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30 11:42:1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共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共8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合作购物,体验与同伴一同购物、合作分享的快乐。

  2、了解超市里物品的摆放规则,感知超市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遵守外出时的注意事项,做文明宝宝。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

  2、请家长为每位幼儿准备一元钱。

  3、教师事先与附近的.超市取得联系,商量好参观事宜。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商品,引发幼儿兴趣。

  提问:

  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买来的吗?超市中人们是如何选购物品的?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去超市参观和购物的注意事项。

  提问:

  (1)去超市购物要提前做好什么准备?

  (2)超市购物的顺序是怎样的?(拿购物筐-选择需要的物品-看清楚价格-去收银台结帐)

  (3)如果你选择的物品价格超出了一元钱怎么办?(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如只选择一元钱的物品、和同伴合作购买、和商家商量拆零出售等)

  3、教师与幼儿共同参观超市并自由购物,体验参观和购物的快乐。

  (1)引导幼儿认识超市的标志,向超市的叔叔阿姨问好。

  (2)引导幼儿观察超市里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摆放规律。

  (3)引导幼儿观察商品上的标签,知道其用处。

  (4)幼儿自由购买物品,了解购物过程以及超市工作人员的工作。

  (5)和同伴分享所购物品。

  4、教师组织回班,引导幼儿反思在超市购物的情况,增加对超市结构和布局的了解,进一步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活动提示:

  1、如果幼儿园附近没超市,也可以选择参观商店、菜市场等。有此活动可以在多个领域中进行。可以将它与语言、美术、数学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如结合数学活动学习分类、了解生活中数字的更多含义等;结合美术活动设计超市标志、制作各种商品等。

  2、将美术活动中制作出来的各种商品,或者请家长帮忙收集到的各种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角,师幼共同布置超市,开展超市游戏。

  3、建议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认识超市的商品和设施。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玩抓玩空气的游戏中,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运用多种感官,学习寻找空气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透明的盆若干、透明塑料杯若干、手绢若干、塑料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塑料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

  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

  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二、找空气(操作)。

  用塑料袋抓空气,把塑料袋抓紧,看看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将塑料袋打开来,挤压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有什么感觉吗?

  三、找一找

  让幼儿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四、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

  幼儿将嘴闭上,用手捂住鼻子,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难受?

  引导幼儿想一想,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

  小结:空气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空气,不要让空气受到污染,清新干净的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五、拓展延伸

  游戏:把空气吹出来

  玩法:幼儿每人一个吸管,对着盆里的水,把吸管插入里面,轻轻地吹一吹。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2、通过操作,知道风能产生动力、风的大小能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这些特性。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乐于尝试。

  活动准备:

  牛奶纸盒和泥工板人手一份。风车、自制彩带、纸制青蛙若干。事先对于空气的知识有一些了解相关视频。

  活动过程:

  1、通过感受扇子扇在脸上的`感觉了解风的形成。

  t: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现在我用扇子对着你们周围的空气扇一扇,你有什么感觉呢?

  t:为什么你会觉得身上凉凉的呢?风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空气动起来了,风就来了。

  t:现在,我再用扇子扇一扇你们,看看,有了风,把你身上的什么地方吹的动起来了?

  2、了解风的特性。

  (1)风能产生动力(出示风车、纸制青蛙、彩带)

  t: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空气动起来?(出示辅助材料)先请个别幼儿尝试。

  t:我这里有一些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玩具?现在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怎么样想办法请风来帮忙让他们动起来?(提示幼儿可以交换玩)

  t:你是怎么让他们动起来的?

  小结:跑一跑,扇一扇,吹一吹都能变出风来,有了风,就能让一些东西动起来。

  (2)风的大小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出示牛奶盒子、泥工板)

  t:跟风玩游戏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来跟风玩一玩游戏?(出示泥工板和牛奶盒子)我这里有泥工板和牛奶盒子,谁来试一试,用泥工板让牛奶盒跑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用泥工板靠近牛奶盒子的底部朝着一个方向扇一扇,牛奶盒子就能向前跑了。(两人一组找空地方比一比)

  t:(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比一比)刚刚谁的牛奶盒先到达,谁的晚到,为什么会这样的?

  小结:原来风大,东西就跑的快,风小,东西就跑的慢。

  活动延伸:

  t:那到底风大好呢,还是风小点好呢?(观看视频)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

  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吧"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4、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区角里投放纸张、瓶子、盒子等其它材料,让孩子尝试实践更多的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活动反思:

  科学在于探索,科学在于发现,其实,有些我们无需说得过于清楚,孩子们只要在实践中多看、多学、多玩,他们便能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一些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感受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漩涡,了解这些漩涡的共同特性。

  2.尝试运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漩涡。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

  (1)漩涡图片

  (2)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3)记录活动表格幼儿资源包:

  (1)实物:彩色纸、剪刀、橡皮泥、毛线、水彩笔、筷子、勺子、竹签、大小、高度不同的容器、长短不同的搅拌器皿

  (2)记录活动表格亲子活动包:

  (1)容器、搅拌器皿、沙。

  自行准备:

  (1)课桌。

  (2)示频仪、电源插座。

  (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漩涡的形成。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不同的搅拌器皿以及容器。

  科学词汇漩涡:

  水流急转所激起的螺旋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怎样制造漩涡。

  操作:用不同的物体制造漩涡。

  记录:哪个物体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律动导入:让幼儿跳转圈舞,感受漩的动作。

  2.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已经认识了漩涡,请幼儿说说在哪儿见过漩涡?你看见的漩涡是什么样的?你觉得漩涡像什么?

  3.幼儿作业组织幼儿用各种材料直观的表现出自己看到的漩涡。

  1.画密密麻麻的螺旋线,拿剪刀顺着螺旋线剪,剪一个漂亮的漩涡。

  2.用毛线摆螺旋线。

  3.把橡皮泥搓成长条,把长条摆成螺旋线。

  水中做漩涡。先问幼儿会在水中制造漩涡吗?然后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制造漩涡?

  (1)用手搅。

  (2)用嘴吹一吹。

  (3)用筷子搅水。然后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尝试制造出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漩涡,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制造漩涡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操作时不把水弄到衣服和地面。

  5.教师小结。

  原来用长而细的搅拌器皿在大而深的容器中能制造出又大又漂亮的漩涡。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一根葱和有色的水:运用漩涡的知识看看葱在漩涡中会怎样。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水中的散沙如何成堆:水中有很多沙子,怎样把它们捞出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难点:懂得动物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及人们过冬的一些办法

  物质准备:一幅冬季景色图片,若干种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鸡、鸭、蛇等),部分动物头饰,场地布置(树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动过程

  一、知道动物怎样过冬

  1.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游戏:给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①让幼儿操作动物卡片,在图片上给这些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②引导幼儿总结这些常见动物过冬的方式。(换皮毛、冬眠、储存粮食、飞往南方等)

  3.表演游戏:小动物过冬

  幼儿头戴动物头饰(如兔子、青蛙、燕子、鸡、鸭等),听教师信号,找到场地布置的过冬的地方:

  ①谁不怕冷,还在雪地上跑来跑去

  ②谁冬天躲起来睡大觉

  ③谁躲在家里吃东西

  ④谁飞到南方去过冬

  二、关心动物的生存

  ①我们怎样关心爱护小动物

  ②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延伸活动

  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了解动物、认识动物、关心动物、爱护动物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参与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从而萌发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针对这一活动意图,教师要充当好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轻松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效果分析

  小动物是幼儿很感兴趣的,对它们的过冬方式他们也是满怀新奇。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自然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游戏活动将幼儿所观察到的动物过冬现象通过幼儿自身表演再现出来,增加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增进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寓教于乐,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取得了好的活动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平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2.幼儿试验:

  (1)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人一个瓶子,将瓶子横放到水里,观察现象。

  (2)第三组幼儿每人一根塑料吸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

  3.水里冒出了什么?是谁在吹泡泡?空气藏在了哪里?(瓶子里、我们的身体里)。

  4.除了这些地方有空气,还有哪里有空气?幼儿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1.空气娃娃每天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谁来说一说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幼儿讲述)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塑料袋,我们来玩“抓空气”的游戏。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迅速的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

  (1)我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2)张开口袋看一看,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能闻到气味吗?

  (4)能摸得着吗?

  师小结:空气娃娃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空气娃娃很会变魔术,平时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4.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5.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呼吸,没法生活了。所以说空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那如果空气变脏了,我们呼吸了变脏了的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讲述)小朋友知道怎样来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吗?(多种树,让树木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少开车,减少废气的排放等)

  四、结束部分和幼儿一起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理解鸡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2、在游戏中探索让鸡蛋站立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探索让鸡蛋站立的方法。

  难点:理解鸡蛋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三、材料准备

  鸡蛋、盐、糖、面粉、米、瓶盖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一看,这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鸡蛋)

  (二)探求鸡蛋站立的方法

  1、猜想鸡蛋能否站立起来

  鸡蛋说:每天呆在家里,都是睡大觉,太累了,好想出来锻炼锻炼身体。可是,每次出门它都是躺着被鸡妈妈送过来的,它多想自己站立起来,伸伸腰呀。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鸡蛋能站起来吗?

  2、引导小朋友探索鸡蛋能否站立起来

  谁能想想办法,帮帮鸡蛋,让它站立起来?

  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我们发现鸡蛋的表面很光滑,很容易“躺”在桌子上,不容易立起来。

  3、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你有什么方法,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首先,我们要准备一只鸡蛋和一些盐,鸡蛋一头大一头小,放的时候大头在下更容易立起来。然后将鸡蛋慢慢的直直的放在盐的上面,如果不行,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位置。

  看!鸡蛋立起来了!

  4、幼儿探索让鸡蛋立起来的方法

  我们再来试一试……

  (三)理解鸡蛋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请你想一想:为什么盐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1)鸡蛋立在盐上面,盐变得弯弯的、软软的,保护着鸡蛋。

  (2)鸡蛋放在盐上面,形成了一个小圈圈,就像底座一样。

  (3)鸡蛋靠着盐,盐扶着鸡蛋,就立起来了。

  小结:鸡蛋能站立不倒,是因为受为平衡,盐粒的作用是增大鸡蛋的受力面积,让鸡蛋的重心落在支撑面上。所以,鸡蛋就立起来了。

  (四)活动延伸

  还有什么材料,也能让鸡蛋立起来呢?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5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