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2 11:14:44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计算题专项练习

  ÷7+7÷ 6-( ÷2+3) ×88+ ÷

  [1-( + )]× 99%+91×( -1/7) 16÷4+23× +

  + + + × + × 0.8×4×1.25×2.5

  × + × 4.18×3.8+4.18×5.2+4.18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育方面:

  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

  4、对比拓展;

  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6、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预习案

  1、探索活动

  阅读课本55—56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

  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

  B、你的困惑是什么?

  二教学案

  (一)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

  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棒,师生合作再画一幅,在学生的叙述中先画2条横线,再画2条竖线,最后从竖线顶端向下画一些斜线。

  (三)抓住重点、精讲点拨

  1、认识线段。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明白了,这幅设计图就是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这些线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线段。(板书:线段)

  请你在纸上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找学生说说画法,然后在学生的叙述中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一条线段。

  师:画线段是从一点开始画,画到另一点结束。也就是说线段有两个头,这两个头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观察所画的线段,说出线段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两个端点;第三:可以度量长度。(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举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射线。

  师:我们继续来画线。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是要画直,二是老师没有说停的时候绝对不能停下来。

  让学生在刚才画的3厘米长的线段上左端不动,向右端延长,一直不停的画下去,看看出现什么问题?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直画下去的情景,然后观看课件的演示。师:谁来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引导学生说出射线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一个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这样的线为:射线。(板书)

  在纸上怎么画射线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明确射线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一边画线。只要另一端没有端点,就表明另一端在无限延长。

  举例在身边哪些现象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向一端延长得到一条射线,要是我们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观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第一:直的;第二:没有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

  师:在数学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

  师:你能在纸上完整的画出一条直线吗?怎么画就能表示出这是一条直线?明确直线的画法。

  4、出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板书课题)

  (四)对比拓展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说明线段、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展示课件)

  (五)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判断直线、射线和线段。

  2.由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3.直线上有A、B、C三点,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通过学画设计图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同学们真正设计建造的桥梁,建筑。老师期待这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三作业设计学案(可以自由设计幅数)

  利用线段、射线、直线等图形,设计几幅美丽图案。

  板书设计:

  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直的;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直线: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六、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