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语文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要求读通顺。
(2)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小燕子带着我们一起去看了冬瓜和黄瓜,让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不同,这节课,小燕子还想带我们接着去看看,但是小燕子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必须把它身边的生字朋友都认全,这样他才能带着我们去看呢?你们能做到吗?(播放课件)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第一次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他发现了: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回来的时候,妈妈夸奖了他,妈妈说什么了?
(2)指名读妈妈所说的话,要读出说的对中所表达的感情(夸奖)读出再去一次,还有什么不一样?
(3)小燕子又一次去了,这次回来他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这次发现的和上次的一不一样?他回来是怎么和妈妈说的?
(4)学生自由读,比比谁学小燕子学的最像。
(5)同桌之间互换角色,分角色读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
(6)把2、3自然段结合起来读,让学生读出这两次去看发现的不同,初步体会燕子的进步。
2、学习第4自然段
师:当燕子妈妈听到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后,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
师:可是燕子妈妈觉得的小燕子观察的还是不够,于是让他仔细的观察。这次小燕子又能发现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件上突出: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这一次小燕子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哪么,妈妈的夸奖和以前的还一样吗?
师:小燕子为什么能发现冬瓜和茄子这么大的不同呢?
师:由于小燕子的仔细观察使他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更大不同,通过此句话,让学生理解仔细的意思,指导学生用仔细造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扩展表演
1、同桌之间互读
2、组内读
3、小组之间,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同学们带上小燕子的头饰和燕子妈妈的头饰,到讲台前给同学们表演一下。
四、指导写字
1、学生仔细的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一次比一次进步
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1)会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
(2)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
(3)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五、扩展活动
1、完成课后说说,读读
2、拿出实物:两种蔬菜或水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特点,找出不足。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茄子
第一次,大,小
说得好
小燕子,第二次,绿,紫
很好
第三次,皮有细毛,柄有小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8个,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抓住特点写一种小动物。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抓重点语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自悟,教师及时点拨归纳,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同桌讨论与集体讨论三者有机结合
(二)学生自由读,理解内容
(三)结合实物进行观察,讲述,写作
五、教具准备
(一)生字生词卡片
(二)幻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
(三)挂图
(四)录像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蟋蟀吗?谁能简单说说蟋蟀有什么特点?
2.蟋蟀不仅会叫、好斗,而且有高超的建造住宅的本领。今天我们来学习《蟋蟀的住宅》。(板书:15蟋蟀的住宅)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生字词,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提出学习任务,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依次按自然段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生字的音,注意“宅”、“慎”、“扯”、“骤”是翘舌音。“择”是平舌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慎重”、“选择”、“住宅”、“挖掘”、“骤雨”、“钳子”、“住址”。
(三)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哪部分写了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2—7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8—10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2.课文可以分几段?
(三段,第1自然段是第一段,2—7第二段,8—10第三段)
教师边听边做总结性板书(一、蟋蟀的出名。二、住宅特点。三、建造过程)
(紧紧抓住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预习提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条理)
(四)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
教师板书(唱歌、住宅)
2.(指板书)问: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蟋蟀为什么因唱歌和住宅而出名?
同学们很熟悉蟋蟀的歌声,但对它们的住宅了解不多,下文着重介绍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有名。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分几层意思写蟋蟀住宅的特点?
(分三层意思讲的:一是住址的选择;二是使用的工具;三是屋内屋外的情形)
2.逐层深入理解:
(1)第一层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投影仪显示)
①提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指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②以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一是慎重选址,二是自己挖掘)
③说说“慎重”的意思,并找出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体现在什么地方?
(慎重:谨慎、小心。一是“排水优良”;二是“有温和的阳光”。)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的柔弱。)
教师板书(柔弱的工具)
(2)第二层
①指名朗读,让学生观察蟋蟀的形体,体会人们对他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的原因。(出示蟋蟀挂图)
②自由说说蟋蟀的挖掘工具怎么样。
(3)第三层
①图文对照,默读思考:蟋蟀的住宅从外部到内部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巢穴投影片)
②师生交流归纳:(从外部看:向阳、隐蔽、干燥、弯弯曲曲、有门、有平台。从内部看: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总的印象是“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板书:伟大的工程
③指名读第三层。
④讨论:
假设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投影仪出示)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蟋蟀挖掘巢穴用自己的足和腿)
“伟大的工程”对什么而言?(柔弱的工具)
蟋蟀挖掘巢穴是用自己的足和腿,靠这样简单工具,竟把粗糙地方修理平整,筑成那样好的住宅,所以作者发出感叹,称赞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3.指导学生用赞叹的语气朗读第二段。
(六)小结
让学生对照板书总结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
(二)检查复习
1.检查生字词。(弃、住宅、慎重、选择、挖掘、住址、骤雨、钳子)
2.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幻灯出示)作者写蟋蟀怎样建造住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动工时间,再写怎样挖掘,最后写不断整修)
3.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同桌讨论。
(1)让学生勾划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分别在扒、搬、踏、推等词下面加点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语联系起来,体会蟋蟀建造住宅时全身使劲,很吃苦耐劳)
(2)“休息一会儿”和“不大一会儿”说明什么?“‘我’看得有些不耐烦”又说明什么?
(说明蟋蟀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干,很有耐心)
(3)蟋蟀是随什么来对它的住宅进行长时间的修整?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4)“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说明了什么?
(在别的季节里,更不会放松整修住宅了,说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也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4.检查自学情况。
5.让学生总结第三段内容,并让学生用简炼的词语进行板书:(初寒动工、不懈工作、长期整修)
(扶放结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6.教师归纳讲解。
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马虎,可见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板书:辛勤劳动)
(四)(放全文录像片)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蟋蟀住宅的?
(五)朗读全文
找出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的.句子,并讨论其妙处。
(“不肯随遇而安”“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平台”“弹琴”“唱歌”“修理”“休息”等,这种拟人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课时
(一)检查朗读
(二)识记字形
有的学生从形近字的角度认识了“掘”与“倔”、“宅”与“它”、“址”与“扯”的区别。
有的通过分析字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了“骤”。
(三)练笔
1.(幻灯出示)练笔要求。
运用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一篇短文。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2.回忆《鲸》、《蟋蟀的住宅》抓住动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1)通过哪些方面写鲸的外形的?(出示《鲸》的幻灯图片,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内容)。
(2)怎样写《鲸》的生活习性的?
(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鲸的特点?
(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师生小结:通过分析《鲸》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抓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蟋蟀的住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具体的?(出示板书)
我们就运用课文中观察方法和抓住事物的特点的方法进行一次练笔(引导学生回想本组课文中学列的方法为学生练笔作铺垫)
3.让学生读并理解要求
(1)运用本组学到的观察方法。
(2)抓动物的特点。
(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
4.让学生观察动物说特点
(1)师准备小动物,生四人一组观察讨论抓什么特点来写?
(2)运用说明方法再说。
5.学生自己动手练笔。
6.指名读,酌情表扬。
(四)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 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
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第三、四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语文教案 篇5
训练目的:
1、会比较具体地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2、初步学会仔细地观察图画,并且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3、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并在行动上落实。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爱惜粮食》的图片,句子、要求。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要求,仔细观察图画,理解图意,根据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发挥想象,口述图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作文我们早已写过,应该并不陌生,请同学回顾一下,看图作文有哪些要求。(要仔细看图,理解图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教师小结出示要求。出示课件1 2分钟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看图作文——爱惜粮食 出示2
二、学习“习作要求”,出示: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比较具体地写出事情的经过。 1分钟
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
三、写事的文章特点是什么?(出示课件4) 3分钟
四、学习范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1)小作者是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的?
(2)小作者抓住哪几方面来写?用“——”划出写得具体的词句。 5分钟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围绕中心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
五、出示图,仔细观察 (课件5) 5分钟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1、图上画着哪些人? 2、他们在干什么? 3、是什么时候的事?)
2、出示学习提示1、图上画着哪些人?那位小朋友正想干什么? 课件5
3、讨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
(1)人物:小明、爸爸、妈妈、农民伯伯 板书:小明 爸妈
点明:小明、爸爸、妈妈是这幅图的主要人物,农民伯伯是次要人物。
(2)时间:春天的中午
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小明胸前的红领巾说明是放学后,从农民伯伯头戴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推测出这是春耕的季节。)
事情:出示填空(口头说话) (课件6)
一个—————的———————,小明———————,爸爸妈妈———————————————————。
(3)讨论事情的顺序。
板书:起因:小明要倒剩饭
经过:爸妈劝阻教育
结果:小明懂得道理
(4)确定重点:这三步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些?
点明:事情的经过应作为重点写具体。(板书:写具体)
(5)同学回想一下我们积累的爱惜粮食的谚语和诗歌等
如《锄禾》出示它的多媒体 2分钟
六、想象事情的经过,分散难点。 10分钟
出示学习提示2、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小明会怎么说,怎么做?
3、想一想,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内容要写得具体些? (课件7)
(1)自由组合讨论,小组汇报,可用小品形式。
(2)想象语言、动作是否合理。
(3)评议后,其他小组补充(力争求异)。
七、学了这篇看图作文,你们想到些什么?(或有什么收获、体会?)(相互说,然后交流)
3分钟
八、写重点部分,把它写具体,然后交流。5分钟,有时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借用拼音读准“玫、瑰、滩、钳、末、赛、漆”七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描写“玫、瑰、钳、末、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能带着问题,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玫、瑰、滩、钳、末、赛、漆”等七个生字。
2、展开想象“假如你站在大海边上,你会想些什么呢?”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海滩)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自由读句子、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学习生字“玫、瑰、滩、钳”
4、出示课题:57 大海那边
二、学习课文,自主识字
过渡:课文中的三只小螃蟹认为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习生字、学生读词语。
3、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第一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只螃蟹认为海的那边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己练习说,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分小组读3-8小节
三、情景创设,拓展想像
1、媒体出示大海画面,学生想像“我站在大海边上,我想大海那边是_________________。”
2、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3、抽学生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语文教案 篇8
一、 谈话导入
师:谁知道 20xx年1月23日这天,是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我们经常说过年过年,而且很多小朋友都愿意过年,那么年究竟是什么?他又是怎么来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30年的来历,一起通过读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了解年的来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38页,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出示)
1,、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
2、白胡子老人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
3、他的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把你找到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汇报:
1第一个问题,年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长相。它长什么样子?你想象一下,它还有那些吓人的长相呢?它的性情怎么样?什么叫异常凶猛?从哪里看出它异常凶猛呢?
师:真吓人啊,它不光长的可怕,还吃人呢!你能把年吓人的样子和凶狠的性情读出来吗?面对如此可怕的年兽,什么是这么做的?
师:乡亲们都害怕年,都想躲的远远的,但是有一个人就不怕,他是谁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这个人是谁?,他长的什么样子?()解释精神矍铄,器宇不凡,参照插图看老人形象。
师:这样一位老人真的不怕年吗?他是怎么说的.?从白胡子老人的动作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信心,有把握)
哪个词看出有信心?(一定)你能读出这种自信吗?
练读,指名读,齐读。
2、这位器宇不凡的老人真的把年赶跑了吗?那么第二个问题,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年赶跑的?你能默读课文第四段,把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用横线画出来,把年的反应用波浪线画出来吗?
汇报:方法:贴大红纸 亮灯 放鞭炮 穿红袍
反应:它害怕的浑身战栗起来,解释战栗
吓的它一脸后退好几步
年大惊失色,仓皇逃跑了。
你能把年害怕,惊恐的感觉读出来吗?
看来白胡子老人的方法真管用,他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谁来回答?年害怕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是年的弱点,白胡子老人知道了年的弱点,根据这三怕,最后把年赶跑了。你觉得白胡子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从此,这位老人的方法就延续了下来,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三、 总结拓展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古老的风俗,那你还只过年有哪些风俗?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老师希望你能把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年的来历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他大家都来感受我们中华古国的文明,好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学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质疑师小结:(1)谁学画?(2)学画什么?(3)为什么要学画?(4)怎么画的?(5)画得怎么样?
二、初读释疑。
1、带着以上师总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读通课文。
2、检查反馈学习情况。
(1)重点正音:神、省、傍、平。
(2)指名分自然段读。
3、释疑。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看图激情。
出示课件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四、指导学文。
师:荷花确实美得让人百看不厌,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把它描写出来,请你找找,书上描写荷花美丽的是哪一段?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生: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1)比较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师: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2.初步懂得环境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细读课文各段。
(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划出写家乡可爱的句子。
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读旁注。)
划出写雨来游泳本领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游泳。(读旁注)。
:整个第一段为故事奠定基础,作了铺垫。
(2)学习课文第二段。自读课文。
雨来上夜校读书,突出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雨来读书?(读旁注。)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雨来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对雨来有什么景响?(读旁注。)
划出写鬼子进屋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旁注。)
(4)学习课文第四段。
①鬼子是怎样对待雨来的?(软硬兼施: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②雨来的表现怎样?(坚贞不屈。)
③划出写雨来的鼻血滴在识字课本上的句子,想想雨来的表现与识字课本的关系。(读旁注。)
(5)学习课文第五段。
①划出写还乡河美丽景色的句子,说说写美丽景色与中心有什么关系。(读旁注。)
②乡亲们是怎样雨来的?你得怎样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雨来小小年纪志气高。)
(6)学习课文第六段。
①雨来是怎样从芦苇里露出小脑袋的?他是怎样从河里逃走的?
②划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用。(以“动”衬“静”,河水声、虫鸣声烘托出河岸上的气氛是沉重的,反映出乡亲们悲愤交加的心情。同时,还可以反衬出乡亲们后来发现“雨来没有死”时的惊喜。)
2.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加上标题是对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的简练概括,不同于段意,是对段意的概括,各个小标题要尽量做到形式、结构统一。
(2)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在灯片上板书:①雨来游泳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斗争⑤河沿上的枪声⑥雨来没有死
(3)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词语,概括得更简练。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游泳、念书、掩护、斗争“牺牲”、没有死。
(4)我们还可以引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来作小标题,但引用原句要加引号。
学生分组讨论,在灯片上板书: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搬回原地方”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3.。
4.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2)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概括方法自由选择。)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部分到整体,弄清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简要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出示写有小标题的灯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课文的六大部分这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讲雨来能英勇脱险有关。
②第二大段讲雨来上夜校念书,懂得热爱祖国,是第三、四大段雨来能够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基础。
③第五大段讲乡亲们赞扬雨来,是第三大段所叙述事情的发展。
(3):课文各部分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2.按小标题简要复述课文。
(个人准备--指名复述、结合评议。)
3.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优秀教案02-16
语文关怀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