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9 08:12:2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

  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⑴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⑵ 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⑶ 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3、总体朗读指导:

  ⑴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⑵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⑶ 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⑷ 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要求:

  1、准确认读识字4、5、6三课的生字,较熟练的掌握“虫、田、天、牛、沙、贝、风、浪、渔泉、乐、厅、林、阴、车、交”这些生字的音形义,能按笔顺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进一步掌握笔画“提、竖提、横撇弯勾”。

  2、正确、流利、有韵味的诵读识字4、5、6三课的韵文,理解文中的词语,能结合韵文看图说几句话。

  3、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读背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复习这一单元的生字。

  字音难点泉(介母是ü);风、林、阴、厅(前、后鼻音);辨别“虫”与“从”

  同音字辨别:听与厅、月与乐、鱼与渔。

  复习准备

  生字卡、投影

  复习时间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揭示本课复习内容。

  二、复习韵文及插图

  1、读识字4,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识字5,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3、读识字6,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三、复习本单元生字

  1、翻到生字表,自由认读并口头组词。

  2、同座互读互纠。

  3、教师检查:

  字音

  1)抽读词语:采集、昆虫、田野、螳螂、蚂蚁、蟋蟀、沙滩、贝壳、脚丫、海鸥、港湾、晚霞、雕塑、草坪、林阴道、大厦、轿车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坪(pín píng )雕塑(sù shù)昆虫(cóng chóng )

  天牛(liú niú)音乐厅(tīn tīng)风浪(fēn fēng)

  林音道(yīn yīng)

  3)说说这三个音节的介母分别是什么

  quan jiao shuai

  4)看生字表,在这三课生字中找出整体认读音节抄下来(ye yu yue yin)

  字形

  1)写出下列笔画

  tí( ) héngpiěwāngōu( ) shùtí( )

  2)比一比再组词

  虫( )全( )听( )鱼( )月( )车( )风( )

  从( )泉( )厅( )渔( )乐( )东( )分( )

  3)复习字的笔顺

  翻到106页自读字的.笔顺并用手指在手心上写。提问指名说这几个字的笔顺:牛、车、田

  4)读一读再听写

  天牛 水田 虫子 毛毛虫 水牛 风浪 沙子 渔火 大厅 火车 公交车 山泉 林阴

  5)选字填空

  ( )民们在海里捕( )[鱼 渔]

  大明湖里( )是( )水。[全 泉]

  四、复习练习4

  1、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

  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有 ,有 ,有 ,有 ,还有 。

  我喜欢吃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

  2、读背成语和古诗。

  3、抄写109页上的音节词,要求写端正写匀称,不要漏加声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德育目标:

  增强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能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三)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认真阅读课文(至少三遍)。

  2.学生预习了解作者。

  3.通过查资料理解生字词。

  4.能通过自学把握课文段落层次。

  5.课前准备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

  二: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则生物入侵者的新闻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生答:外来生物入侵者给我国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师导入:是呀!生物入侵者不仅危害我国还危及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梅涛的《生物入侵者》板书课题

  三:通过解题来学习课文

  师:什么是入侵?

  生答:“入侵”是指外来或有害的物质进入。

  师: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答: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称为生物入侵。

  师:你们是从那里找到的?

  生:第一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文中勾出来,看看第一段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还告诉我们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呢?(板书)

  生:不仅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造成这两种危害的生物入侵者。

  生:斑贝 天牛 红蚂蚁 棕树蛇 蜥蜴 山猫(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可见概括能力很强,这些入侵者哪些是详写?

  生:斑贝 棕树蛇

  师:很棒,现在老师要为难你们了,看谁最棒。请你们采用故事的形式把斑贝的事例讲给我们大家听听。

  此环节选数名学生比赛,选出最佳讲故事明星两名给与奖励。

  师:讲完故事老师又要让你们当一回播音员,请同学们把棕树蛇的事例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报道出来。

  此环节要求学生回忆巩固新闻的`相关知识,可以抽三名学生参加比赛,选出最佳播音员一名给与奖励。

  师:在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了解了生物入侵者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同学们又搜集到那些生物入侵者及危害呢?

  生:蟾蜍 水葫芦 白蚁等等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呀,老师也要展示我搜集的资料,请看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生物入侵者)

  生:好多呀!太可拍了。

  师:是呀!他们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就得加以防范,但首先要知道他们是如何传播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非自然途径(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跨过宠物贸易等)板书(途径原因)

  师:回答很有建树,因此老师告诫同学们在养宠物时千万别造成养宠物为患啊!既然有危害那我们怎样来控制它们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有两种态度干预于与不干预。

  师;你们认同那种说法呢?

  此环节让学生两分钟辩论

  师;同学们的辩论真激烈,在你们的唇枪舌战中我们了解到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很严重,因而有许多专家们认识到了这一危害也采取了措施,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专家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读出来。

  生:在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又有哪些措施呢?

  生:严把国际贸易关 买来的宠物不能随意放生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做个环保小卫士,老师也有几条措施希望我们共勉。(多媒体出示)

  1.要谨慎引种。

  2.提高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

  3.家庭饲养的宠物绝对不能随意“放生”。

  4.严把出入境检验检疫关。

  师:本文采用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下定义(板书)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清了生物入侵者,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生物入侵者的?

  生:逻辑顺序(板书)

  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了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甚至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大多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给我们的环保敲响了警钟,因而保护自然,关注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板书)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拟一条关于生物入侵的环保标语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自作适当补充。

  六.结束语

  一件件鲜活的新闻事实并非无中生有,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生物入侵带来的毁灭性灾害正侵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关注环保。科学抵制生物入侵,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环境中独立认识"侍、棺、秦、腕、脉、厥、症、携、囊、拇"9个生字,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起死回生教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学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

  2、重点: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扁鹊给太子治病的内容。

  3、难点:通过抓矛盾质疑、释疑,感受扁鹊高尚的医德。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起死回生(生齐读课题)

  2、反馈预习,识字正音,理解"起死回生"的意思。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心中默读并注意正音。(纳闷/胸口闷mèn扇shān动)

  师:昨天回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告诉大家,"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谁让让死去的人活过来了,那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扁鹊让死去的太子活过来了。)

  板书:起死回生

  扁鹊---→虢国太子

  多媒体出示:虢国,读准虢字读音,并注意书写

  4、补充资料,初识扁鹊。

  出示: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擅长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称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师:这就是扁鹊(指图),谁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扁鹊。

  3、辨析"起死回生"与"死而复生",并概括文章大意

  师:文中有个"起死回生"的近义词,预习过了,谁能来说一说?(死而复生)

  师:哪位同学能用"扁鹊、起死回生、虢国太子、死而复生"说一句话,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啦:起死回生是(指课件)--(本领),而死而复生是事情的'--(结果)。

  师生合作读1--9小节,思考: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课文1-9节,在朗读中体会扁鹊扁鹊问诊过程及语气变化。

  1、引:扁鹊是四诊疗法的祖师爷,他要看病自然少不了望闻问切。让我们来看看扁鹊是怎样问诊的。请大家快速默读1-9小节,边读边把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了解到关于太子的情况圈出来。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交流出示:一向好好的,突然间就死了

  只说胸口闷,就死了

  早上鸡叫时死的

  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还没入棺

  (四个"死"泛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扁鹊了解到的情况。(先个别练习,再指名转述。)

  多媒体出示:

  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得知太子一向好好的,但今天早上鸡叫的时候,突然间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到现在还没过半天,所以还未入棺。他顿时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教案《起死回生教案》。"

  3、有感情地朗读1-9节。

  师:当扁鹊听到行人说一向好好的太子突然死了,他感到很--(纳闷),于是他"忙赶到"宫门前了解情况,当他知道太子还未入棺时,他又--(松了一口气)。请同桌2人分角色朗读1-9节,注意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朗读1-9小节。男女生分角色读。

  朗读时抓住"忙赶到"领会无提示语对话形式可表现出扁鹊当时焦急的心情。

  5、师:在行人和侍卫官看来,太子已经--(死了!)那在扁鹊看来,太子还是--(活的),也就是生。

  三.学习课文10-11节,复述扁鹊医治太子的过程,体会其高超的医术。

  引:所以他请求入宫,救治太子。接下来请大家默读10、11节,圈出扁鹊救治太子时的具体动作。看看扁鹊是如何施展四诊疗法,起死回生的呢?

  1、默读11、12节,圈出扁鹊医治太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词。(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2、交流并引读10、11节

  出示:按、切、贴、听、取、扎、拣

  3、学习第11节

  多媒体出示:扁鹊走到太子的病榻前,按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又把耳朵贴到他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这才起身说:"依我看,太子是得了'厥症',还有救。"

  (1)切(qiēqiè),多音字。组词分辨--切菜,用刀加工;切脉/密切,贴近。

  (2)多种方法理解"凝神"。"请同学们给凝神换个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3)补充厥症知识

  师:字典里"厥"的意思是"气闭,昏倒",厥症就是突然闭气昏倒的病。没有了气息,难怪人们以为太子死了。

  4、学习第12小节

  师:扁鹊在问诊、切脉之后如何诊治太子的?请同学们跟老师来读一读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引读)

  说完,扁鹊(先是)取出针来,(然后)在太子头上扎了几针。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开始扇动,眼皮也慢慢睁开了。(接着)扁鹊又从随身携带的药囊里拣出几味草药来,叫人煎成汁。(最后)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1)扇(shān shàn),多音字。组词扇子/一扇门名称或者量词;扇风/扇动动词

  (2)理解"拣"字。

  师:能不能给拣换个字或者词?(挑/选/挑选)

  (3)从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扁鹊医术高明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泛蓝

  师:这两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很短",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扁鹊给太子扎了针、用了药,使太子恢复了健康,扁鹊的医术真是--"高超/高明"。

  5、生做动作朗读11-12小节。

  6、生根据多媒体动词提示复述扁鹊医治太子过程。

  四、从人物对话,抓矛盾质疑、释疑,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1、人物对话中体会扁鹊医德高尚

  (1)抓提示语朗读

  师:扁鹊治好了太子,国王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先生真是神医呀,有起死回生的本领。",面对国王的啧啧称赞,请一位扁鹊来回答,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对话的--提示语。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时治好了他的病。"

  (2)点评时抓"不过是",体现出扁鹊对此事的轻描淡写,在国王眼里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扁鹊却认为不过是件小事,不足挂齿。

  2、抓矛盾质疑、释疑,进一步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引:我们已经知道起死回生的近义词是--"死而复生"。那谁能用死而复生来称赞扁鹊?

  "先生真是神医呀,使我的太子死而复生。"

  1、揭示矛盾,引导质疑。

  师:"死而复生"这个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扁鹊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扁鹊谦虚地说。

  师:听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2、同桌讨论,合作质疑。

  3、师:是呀,为什么扁鹊对侍卫说他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后来又对国王说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呢?请四人小组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扁鹊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前者扁鹊说自己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是出于急于救人的目的,他毛遂自荐,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皇宫,想做的仅仅是挽救一个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救活的病人。当病人被救活后,扁鹊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可能,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4、交流,小结。(板书:医德高尚)

  五、串读板书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神医)扁鹊--→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使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从(z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 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 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 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童话,是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也是学生特别爱听的。根据童话故事情节性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坚持“以听激情,以读促悟,以思学测,以讲内化”的原则,让学生将“听”“读”“讲”“想”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听听、读读、品品、猜猜中想象故事的情节,体会老屋的善良与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懂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童话的特点,初步掌握预测故事情节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重点词句的课件。2.一个短小的童话故事。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三遍,画出生字词语,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明白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想,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童话故事的插图,你们能看着图说出这个故事的名称吗?

  2.总结鼓励: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大家都是爱阅读的好孩子。图画和故事的内容息息相关,阅读故事时,别忘了观察故事中的插图。

  3.引导猜想: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插图,你们来猜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4.今天,我们就来读这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5.揭示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多音字“倒”。

  (2)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运用看图猜故事名称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过的童话故事。图片与游戏情境的创设,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能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猜想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初步阅读,扫除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请同学自由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思考: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检查词语的朗读情况。

  教师重点指导:平舌音——凑

  三拼音——墙、漂、撞、喵

  翘舌音——准、蜘、蛛、撞、晒

  特殊音节——偶、尔

  (2)指导记忆生字。

  ①请学生找出生字词中的一对反义词。(饿、饱)

  ②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食字旁?(有食物吃就能饱,没食物吃就饿肚子。)

  ③请学生找出表示动物叫声的词,想一想,为什么都是口字旁?(喵、叽;离不开嘴巴。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④找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请学生猜读。(吱吱呀呀。)

  ⑤教师重点指导:“壁”上面是“辟”,下面是“土”;“暴”可以用“日共水”来记忆,但要提示学生下部不是“水”。

  3.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每人轮流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读后互相评价,还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

  4.集体交流,夸夸组内读得正确、通顺的同学,说说朗读时有难度的字词。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不读通课文不开讲”,课文读通读顺,才便于学生理解内涵,体会感情。在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互相评价、指导,让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实践,保证了每个孩子的学习权,也能更好地发挥同伴学习的效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课上通过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识记生字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整体感知,认识老屋

  1.默读课文,说一说,老屋活了多少年?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组织学生交流:老屋活了多少年?(一百多年了。)

  3.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圈画出表现老屋老的词语。

  4.交流,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已经、黑窟窿、破了洞、很久很久”等词语体会老屋的老、破旧。

  5.练习朗读,读出老屋的年纪大、破旧。

  6.继续提问: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每次要倒的时候,都会有人打断它。)

  7.引导整体感知全文:都有哪些人打断了它?你能不能用上这段话来说一说?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断了它,请它____________,最后,老屋____________。

  8.小结方法,指导阅读:同学们真厉害,把一个长长的童话故事读成了一段话。以后,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像刚才一样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想一想故事的内容。

  9.设置悬念,引发思考:你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有没有猜到这样的结局呢?再次默读课文,在你猜对的地方做上记号。

  10.把你猜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猜读故事情节是阅读童话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同桌分享,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四、书写生字,布置作业

  1.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还学会了把长故事变成一段话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课后生字表,说一说,怎样写好生字?(课文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

  (2)教师重点指导:“备”“壁”是上下结构的字,均要做到上宽下扁,“田”“土”的竖变短,就能做到扁了。“暴”的三部分要紧凑,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把下部变形的“水”包住。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书写提出如下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学生书写之前,让学生观察字帖,交流写好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写好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时,引导学生归类书写,掌握相同结构的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写好一类字,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

  2.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读读故事,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是遵循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学生已经了解故事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新的学习目标,能给予学生更高的学习挑战,也能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

  二、听讲故事,学习预测

  (一)听讲第一、二部分,学习根据插图预测。

  1.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会”与“不会”应该都有,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猜想都有道理。)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阅读。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一幅插图,特别关注老屋的神情。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屋?它会不会答应呢?(慈祥、和善的老屋,它应该会答应。)

  3.出示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说说结果。(老屋答应了)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凑”。

  4.教师小结方法:看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猜想,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个好办法。

  5.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故事的第一部分。读之前讨论:老屋、小猫的话分别应该怎样读?(老屋和气,温和;小猫请求,真诚地感谢。)

  6.指名展示,教师评价。

  7.请学生练习讲讲故事的第一、二部分。

  (二)听讲第三部分,学习联系生活预测。

  1.教师继续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5~8自然段,引发猜想: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为什么?

  预设两种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答案的依据:会答应,因为插图中告诉我们老屋很慈祥,应该是个好人;不会答应,因为这是第二次了,而且要站二十一天。一般人可能会不耐烦。

  2.围绕学生讲到的第二种情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比如,你在写作业时,同学过来问你借铅笔,你会怎么办?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借橡皮,你会怎么想?又过了一会儿,他来问你借尺子,你又会怎么想?(一次又一次地被别人打扰,一般的人都会不耐烦,这样猜想也很有道理。)

  3.方法小结:读故事时,可以借助插图预测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预测。

  4.请同学读后面的故事情节,老屋到底有没有答应呢?(答应了。)

  5.小结:我们的预测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你发现,故事的内容和你的预测不一样时,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思考:老屋很了不起,一次次地帮助别人;这个故事很有趣,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好玩的事情发生?)

  6.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的第三部分。

  7.师生合作讲讲故事的第三部分。

  (三)听讲第四部分,学习联系上下文预测。

  1.承接上部分,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0自然段,引发猜想:听到这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因为上面的故事中,老屋两次说了相同的话,就一定会有第三次。)

  2.小结:预测故事,一定要学会联系上下文。

  3.请学生用这个方法预测:小蜘蛛来请老屋帮忙,老屋会答应吗?为什么?

  预设:(1)老屋会答应。因为老屋答应了小猫,多站了一天,答应了老母鸡,多站了二十一天,它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一定还会答应帮助别人的'。

  (2)老屋可能不答应,因为它实在太累了。

  4.故事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朗读第12自然段。

  5.引导学生思考:在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猜想?是读到哪儿产生的?

  6.练习朗读第四部分。

  (四)听讲最后一部分,懂得道理。

  1.学生交流:在读了第13自然段后,预测会有其他的小动物出来请老屋帮忙,因为相同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三次。(相机理解“偶尔”)

  如:小蜘蛛会把抓到的虫子给老屋吃。因为老屋帮助了它,它要回报老屋。

  2.教师讲述最后一节,老师来预测:老屋估计不会倒了。你觉得老师这样预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文中说故事一直没讲完。或许小蜘蛛讲完故事后,又会有新的小动物要请老屋帮忙,老屋又是那么善良,一定会继续帮忙的。)

  3.小结:预测故事还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4.引发深度思考:你喜欢老屋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屋这样生活幸福吗?为什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在关键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预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逐步掌握预测的方法:看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充分给学生预测的自由,在不断产生预测冲突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与期待,使学生自始至终沉醉于故事阅读的愉快情境中。

  三、总结方法,练习表演

  1.分四人小组演一演这个有趣的故事。

  2.小结:阅读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预测的好办法?(观察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

  设计意图:李振涛老师说过: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与运用,通过表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讲、听、做的过程中熟记故事,积累语言,丰富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梳理预测的方法,利于总结提升,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下发的小童话故事,试着预测。

  2.把你的预测与同桌分享。

  3.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隔壁家的小朋友听。

  (2)找其他的童话故事读,试着预测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听,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阅读分享的效果。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他的故事,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老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俺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让同学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掌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汇报,教师相机对同学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同学读懂课文,掌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请把自身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同学的疑问:

  预设一:同学提出了理解词语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同学简略地结合文意理解。如“拮据是生活很困难,困难到一家仅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六人的生活;“梦寐以求”就是什么时候都想要,文中的意思是父亲十分想拥有一辆轿车,连做梦都想。

  预设二:同学提出了对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问题,教师只给予强调并指导同学读好这个句子,并让同学自由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老师暂不下结论,目的是随文再作深入理解。

  假如同学还提了别的问题暂且留置,随后面的学习来交叉解决。

  设计意图:要同学“文通事晓”。“文通”即扫清字词障碍,能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文,同学能知晓文章的梗概,了解事件的背景,掌握全文的大致线索。从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整体入手,初步感知的阶段。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同学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俺”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俺”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局面比较,“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所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同学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身提问,自身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要注意引导同学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⑴指导读好长句子。

  ⑵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⑶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4、师小结:

  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通过对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难在何处;同时鼓励同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自身提出问题,自身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同学的自主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激情争辩,突破难点

  师: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身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同学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正方观点:还。

  反方观点:留。

  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身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争辩。

  2、激情争辩,联系上下文,评议并论述自身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

  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身的呢?

  引导同学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

  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设计意图:争辩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读书,把书读懂了便有自身的观点,争辩才有力。同时,这是同学“理”的模糊之点,通过深入读书考虑再争辩,可以使同学越来越明“父亲选择老实”的道理是多么正确。这个环节,也是同学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同学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争辩,达到“理透”。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同学以读代答。注意引导读出自身的个性化理解。

  2、同学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

  这话出自“俺”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老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她也经常这样教育家里人,让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老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俺”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让同学试着说一说。

  2、自学下列短文,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主提问,自主解疑:

  早晨,天下着雨,一家早餐店门前有许多人排队买早点,俺也在队伍中。

  好不容易轮到俺了。俺收起雨伞,放在柜台边,然后迅速地买了早点,找到一个角落坐下。等匆匆填饱了肚子,俺便抓起雨伞向单位赶去。

  忽然,背后有人喊,似乎是喊俺。“叔叔,叔叔,等一下……”俺扭转头,确实是一个小姑娘在喊俺。

  “俺可是给了早点钱的啊!”俺以为她是店主的小朋友,便赶紧对她申明。

  “您误会了,叔叔。”她说,“你的伞拿错了。”

  俺连忙看自身手中的伞──蓝色的,没错啊……她却不论俺说,把伞硬是塞到了俺的手里:“您的伞是新的,俺的伞用了很久了,快坏了。”

  俺们交换了伞后,相互继续赶路。雨更大了,可是俺的眼前却全是晴天。

  3、分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7-31

语文教案07-2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

  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⑴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⑵ 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⑶ 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3、总体朗读指导:

  ⑴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⑵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⑶ 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⑷ 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要求:

  1、准确认读识字4、5、6三课的生字,较熟练的掌握“虫、田、天、牛、沙、贝、风、浪、渔泉、乐、厅、林、阴、车、交”这些生字的音形义,能按笔顺正确、端正、整洁的书写。进一步掌握笔画“提、竖提、横撇弯勾”。

  2、正确、流利、有韵味的诵读识字4、5、6三课的韵文,理解文中的词语,能结合韵文看图说几句话。

  3、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读背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复习这一单元的生字。

  字音难点泉(介母是ü);风、林、阴、厅(前、后鼻音);辨别“虫”与“从”

  同音字辨别:听与厅、月与乐、鱼与渔。

  复习准备

  生字卡、投影

  复习时间

  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揭示本课复习内容。

  二、复习韵文及插图

  1、读识字4,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识字5,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3、读识字6,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三、复习本单元生字

  1、翻到生字表,自由认读并口头组词。

  2、同座互读互纠。

  3、教师检查:

  字音

  1)抽读词语:采集、昆虫、田野、螳螂、蚂蚁、蟋蟀、沙滩、贝壳、脚丫、海鸥、港湾、晚霞、雕塑、草坪、林阴道、大厦、轿车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坪(pín píng )雕塑(sù shù)昆虫(cóng chóng )

  天牛(liú niú)音乐厅(tīn tīng)风浪(fēn fēng)

  林音道(yīn yīng)

  3)说说这三个音节的介母分别是什么

  quan jiao shuai

  4)看生字表,在这三课生字中找出整体认读音节抄下来(ye yu yue yin)

  字形

  1)写出下列笔画

  tí( ) héngpiěwāngōu( ) shùtí( )

  2)比一比再组词

  虫( )全( )听( )鱼( )月( )车( )风( )

  从( )泉( )厅( )渔( )乐( )东( )分( )

  3)复习字的笔顺

  翻到106页自读字的.笔顺并用手指在手心上写。提问指名说这几个字的笔顺:牛、车、田

  4)读一读再听写

  天牛 水田 虫子 毛毛虫 水牛 风浪 沙子 渔火 大厅 火车 公交车 山泉 林阴

  5)选字填空

  ( )民们在海里捕( )[鱼 渔]

  大明湖里( )是( )水。[全 泉]

  四、复习练习4

  1、练习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话。

  停车场里的车真多呀!有 ,有 ,有 ,有 ,还有 。

  我喜欢吃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

  2、读背成语和古诗。

  3、抄写109页上的音节词,要求写端正写匀称,不要漏加声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 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 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移迁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德育目标:

  增强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能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三)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认真阅读课文(至少三遍)。

  2.学生预习了解作者。

  3.通过查资料理解生字词。

  4.能通过自学把握课文段落层次。

  5.课前准备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

  二: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则生物入侵者的新闻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生答:外来生物入侵者给我国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师导入:是呀!生物入侵者不仅危害我国还危及其他国家甚至全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梅涛的《生物入侵者》板书课题

  三:通过解题来学习课文

  师:什么是入侵?

  生答:“入侵”是指外来或有害的物质进入。

  师: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生答: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成称为生物入侵。

  师:你们是从那里找到的?

  生:第一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文中勾出来,看看第一段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还告诉我们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师: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危害呢?(板书)

  生:不仅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造成这两种危害的生物入侵者。

  生:斑贝 天牛 红蚂蚁 棕树蛇 蜥蜴 山猫(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全面,可见概括能力很强,这些入侵者哪些是详写?

  生:斑贝 棕树蛇

  师:很棒,现在老师要为难你们了,看谁最棒。请你们采用故事的形式把斑贝的事例讲给我们大家听听。

  此环节选数名学生比赛,选出最佳讲故事明星两名给与奖励。

  师:讲完故事老师又要让你们当一回播音员,请同学们把棕树蛇的事例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报道出来。

  此环节要求学生回忆巩固新闻的`相关知识,可以抽三名学生参加比赛,选出最佳播音员一名给与奖励。

  师:在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了解了生物入侵者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那同学们又搜集到那些生物入侵者及危害呢?

  生:蟾蜍 水葫芦 白蚁等等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呀,老师也要展示我搜集的资料,请看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生物入侵者)

  生:好多呀!太可拍了。

  师:是呀!他们能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就得加以防范,但首先要知道他们是如何传播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非自然途径(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跨过宠物贸易等)板书(途径原因)

  师:回答很有建树,因此老师告诫同学们在养宠物时千万别造成养宠物为患啊!既然有危害那我们怎样来控制它们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有两种态度干预于与不干预。

  师;你们认同那种说法呢?

  此环节让学生两分钟辩论

  师;同学们的辩论真激烈,在你们的唇枪舌战中我们了解到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很严重,因而有许多专家们认识到了这一危害也采取了措施,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专家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并读出来。

  生:在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又有哪些措施呢?

  生:严把国际贸易关 买来的宠物不能随意放生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做个环保小卫士,老师也有几条措施希望我们共勉。(多媒体出示)

  1.要谨慎引种。

  2.提高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

  3.家庭饲养的宠物绝对不能随意“放生”。

  4.严把出入境检验检疫关。

  师:本文采用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 打比方 列数字 下定义(板书)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清了生物入侵者,本文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生物入侵者的?

  生:逻辑顺序(板书)

  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了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甚至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大多已经严重地威胁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给我们的环保敲响了警钟,因而保护自然,关注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板书)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拟一条关于生物入侵的环保标语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自作适当补充。

  六.结束语

  一件件鲜活的新闻事实并非无中生有,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生物入侵带来的毁灭性灾害正侵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关注环保。科学抵制生物入侵,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环境中独立认识"侍、棺、秦、腕、脉、厥、症、携、囊、拇"9个生字,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起死回生教案。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学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复述。

  2、重点:理解"起死回生"、"死而复生"、"切脉"、"凝神"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复述扁鹊给太子治病的内容。

  3、难点:通过抓矛盾质疑、释疑,感受扁鹊高尚的医德。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起死回生(生齐读课题)

  2、反馈预习,识字正音,理解"起死回生"的意思。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心中默读并注意正音。(纳闷/胸口闷mèn扇shān动)

  师:昨天回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告诉大家,"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谁让让死去的人活过来了,那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扁鹊让死去的太子活过来了。)

  板书:起死回生

  扁鹊---→虢国太子

  多媒体出示:虢国,读准虢字读音,并注意书写

  4、补充资料,初识扁鹊。

  出示: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擅长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疗法,被称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师:这就是扁鹊(指图),谁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扁鹊。

  3、辨析"起死回生"与"死而复生",并概括文章大意

  师:文中有个"起死回生"的近义词,预习过了,谁能来说一说?(死而复生)

  师:哪位同学能用"扁鹊、起死回生、虢国太子、死而复生"说一句话,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师: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啦:起死回生是(指课件)--(本领),而死而复生是事情的'--(结果)。

  师生合作读1--9小节,思考: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课文1-9节,在朗读中体会扁鹊扁鹊问诊过程及语气变化。

  1、引:扁鹊是四诊疗法的祖师爷,他要看病自然少不了望闻问切。让我们来看看扁鹊是怎样问诊的。请大家快速默读1-9小节,边读边把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了解到关于太子的情况圈出来。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交流出示:一向好好的,突然间就死了

  只说胸口闷,就死了

  早上鸡叫时死的

  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还没入棺

  (四个"死"泛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扁鹊了解到的情况。(先个别练习,再指名转述。)

  多媒体出示:

  扁鹊从行人和侍卫官那里得知太子一向好好的,但今天早上鸡叫的时候,突然间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到现在还没过半天,所以还未入棺。他顿时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教案《起死回生教案》。"

  3、有感情地朗读1-9节。

  师:当扁鹊听到行人说一向好好的太子突然死了,他感到很--(纳闷),于是他"忙赶到"宫门前了解情况,当他知道太子还未入棺时,他又--(松了一口气)。请同桌2人分角色朗读1-9节,注意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朗读1-9小节。男女生分角色读。

  朗读时抓住"忙赶到"领会无提示语对话形式可表现出扁鹊当时焦急的心情。

  5、师:在行人和侍卫官看来,太子已经--(死了!)那在扁鹊看来,太子还是--(活的),也就是生。

  三.学习课文10-11节,复述扁鹊医治太子的过程,体会其高超的医术。

  引:所以他请求入宫,救治太子。接下来请大家默读10、11节,圈出扁鹊救治太子时的具体动作。看看扁鹊是如何施展四诊疗法,起死回生的呢?

  1、默读11、12节,圈出扁鹊医治太子时的一系列动作词。(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2、交流并引读10、11节

  出示:按、切、贴、听、取、扎、拣

  3、学习第11节

  多媒体出示:扁鹊走到太子的病榻前,按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又把耳朵贴到他的胸口凝神听了一会儿,这才起身说:"依我看,太子是得了'厥症',还有救。"

  (1)切(qiēqiè),多音字。组词分辨--切菜,用刀加工;切脉/密切,贴近。

  (2)多种方法理解"凝神"。"请同学们给凝神换个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目不转睛/心无旁骛)

  (3)补充厥症知识

  师:字典里"厥"的意思是"气闭,昏倒",厥症就是突然闭气昏倒的病。没有了气息,难怪人们以为太子死了。

  4、学习第12小节

  师:扁鹊在问诊、切脉之后如何诊治太子的?请同学们跟老师来读一读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引读)

  说完,扁鹊(先是)取出针来,(然后)在太子头上扎了几针。不多一会儿,太子的鼻翼开始扇动,眼皮也慢慢睁开了。(接着)扁鹊又从随身携带的药囊里拣出几味草药来,叫人煎成汁。(最后)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1)扇(shān shàn),多音字。组词扇子/一扇门名称或者量词;扇风/扇动动词

  (2)理解"拣"字。

  师:能不能给拣换个字或者词?(挑/选/挑选)

  (3)从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扁鹊医术高明

  "不多一会儿"、"没多久"泛蓝

  师:这两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很短",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扁鹊给太子扎了针、用了药,使太子恢复了健康,扁鹊的医术真是--"高超/高明"。

  5、生做动作朗读11-12小节。

  6、生根据多媒体动词提示复述扁鹊医治太子过程。

  四、从人物对话,抓矛盾质疑、释疑,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1、人物对话中体会扁鹊医德高尚

  (1)抓提示语朗读

  师:扁鹊治好了太子,国王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先生真是神医呀,有起死回生的本领。",面对国王的啧啧称赞,请一位扁鹊来回答,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对话的--提示语。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时治好了他的病。"

  (2)点评时抓"不过是",体现出扁鹊对此事的轻描淡写,在国王眼里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扁鹊却认为不过是件小事,不足挂齿。

  2、抓矛盾质疑、释疑,进一步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引:我们已经知道起死回生的近义词是--"死而复生"。那谁能用死而复生来称赞扁鹊?

  "先生真是神医呀,使我的太子死而复生。"

  1、揭示矛盾,引导质疑。

  师:"死而复生"这个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扁鹊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

  "世上哪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太子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扁鹊谦虚地说。

  师:听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2、同桌讨论,合作质疑。

  3、师:是呀,为什么扁鹊对侍卫说他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后来又对国王说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道理呢?请四人小组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扁鹊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前者扁鹊说自己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是出于急于救人的目的,他毛遂自荐,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皇宫,想做的仅仅是挽救一个可能还有一丝希望救活的病人。当病人被救活后,扁鹊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世上没有死而复生的可能,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4、交流,小结。(板书:医德高尚)

  五、串读板书

  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神医)扁鹊--→虢国太子(死而复生)。

  使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从(z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 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 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 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童话,是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也是学生特别爱听的。根据童话故事情节性强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坚持“以听激情,以读促悟,以思学测,以讲内化”的原则,让学生将“听”“读”“讲”“想”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听听、读读、品品、猜猜中想象故事的情节,体会老屋的善良与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懂得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在阅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童话的特点,初步掌握预测故事情节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重点词句的课件。2.一个短小的童话故事。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要求读三遍,画出生字词语,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明白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想,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些童话故事的插图,你们能看着图说出这个故事的名称吗?

  2.总结鼓励:同学们的故事可真多!大家都是爱阅读的好孩子。图画和故事的内容息息相关,阅读故事时,别忘了观察故事中的插图。

  3.引导猜想: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插图,你们来猜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4.今天,我们就来读这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5.揭示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多音字“倒”。

  (2)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运用看图猜故事名称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过的童话故事。图片与游戏情境的创设,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能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猜想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童话故事的乐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初步阅读,扫除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请同学自由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思考:老屋活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检查词语的朗读情况。

  教师重点指导:平舌音——凑

  三拼音——墙、漂、撞、喵

  翘舌音——准、蜘、蛛、撞、晒

  特殊音节——偶、尔

  (2)指导记忆生字。

  ①请学生找出生字词中的一对反义词。(饿、饱)

  ②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食字旁?(有食物吃就能饱,没食物吃就饿肚子。)

  ③请学生找出表示动物叫声的词,想一想,为什么都是口字旁?(喵、叽;离不开嘴巴。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④找出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请学生猜读。(吱吱呀呀。)

  ⑤教师重点指导:“壁”上面是“辟”,下面是“土”;“暴”可以用“日共水”来记忆,但要提示学生下部不是“水”。

  3.四人小组合作朗读:每人轮流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读后互相评价,还可以提出改进的意见。

  4.集体交流,夸夸组内读得正确、通顺的同学,说说朗读时有难度的字词。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不读通课文不开讲”,课文读通读顺,才便于学生理解内涵,体会感情。在四人小组内轮流朗读,互相评价、指导,让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实践,保证了每个孩子的学习权,也能更好地发挥同伴学习的效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年级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课上通过归类识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识记生字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整体感知,认识老屋

  1.默读课文,说一说,老屋活了多少年?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

  2.组织学生交流:老屋活了多少年?(一百多年了。)

  3.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句子,圈画出表现老屋老的词语。

  4.交流,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已经、黑窟窿、破了洞、很久很久”等词语体会老屋的老、破旧。

  5.练习朗读,读出老屋的年纪大、破旧。

  6.继续提问: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联系课文内容回答:每次要倒的时候,都会有人打断它。)

  7.引导整体感知全文:都有哪些人打断了它?你能不能用上这段话来说一说?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正准备倒下去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断了它,请它____________,最后,老屋____________。

  8.小结方法,指导阅读:同学们真厉害,把一个长长的童话故事读成了一段话。以后,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像刚才一样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想一想故事的内容。

  9.设置悬念,引发思考:你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有没有猜到这样的结局呢?再次默读课文,在你猜对的地方做上记号。

  10.把你猜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阅读童话故事的方法。猜读故事情节是阅读童话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同桌分享,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四、书写生字,布置作业

  1.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还学会了把长故事变成一段话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课后生字表,说一说,怎样写好生字?(课文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引导学生发现书写规律。)

  (2)教师重点指导:“备”“壁”是上下结构的字,均要做到上宽下扁,“田”“土”的竖变短,就能做到扁了。“暴”的三部分要紧凑,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把下部变形的“水”包住。

  3.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写生字,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书写提出如下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在学生书写之前,让学生观察字帖,交流写好字的方法,帮助学生写好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时,引导学生归类书写,掌握相同结构的字书写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写好一类字,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词语,开火车朗读。齐读。

  2.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大概内容。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读读故事,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是遵循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学生已经了解故事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新的学习目标,能给予学生更高的学习挑战,也能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

  二、听讲故事,学习预测

  (一)听讲第一、二部分,学习根据插图预测。

  1.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会”与“不会”应该都有,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猜想都有道理。)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阅读。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一幅插图,特别关注老屋的神情。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屋?它会不会答应呢?(慈祥、和善的老屋,它应该会答应。)

  3.出示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说说结果。(老屋答应了)相机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凑”。

  4.教师小结方法:看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猜想,是阅读童话故事的一个好办法。

  5.请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故事的第一部分。读之前讨论:老屋、小猫的话分别应该怎样读?(老屋和气,温和;小猫请求,真诚地感谢。)

  6.指名展示,教师评价。

  7.请学生练习讲讲故事的第一、二部分。

  (二)听讲第三部分,学习联系生活预测。

  1.教师继续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5~8自然段,引发猜想: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老屋会不会答应老母鸡的请求?为什么?

  预设两种答案,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答案的依据:会答应,因为插图中告诉我们老屋很慈祥,应该是个好人;不会答应,因为这是第二次了,而且要站二十一天。一般人可能会不耐烦。

  2.围绕学生讲到的第二种情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比如,你在写作业时,同学过来问你借铅笔,你会怎么办?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借橡皮,你会怎么想?又过了一会儿,他来问你借尺子,你又会怎么想?(一次又一次地被别人打扰,一般的人都会不耐烦,这样猜想也很有道理。)

  3.方法小结:读故事时,可以借助插图预测后面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预测。

  4.请同学读后面的故事情节,老屋到底有没有答应呢?(答应了。)

  5.小结:我们的预测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当你发现,故事的内容和你的预测不一样时,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思考:老屋很了不起,一次次地帮助别人;这个故事很有趣,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好玩的事情发生?)

  6.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故事的第三部分。

  7.师生合作讲讲故事的第三部分。

  (三)听讲第四部分,学习联系上下文预测。

  1.承接上部分,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第10自然段,引发猜想:听到这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因为上面的故事中,老屋两次说了相同的话,就一定会有第三次。)

  2.小结:预测故事,一定要学会联系上下文。

  3.请学生用这个方法预测:小蜘蛛来请老屋帮忙,老屋会答应吗?为什么?

  预设:(1)老屋会答应。因为老屋答应了小猫,多站了一天,答应了老母鸡,多站了二十一天,它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一定还会答应帮助别人的'。

  (2)老屋可能不答应,因为它实在太累了。

  4.故事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朗读第12自然段。

  5.引导学生思考:在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猜想?是读到哪儿产生的?

  6.练习朗读第四部分。

  (四)听讲最后一部分,懂得道理。

  1.学生交流:在读了第13自然段后,预测会有其他的小动物出来请老屋帮忙,因为相同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三次。(相机理解“偶尔”)

  如:小蜘蛛会把抓到的虫子给老屋吃。因为老屋帮助了它,它要回报老屋。

  2.教师讲述最后一节,老师来预测:老屋估计不会倒了。你觉得老师这样预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文中说故事一直没讲完。或许小蜘蛛讲完故事后,又会有新的小动物要请老屋帮忙,老屋又是那么善良,一定会继续帮忙的。)

  3.小结:预测故事还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

  4.引发深度思考:你喜欢老屋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屋这样生活幸福吗?为什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在关键处戛然而止,鼓励学生预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点拨引导,逐步掌握预测的方法:看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充分给学生预测的自由,在不断产生预测冲突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与期待,使学生自始至终沉醉于故事阅读的愉快情境中。

  三、总结方法,练习表演

  1.分四人小组演一演这个有趣的故事。

  2.小结:阅读童话故事,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预测的好办法?(观察插图,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

  设计意图:李振涛老师说过: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与运用,通过表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讲、听、做的过程中熟记故事,积累语言,丰富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梳理预测的方法,利于总结提升,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下发的小童话故事,试着预测。

  2.把你的预测与同桌分享。

  3.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隔壁家的小朋友听。

  (2)找其他的童话故事读,试着预测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听,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阅读分享的效果。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预测方法阅读其他的故事,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学会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老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俺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让同学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掌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汇报,教师相机对同学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同学读懂课文,掌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请把自身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同学的疑问:

  预设一:同学提出了理解词语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同学简略地结合文意理解。如“拮据是生活很困难,困难到一家仅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六人的生活;“梦寐以求”就是什么时候都想要,文中的意思是父亲十分想拥有一辆轿车,连做梦都想。

  预设二:同学提出了对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问题,教师只给予强调并指导同学读好这个句子,并让同学自由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老师暂不下结论,目的是随文再作深入理解。

  假如同学还提了别的问题暂且留置,随后面的学习来交叉解决。

  设计意图:要同学“文通事晓”。“文通”即扫清字词障碍,能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文,同学能知晓文章的梗概,了解事件的背景,掌握全文的大致线索。从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整体入手,初步感知的阶段。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同学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俺”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俺”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局面比较,“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所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同学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身提问,自身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要注意引导同学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⑴指导读好长句子。

  ⑵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⑶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4、师小结:

  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通过对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难在何处;同时鼓励同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自身提出问题,自身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同学的自主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激情争辩,突破难点

  师: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身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同学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正方观点:还。

  反方观点:留。

  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身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争辩。

  2、激情争辩,联系上下文,评议并论述自身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

  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身的呢?

  引导同学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

  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设计意图:争辩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同学读书,把书读懂了便有自身的观点,争辩才有力。同时,这是同学“理”的模糊之点,通过深入读书考虑再争辩,可以使同学越来越明“父亲选择老实”的道理是多么正确。这个环节,也是同学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同学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争辩,达到“理透”。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老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同学以读代答。注意引导读出自身的个性化理解。

  2、同学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

  这话出自“俺”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老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她也经常这样教育家里人,让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老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俺”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让同学试着说一说。

  2、自学下列短文,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主提问,自主解疑:

  早晨,天下着雨,一家早餐店门前有许多人排队买早点,俺也在队伍中。

  好不容易轮到俺了。俺收起雨伞,放在柜台边,然后迅速地买了早点,找到一个角落坐下。等匆匆填饱了肚子,俺便抓起雨伞向单位赶去。

  忽然,背后有人喊,似乎是喊俺。“叔叔,叔叔,等一下……”俺扭转头,确实是一个小姑娘在喊俺。

  “俺可是给了早点钱的啊!”俺以为她是店主的小朋友,便赶紧对她申明。

  “您误会了,叔叔。”她说,“你的伞拿错了。”

  俺连忙看自身手中的伞──蓝色的,没错啊……她却不论俺说,把伞硬是塞到了俺的手里:“您的伞是新的,俺的伞用了很久了,快坏了。”

  俺们交换了伞后,相互继续赶路。雨更大了,可是俺的眼前却全是晴天。

  3、分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7-31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