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五年级下册第64页—65页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材料收集与,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姚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篮球巨星,篮球打得相当棒;我发现我们班的韦江华同学投篮也很不错,我统计了一下他投中的个数和姚明在一场球赛中投中的个数(出示投球比赛记录)
姓 名
投进球数
韦江华
17
姚 明
14
韦江华投进了17个,而姚明只进了14个,我认为韦江华比姚明还厉害,你认为呢?为什么?(关键要看投球总数)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球总数(出示投球总数)
姓名
投进球数
投球总数
投进球数占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命中率
韦江华
17
50
姚 明
13
20
问:有了这些数据,你可以怎样判断出两人投球谁厉害?
韦江华和姚明投球命中率各是多少?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写出表示命中率的分数并通分,从而比较出命中率的高低。
师:看来姚明确实比韦江华厉害,不过我相信韦江华如果能得到专业的训练,也会有不错的成绩。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过这次有难度了,有信心吗?
2、出示:科技小组所做的黄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记录表
问: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四人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出发芽率的高低,并进行汇总,把表示发芽率的分数通过通分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分数都写成了分母是100的形式,这种分数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百分数
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数,还可以分别:25%、28%、22%,分别读作: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二十二。
像25%、28%、22%、117.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
2、认识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示范书写:我们在书写百分数时,一定要规范,先写分子,然后在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圆圈,接着画上斜线,最后画上另一个小圆圈,这个符号叫做百分号。
3、读写练习
(1)出示百分数,要求学生读一读,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
25%12.5%0.25%121.5%
180%0.12%500%10.1%
(2)老师读,学生写出来。(写在草稿本上)
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三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七百分之三点一二
百分之三十点二五
4、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那么,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再来看前面解决的两个问题。
(1)分析第一题(投篮)中百分数的意义
这两个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独立思考,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两个百分数的`意义吗?
:投中球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2)分析第二题(发芽率)中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你能也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的种子数的百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我们大家对前面的,那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谁能说一说?
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4)师:百分数指的是两个数的比率关系。所以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百分比,百分率)
四、练习巩固:
1、课本65页“读一读,说一说”。
2、找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五、妙解成语:
请你根据成语,说出百分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半壁江山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
六、本课:
有一位伟大发明家,他有0多项发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老师送你们一句爱迪生的名言: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结合活动情景,引入了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教材试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通过学习,学会用标有正、负数的直线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虽然是负数的初步认识,但内容较为抽象。以往负数的教学都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主要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所以课本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逐步渗透数轴概念。
2.体会用标有正、负数的直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难点:
应用标有正、负数的直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习过在直线上表示,一些数,大家还能记得,都表示哪些数吗?
预设:整数、小数、分数。
那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负数能不能在直线上表示呢?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出示教材第5页例3图。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学生自我尝试解决。可能想到
1.先画出直线。
2.再确定方向。
3.再确定距离。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结合学生学过的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在东西方向上走的距离。
具体方法如下
(1)以大树为起点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在直线上用0表示起点,0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负数。
(2)把他们行走后的情况和直线上的点(0、正、负数)对应起来。如-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西1米,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东1米。相反的,以大树为起点向东2米,在直线上对应的点2,以大树为起点向西2米,在直线上的点是-2。
2.同学们,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1)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3.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 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③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数轴: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2.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第5页做一做。
2.全课总结。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你收获了什么?
3.作业布置。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板书设计:
在直线上表示正、0、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练习十五第6-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设计相应的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学生先回忆等式的性质,指名说一说。
观察每个方程,说说方程的特点。
提示:都要把方程的左边进行化简,再应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每个方程,指名板演,进行讲评,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检验。
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7/8-2/3)×(7/10+1/5) (2/5+1/3)÷4/5+3/4
3/10÷[1/2×(2/5+4/5)] 7/16÷1/10-7/16÷1/9
(1-1/6÷5/12)×7/6 (4/25×99+4/25)÷1/8
学生独立计算,每人任选三题,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并及时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练习十五第8题。
(1)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任选一题。
4、练习十五第9-11题。
(1)分析第9题,学生先读题并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分析第10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列算式,要让学生明白要求两个小队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先要算这两个小队一共采集树种的千克数和这两个小队的总人数。
(3)分析第11题,解决每一问时鼓励学生说数量关系并注意第2小题与第3小题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食堂,星期一用去煤气7/4立方米,星期二用去煤气3/2立方米,两天用的煤气量占本周计划用气量的3/8。这一周计划用多少立方米煤气?
2、工程队运来黄沙9/2吨,运来的水泥比黄沙重量的2/3少1/5吨。黄沙和水泥一共运来多少吨?
3、小华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前3天看了总页数的3/4,后2天准备按1:2看完剩下的页数,最后一天要看多少页?
三、全课总结
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仅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与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的不同,必须看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先约分再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9、10、1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练习三3—6题。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练习:
第3题:
分一分,说一说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梨,动手分一分,
然后说说分的过程,
最后填空:一共有( )个梨。平均放进3个盘里,
每盘放( )个。
第4题:
圈一圈,说一说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提出问题: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空,集体订正。
说说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问:除了圈一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想乘法
(4)、除法初步认识(一)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