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3 11:16: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必备(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语文教案 篇3

  探究目标:

  1、识字教学中,了解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积极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2、认识14个生字,学会“工”等8个字。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的必要性。

  探究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探究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里面都有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导入:有个小朋友叫单单,她想叫我们去参观她的小天地,你们想去吗?

  二、揭题,认识“的”。

  1.学生读课题。

  2.解释“的”的意思。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多种方法认读。

  三、指导看图,结合识字。

  1.师:单单告诉我,她很勇敢,自己一个人睡觉,我们去看看她的房间里有些什么呢?(出示挂图)

  2.学生自由发言,出示生字卡片。

  3.各种形式读。(小组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4.去掉拼音认读并组词。

  5.教师指挂图上的物品,学生说词语。

  四、结合生活识字。

  1.小朋友,课余时间,周末时间,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2.单单的课余生活可有意义了,我们看她都干了些什么呢?(看挂图,说词语)

  讲故事、写字、画画、做手工、看书读报

  3.学生自由读。跟老师读。

  4.找出要写的字,圈出来。

  5.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6.反馈。比赛认读。

  五:游戏激趣,巩固认识。

  小鸭子回家(学生分组游戏):字宝宝们给小鸭回家的.路设了障碍,会认一个字就解出一个障碍,前进一段路。哪组最快认完字,那一组就胜利了。

  第二课时

  探究目标:

  1、继续巩固识字,认清字行。

  2、学习写“工”等8个字。

  3、总结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探究准备:

  各种活动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并组词。(黑板上画两棵苹果树,每个苹果里贴一个字)

  (1)指名上来摘苹果,要会读会组词:

  (2)还要教全班小朋友读记。两点做到的小朋友才能把苹果摘下放进“筐”里。

  2.以“贴邮票”的方式,进行认字组词练习。

  3.出示本课的生词卡,再次认读。

  二、总结延伸

  1.想一想,单单告诉我们她经常参加哪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呢?(指名反馈)

  2.出示图,问: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什么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作用呢?

  3.说说,还有哪些活动,对我们有帮助呢?(学生自己发挥)

  4.教师总结,激励学生多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增长才干。

  三、指导写书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要求生认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部分字的笔画,书写并示范,特别是“笔”“读”“画”等。

  4.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选出美观及不足的字,让生评选。

  6.学生再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坐姿,握姿)

  四、拓展训练

  今天回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两件有益的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xx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⑴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⑴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作出解释。

  第2~4段:具体写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6~7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措施。

  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顺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课文练习”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启发思考:预防、治理、利用。

  五、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城市或乡村“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使云南滇池死掉,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在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用言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1)学生圈画生字,自己初读,并想办法记忆字形。

  寒袭击觅饿泣

  (2)出示课件

  1,学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帮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5.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寒冷袭击觅食哭泣快乐叹息

  三、再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出示课件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他。

  四、个性化阅读,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安然地渡过冬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绿化我们的地球,说明作者爱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第三节,西西是残疾人,没有腿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作者想给他画上一双腿,这样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奔跑了,表现了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4.在学生谈阅读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后再读或配乐朗读,以求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5.小结,激发情感。

  作者希望用马良的神笔画一个太阳温暖冬目的小树,想画一些米粒喂养饥饿的小鸟,想画出一双腿让残疾的西西能快乐地奔跑,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想对作者说一句什么话呢?

  五、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学生思考,放柔和的轻音乐)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学生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两节诗句,写后让学生配上音乐读一读,欣赏自己的作品。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课件3,观察“击、叹、泣、粒、腿、燕、幸、哭”等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着重指导写法。

  例:“击”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上面一竖要出头;“叹”、“泣”、“粒”三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腿”字部件多,写时既不能分开,又要互相避让;“燕”字笔画多,要注意书写笔顺,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书空;“幸”、“哭”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窄下宽。

  2.学生书写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会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

  4.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 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 精读,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重点)

  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海水颜色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说了哪些内容。

  2. 互动交流,,明确体裁(说明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课后练习2

  作者观察海洋的地点分别在哪儿?海的颜色又有怎样的不同?作者的感受怎样?

  二、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1. 默读,看看你对哪里的海水有感受?抓关键词句品一品,说一说,再美美地读一读。

  2.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发现表达特点。

  提供交流句式,引导有序表达。

  (一)渤海的颜色与感受

  1. 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二)西沙群岛的海:

  1. ……这深深的蓝色让人肃然起敬。

  2.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三)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海:

  1.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出情感来。

  (四)小结表达的方法,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五)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

  三、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用实例证实,和最后回答“海水是没有颜色的”。字字句句紧扣课题《海水的颜色》,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不懂的知识找资料弄明白。

  3.生字、新词卡片。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轮读词语: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

  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

  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

  (2)质疑问难,解难。

  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轮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

  四、作业设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

  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4.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2.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

  3.感受人物品质。

  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1)自读课文,找、画关键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探索写具体的。

  (3)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拓展延伸,加强感悟

  你还搜集到李四光爷爷哪些故事?特别是他的童年故事?读过故事,你又有什么感受?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1.谈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李四光爷爷小时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索,后来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孩子看到苹果往下掉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揭示课题。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思考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里写到了小牛顿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最欣赏小牛顿哪一点?

  4.自主阅读。

  5.交流,指导朗读。

  六、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抄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实现课堂内外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积累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石榴》教案02-16

语文小学教案02-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