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12:01:09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优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优选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把废旧可乐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设计者正是利用这种吸引力,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整个教学活动渗透着幼儿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这样一种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2、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 小火箭人手一个(大可乐瓶上盖一个纸做的圆锥体)。

  2) 在活动室柱子或墙面上做好不同高度的标记。

  2、经验准备:

  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活动过程:

  1、 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 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使小火箭上天?

  2) 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2、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 提问: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到底是谁把小火箭送上天的?

  2) 幼儿盖上瓶盖,再用力拍瓶子。

  提问: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3、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以柱子或墙面上不同高度的标记为参照物,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1)分组轮流进行火箭发射。

  2)每组的胜者再进行比赛。

  延伸活动:

  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火箭飞得高,有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绘画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熊的图片一张

  3、幼儿领域的操作用书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一)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小熊搬新家了,它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去做客,看看它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去小熊家有三条不同的路,三位好朋友各走了一条小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走的是怎样的小路呢?

  小兔:不同颜色一隔一的排序

  小猫: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序

  小狗:不同形状一、一、一的排序

  (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

  二、出示PPT,引导幼儿体验学习不同排序方法。

  (一)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师:三个好朋友都到小熊家了,小熊可开心了,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呢!可是想吃这些食物可没那么容易哦!小熊还为小动物们提供了没有装饰完的盘子呢,我们只要把小熊的盘子装饰完,最爱吃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小兔:不同实物一隔一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萝卜)

  小猫:不同大小一隔二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小鱼)

  小狗:不同形状一、一、一的排列下去(说对了出现骨头)

  三、幼儿动手操作。

  (一)简单介绍活动内容。

  师:小熊还要请我们小朋友去做客呢,但是小熊为小朋友出了一道题,闯关成功的小朋友才可以到他家做客。小熊出的题在老师手上,叫按规律画。画对的小朋友才可以到小熊家做客。

  (二)教师的示范讲解。

  (三)幼儿动手操作。

  1、提出制作要求:

  按一定规律排序

  保持安静,完成后举手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知道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

  2大胆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体验探索的乐趣。

  准备;

  1自制拟人化的蔬菜(卷心菜奶奶)蛋糕图片

  2剪好的.五官(眼睛嘴巴和鼻子)

  3幼儿收集各种蔬菜

  过程

  (一)寻找认识的蔬菜

  出示蔬菜一家子,让小朋友来找一找认识的蔬菜,并看一看蔬菜长什么样子的?(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

  (二)说说蔬菜的特征

  1集中交流,引导幼儿说说能大胆表述蔬菜的特征。

  2讨论说说自己吃过的和蔬菜及吃过的蔬菜有哪些好处/

  教师小结:蔬菜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不同的形状,颜色,气味,并且蔬菜里面还含有很多营养,能补充维生素,小朋友们吃了它身体才会长的壮,有力气。

  (三)装扮蔬菜

  1出示蛋糕,幼儿与卷心菜奶奶互相打招呼。

  2提出任务;卷心菜奶奶的生日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自选一位蔬菜客人,帮助蔬菜客人打扮的漂亮一点。

  3幼儿自选五官贴在蔬菜上,并说说自己打扮的谁?

  (四)给卷心菜奶奶庆祝生日

  1幼儿扮演蔬菜客人给“卷心菜奶奶”庆祝生日,说说祝福的话,如:“我是青菜姐姐,祝卷心菜奶奶生日快乐”我是黄瓜弟弟:“祝卷心菜奶奶健康快乐”

  2合唱生日快乐歌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 无味 透明的 可流动的。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

  3.懂得保护水资源,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一)空间准备:为幼儿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具准备:一次性透明水杯若干、牛奶、纯净水、豆子、水盆、PPT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谜语》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2.出示图片《小水珠》:嗨!大家好,我是小水珠,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水就是由我和我的小伙伴组成的。我呀有许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想)那就一起去认识我吧!

  二.认识水的特征。

  1.水是无色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让幼儿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水是无色的,牛奶是白色的——水是无色的。

  小水珠:哈哈,说对了,你们太厉害了,但我还有许多秘密。一看吧。

  2.水是无味的

  教师出示水和牛奶让幼儿通过品尝来区分水与牛奶的不同——牛奶是酸酸甜甜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小水珠:小朋友们,真棒!我就是没有味道的'。

  3.水是流动的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晃动,将水倒到水盆里,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小水珠:你们真聪明,我也是流动的。

  4. 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花瓣让幼儿实验,花瓣在牛奶和水中的不同。牛奶中看不见花瓣,水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水是透明的。

  小水珠:我真是没想到啊!中五班的宝贝们:你们太棒了,我的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我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可流动的液体。

  三.水的用途

  1.教师:水有这么多的小秘密,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水有哪些作用呢?

  2.观看图片

  :水能洗澡、洗手、能浇花、能喝、能发电等等。 3.讨论: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

  四.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观看图片 (缺水的地方)

  2.讨论:怎样节约用水?

  如何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本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由于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提出的问题禁锢了幼儿的,使之后面两个环节有点乱。

  活动延伸:

  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一)复习并巩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二)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1个、瓶盖2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二)红、黄、蓝塑料筐。

  (三)记录表

  活动重点

  了解颜料被水溶解变色的小秘密。

  活动难点

  通过变魔术的游戏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法"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

  生:(回答)师:瓶中的水宝宝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会流动。

  师:水宝宝可好玩了。现在它要和我们玩变魔术的游戏,我们一起念魔法咒语"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变变变!"他才会变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我们来试试?(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播放音乐)师(语气的神秘感):哇,水宝宝怎样了?

  生:(回答)师:水宝宝变色了,好玩吧!现在请小朋友当会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在小朋友前面放了一个瓶子,听清楚了,每个宝宝只能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来变魔术,还要说魔法咒语:"水宝宝,变变变哦"。

  生:(幼儿操作)(播放音乐)师:你们的魔法显灵了吗?水宝宝变成了什么颜色?

  2.巩固红,黄,蓝颜色的认识。

  师:出示(大水瓶),这是什么颜色?

  生:(回答)师:现在它要找跟它一样的水宝宝,*颜色的水宝宝在哪里?(与框子对应放相同颜色的'水宝宝)妈妈带着水宝宝回家喽!

  3.解读秘密师:好奇怪呀,水宝宝怎么会变颜色呢?

  (幼儿猜测)肯定有秘密,我们快来找找(教师同时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和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师:这瓶怎么没变不出来,而另外一瓶却变出来了?

  生:(幼儿猜想)(观察瓶子)师:(提示观察瓶子瓶盖)生:(回答观察结果,肯定有幼儿发现秘密)师小结:哈哈,(xx小朋友说对了,可见观察的非常仔细,科学就要认真的观察)(同时打开瓶盖让幼儿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教师小结:其实老师在瓶盖里放了颜料。盖子里的颜料进到水里就变成了有颜色的水,而盖子里没有颜料当然就变不出来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在一起会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师:(爱心提示)瓶盖记住一定要拧紧,要不然调皮的水宝宝会跑出来的。(老师检查瓶盖是否拧紧了)师:(分组)(第一组)(PPT展示)红+蓝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第二组)(PPT展示)红+黄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第三组)(PPT展示)黄+蓝生:交换瓶盖后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边摇边念咒语)(播放音乐)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回答)师:(归纳结果)(PPT展示)师小结:哇,颜色可真有趣,原来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四)活动总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让我们把这个秘密带到区域里再玩一玩,变出更多不同的颜色吧!

  活动延伸:

  找颜色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颜色。小朋友,可以在教室找找和我们瓶宝宝一样的颜色,也可以找找不同颜色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判断能力。

  2、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3、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用饮料瓶制作的沙漏若干。

  2、钻有不同漏洞的瓶盖若干。

  3、记录单、笔若干。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

  难点:制作一个比原来流的快的沙漏。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沙漏

  1、认识沙漏,并提出猜测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用一种新的`工具来玩沙,你们看!

  这是沙漏,它是由两只粘在一起的瓶子组成的,下面的一个瓶子里有沙。请你们猜猜,如果我把瓶子倒过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2、幼儿操作,进行论证

  (1)、操作

  师:到底谁猜的对呢?请你们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试一试,玩一玩。

  (2)、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那么,沙是从哪里漏下来的?

  (3)、小结

  师:原来沙是从瓶盖上的洞口流下来的,看看,它有几个洞?哦!有两个洞!

  (师打开一只瓶子让幼儿观察瓶盖是否真的有洞,数数有几个,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沙漏

  1、设疑讨论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沙流的快一些呢?(幼儿讨论)

  2、实验交流

  ⑴、进行实验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做好的沙漏,还有一个装有沙子的瓶子,一个空瓶和盖子,要请你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做一个比原来沙漏流的快的沙漏,并进行记录。

  老师要提醒你们,制作的时候把你们选的盖子先旋在装有沙的瓶子里,然后将空瓶倒着再旋在盖子上。

  (幼儿和同伴合作,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教师观察幼儿的实验情况,如幼儿是否把自制的沙漏和原来的作了比较,询问孩子为什么采取这种方法。)

  ⑵、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谁愿意来告诉大家?(结合记录单)

  ⑶、再次实验

  幼儿再次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⑷、师生共同总结:原来洞口多了,可以使沙子流的多,时间花的少,所以速度就快了。

  (三)、引发新问题

  今天,小朋友都开动脑筋制作了一个比原来漏的快的沙漏,那么你有办法制作一个比原来漏的慢一些的沙漏吗?

  等到区域活动时,我们再来制作,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使幼儿认识了解沙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感受玩沙的乐趣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幼儿特别喜欢玩泡泡水,下课吹,上课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让他们这么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给孩子们上一节生成课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活动:《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净。

  2、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难点:让幼儿尝试洗手帕。

  活动准备:

  脏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一块脏手帕)

  1、这快手帕干净吗?脏了怎么办?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净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来小朋友观察(没洗干净),怎么办呢?

  二、教师操作,幼儿观察手帕是怎么变干净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办?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变干净了吗?(没有)还要怎么办?(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净。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1、脏东西到哪儿去了?(水里)

  2、怎样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样的?(又粘又滑)

  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变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会产生泡沫,脏东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而盆子里的水变脏了。

  3、请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来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湿,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边清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懂得肥皂的性质(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时候还有泡沫)和用途(使脏东西变干净,消毒,清洗伤口等等),学会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带领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9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4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0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