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09:11:3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合集)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制作泡泡水的兴趣,从中体验探索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比较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并从中了解泡泡的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餐净、水、盆、吹泡泡工具(每人两种)、

  瓶子(每人一个)、记录表(每组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刚才洗手时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展开

  1.出示泡泡水杯和吸管。

  教师:小朋友吹过泡泡吗?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2.观察了解泡泡的大小、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吹泡泡,请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小和各种形状。

  3.操作体验,发现问题。全体幼儿人手一份,观察大小、形状和颜色。

  4.选择有阳关的地方吹泡泡,看泡泡颜色。

  讨论:为什么泡泡会有颜色?

  三、结束

  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进行幼儿的盥洗活动时,肥皂泡泡满手飞的现象,曾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非常喜欢看泡泡飞,也非常喜欢捏破一个个的小泡泡。就在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何不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制泡泡水”来打开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门呢?在这个活动中,重点是幼儿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活动以幼儿探索、教师发现为主。引导幼儿在尝试多种材料制作的'过程中感知材料遇水后的不同现象,由此观察比较出像洗衣粉、餐洗净这样的洗涤用品可以制成泡泡水。通过感知操作法和观察比较法进行突破。难点是幼儿能够投放适量的材料,吹出泡泡。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运用尝试法一次一次进行试验,直到能达到幼儿满意的效果为止。圆形吹泡泡工具会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在延伸活动中,幼儿将继续探索。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看课件)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让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幼儿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幼儿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冲气玩具,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

  (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实验: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一)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轮流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二)教师小结: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结合幼儿的接受能力,老师简单讲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卫生,保护环境,让空气保持清新。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 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 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若干,卷纸若干,箩筐若干,油桶若干(有重有轻)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餐巾纸师: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巾纸,人们喜欢用软软的`餐巾纸擦脸、擦汗、擦手···师:你们玩过餐巾纸吗?

  师:那今天再跟老师一起玩一次。

  2.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师:首先谁能把餐巾纸做成一个纸绳?

  师:它有力量吗?能拎起东西吗?

  师: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师:听清楚要求,小朋友在"1"号筐里拿一张餐巾纸,把它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要这样拎,做好了就可以上来试一试了!

  3、谈论纸绳的秘密师:请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这边,暂时没有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另一边。

  师:我给你们同样地餐巾纸做成的纸绳,为什么你们可以拎起来,你们暂时拎不起来呢?

  师:我们一起讨论下。

  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像不像知道其中的秘密?

  (两边各拿一个纸绳)师: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告诉你们哦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仔细看好啊!

  (教师示范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延纸绳的不同边来做纸绳)师:现在你会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了没有?

  师: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

  师:纸绳一定要拧紧,越紧就力量越大。

  3. 尝试拎水桶师:现在纸绳可神气啦!它想拎更重的水桶,谁来试试?

  师:想不想挑战更重的水桶?

  师:如果要提起更重的水桶你有什么办法?

  师:现在难度增加要提起两个水桶,我们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忙?谁想来试试的?

  师: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大!

  4. 经验拓展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根有力量又长的纸绳?

  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又紧又长得纸绳,然后用你的这个纸绳去拎起更重的东西去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07-21

科学教案(推荐)07-21

科学教案【集合】07-21

[荐]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必备]07-21

[精]科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