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7 08:53:1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锦集5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进行课前对小动物的观察、探索和关爱活动。

  2、投影设备、动物图片、动物背景图纸每人一张、彩笔、音带、彩色短绸带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诗画绝妙 挥笔潇洒

  教师诗画小狗,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入主题:

  竖耳朵,摇尾巴,

  鼻子灵敏顶呱呱,

  看大门儿是专家,

  朋友个个都爱它。

  二、客人寻友 主题形成

  1、另一教师扮演小狗比比客人来到小二班寻找朋友,通过说儿歌、作诗画 、猜谜、 表演 、 歌唱 等形式让幼儿猜出自己的朋友是谁。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每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3、给幼儿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1)由比比客人朗诵儿歌引出自己的朋友。——小兔

  小动物,耳朵长,

  红眼睛,白衣裳,

  前腿短,后腿长,

  爱跑爱跳本领强 。

  (2)由比比客人作诗画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朋友。——小乌龟

  它的胆子真正小,

  出门先向四面瞧,

  碰到危险把头缩,

  躲进硬壳静悄悄。

  (3)通过猜谜语引导幼儿猜出自己的朋友。——小猫

  三角耳朵胡子翘,

  唱起歌来喵喵叫,

  白天就爱睡大觉,

  老鼠见他吓的逃。

  (4)由比比客人形象生动的表演,模仿自己朋友的形态特征,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说出自己的朋友。——小猴子

  (5)通过歌表演引出自己的朋友。——老牛

  三、热情帮助 寻找尾巴

  1、请幼儿帮助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进行一一对应连线,让幼儿感受成功操作的愉悦感。

  2、教师巡回指导。

  四、游戏激趣 快乐无限

  听音乐玩《找尾巴》的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总结分享

  请幼儿说说什么样的尾巴最容易被人抓住,什么样的尾巴不容易被人抓住。

  活动评价:

  1、帮助幼儿认知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2、让幼儿感受集体游戏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

  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

  3、铁丝或铝丝。

  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吗?

  2、教师演示:吹泡泡。

  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合并同类项。)? 大家提出的问题哪一个适合我们这一节课研究呢?

  怎样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

  3、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

  4、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

  5、思考:说一说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总结: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讨论: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力: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在比较实验中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秒表、玩具小车、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动物的运动”单元,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快慢。

  二、感受快慢

  1、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分组,每4至6人为一组,在规定的一段距离内,进行比赛,看谁跑得最快?

  2、回到课堂交流、讨论:你们小组谁跑得最快,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在同等距离下,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跑得最快。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得快与慢的。

  三、比较列车的快慢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明确表中所列的车次、始发地点、到达各站的时间等信息。

  2、计算每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最后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3、互相交流,说明自己排列的结果及理由。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关键是看比较的对象。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认识“T”字头的列车一般为特快列车,以增强学生外出时的生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检查学生自带的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

  说明自己的小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二、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

  1、引导学生如何定量地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参照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2、学生分组活动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各种数据。

  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比较哪组的小车运动的最快,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理由,即相同时间内小车经过的距离最长,或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最短。)

  3、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改造自己的小车,让它跑得更快一些。

  评:探究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材料的层次性还有利于对学生有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感到感性认识的不足,并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变被动的思考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记录在卡片上。可利用教材中第2页的资料卡片进行记录。拓宽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知识面。

  课后小记:

  一种想参加到学生的研究团体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学生对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学生肯定会因为教师的加入感到做此件事的意义重大而倍加认真仔细

  八 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两种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能用简单工具测量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3、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

  4、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够主动地通过多次测量,如实记录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 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的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的更快的方法告诉给其他组。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其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所学的快与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比较列车的快慢

  1 引入课题。播放相关课件,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动物运动的方式和快慢不同。在同距离的条件下,跑完全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越快。

  2 让学生感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在操场上分组进行比赛,让学生知道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 认识列车时刻表。

  4 比较列车的快慢。每列火车运行的时间用到达的时间减去出发的时间,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

  第二课时

  玩小车

  1 讨论怎样使小车动起来。记录自己的方法。

  2 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从课文中给出的方法中选取一种方法。

  3 学生分组活动。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快,并说出理由。

  4 猜想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做这一类对比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这是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的重要条件。

  5 利用影响小车速度的诸多因素,改造自己的小车,是小车跑的更快。

  第三单元 力与运动

  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位置和运动的基础上设计的,也是本册围绕“运动”这一统一概念而设计的核心单元,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奠定基础。本单元从认识什么是力开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力,进而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怎样让物体有静止到运动在到静止。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及独立搜集资料、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推和拉”、“常见的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4课,其中“推和拉”是为“常见的力”所做的铺垫,重点是指导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泡奶粉,发现奶粉味道浓淡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对溶解现象产生新股。

  3.乐意在小实验中与同伴交流,体验实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包装好的奶粉足量,被子、调羹每组一份,搅拌棒若干。

  2.每人三个一次性被子(里面放有相同数量的饮用水),一根搅拌棒,一个透明杯。

  3.各种果蔬汁、酱(苹果、香蕉、胡萝卜、番茄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策略1.教师出示整包奶粉

  2.观察包装袋上的有关说明

  指导语:1.这是什么?你喝过吗?谁泡给你喝的?

  2.怎么泡呢?一起来看包装上的说明。

  二、泡奶粉

  策略1.教师出示三个杯子,杯中放一样多的谁。

  2.三个被子中加入不容量的奶粉,引导幼儿观察奶粉浓度的不同。

  3.幼儿尝试泡奶粉

  指导语:1.三个一样多水的杯子,分别取名为1号杯、2号杯、3号杯。

  2.现在老师往1号杯加一勺奶粉,2号杯加二勺奶粉,三号杯加三勺奶粉,然后都给它们搅拌一下。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下,哪杯奶粉味道最淡,哪杯最浓呢?

  3.根据你的口味,去试试泡一杯你喜欢的'奶粉吧。

  4.交流讨论:你在泡奶粉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奶粉泡在水里不见了,这是溶解现象。如果杯中的水量不变,奶粉加多,味道就浓,奶粉加少,味道就淡。

  三、调配果味牛奶

  策略:1.教师出示苹果汁、番茄酱等。

  2.将自己的果味牛奶与爸爸妈妈一起品尝。

  指导语:有了这些水果蔬菜酱的加入,我们可以调配一杯果味牛奶。制作好以后请给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