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3 12:04:0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实用的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优选】实用的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要求:

  1、初步了解帽子的不同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动正确区别冬天、夏天的帽子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比较能力,扩展幼儿的见识。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类型的帽子布置在活动室(帽子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两倍)

  2、各种职业帽(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

  3、录音机、磁带、分类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参观帽子展览会”引入课题。

  2、师启发性谈话:“你喜欢帽子展览会上的哪一顶帽子?为什么喜欢它?应该在什么时候戴?它有什么作用?”

  3、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各式各样的帽子,并把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带到座位,启发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帽子,然后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帽子(样子做得怎么样?在什么季节戴?它有什么作用?)

  4、小结:展览会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这些帽子有的会保暖,有的可以遮挡阳光,还有的戴上去美观又可爱。

  二、启发幼儿找出冬帽和夏帽在制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请每个幼儿从“展览会”上挑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启发幼儿从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进行比较,各组由一名幼儿上来向大家介绍他的两顶不同季节的`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点?摸起来的感觉有没有一样?)

  2、 师小结: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线、绒布做成的,摸起来感觉较柔软、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来叫薄、柔软;塑料帽、草帽是用塑料和草编成的,摸起来比较粗糙,不柔软。

  ②冬帽的颜色比较深,夏帽的颜色比较浅。

  ③冬帽戴起来很暖和,帽沿较小,而夏帽的帽沿较大,而且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有通风、透风的作用。

  3、师出事分类标志,引导幼儿根据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点(季节、材料、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三、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与职业有关的帽子(医生、护士、警察、建筑工人等),并了解这些帽子的用处。

  1、师出示医生的帽子,提问:“这是谁工作时戴的帽子?他为什么要戴帽子?还有谁工作时也要戴帽子?”让幼儿讨论,然后回答。

  2、师逐一出示相应的职业帽子,引出帽子与人的职业关系及职业帽子的用处。

  四、幼儿集体表演帽子舞,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自制跨世纪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儿美工制作的技能技巧。

  2、幼儿自己设计的帽子开展“帽子商店”。(龙海市华侨幼儿园 郑丽茹)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 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 )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 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 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 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科学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一些无意举动,让他们突然发现:镜子能够反射光。在随后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由于镜子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儿往往会产生片面的了解,镜子就是照照而已,别无用处。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兴趣及需求,我决定支持他们继续探究镜子。

  因此,活动设计就从镜子的用途开始,让幼儿回忆镜子的用途,然后通过“找一找”的游戏,使幼儿逐步感受“镜子可以反光,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将其摆放在各个需要的地方,使其发挥功用,为人类服务”。

  游戏“找一找”是让幼儿在不转身的情况下,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玩具。由于受到游戏规则的限制,幼儿需要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与方向,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情况。游戏开始前,教师先以游戏者的身份,亲历了整个游戏过程,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儿游戏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以及游戏带给幼儿的启发。由于教师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能发现:要摆弄手上的镜子去观察身后的玩具,其实是有难度的;而且,用镜子照自己的正后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来支持幼儿玩游戏“找一找”。由此,设计时我牢牢把握幼儿的学习难点,帮助幼儿层层梳理和归纳,使游戏顺利开展。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验镜子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游戏中,尝试通过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观察身后的景象。

  活动准备

  PPT、镜子、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镜子

  1.关键问题:你家里有镜子吗?镜子摆放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用处?

  2.小结:每个家庭都有镜子,镜子是我们生活中普通但又非常有用的生活用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充分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玩游戏:找一找

  【设计意图:从“用镜子观察自己”到“用镜子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虽然只是移动一下镜子,但这个跨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挑战。而且,用镜子观察自己的正后方要比观察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游戏“找一找”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

  1.游戏玩法:利用镜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使用镜子,要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从镜子里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谁就获胜。

  3.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游戏。

  【设计意图:第一次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感受镜子除了可以照自己,还可以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物品。因此,游戏前教师要告诉幼儿:游戏中会出现两个玩具及玩具的`名称,并将玩具摆放在便于幼儿观察到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在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同时,鼓励幼儿能够带着目的进行游戏。初次操作,幼儿还是会按照原来的习惯使用镜子,为了能从镜子里观察到身后的玩具,他们会下意识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是移动镜子。这时,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各种观察方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各种想法,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探究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座位比较偏的幼儿,适时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因为他们的观察可能会难度稍大些。】

  4.关键提问:

  (1)你们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了吗?它们分别在哪里?

  (2)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到这两个玩具的?

  5.小结:虽然我们不能回头看,但我们可以左右移动手中的镜子,通过镜子来观察我们身后的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提问与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所获得的一些关键经验,使幼儿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利用镜子观察身后的景象。】

  (二)第二次游戏

  1.游戏玩法:幼儿身后摆放六个玩具,运用第一次游戏的玩法,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并分别记住它们的方位。

  (这里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运用先前的好方法来进行第二次游戏,使幼儿能不断地巩固、积累新经验。)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从镜子里找到全部六个玩具,就算获胜。

  3.关键提问:

  (1)在你们身后有哪六个玩具?它们分别在哪里?

  (2)要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用的方法一样吗?

  4.小结:身后玩具摆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镜子也要随之改变方向,不仅可以左右移动,还可以上下移动,这样才能看到摆放在我们身后不同方位的玩具。

  【设计意图:第二次游戏是第一次游戏的递进,帮助幼儿再次巩固建立新经验,使幼儿了解,想要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因此,这次玩具的摆放数量可以从原先的两个增加到六个;摆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调整,不仅有左后方、右后方,还可增加较难观察到的正后方。第二次游戏的关键提问与小结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梳理与总结寻找的方法,特别需要交流的是,如何观察自己正后方的玩具,让幼儿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镜子

  1.关键提问:

  生活中你们会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使用镜子吗?

  2.播放录像“汽车上的后视镜”。

  【设计意图:录像的内容是专门针对前面的游戏而摄制的,凸显车上的三面后视镜及其功用,使幼儿感悟到可以运用先前建立的相关经验来理解与解释安装后视镜的重要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3.关键提问:

  (1)哪一个是“后视镜”,它有什么用处?

  (2)汽车上为什么要安装三面“后视镜”?

  【设计意图:三面“后视镜”安装的位置不一样,所能看到的对象也不相同。观看录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与先前的游戏建立相应的联系,加深幼儿对先前概念的理解。】

  4.小结: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人们就是利用镜子的这个本领,将它们安装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我们使用的镜子始终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如果这面镜子摆放在我们的上面或是下面,镜子中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阳在( )丶方太阳在( )方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精)07-21

科学教案(推荐)07-21

科学教案【集合】07-21

[荐]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必备]07-21

[精]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优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