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的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可含义,为学生求最带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回答
(1)什么叫做自然数?
(2)哪些是整数?
(3)整数和自然数有什么关系?
二、引入新课
1、观察除法算式
15÷3=31.5÷3=0.5
24÷4=63.6÷09=4
80÷20=416÷3=5……1
2、找出左边三题和右边三题有什么不同?
3、回答提问
左边: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
右边:被除数、除数、商是小数且有些还有余数
4、揭示整除的意义
5、讲解约数也倍数两个概念。
6、例题讲解
15除以5,商是3,没有余数----15能被5整除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7、整除与除尽的概念区别
除尽包括整除,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反思:数的整除应强调以下几点:
1、数的整除里的数指自然数。
2、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商都是自然数的时候,且没有余数才能说整除,
3、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知道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因为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4、区别整除与除尽的关系。应通过多种例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师生合探
1、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2、我们如何 收集数据?
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学 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40×20 300×8 10×70 50×80
70×50 63×10 9×200 400×6
教师用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随机抽取几题指名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根据13×2=26,快速说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130×2 13×200 130×2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上台板演,说说计算方法,展示正确的书写格式及得数。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计算,集体交流算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提问:你能找出有联系的条件吗?想想它们能算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评讲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指明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提问:要求“买5件大衣一共要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复习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复习,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口算的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第一单元即将结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1题。
让学生先口算,再说说口算方法。
师小结:
(1)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先算0前面的数的乘积。然后数一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并注意进位。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个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个位;再用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去乘第二个乘数的十位数字,所得积的末位对齐乘数的十位。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引导:计算时,你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3题。
指名估算,并引导学生回忆估算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一般是先找出两个乘数的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完成一题,再互相检验,看看和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
4.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5.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2)出示第二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
(3)出示第三组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上下两题的联系。
6.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11题。
(1)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2)出示第二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归纳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4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再说说表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单价×数量=总价
2.完成教材第15页“复习”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懂题意。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不可能是第一种,第一种是48元,48×19大约是1000元,超过800元,可能是第二种38元的篮球,38×19大约是800元,且低于800元,第三种是28元,28×19大约是600元,不需要付800元,所以是第二种篮球。
追问:买篮球一共要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3.完成教材第16页“复习”第7题。
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说说要求“电视机多少台”需要先求什么。
4.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2、13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想想可以算出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讲。
5.完成教材第17页“复习”第15题。
让学生先根据学过的方位知识,弄清图中几处地点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再根据计算的结果在平面图上指一指或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6、想想算算,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连续退位减的笔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笔算:312-2612312-905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笔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6:612-261=
2、提问:怎样列竖式?
3、让学生试着在书上完成。做完后让学生
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计算的。讲解完后学生集体说说计算过程。
4、提问: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指出:像这样从个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后再减的计算,叫做连续退位减。计算连续退位减,要按照笔算减法的'法则,细心计算。还要特别注意,某一位上退了1,到这一位计算时不能忘记已经退了的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第2题,板演,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和验算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
指出:笔算减法,有时要连续退位,有时不要连续退位。计算时要注意退位一般要在前一位上记退位点,防止忘记已经退去的1,哪一位上计算不够减,就该从前一位退1。还要注意,够减时就不需要从前一位退1。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 “平均分”
6、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