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小学数学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那么我们就说是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的倒数,也就是说和互为倒数。
和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呢?
2.深化理解
提问:①什么是互为倒数?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不能说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②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设疑: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①出示例题
例:写出、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四、训练、深化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出示课件一下载)
2.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出示课件二下载)
3.判断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③0没有倒数。()
4.提高
会填了吗?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练习六2、3
七、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条件。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将推动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把数学知识寓教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体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生活的大空间。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七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沟通,建立联系:(5分钟)
检查预习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发挥想象,突出创新性: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块面料想做窗帘,却不知道每块窗帘要多大?你们有什么金点子吗?
(学习小组积极行动起来,一边量窗子,一边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金点子是什么,好吗?
生:老师,我们计算出这个窗子的长是2米、宽是1米,面积是2平方米,只要裁剪一块长2米、宽1米的布料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噢,对了。我这里有一块面积正好是2平方米的面料,我们把它安上去,看一看行不行?
(老师和一名学生用双面胶装上窗帘)
生:老师,窗帘布太小了,这样不行。
生:老师,这样太难看了,另换一块吧。
师: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这样好吗?学习小组比一比,谁是最出色的设计师,怎样设计出最合理、最美观的窗帘。
(一石激起千层浪,探索气氛活跃、高昂)
师:哪一组的设计师,先来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窗子长2米,宽1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2。5米,宽1。5米的布料,窗子就可以遮住了。
生:我们有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是两边拉的窗帘,每块长2。5米,宽1。6米,这样的窗帘比较好看。
生:我有比他们更好的设计方案,经过测量从地面到窗子上方30厘米处,总长度是3。30米,我们就裁剪一块长3。30米,宽1。6米的布料做窗帘,这样的窗帘不是比他们更好看吗?
生:我的.想法跟他差不多一样,但是我们设计的是两开的窗帘,每块长3。2米,宽1米,面积是3。2平方米。只要拉开两块窗帘却成了一个八字形,这样的窗帘更好看更优雅。
师:好样的,很有远见,有个性。
生:老师我们这样设计行不行?我们也是设计两开的只不过,只不过。
师:没关系,大方一些,同学们给他鼓励一下好不好?
(掌声热烈响起)
生:老师,窗子上方的墙壁已经变色了,经过测量从地面到天花板长度正好是4米,在天花板下安装一根长1。6米的不绣钢管,再裁剪两块布料,每块长4米,宽1米,面积是4平方米的窗帘,如果把整个教室都安装上窗帘,教室就变成优雅的客厅了,小芳家的窗帘是这样设计的。(掌声阵阵响起)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出色的设计师。
课后评析:
本节课学生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想说就说,想做说做,团结合作,大胆创新。开放了学生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本节教学的着重点。通过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把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乃至会用的迁移,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