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3-08-13 12:06:55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教案[精选7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2.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

  怎样把传统的小食品做得更有创意和新意。

  教学流程:

  一:猜礼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猜猜礼物

  2.品尝“豆酥糖”,说说豆酥糖的味道

  3.了解豆酥糖的制作

  观看豆酥糖的制作录象

  二.学生介绍家乡小吃

  1.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现在请大家也给老师送份礼物吧,就请你们把了解的家乡的小吃介绍给我作为礼物。说说它的形状、色彩、口味等,如果知道它的名称由来和传说故事也可以说一说。

  2.学生介绍

  3.教师小结

  谢谢大家带来的这么多礼物,让老师知道了咱们宁波有这么多有特色的小吃,还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美好的寓意,真是大饱耳福啊!

  三.欣赏家乡的小吃,教师归纳及拓展

  (一).欣赏家乡小吃的图片

  师:(刚才我们口福享了,耳福也享了,现在让我们的眼睛也来享受一下。)

  1.三北藕丝糖(藕断丝连的成语取名)

  2.奉化千层饼

  师:据说在1.5厘米中有27层,手艺怎么样?

  3.“缸鸭狗”张阿狗的店标

  “缸鸭狗”的汤圆用料讲究,加工精细,什么馅料都有,芝麻、海鲜、火腿、蛋黄、蟹肉??最有名的是桂花汤圆,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啊!

  它圆圆的造型代表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年过节我们都要欢聚在一起品尝汤圆。家乡的小吃不仅味道好,还有着浓浓的情谊和深刻的寓意。

  4.年糕

  ①出示图片:元宝、钱币、鱼、鹅的造型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小吃?

  ②再出示普通年糕的图片

  5.端午节的花糕

  师:清明节刚过,我们又会迎来什么节呢?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吃什么?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吃粽子,除了吃粽子,我们宁波人还要吃花糕。花糕的形状各种各样,色彩也是五彩缤纷。

  (二).教师归纳后板书

  我们家乡的小吃远远不止这些,它们伴随着我们幸福生活的每一天,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正因为它们有着精湛的技艺、深刻的寓意、多姿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还有怡人的口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是我们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出示板书:

  精湛的`技艺

  深刻的寓意

  多姿的造型美的享受

  丰富的色彩

  怡人的口感

  (三).拓展欣赏

  (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快速而广泛地流传开来,像各地的小吃,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很多外地的小吃现在也成为了我们身边的小吃。)

  ①北京的糖葫芦

  ②天津的麻花

  ③云南的过桥米线

  ④日本的寿司

  ⑤法国的蛋糕

  1.教师:这些小吃大家喜欢吃吗?说说为什么?

  2.生:喜欢吃??因为它们??

  3.教师小结:现在我们家乡的很多传统小吃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它们有的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有是甚至已经失传了,同学们:作为一个家乡人,你愿意为家乡

  小吃的传承和发扬出一份力吗?

  师:你有什么好的点子能让我们的传统小吃更有吸引力、更受大家欢迎,或名气更大呢?

  生??

  师:同学们的这些点子真的太好了,令老师很感动!相信我们的家乡小吃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教师示范

  师: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下!老师这里有些普通的团子,怎样把它们变得更有创意呢?

  1.学生说,教师现场做

  2.教师示范各种技法,出成品

  (最普通最简单的团子,在同学们的妙计下,都变成一件件充满创意的小艺术品了,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是一点不错!你们都是很棒的小艺术家!)

  五.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今天我们要来举行一个校园美食节,你们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

  建议:

  1.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份家乡的小吃

  2.推广你的小吃

  如:一张美食推广卡、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语、运用歌舞表演等宣传自己的小吃。师:今天老师带来的可都是真材实料,我们要来做真的小吃!所以刚才一再强调要把手和用具洗干净,希望同学们做得又快又好!

  六.推销评价和课后延伸

  1.美食展销会:

  师:大家把做好的小吃放到我们的展示台上,谁先来推广你做的小吃?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吃并推广

  师:我们的展销会真是太热闹了,谢谢大家带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惊喜和感动!同学们,你们用智慧为我们的家乡献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课后延伸:为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写广告语、在网上发帖子等等,继续推广家乡的小吃,为我们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尽绵薄之力。

美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通过天坛祈年殿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体验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

  2.的学生的制作图暗示了本课练习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

  3.制作技法中的剪、撕、贴在本册教材中多次出现,学生也有多次的实践经验,因此本课的练习内容侧重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即设计一幅有个性、有特色的建筑,而技法可忽略教学,对个别出现制作中的难处时,教师可个别辅导。

  【教学目标】

  1.感悟与发现:了解中外建筑的特色与美感,培养学生对优秀艺术的热爱。

  2.实践与创造:用各种彩纸剪、撕、贴的方法,设计一幅漂亮的建筑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欣赏与评议:讲述自己的作品,并能对同学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评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体验与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分享合作成果。

  【教学重点】

  感受古代建筑的美,并能用各色纸张,通过撕、剪、贴等方法设计一幅漂亮的建筑图。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设计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建筑图。

  【教学具准备】

  生:各色纸张,剪刀,双面胶

  师:课件、组合图形、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游览首都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图片:带领学生游故宫、颐和园、白塔、卢沟桥、天坛)

  2.(出示天坛祈年殿)

  看到这座建筑了吗?

  它就是北京天坛公园的代表性建筑——祈年殿。

  这座建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漂亮、雄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漂亮的建筑。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带领学生看图片游故宫、颐和园、白塔、卢沟桥、天坛,让学生感受建筑的雄伟和漂亮,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学习

  1.介绍祈年殿

  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老师告诉大家这座漂亮的中国古代建筑。有三层的圆顶,蓝色的琉璃瓦,红色的门窗,白色的基座和栏杆,真好看啊!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在生活中还知道或见过哪些建筑?

  (学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那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建筑,让我们一起看看。

  (大屏幕出示5张建筑图片)

  4.看了这么多图片,谁来说说这些建筑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像什么?预设:像火箭、帆船等。

  5.可以用哪些形状组成?长方形?三角形?等等

  6.游戏互动:拼一拼

  请三位同学用黑板上的形状拼一个建筑,谁来试试?

  (尝试组合建筑,总结出建筑外形独特)

  7.唐老鸭也建了一个房子,可是它并不满意,让我们一起来帮它想想办法吧。如何让它的房子更好看呢?谁有办法?

  (出示幻灯片,解决色彩美、环境美。)

  小结:唐老鸭对他的新房子非常满意,看来要想建筑漂亮,外形要独特,色彩要丰富鲜艳,还要注意环境的搭配。

  【设计意图:低年级美术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三、教师示范

  看了唐老鸭的房子,老师也想动手做一做了。

  月光下的小屋:1.准备色彩不同的两张卡纸2.在一张纸上画出建筑的外形

  3.再用剪刀剪下来并粘贴在另外一张卡纸上。4.装饰画面,色彩美、环境美。如果用红色制作房子,我还用红色做背景好看么?是的,色彩可以多一点。还可以在你的建筑周围布置上美丽的环境。让我们的建筑更加漂亮。

  四、作品分析

  有几位同学也为我们带来了他们的作品,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副?

  (引导学生从构图、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学生作业

  1.作业提示:用彩色纸货其它纸任意撕、剪、粘贴后,完成一张小房子的画。(要求:构图饱满,色彩丰富艳丽,注意环境的布置与美化。)

  在制作的时候要把建筑做的大一点,让整个画面构图饱满,色彩上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颜色,最后别忘了,把剪下来的废纸装在袋子里。保持我们教室的干净。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通过对彩纸进行粘贴、剪刻等方法进行制作。学生剪贴画时,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取材、撕、摆、组合、粘贴的全过程,如同积木游戏一样是一种手、脑、眼的综合训练】

  六、展示评价

  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幅?

  谁来夸夸他们,或者给他们提一点意见?

  (师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为展示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获得学习活动的满足感。】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等建筑,学习了建筑所独有的外形美、色彩美、环境美,感受到了建筑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设计制作一幅漂亮的建筑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

美术教案 篇3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教案’初二美术教案2。

  1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而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们享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一时期的知识面更为扩展,思维由童话式幻想转向理性、科学的幻想和想象。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感知能力正在发展,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美感体验明显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因此,本节课老师在各个环节尽力通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来发展他们的赏析及表现能力,使之逐步提高。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备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赞赏每位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所提供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向和客观的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学习,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教案《‘教案’初二美术教案2》。

  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共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采用"引发情感--发展认知--认知巩固--课后拓展"为模式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尽可能的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艺术图片,加深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2)通过参与欣赏和认知巩固,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揭示思维过程、赏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拓展作业分析,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找出问题症结,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生生互评、个人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认知巩固阶段,通过同学间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里面收集了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它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色彩艳丽,它的使用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描绘春天的影视资料及文学作品的音像资料,中外造型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

  表现春天的乐曲《春天奏鸣曲》、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并纳入多媒体课件,新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更贴近现实生活。备课时要注意课堂教学设计的生动、灵活性。这节课设计的内容亲切、自然,使学习的内容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同时跨学科的学习需要也提示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的修养水平。

  2学生准备自己摘录的`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的图片及歌曲等,让学生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提前预习本课。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美术教学活动,教材"春天的畅想"之内容共含五课时。本节课是其中第一课,需45分钟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生生间语言传递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线,启发、讨论为手段,师生进行感知交流,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第二阶段讲解抽象表现手法时会出现障碍,因此设置听音乐和色彩置换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的理解。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和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引导阶段:

  1、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随着春的乐曲,将学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息?

  (2)春天到了,同学们衣着都有什么变化,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2、学生分组讨论,阐述有关春天的特点、景色,谈感受。

  (1)春天可以怎样来表现?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创设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发学生的生活感受,以适应审美心理的情感和愉悦性特征,为本课的展开作好铺垫]

  3、欣赏

  (1)文学作品《春雨后》

  请同学将自己准备的文学作品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2)歌曲《春天在哪里》

  请同学倾听并初步感受音乐美。

  (3)油画《花开的果园》

  请同学赏析画面带来的美感。

  [说明:通过参与欣赏,使欣赏的心理活动逐步展开,]

  (二)发展认知阶段:

  [说明:设置问题情境,展开想象空间,对作品进行感性与理性的分析,提高欣赏水平.]

  1、照片《漓江》与国画《漓江》的对比展示

  (1)自然美与艺术美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2)自然美与艺术美不同的表现手法?

  2、屏幕展示多幅作品的对照比较及重点放大展示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春天。(以教材刊登的作品为重点)

  (1)美术作品的其他表现形式?

  (2)艺术家是怎样通过作品传达信息的?

  (3)感受具象表现和意想表现手法的特点。

  3、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1)音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联想?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2)谈谈感受。

  (3)能否用色彩来表现乐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屏幕展示蒙得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

  (1)谈谈画面的构图形式。

  (2)色彩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3)现场演示将《百老汇爵士乐》演变成春的乐章。(通过色彩置换完成)

  (4)感受抽象表现手法的特点。

  [说明:第二阶段是在对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形式,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与区别及绘画作品不同的形式语言;了解具象表现、抽象表现、意象表现在春天中的特点。]

  (三)认知巩固阶段:

  1、介绍适合学生表现春天的具象、抽象、意象表现手法的三幅艺术作品。请学生分析,谈谈三种形式的特点。

  2、要求同学们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春天以及对春天的畅想形成自己的创作构思。

  3、围绕自己的感受画创作草稿,并介绍创作设想。

  4、同学间相互交流,汲取别人优点,完善自己创作构想。

  [说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的描绘心目中的春天,通过互评、自评、点评等教学评价的设置,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构思]

  (四)课后拓展阶段:

  1、结合自己准备应用的表现方式进行相关的技能技巧的练习。

  2、结合自己的创作搜集相关的创作素材。

  3、尝试根据一首诗、一首乐曲画出春的意境。

  七课后反思

  1、情景设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听音乐谈感受环节的设置,便于学生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评、互评、点评的教学评价的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湘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课,是一堂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造型、表现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美术中的点与线基本知识。

  2.过程目标: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雨的美,点与线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时动植物的情景。

  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学法。

  一是在“听雨”中,玩点与线,表现形象;

  二是在“看雨”中,玩点与线,丰富形象;

  三是在“讲雨”中,玩点与线,组织形象;

  四是在“评雨”中,加深对点线美的认识;

  五是在“组合”中,加深对整体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雨声,唱《小雨》儿歌,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1.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两位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到黑板上画点与线,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2.听《小雨沙沙》音乐,打开教材,唱、念《小雨沙沙》的儿歌,体会音乐、儿歌与点、线的旋律。

  3.播放春雷响了的声音,快躲一躲吧。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从听觉到用美术方法表现的能力。同时师生共唱《小雨沙沙》,放松心情的同时,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

  播放小雨沙沙情景的幻灯片,用视觉去感受雨中有哪些形象出现和变化,并在纸上画出来。

  1.蔚蓝的天空飘来了云。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一朵云,看一看,谁画的云能轻轻地飘在天空上?

  2.眨眼间乌云堆积在一起。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乌云,看一看,谁画的乌云厚厚的,满满的?

  3.春雷响了,划过一道闪电。学生练习用线条画闪电,看一看,谁画的闪电有力量,有速度?

  4.天空暗下来了,开始下小雨了,一滴、两滴,学生练习小小的点。雨点串在一起成了什么?理解由点连成线。雨越下越密了,成了长长短短的细雨丝,理解由线连成面。让学生认识用点——线——面来表现雨天变化的方法。

  5.风呼呼的吹着,细雨丝被风一吹斜斜的落下来。学生理解雨的随着景象的变化线条也变化的方法。

  6.雨也越下越大了,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打在(教材中)非洲菊的花瓣上,学生观察水滴,溅起了又成了一朵朵的水花。教师描述,与学生一起想象着画。

  7.雨渐渐小了,风也停了,(教材图片中)芦笋怎样了,念儿歌,画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对天气变化时所有的特征都有所认识,观察之后还需要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画雨天的天气变化,降低了难度。(下图为学生的练习

  )

  (三)深入:想雨中情,说雨中的故事,丰富学生想象力。

  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故事,拓展思维,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情境1:画下雨天动物和植物的拟人故事。雨好像一个娃娃真调皮,跑到了田野里了。小花特别喜欢雨娃娃,猜猜它会怎么迎接雨娃娃?

  (出示教具小花),示范小花拟人的方法:在小花脸上添画表情;摆放小花的叶子。还有谁会来迎接雨娃娃呢?雨娃娃来得太急,小青蛙还没做好准备呢。你们有躲雨的办法帮帮它吗?(出示教具小青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画荷叶、蘑菇当雨伞。

  教师再启发学生讲故事,那其他的小动物在下雨天会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动植物拟人手法的指导练习。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样式化前期”,美术基础还是幼儿水平,语言表达的时候说得非常到位,一旦动手表现就未必那么回事了。所以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对于植物而言,拟人的具体手法就是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是眯着眼睛享受雨水的滋润,也可以张开嘴

  巴喝着甜甜的雨水,但是教师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表情由学生来思考。小花会拥抱,会跳舞,而这些动作靠叶子来完成。教具中的小花叶子是可以变长的',然后可以把两片叶子相向折呈拥抱姿势,也可以一个高一个低呈舞蹈状态。

  教师的表情添画和动作摆放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草,大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而对于小动物而言可能有趣的就是躲雨的样子:躲到荷叶下,藏到蘑菇下,还可以用小花做伞挡雨。但一堂课里不可能所有的画法都示范,这些用贴的形式会更快更有效。

  情境2:模拟雨天人物的情境故事。小雨沙沙下个不停,它跑到我们教室里来啦。用手接住它,(教师做动作,让学生也跟着做)洗洗手吧(师生一起做),洗洗脸(师生一起做),地上有好多水坑呀,踩一踩(师生一起做)雨越下越大了,这可怎么办呀?

  谁有雨伞呀?快撑起来,(师生一起做撑伞动作)谁有雨衣呀,快穿上呀(教师做动作帮学生穿雨衣)没有伞也没有雨衣的小朋友怎么办呀?快,捂着头,跑回家吧(师生一起做跑步动作。)终于到家了。(甩甩手)

  【设计意图】调节课堂节奏,适应低段学生心理需求。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保持20分钟,当课程过半,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不能高度集中。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安排高强度的操练或是枯燥的问答,学生根本没办法全力投入。情境2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设计的一个放松环节:让学生在音乐中跟着老师一起尽情地做雨天才会做的事:

  撑雨伞,穿雨衣,蒙头快跑,踩水坑,既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又唤醒了学生雨中情景的回忆,加深了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伏笔。

  (四)学生想不一样的故事,创作一幅独特的下雨天的画。

  教师发各种彩色几何形纸片。学生进行创作。

  作业要求:画一幅下雨天的画。

  可以画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可爱模样,

  也可以画人们有趣的样子。

  教师巡回指导,幻灯片放小学生画下雨天各种题材的作业。

  (五)赏佳作,评雨景

  评价要求:

  1.用了哪些点和线,为什么这样用?

  2.小花、小草、小动物哪里最可爱?

  3.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动听的名字吗?

  4.谁的画更有下雨天的情境?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进行讲评。

  (六)雨景组合会怎样?拓展思维

  1.把作业排成下雨天。(教师摆)

  2.把作业排成雨伞。

  3.拓展:给你的作业配儿歌、古诗、谜语等等。

  和你们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有关小雨点的儿歌、古诗、谜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比比谁找到的更合适放到你的画面中。

  最后让我们看着自己画的雨景,再来唱一唱小雨沙沙沙,把我们的工具都收拾好。

  【设计意图】组合让学生看到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创意的情景,把美的表现方法不断的拓展。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

  2.提问: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思考提问: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年级的《聚聚散散》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不怎么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并尝试使用各种工具的乐趣;

  2、了解一些画种,知道儿童画包括造型和上色的步骤;

  3、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较完整的一张作品,与自己的姓名有关,学会表现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

  教学重点:

  尝试使用各种画具的乐趣

  教学难点:

  区别各种画种

  教学准备:

  师生各种绘画用具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活动:介绍自己

  二、 介绍课前常规

  1、 美术课的各种常规工具

  笔:铅笔、彩笔、蜡笔

  纸:画本、画纸、彩纸

  用品:剪刀、橡皮等

  2、 美术课纪律

  认真听课,老师讲课时不动手,老师宣布开始后尽情表现,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合作画;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多交流,画完后跟同学说说自己的画

  工具要准备好。

  三、 绘画创作:

  1、 刚才小朋友介绍了自己,老师的'脑袋太小,一下记不住,请小朋友用画画的形式告诉我

  2、 把你们的姓名先用笔写出来,你觉得怎样写漂亮就怎样写,写大一点

  3、 把自己的姓名装饰一下,工具各异

  4、 添画其他,完善画面

  讲评画作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的教案11-08

美术教案(经典)07-23

美术教案(精选)07-24

美术教案[精选]08-10

(精选)美术教案08-06

美术教案(精选)08-07

(精选)美术教案08-08

美术教案【精选】07-30

【经典】美术教案08-04

[精选]美术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