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3 10:17:3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小学语文教案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三处“万年牢”由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条理。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线索写事情的写作方法。

  品读体验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巩固延伸

  五、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 兵力悬殊)

  (结果 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 ②读

  (2)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文本、感受形象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整体感知、升华情感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六、作业: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 诲 鸿 鹄 弗 援 缴 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 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 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齐读课题: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10个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2)、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3)、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完成各项语文活动,积累词句。学习动态和静态描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完成语文活动“我能写”

  教学难点:

  学习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教学“万花筒”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

  2.比较这两组形近字。

  3.用这些字口头组词

  4.练习:写一写这些字

  二、教学“我能写”

  1.出示词卡,指名朗读

  2.以四人小组讨论这些词的意思。

  3.全班交流:我是这样理解它们的。

  4.小组合作给这些词找一找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5.全班交流,完成练习。

  6.读这些词语

  三、教学“我能读”

  1.生读短文,想一想,这段话写了什么?

  2.找一找这段话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

  以四人为小组,在小组,人讨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全班交流。

  3.完整地读这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完成各项语文活动,积累名言。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议、说、做,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世界的名胜古迹,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

  教学难点:

  感受世界的`名胜古迹,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教学“百宝箱”

  1.出示名言,学生自由朗读。

  2.在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3.交流读后感。

  4.我还知道这样的名言。

  5.读名言,背名言。

  二、教学“大舞台”

  1.交流收集到的相关图片。

  2.动手给收集到的图片配上解说文字。

  3.全班同学一起办一个小小图片展。

  4.参观图片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水乡的桥多、桥美。

  2、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我们上海在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有特色的水乡小镇,老师先带你们去看一看。

  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

  2、有一位作家,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乡的桥。

  出示: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自己轻声读。

  老师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小河很多很多小河长桥随处可见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那么多的桥,让作者难以忘记,他说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读

  3、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

  二、初识家乡的桥:

  1、自己轻声读课文,看一看,你对家乡的桥了解了些什么?呆会儿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2、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

  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家乡的桥造型而且桥名更是,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桥的。

  3、再次引读描写桥多的句子。

  三、欣赏家乡的桥:

  1、家乡的桥很多很多,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这是过户桥,这是元宝桥,这是单拱桥,这也是单拱桥

  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出示: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引读

  自己轻声读一读,把这种姿态各异的感觉读出来,等会儿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

  指名读

  进了月亮婆婆的家,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感觉呀?请你读读上文想一想。(很大很大的圆饼和夜里泛红)

  引读:天上一个圆圆的月亮,水里一个再加上圆圆的,难怪,当小船穿梭其间,会让人怀疑

  再指名读

  配上音乐读。

  多美的桥啊,怎不让人长相忆!

  2、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多的桥就有那么多各不相同的名字来,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桥名充满了情趣,用浪线划下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读,并重点理解对字体的描写句子:

  出示:有趣的是,在青石板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名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指名读通顺。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各种字体写的桥名

  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出示:草隶篆楷

  所以文中说或篆或隶或楷或草,这里的或就是有的意思。

  问: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字体,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

  板书: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

  问:你觉得这样的字体配这样的桥名吗?

  随机出示:相称相映平添情趣

  再读句子,感受桥名字体带给我们的情趣。

  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3、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桥给他的童年带来的无穷乐趣。

  出示: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的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课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表示兴奋的心情,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省略号来体现乐趣无穷。

  出示:

  想象一下,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交流

  瞧,玩得多开心啊!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四、感悟乡情:

  1、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它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难怪作者说:

  2、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那么,说起家乡的桥,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一说起家乡的桥

  我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先轻声地说一说,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更好,能说三个的真了不起。

  看,你们都成小诗人了,老师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

  3、出示配乐诗:《家乡的桥》

  4、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

  板书:乡情

  因此行文至最后,作者所有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3-30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03-14

小学语文故事教案02-12

小学语文教案02-0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