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4:29:16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材第二册P10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准备:

  1、复习十几组成

  2、拍手组成。

  3、创设情景

  出示:过年的主题图

  过年你们去过年货市场吗?你门看看新年的`游园会里都有些什么?你们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从图里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你会解答吗?

  2、整理算式

  15-9=14-9= 12-9=

  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

  4、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分组探究

  (2)汇报成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1、出示百果树,你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果子

  (果子后面是算式)

  2、交流经验

  你能把算的快的小秘密告诉大家,让小朋友们共同进步吗?

  3、出示:迷宫路线图!

  比一比谁能最快回到家!

  学生试算

  展示学生作品。

  4、出示:

  -9=

  有不同的填法吗?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5、学习了十几减9,你能发现十几减9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2、3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设计图案、扇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本版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操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

  从单元安排看,本教材把圆的认识和画圆安排了3课时,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并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特征。

  2.认识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三角板、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脸是圆圆的',长长的、还是方方的?其实呀,老师更喜欢圆圆的脸,快来找一找,咱们班的同学中,谁的脸是圆圆的?圆圆的脸透着可爱,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可爱的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悉,但是老师相信,咱们一定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二、教师引领,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大家的脸上找到了圆,那除了圆圆的脸以外,咱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呢?

  预设:钟面、硬币……

  出示幻灯片(圆形物体)

  正如同学们所说,钟面上有圆,硬币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可以说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描圆

  要想认识圆,那咱们得想办法先得到一个圆。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得到一个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打算怎样得到一个圆?

  预设

  生:我想绕硬币的边画圆。

  生:我想利用尺上的圆洞画圆。……

  同学们果然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老师真的为大家高兴。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在老师为你准备的操作纸上画出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

  3.探索圆曲线图形的特点

  摸摸你的圆的边,想想看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得出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板书:曲线图形。

  4.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半径以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出示幻灯片。

  ②生操作,然后交流,引出圆心定义,并把圆心标在圆上。

  在一个圆中,我们把折痕相交的点叫做圆心,其实除了圆心外,圆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

  出示自读提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③师生交流,认识半径、直径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预设

  A.认识半径

  半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注意引导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同一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B.认识直径

  直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生交流过程中,师引导明确

  ⑴圆的直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圆心,二是两端都在圆上。

  ⑵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直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C.探索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测量你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比较至少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的长。

  生交流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相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师板书即d=2r或r=

  5.知识的梳理

  出示课件: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或r=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圆的知识,那么大家敢随我去《圆的王国历险园》去逛一逛吗?

  出示幻灯片。

  1.直径半径抢答馆。

  2.爱心救助站。

  3.巧手测量坊。

  四、回顾知识、感受圆的魅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知识)

  师:一位希腊的数学家说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最后,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吧!出示课件。

  五、作业

  幻灯片:为什么井盖是圆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共同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篇一: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和“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这两个加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过程中,初步引出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而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从使用新课程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已普遍具备这个能力。但一少部分学生爱讲不爱听,还有些学生愿做不愿表达,更有甚者,愿听老师的,而不愿听同伴的发言。所以,学生能否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算法,能否虚心、耐心地倾听、思考他人的算法是我们这个班在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实录

  (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

  (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

  (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案例点评

  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一开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有趣、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在分享兔妈妈一家采摘丰收果实的同时,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教师适时地用不同颜色的智慧星和友爱星等形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评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编者点评

  1.大班额下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如何用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值得研究的地方。如何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有话说,适时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来促进他们的主动性也是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在参与中、反思中成长。

  2.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方式方法的探索过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是否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玩卡片等活动来探索加与减的方法,可能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与亲近感。

  3.课尾的总结采取常规性的方式,概括本节的知识,但学生各方面的提升,不是光靠总结就可以完成的。应根据课的内容加以拓展,在身边寻找带有数学加、减的生活实例,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使整个课堂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篇二: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发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并掌握计算发法。

  2、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述小兔拔萝卜的故事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拔萝卜

  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几个?

  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几个?

  如何列式计算?

  三、探索算法

  1、提问:36+23=?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计算

  方法二: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方法三:先算30+20=506+3=950+9=59

  方法四:先算36+20=56再算56+3=59

  方法五:先算23+6=29再算29+30=59

  方法六:列竖式计算

  3、、竖式计算:

  36

  +23

  59

  说说在进行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给小伙伴们提个醒

  小结算法: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4、口算或竖式计算:43+25

  四、试一试。

  1、36-23=?你能自己算出来吗?试试看

  2、交流方法

  五、练一练,巩固竖式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六、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思考并和同伴交流,知道了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方位:东西南北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情境图

  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2、根据要求涂颜色

  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

  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

  形拼成的。

  三、本单元的收获

  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具:制作方向板的纸板。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熊现在站在哪里?(学校)

  那么,在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呢?

  大家真聪明,你能填出下面四个建筑物的准确方向吗?

  体育馆在学校的()面,商店在学校的()面。

  医院在学校的()面,邮局在学校的()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大致方向。

  (1)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请仔细观察,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

  先自己找一找,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这些建筑物又在学校的那个方向呢?请你仔细想一想。

  2.议一议。通过议一议及亲身体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2)议一议。

  谁说得对?为什么?

  (3)教师。

  在学生议一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明确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3.做一做。

  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明确八个方向。

  用你手中的学具制作方向板。

  学中做

  1.试一试。

  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那位同学。

  3.练一练。

  完成书中练一练。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三种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并能熟练地掌握。

  复习步骤: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生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个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1) 实际用电量是计划的 。

  (计划用电量是单位“1”,实际用电量相当于计划用电量的 )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书看了 。(一本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已经看的页数相当于这本书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后还剩下这桶油的 。(一桶油为单位“1”,用去后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后又截去余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后余下部分为单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当于余下部分的 )

  2、说出线段图图意后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个数的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

  一个数的(1+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复习分数应用题

  1、解答下列三道题。

  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3、4、5题的。

  2、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

  (1) 这三道题都是什么应用题?

  (2)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3)这三种应用题在应用题结构上有什么规律?在解题上有什么规律?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小结: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问题部分进行判断,找出谁是另一个数,谁是一个数。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分数应用题都要先判断谁是单位“1”。再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是否对应。

  4、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自行车厂今年生产女式自行车7200辆

  (2)相当于去年产量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3)比去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4)去年产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5)比去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6)去年比今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7)去年比今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提问:第3、5、6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第3题右以直接乘,而5、6两题不能直接乘?

  为什么第1、2、4题用除法计算?

  为什么第1题可以直接除,而2、4两题不能直接除

  小结:

  这6道题都是求“去年生产多少辆自行车”,但由于各题中所给的数量和分率不一样,单位“1”对应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解题方法,列式也不一样,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断单位“1”,找准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七3----8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6-1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15

小学数学教案【热】06-14

小学数学教案【精】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