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10:04:43 教案 我要投稿

[荐]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荐]科学教案7篇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对观察冰块有兴趣。

  2、乐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准备:

  有太阳的冬天,一处有冰块的地方、粉笔

  过程:

  一、观察冰块

  1、冰是什么颜色的?

  2、鼓励幼儿用手摸摸冰块,说说有什么感觉。

  3、怎样才能有冰块?

  4、小结:冰是冷冷的、滑滑的`。很冷的天,水会结成冰的。

  二、寻找有冰的地方

  1、请幼儿将有冰的地方告诉大家。

  2、请幼儿运冰块。每人拿一块冰块在阳光的空地上。

  3、请幼儿观察阳光下的冰块,冰变成了什么?

  三、欣赏冰画

  1、请幼儿看看场地上的冰块化成了什么?

  2、有粉笔将冰融化的地方勾出轮廓,请幼儿说说像什么?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三)第二项探索活动: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激发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影响物体溶化速度的相关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怎样做能让糖化得快呢?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儿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是否搅拌;再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儿也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幼儿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改变:1、我们发现教参中关于溶化的描述是一种成人化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在试讲和研讨后一致认为这种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生涩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从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出发,不强调用书上的原话,不强调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改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所发现的科学现象。2、改变了以往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幼儿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先猜测、再操作、最后验证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师报告。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大胆地去做、去说。真正实现了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有效互动。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单元中的一部分。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前四课中我们锁定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以学生们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统计、分类等活动并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本课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引领学生建立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一种认识,从而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仔细的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活动,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预设达成的教学观点

  1、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2、改“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探究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

  3、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教会学生批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观察:我们相貌的不同

  1、首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描述的这位同学是谁?(师描述某位同学的相貌),大家为什么一下子猜到是他呢?像他这样的相貌,我们班中能找到第二个人吗?人的相貌真的是各异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也有着同样的身体器官,我们却能很快地在众多的同学中找到他,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2、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人的长相也就是人的相貌。人的相貌都有哪些方面呢?(指名说、板书)。我们的相貌特征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

  (2)在小组内重点就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不同?

  友情提示:

  ①在众多的相貌特征中,选择1—2种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观察,并把将每个人的相貌特征画下来或写下来。(展示)

  ②想一想:怎么记录更便于我们比较、发现问题?(为了便于比较,建议将同一相貌特征记录在一起。)

  (3)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①通过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像同样是眼皮,它表现为双眼皮和单眼皮等这些都是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板书:性状)

  ②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收获?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设计意图:

  [1。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从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

  2。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反复汇报、交流的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从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普查:班级每个人的相貌

  1、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有些相貌特征我们小组成员是相同的,有些特征虽然不同但区别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2、这一次我们在全班同学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重点观察这几个相貌特征(先出示图片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调查统计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2.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1.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科学教案 篇5

  一、指导目标:

  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去玩耍去探索,使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得到锻炼。

  二、环境与材料:

  粗细、长短不一的软性水管;质地、大小不同的球若干;在管子口贴上小蚂蚁;“小蚂蚁的家”背静图一幅。

  三、过程指导:

  1、 婴幼儿自己选择珠子,放入认为合适的管子口,观察珠子从哪里滚出来。

  2、 熟悉后,可引导婴幼儿比一比同样的珠子从哪一个管子滚出来的速度快。

  3、 掉出来的珠子自己捡起,再重新投放。

  四、建议:

  1、 为了保持婴幼儿对这一活动的兴趣,教师可将管子的'弯曲度、延伸的方向重新组合。新的组合,新的路线更能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2、 可贴上一幅“小蚂蚁藏粮食”的背静图,让婴幼儿在玩的过程当中了解蚂蚁的生活情况。

  可让婴幼儿逐渐感知珠子的大小与管子粗细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学习用拧、拨等动作扭转皮筋,观察“章鱼”旋转的现象,感知皮筋的弹性形变。

  2.尝试用动作或语言表现旋转现象。

  3.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摆弄章鱼玩具,探索不同玩法。

  准备:

  将塑料瓶的瓶底剪开,用即时贴装饰成章鱼的造型。短棒绑上皮筋,卡在塑料瓶口。皮筋另一头绑一支废旧水彩笔(可用长棒替代)。

  玩法说明:

  幼儿一手扶住瓶身,一手拧水彩笔。拧若干圈后,将瓶身拎起,松开扶住瓶身的手,“章鱼”就旋转起来了。

  指导要点:

  1.刚开始投放该材料时,可放在区域中显眼的地方,吸引幼儿主动探索新材料。

  2.若观察到有幼儿成功地让“章鱼”旋转起来了,可用语言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其玩法。

  3.引导幼儿关注“章鱼”旋转的现象,用手指、身体等表现旋转的动作。

  4.在幼儿反复操作的'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幼儿关注皮筋扭转的圈数与“章鱼”旋转速度、时长之间的关系。如:“怎样让章鱼转得快一点?”“怎样让章鱼转得久一些?”

  延伸活动:

  将塑料瓶装饰成飞机、飞碟等不同造型,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对吃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饼干。平时幼儿吃的饼干几乎是一样的形状。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不同形状的饼干,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这个课题,让孩子在吃吃玩玩中学习认识饼干的形状,并进一步了解这些形状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活动目标】

  1、掌握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幼儿区分三种图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意识。

  3、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让每个幼儿都能了解、掌握它们的特征,幼儿能伴随音乐用自己的肢体构造图形。

  【活动准备】

  图形卡片若干、图形饼干若干、插接棒、大型积木、废旧地垫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师:播放生日歌后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歌曲,今天是谁过生日?老师扮演鸭大婶:今天是我鸭大婶过生日,我准备了许多好吃的饼干送给你们。

  二、初步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种图形。

  1、老师发饼干后提问:看看你们手里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观察并作答: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2、按图形找座位:幼儿根据自己的饼干形状找到相应图形标记的座位坐好。老师小结:(手拿大图形宝宝)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圆形没有角,可以任意滚动。并请幼儿说一说还见过什么东西是这些形状的。

  3、请幼儿品尝饼干,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

  4、颜色游戏:根据大图形宝宝的颜色找自己身上相同的颜色。

  三、音乐游戏:

  1、放音乐祝贺鸭大婶的生日。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展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3、引导幼儿与小伙伴合作用肢体展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四、体育游戏:

  1、给幼儿发图形标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鸭大婶”感谢大家帮自己庆祝生日,所以发给大家礼物——图形宝宝。

  2、钻山洞:幼儿根据自己的图形形状到相应的山洞前排队,音乐响起,幼儿开始钻山洞(钻圈)、过隧道(滚筒),到达终点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游戏。(操作材料包括:各种形状的大型积木、中间镶嵌各种图形的地垫等)

  五、结束活动:幼儿在自由操作中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贴近幼儿生活,通过幼儿喜欢吃的饼干引入活动,以孩子喜欢的动物形象“鸭大婶”贯穿活动始终,整合了语言、数学、逻辑、音乐、健康等几大领域的知识内容。过程合理、紧凑,层次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语言应更加精炼;提问后应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具的准备应跟配班老师交代清楚,避免不统一。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范文06-19

科学教案:泡泡03-31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