孩子们搜出积累的词汇纷纷回答“柳绿花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花繁叶茂”,许多词儿从孩子们的嘴里冒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们想象或画出春天特有的意境。最后,指导孩子们读出情感来就水到渠成了,孩子、文本、教师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
3、让孩子真正地“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我做到以下几点:
(1)多渠道营造情境,多层面唤起体验。如:让孩子扮演燕子描绘春天;剪纸剪燕子的外形,简笔画画五线谱等,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活跃起来。
(2)相信孩子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孩子能把书读好,一次没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
(3)为孩子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孩子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能力追求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起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
孩子们,春天又悄悄的走近我们了。你们的朋友——美丽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我们赶快去迎接它们吧!(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燕”)
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了!《燕子》这篇课文,就是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我们一起去欣赏!
二、师范读课文,孩子听后说感受。
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读这一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渎课文,看能读懂多少。这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课文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作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画“——?”)
★读后谈谈读懂些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外形、带来生机、飞行、停歇。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四、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1、导读第一小节。
★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孩子们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后口述。
★现在我们来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孩子读一读。读后说说按什么顺序写的燕子的模样。(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那么小燕子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轻轻读课文,把重点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语的△)
★采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指导朗读。
2、导读第二小节。
★这么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孩子们看图。(出示放大的插图)
指导看图。提示观察时从近——远,由上——下。
★现在就请孩子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欣赏。(让孩子担任角色,把孩子带如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孩子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文本产生亲切感。)
孩子口述。(教师可以提示:“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
★我们再看课文怎么写的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根据孩子交流板书:雨、风、柳、草、叶、花。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连成句子。
孩子回答,写下:才下过雨。风吹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请孩子们读一读,与课文的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师生在互动中探讨。
★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并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指导背诵。首先理清层次,第一句写雨;第二句写风吹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小燕子。再练习背诵。
★分角色对话表演,加深体验。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口述春景。
3、导读第三小节。
小组学习这一小节,讨论哪些词句最精彩。
和孩子们一起反复读课文,争取达到用语气、语调读出燕子动作的轻盈、敏捷;找出传神的地方,反复体会。比如:“斜着身子”“掠过”“横掠”“一转眼”等。边读边想象。
燕子飞得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4、第四小节。
★上一小节写燕子飞行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是另一种美。看图,你们觉得停着的燕子,这情景像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用了一个比喻句“多么像五线谱啊!”。教师结合简笔画帮助孩子理解这个句子。
★引导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如:为什么用“几痕电线”,而不说“几根电线”?从“落在电线上”的“落”体会到什么?为什么不用“停”?
★指导朗读,注意与三小节比较,“动态美”“静态美”读时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行,接着从飞行美又写到停歇美。春天是美的,小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预习提纲
1.收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并记下不懂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都喜欢那些鸟?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师生共同板题,借机提示“翠”的写法。)
2.你对这种鸟有哪些了解?(交流资料)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 衬衫 疾飞 等待 逃脱
锐利 蹬开 一眨眼 腹部 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一段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1)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3.总结:课文对翠鸟的描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言之有序地描写的。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
六、作业
1.练写生字。
2.有顺序的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齐背第一段。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二、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1.自学第二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2)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2.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
2.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
1.抓住事物的特点;
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
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 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 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
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
语文教案 篇7
1、趵突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2.形近字
佛——拂泼——拨洁——结摇——遥
秘——密妩——抚扁——偏倦——蜷
3.理解生字词语: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1.小组学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三、指导朗读课文。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组学习,思考:
1.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2、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3、你是怎么理解泉水特点的?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美”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美”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美”。
2、读课文,学生小组讨论,
思考:
(1)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2)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3~6句)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自然的伟大)
3.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4、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6、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多姿多态)
2.小泉有什么特点?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