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2 08:39: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锦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杞人忧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忧忧彼之所忧者,晓之以理

  忧天者明理大喜,晓之者亦大喜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理解课文

  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

  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

  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 师生对话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

  ①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

  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③ 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

  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⑤小结:

  诗人虽是奉使慰劳战胜之军,却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感觉自己如断根的飘蓬一般远离了故国。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气一股浓烟,既孤单又格外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也杳无尽头,只有那圆圆的落日让人亲切与温暖。 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过渡:我想在唐朝的诗人中决不仅仅只有王维有爱国之情,还有那生在战火纷飞的晚唐时期的杜牧也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③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④ 课堂延伸,新旧衔接

  学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

  (学生讨论后小组作答)

  4、课堂总结: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

语文教案 篇3

  创意说明:此设计突出文言文教学特点,用做知识积累卡的形式化老师的琐碎讲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老师灌输为学生能力训练,为零碎的文言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一、从孔子入选世界文化名人开始说起,导入课文。

  二、结合书下注释,介绍作家作品。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一: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1.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2.听读课文,校正字音。做知识要点分类积累卡二: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 柏(bǎi)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ò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②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3.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1.对照书下注释,分“则”朗读课文,弄懂各则大意。不懂的词句,同学间讨论解答。

  2.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重点词意(参照课后练习一)

  难句翻译(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概括各则大意。做知识分类积累卡三: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求知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交流做卡感受,总结经验。

  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 、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 个生字,学会8 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 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 ,“数数”读shǔshù 。

  二、读通全文。

  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 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新课标 第一 网

  3. 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自学。自学前4 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查字组词。

  3. 教写生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 )图上画的谁和谁?

  (2 )他们正在干什么?

  (3 )是什么时间?

  (4 )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 轻声自读。

  思考:

  (1 )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 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 )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 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 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 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 用卡片指读4 个生字、4 个词语。

  2. 抄写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和句子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学生轻声自读。

  思考:

  (1 )“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奶奶”认为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一颗一颗地数是白费劲。)

  (2 )“奶奶”的话里,哪些词语是讲星星是数不清的原因的?(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3 )“奶奶”说的“又在数星星了”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说明张衡非常热爱天文,经常数星星,有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张衡认为“能数得清”。)

  (5 )张衡为什么说能数得清?(“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说明张衡热爱天文,观察星星的决心大,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通过长时间的多次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进一步说明“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不只是在观察星星,而是在研究星星的运行规律。张衡小时候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 讨论。

  (先想后说,让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讨论。)

  3. 朗读训练。

  (1 )轻声自练。

  (2 )指名读。

  (3 )分角色练读。

  (4 )分角色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轻声练读。

  2. 学习生字。自学后8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后,指导学生写“之、名、睡、楚”。强调“之”是3 画,强调“睡”的笔顺。

  3.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1 )“爷爷”同意谁的意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爷爷”同意张衡的意见,从“爷爷”的前三句话可以看出来)“爷爷”都说了些什么?(“爷爷”前后说了6 句话,包括三点:一是肯定了张衡观察得很仔细;二是说星星是分成一组一组的,每组都有名字;三是以北斗星做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使张衡又获得了新的天文知识。)

  4. 教师讲授北斗星知识。让学生看书上第二幅插图,看北斗星和北极星,还可用挂图或幻灯片讲解。

  提问:

  (1 )北斗星和北极星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是什么意思?

  (2 )“爷爷”的后三句话和前三句话是什么关系?(后三句话是举例具体说明前三句话的)

  5. 复述练习。指导、训练学生口述“爷爷”讲的天文知识,用“爷爷告诉张衡……爷爷还告诉张衡……”的句式练说,人人练说,同桌互说。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严禁背诵课文的.语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自读。

  思考:

  (1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张衡的想法,说明他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2 )张衡为什么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说明张衡从小就肯动脑筋,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不肯轻信,非自己观察,自己验证不可。也说明张衡观察星星的刻苦精神和认真态度。)

  (3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张衡相信了“爷爷”的话?(果然)

  2. 讨论。先想后说,人人练说。

  3. 完成课后作业第3 题(2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认识北斗星,认识比喻句。

  4. 朗读指导。

  (1 )范读。

  (2 )人人练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张衡对学习知识的刻苦、认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8 个生字。

  2. 抄写第五自然段。

  课 题 30. 爱迪生救妈妈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体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教具准备 1.教师:小黑板,生词卡片。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3.课前学生在家用镜子做聚光实验。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板书:爱迪生)

  谁有办法记住“迪”这个生字。

  2.谁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爱迪生的资料。

  3.师总结: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000多项,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板书:救妈妈)

  4.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有没有得救?)

  过渡语:让我们以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听清老师要求:

  (1)字音要读准,不读破句子,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自由读文,识记生字。

  3.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读书的情况:

  (1)字:小黑板出示带拼音小黑板。(齐读,指名读)

  (2)词:出示词语卡片

  检查 急性 斥责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阑尾炎 恍然大悟 一溜烟似的

  ○1同桌互读

  ○2开火车检查

  ○3教师点拨指导

  明晃晃 亮堂 一溜烟似的读音 了解 什么是阑尾炎,阑尾炎的危害)

  (3)句:○1小黑板出示: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2指名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师生共同正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过渡语:大家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解决大家 的第一个问题。

  (一)学习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

  2.生自读后回答:因为妈妈生病了,或者是因为妈妈得了阑尾炎。

  3.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知道的。

  生答:(1)妈妈病得很严重,我是从“直打滚中知道的”

  (2) 妈妈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动手术。我是从“原来妈妈得的是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中知道的。

  (3) 妈妈不能等到去医院做手术。我是从“爸爸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时,医生终于来了,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等词句中知道的。

  (二)学习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

  过渡语:妈妈的病情是多么的严重呀!大家都盼着医生快点动手术呢,可是,在这个时候,医生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2—4自然段。

  1.指名读2—4自然段,其余生边听边思考:

  (1)医生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是谁想出来的办法解决的难题,想出了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相机板书(板书:镜子—聚光—亮堂)

  3.多么聪明的爱迪生呀,可是爱迪生这样做,一开始,爸爸理解吗?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爸爸一看,又气又急,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过渡语:就是啊,妈妈生命危在旦夕,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斥责爱迪生? 读出严厉的语气。

  (1)指名读。

  (2)评议。(评议标准:读得正确吗?有没有,添字漏字现象;读音是否响亮,语速和节奏怎样;有没有读出爸爸的严厉语气。)

  (3)根据评议结果,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

  4.师:面对这样又气又急的爸爸爱迪生怎么说的?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过渡语:是呀,他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屋子亮堂了。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5.朗读感悟:

  (1)小组内 分角色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展示。

  (3)评评,议议。

  (4)根据评议结果,自由练习朗读。

  过渡语:大家的表演的真投入,把爸爸的愤怒,爱迪生的委屈,还有最后大家的惊喜都表现了出来。

  6.学到这里,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

  生:爱迪生你真聪明。 爱迪生你太棒了。

  (三)学习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吗

  过渡语:不光你们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医生也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1.自读后,回答。

  2.你从这个段落中,除了知道爱迪生很聪明之外,还知道了什么?

  生: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

  3.是啊,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想出办法救妈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爱迪生很聪明。

  4.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聪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

  5.生答后师总结:

  他不但爱动脑筋,还爱动手做做看,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动脑,勤动手,争做小小爱迪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句式:

  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 ___________ ,爱迪生 ___________ 救了妈妈的命。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下面的一段话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睡懒觉,爸爸斥责道:“你赶快起床去叫医生,让医生看看你哥哥是怎么了。”我一溜烟冲出家门找来了医生,经过医生的检查,我哥哥得了急性阑尾炎,爸爸、妈妈急忙送哥哥去医院治疗。过了一星期哥哥的病好了。我们又能在一起玩了。

  (1)学生自己试读。

  (2)教师指名读。

  (3)同桌互读。

  二、学习我会写中生字

  指导书写:“油、团、炎”三个字和“检查、斥责、夸奖”三个词语。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如:“油”“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团”字里面的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炎”字下面的“火”要比上面的“火”大一些。“责”字中间一横要写长些……)

  ②重点指导、范写

  斥:联系“斤”的书写,第三笔在横中线,第四笔在竖中线,最后不要忘写点。

  责: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扁写,中间横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的“贝”略长,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夸:大字头撇捺不超过横中线,要盖住“亏”

  奖:大字要托住上半部分,最后笔是捺

  炎:上小下大,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

  三、布置作业

  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课 题 31、恐龙的灭绝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用心听、用心感受声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停止一切活动,使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恩,很棒!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声音。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但是,你知道美在哪儿吗?

  1、现在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句话并有自己的理由即可,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1)课文的语言美体现在:

  ①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④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2)内容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标题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对读者寄予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4)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4-7风吹声;动物声;水声――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5)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六、归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有味。

  七、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兔运南瓜”是人教课标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最后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三幅图。第一幅,小兔站在南瓜地里望着大南瓜想:怎么运走呢?第三幅,南瓜已经运回了家,兔妈妈奇怪地问小兔是怎么运回来的,小兔平静地告诉了妈妈。第二幅图空缺,那么,小兔究竟是怎样运南瓜的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一次的教学就以第二幅图为重点,它为我们提供了空白点,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填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

  课前准备:

  课文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演示)一只可爱的小兔蹦蹦跳跳地来到南瓜地里,看见一个大南瓜。他高兴极了,想把南瓜运回家,可是抱不动。他愁眉苦脸地说:“我怎么才能把这个大南瓜运回家呢?”

  师:你们认识这只小动物吗?喜欢他吗?

  生:认识,是小兔。喜欢!

  师:这么可爱的小兔遇到什么难题了?为什么愁眉苦脸的呢?

  生:他想把大南瓜运回家,可是他抱不动。

  师:小朋友,咱们现在就一起来帮助小兔想办法,好吗?

  生:好。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一进入这个情境,就会有强烈的表达冲动,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二、全班交流,展示表达

  师:我们怎么帮小兔啊?快快转动你们的小脑袋想一想吧!想好了就马上把你的办法告诉小兔,好吗?

  生:小兔可以请好朋友小灰兔、小牛、小羊帮忙把南瓜抬回家。

  师:这种办法是请别人帮忙。真不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我可以帮小兔把南瓜抱回家,也可以背着南瓜回家。

  师:你可真是个“大力士”啊!

  生:小兔可以把大南瓜立起来,滚着往前走。

  师:噢,自己解决问题,把南瓜当成车轮啦!这个办法真好!

  生:小兔,我也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找根绳子拴住南瓜,把它拉回家。

  师:有道理。这个办法能从实际情况去想,让小兔自己克服困难。

  生:小兔,你也可以找来一根木棍,撬着移动南瓜,然后把南瓜运回家。

  师:这种办法也是自己克服困难,不过挺费劲的。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吗?

  生:小兔可以向别人借车运大南瓜。

  师:向谁借车?借什么车?

  生:向邻居借车,有小货车最好,推车也行。

  师:先求助别人,再自己运。

  生:小兔可以用许多打了氢气的气球拴住大南瓜,然后把南瓜运回家。

  师:很有创意!

  师:你们真棒!想的办法真多。我把掌声送给你们。

  师:(过渡)刚才大家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说出了自己想的办法。你们的办法都不错,可是小兔不知道选哪种办法好啦!现在请你们帮助小兔参谋参谋,他应该选哪种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教师运用肯定、赞赏等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三、讨论评议,注重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觉得用抱或背的办法不好,因为这样很费劲又很慢。第3种办法把南瓜立起来滚回家就很好。

  师:对呀,如果路平好走,自己推着南瓜滚回去的办法就挺好。

  生:我认为向别人借车运南瓜的办法好,又快又轻松。

  师:如果路陡难走,用小车运的办法就不错。

  生:用气球运南瓜的办法好,很省力。(许多生:不好,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万一气球撞到树上或者被什么东西扎了就会破,南瓜就会掉下来摔坏,那就白费力气了。

  师:看来这办法还不容易实施呢。

  生:我觉得第4种和第5种办法不好,小兔小,南瓜大,用绳子拉或用木棍撬着移动都太费劲。

  师:是啊,这对小兔来说都太不容易做到了。

  生:我觉得还是第1种办法好,自己搬南瓜很费劲,请好朋友小灰兔、小牛、小羊帮忙抬,就比较轻松了,“人多力量大”。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替小兔谢谢你们!以后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遇到事情多动脑筋想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加以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加工,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一环节再次体现了小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拓展延伸,学科综合

  师:(课件播放音乐)我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帮小兔把南瓜运回了家,现在就请每位小朋友选一种运南瓜的办法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画。回家后把小兔运南瓜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语言的内化与外化的训练过程,把它画下来是语言图像化的过程,看着画把它编成故事又是一个图像文字化的'过程,在这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学反思:

  好的教师应该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导者,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引路者。口语交际课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课例,也能充分反映教师课堂的把握能力及知识水平等。本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自己的鼓励技巧,充当引导者、把握者和参与思考者,把课堂分成三个阶段:问题引入思考—在回答中思考—师生共同思考评价,达到了培养思维的目的。特别是教师巧妙地采用弱化不成功方法和不给出最优答案而只给予普遍鼓励的办法,让每位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克服课堂出现只限于优生施展才能空间的弊端,也给学生的后续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评价是比较高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师生共同思考、评价的方式,把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做到有普及、有提高,符合学生思维的成长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能通过看两幅彩图,仔细品读诗歌,把握《给奶奶送阳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2、能理解“习作要点提示”内容,了解“改写”可以分为哪几种。

  3、能在忠实于原诗,保持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合理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说听,并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评议,对别人想到的情节贺喜节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通过看两幅彩图,仔细品读诗歌,把握《给奶奶送阳光》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2、理解“习作要点提示”内容,了解“改写”可以分为哪几种。

  3、能在忠实于原诗,保持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合理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说听,并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评议,对别人想到的情节贺喜节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原诗,把握原诗的主要内容和人物个性,明确这次改写的具体要求。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回忆过去学过的《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孟号然之广陵》这类课文,说说这类课文的特点以及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课文。

  2、告诉学生:其实古代流传下来的是原诗,今天我们读到的配文是编者根据原诗想象补充了许多情节和细节,而形成的优美生动的故事。

  3、揭示本次的习作要求:运用类似的方法,把《给奶奶送阳光》这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二、学生自己读“习作要点提示”前半部分,了解“改写”的含义及种类,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内容。

  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诗歌,把握原诗主要意思和人物个性。

  1、仔细看图,阅读诗歌,思考:诗中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

  小女孩:天真善良孝敬老人

  老奶奶:慈祥乐观风趣幽默

  2、进一步讨论:人物的这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我为什么要给老奶奶颂扬光?是怎样送的?结果如何?

  (2)诗歌通过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3)你最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喜欢?请你有感情地朗诵听。

  四、阅读“习作要点提示”的后半部分内容,提示改写中的注意点

  1、忠实于原文,保持整体框架不变。想象也要依据原文,合乎情理。

  2、补充必要的情节和细节,使内容更具体、生动。找准几个展开想象的关键点:

  (1)“阳光洒满天地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我是怎样包阳光的?

  (3)奶奶听说“我给你送阳光来了”时会有哪些举动、语言?

  (4)当发现阳光漏了之后,我会怎样?

  (5)我是怎样给奶奶捶背的,这时我和奶奶说了什么?

  五、试讲自己想到的情节和细节,讨论评议后写草稿。

  六、学生认真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一、教师评改。

  选择想象丰富、情节安排巧妙的片断介绍。

  二、学生继续修改。

  三、誊文.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8

  1.教学本文,可以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

  (1)自由朗读,自主预习。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自学。如,把课文读两三遍,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认识生字,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2)了解学情,确定目标。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是否正确、流利,让学生汇报已读懂的内容,提出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3)突出重点,精读研讨;一个重点是交流大家的阅读感受,指导有感情朗读,主要是结合具体语境交流;另一个重点是交流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这要结合全文交流,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加以引导。最终学生要明确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4)回顾小结,启动综合性学习活动。

  2.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本文,不要过于追求主要内容概括得特别简练,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了解一般方法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的能力,直至最终做到所概括的内容正确、语言简练。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

  3.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地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两者对太平洋绿龟习性的了解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做法与感情的不同。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要结合上下文,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向导”的话语与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要抓住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细细体味,“悲叹”比“感叹”表现的感情更强烈,更突出了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其实,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4.本课生字词较多,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方法。“侦、嘲、蠢、彻”的声母都是翘舌音,“吁(xū)”不要读成“yū”,“幼”要和“幻”区别开,“啄”不要少写一点。必要时,教师要范写难写的生字。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查字词典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理解,不要照搬词典意思。

  5.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课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目的是提示教师此次综合性学习应从本课的教学为开始,及早进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的学习的始终。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把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大自然,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是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分工与活动安排等。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自主确定某一活动方式:观察大自然探究发现(某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动手实验、进行小发明等。其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组长汇报活动进程、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适时小结(如学生的奇思妙想、灵感火花,教师表扬典型的人或事,提出注意事项)、与家长和任课教师及时沟通等方式调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活动心态,应用多种方法去发现与探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组织某项活动,把活动抓扎实。

  这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并从中获得启示,要注意与三年级下册第二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有所区别。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两种思路进行:一是直接去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熟悉的动植物或自然现象;二是联系生活经验与阅读积累,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把观察、思考、查资料、提出创意,乃至动手实验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全写四个字,认识偏旁方、饣,学会要求掌握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关心父母,孝敬长辈。

  二、教学重点:通过感悟重点词句、体会母女间的亲情

  三、课前准备:课件及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歌曲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一谈:你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爱。

  3、读课题,大胆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生字的字形,并给生字找朋友。

  3、小组合作读,读读想想刚才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母女间的亲情。

  1、小组合作,读一读,整理出重点的疑问。

  2、展示疑难问题:

  (1)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而把孩子的生日记得那么牢?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什么呢?

  (3)妈妈的小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情感?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观察图画,理解感悟。

  (1)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2)课件展示图画,体会妈妈对女儿的爱。

  (3)理解第二次对话。

  (4)边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感悟小云孝敬父母之情。

  5、继说:想象故事的结尾。

  6、播放乐曲,分角色配乐朗读。

  四、扩展训练,活跃思维

  1、夸一夸妈妈和小云。

  2、读一读,悟一悟古诗《游子呤》。

  3、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4、动手制作一件礼物给家长,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强化知识。

  1、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边背诵、边表演。

  3、举行朗读课文擂台赛。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1、做摘苹果的游戏,学习生字。

  2、提醒学生注意读准正、怎、饭、放、礼、拿等字的字音,要借助拼音正音。

  3、小组合作探究:用你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1)交流:巾布,方放,能熊,视礼,饭饱,用比较法识记偏旁饣、方。

  (2)猜谜语法:编字谜,新旧字联系。

  (3)拆字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减一减)。

  4、反馈学习情况,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加以评价。

  5、通过读词读句的方法,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6、做猜谜语的游戏。

  7、学习写字。

  (1)学生观察雨、两两年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所得。

  (3)学生练习写字。

  (4)展示学生的写字本并评议。

  三、扩展活动,活跃思维。

  1、比一比,谁记的生字多。

  2、做找朋友游戏,巩固对生字的认识。

  3、猜谜语游戏。师生出谜语,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说出词语的意思。

  4、以我爱为题,说一段说。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优秀教案02-28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