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47,例6,练一练,第1~4题。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让学生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43.9095保留整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引入新课:求商的.近似值。
二、新授:
1.自学例6:五年级一班有42名学生,在一次救灾活动中共捐款38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①学生试做例题,发现除不尽,然后交流怎么办?
②商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③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数?
④说说余数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小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做完之后,让生说说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结:判断说明。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只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断出千分位上满不满五?
(如果除到要保留的商的位数以后,也可以看余数满不满除数的一半来取商的近似值…)
1. 练一练,第2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练习十二,第2题,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别取近似值比较方便?
5.根据实际情况去近似值:
①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2.6千克,要装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②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讨论解决。
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两种保留位数的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
1.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
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
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
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
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即锐角与钝角)以及判断标准。
5.鼓励学生说说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还有锐角或钝角。
三、组织活动,巩固认角
1.做角: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做出不同的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如:采用折角、拼角或做活动角的方式进行练习。)
2.找角: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并分类放入相应的房子里。
师:直角、锐角、钝角都玩累想回家了,可找不到路,于是便找了一些地方藏起来休息,同学们,你愿意帮他们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事物图P391题图以及标有三种角的三所房子。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出角,然后利用动态效果从实物中抽取出学生说的角,分类把角送回家。)
四、画角
1.大家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这些角为了感谢大家想为自己画一些像送给大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画像呢?能试着把你希望得到的画像画出来吗?
2.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角,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是哪一类角。
3.展示自己画的角并交流画角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多种合理方法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研究角的过程中,三角板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感谢三角板,我们来一起陪它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
1.引导学生用三角板做拼摆图形的游戏。
2.各组交流拼出的是什么图形,在此图形中有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是由三角板上的哪些角组成?
六、总结。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具的准备:录像、P133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村正在为咱们学校修建一所新校园,你高兴吗?想不想去看看?播放录像:工地上工人们正在乘着升降机在上楼,楼房里有几位工人正在安装推拉窗,并不时的推一推、拉一拉。
二、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1.引导学生说说片中的工人在干什么?升降机和推拉窗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现象就是平移现象。
3.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判断平移现象的标准,并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及时点拨。
4.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1.组织学生做游戏:小组合作利用P133的学具拉一拉开展游戏,体会平移现象,同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
2.引导交流,对找出多种搭配方案的小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利用方格纸巩固认识
动态课件呈现:方格纸上的小船行使图。
1.引导学生说说小船是在平移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感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所表示的含义:
(1)小组讨论:小船正在向哪边平移?(右边)移了几格?(八格)
(2)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动态课件慢速展示平移过程,学生一起跟着数小格,真切的体会平移的距离。
3.设疑,对学生初步渗透两次平移的思想。
如果小船向左平移三格将会在什么位置?(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最后动态演示验证);再向下平移三格呢?(小组再次讨论交流。)
五、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P444题图,配上淡色方格。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哪些小鱼平移后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2.交流讨论结果,并说说白色小鱼怎样平移后,可以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3.独立给可以经平移后重合的白色小鱼涂上红色。
4.引导观察这些红色小鱼有什么共同特点?
六、总结。
第三课时平移和旋转(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操作,从而感知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情景和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纸风车、每人一枚硬币、P131、P135的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课前要求大家做的纸风车做好了吗?会玩吗?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不过有个小要求,就是要边玩边注意观察。
二、感知旋转现象。
1.认识旋转现象。
(1)刚才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吗?引导学生说说纸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2)你能给这种运动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揭示数学上的名称──旋转。
(3)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
2.观察感知
引导学生做(P44下面做一做)游戏:
(1)引导学生观察圆片是什么颜色的?
(2)小组合作旋转圆片,观察旋转时圆片的颜色变化,感受旋转带来的神奇效果。
3.操作感知
引导学生独立做转硬币的游戏,来进一步体会旋转的现象。
三、体会区别,巩固认识。
1.动态效果出示游乐场的主题图。
(1)说说画面上都有哪些活动?
(2)先在小组内说说哪些活动是平移现象,哪些活动是旋转现象?再在全班交流。
2.游戏。
鼓励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先在小组内自由尝试,再派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拓展练习。
1.引导学生将P131的学具剪下来,小组合作拼一拼,看可以拼出什么?有多少种拼法?(要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肯定和鼓励。)
2.游戏:将P135的学具剪下来转一转,小组讨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其中哪些方法比较合适?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
验证表
举例
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
比
前项相当于
后项相当于
比值相当于
除法
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习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习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2)各小组代表发言,本组所得的结论。
(3)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结论。
(4)引导学生讨沦比的基本性质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没有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变了的。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0,比值会怎样。
4.意义建构,体验成功。
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
过程:
(1)引导学生讨论哪个组的结论比较全面,怎样说更严谨。
(2)集体归纳,板书。
(3)体验成功:我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质,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提出猜想、实践验证,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
5.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目标:
(1)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第71页练一练2)
边练习边讨论:怎样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怎样化简最快最好。
(2)总结方法:联系旧知,灵活运用。
(3)灵活运用,抢答比赛。
五、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传统的教学是:出示一组分数3/4、6/8、9/12,让学生发现3/4:6/8:9/12,接着把分数转化成比3:4=6:8=9:12,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接着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这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被动地接受。不说让学生感兴趣,就是对其内容,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应用时,会出现比的前项和后项乘的不是同一个数,甚至会出现前项乘后项的笑话。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例3进行引入,而是让学生先填表格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问学生:通过填这个表你发现厂什么?生: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密切的联系,它们很相似:再出示:18÷6=( )÷2=24÷( )、15/20=( )/4=9/( )=( )/6。问:这两题是根据什么规律和性质来做的?生: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师引导: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通过这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猜想验证,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
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发现的过程呢?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对猜想提出验证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验证猜想,最后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研究思路与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不仅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产生灵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学生提出:比肯定也有类似除法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老师引导大家讨论怎样验证。结果A组的意见是: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B组的意见是: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C组的意见是: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这些想法好,要求同学们分组试试。学生反应十分活跃,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你写一个比来验证,我写一个比来试试,有的故意把数写得很大,有的用。来乘……几分钟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验证结果,同时也提出了验证过程中的疑问。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根据白己的需要实验验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构。
3.整理归纳,让学生体验成功。
归纳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通过归纳,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在《比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把学生验证的结果一一展示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比的这个特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比的这个特性怎样归纳呢?有的说: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有的说:还应该加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有的说:这还不完整,应加上0除外……这样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分析、整理、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 理能力。得出结沦后,告诉学生:你们太聪明了,发现的数学规律叫比的基本性质、学生感到获得了很大成功,信心十足,不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让学生掌握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到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
总之,“比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比也应该有类似的性质,这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上述学习内容的铺垫,为学生自主探究“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条件。所以,我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及教材束缚,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经验,用探究性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