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优]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探究,再次尝试最后运用于实践,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当中,扩大了幼儿探究的空间。活动中第一环节是鼓励孩子用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在第二环节是用最少的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三环节提升迁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
[设计理念]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木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幼儿园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幼儿园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而对于科学幼儿园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了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动物耳朵的异同点,并说说谁的耳朵灵。
2、了解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活动准备:
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各种声音意图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倾听,了解耳朵的作用。
提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小鸟、水声等)用什么听到的?(耳朵)对了,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耳朵,小耳朵最爱听声音了。
二、了解动物的耳朵意图
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动物耳朵的异同点。
1、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分辨他们的耳朵有什么不同、用处。
2、找找说说哪些动物的耳朵灵,如:猫、狗、兔子等,以及耳朵灵给它们带来的好处。
三、学念儿歌《谁的耳朵灵》
意图:能念出儿歌的'内容。
1、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的动物的耳朵,今天,老师用一首儿歌来说说这些动物的耳朵。
2、教师念儿歌。
3、幼儿学念儿歌。
4、师幼共同念儿歌。
5、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补充,开展对歌的游戏。
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住脸?
驴的耳朵长,马的耳朵短,象的耳朵遮住脸。
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
猫的耳朵尖,猴的耳朵圆,狗的耳朵听得远。
四、幼儿操作意图
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更好的了解动物的耳朵的特点。
用一次性杯子,想象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头部,为每个动物剪贴属于它们自己的耳朵。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情况分析
《指南》中明确指出: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能发现其明显特证。因为动物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动物朋友"捉迷藏"的游戏情境,使孩子能更加仔细地观察、比较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证和生活习性,拓展相关认知经验。
我们中二班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动物的认识经验,所以借助"动物的影子",让孩子从抽象到整体感知动物,从影子判断具体动物,获得观察学习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根据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明显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观察、发现、比较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的经验。
2、树林背景图,小兔、小鸡、小鸭、蜗牛四个小动物的影子(每张影子可点击放大、验证)的PPT多媒体课件。
3、四块树林背景图板块,每块板分开摆放,上面有小动物的影子。
4、塑封的图片卡。
四、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再现经验。
提问:"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小结:小朋友讲了喜欢小动物的理由,有的喜欢动物们可爱的样子,有的喜欢动物们有趣的本领…….
2、情境导入,感知特征。
(1)演示课件PPT:今天森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朋友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是谁呢?他们躲在哪里?我们一起顺着去找找吧。
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躲在哪里?
活动中:
幼:蜗牛。
追问:哪里有蜗牛?我怎么没看见?
幼1:在草地上,它的头上有耳朵。
幼2:它的头上长眼睛,它的背上还有一个壳……追问:是吗?蜗牛背上的壳有什么用呢?
幼:人家碰它,它就会缩起来的。
师:大家一起来学学好吗?
追问:还有哪些动物背上也有壳?
幼:乌龟、螺蛳、螃蟹、寄居蟹……师:草地上躲着的到底是不是蜗牛呢?
跟问:你们找对了,真的是蜗牛,这长长得是蜗牛的什么呢?
小结:蜗牛蜗牛真可爱,眼睛长在触角上,身背一个硬壳壳,慢慢悠悠往前爬。
(2)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刚才有小朋友说看到小鸡和小鸭,那么小鸡和小鸭躲在哪里呢?
活动中:
幼:石头后面……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这里躲着的是小鸡和小鸭?
幼1:小鸡嘴巴尖尖的……幼2:小鸭嘴巴扁扁的…..
追问:除了嘴巴,还可以从哪看出他们是小鸡和小鸭呢?
幼3:小鸡头上有鸡冠的…..
幼4:小鸡的脚像树枝是分开的`,小鸭的脚上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上往下看,小鸡小鸭的头、嘴巴、身体和脚长得不一样。
跟问: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小鸭的脚趾都连起来呢?
幼:小鸭会游泳的,小鸡不会…..
师:原来小鸭脚趾连起来的叫蹼,当小鸭在水里游泳时,蹼就像船桨一样帮助小鸭划水。
小结:小鸡小鸡真可爱,嘴巴尖,脚爪细,唱起歌来叽叽叽。
小鸭小鸭真可爱,嘴巴扁,走路摇、水里游、嘎嘎叫。
(3)继续观察,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动物朋友我们还没找到?
幼儿:我看到了小兔,在小树的后面。追问: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呢?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兔小题真可爱,长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
3、配对游戏、迁移经验。
(1)出示森林背景图,介绍游戏"动物找影子"。
师:树林里,有些动物朋友的影子又不见了,请我们小朋友再帮帮忙找一找。
(2)请个别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观察、验证!
活动中:
师:你找到了谁的影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或验证。
(4)故事小结: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明天动物王国里要举行动物才艺PK大赛,小兔子和小乌龟比赛跑,小兔子因为上次跟乌龟赛跑输了,心里一直不服气。所以要求再比一次!这时,池塘里小青蛙呱呱呱的叫着,小鸭子嘎嘎嘎的叫着,小青蛙跟小鸭子说我们一起来比赛唱歌吧!小恐龙和大象一直住在一起,小恐龙说我们来比赛摔跤吧!看看谁是大力士!小鸟和孔雀可不这样,他们可团结了,小鸟唱歌,小孔雀跳舞。全部小动物都在为明天的比赛忙绿着,夜深了,小动物们都睡着了!我们也去找找我们的影子吧!
教学反思:
分享交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因为中班正是语音发展的飞跃期,所以本人在此为幼儿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鼓励他们在集体中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生生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关注个别语言表达能力弱或发音不准的幼儿及时给予帮助和纠正。情景导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因为幼儿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所以教师首先出示多媒体课件,预设了“和动物朋友捉迷藏”的场景,引起幼儿特别的注意和喜爱,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投入活动。通过观察影子判断不同的动物,在此预设重点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结合经验丰富相关的知识)、比较小鸡和小鸭(两者的外形特征较为相似,幼儿在区分上有困难),并引导幼儿表达各自的理由。针对幼儿注意不稳定的特点,本人在游戏中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用肢体动作模仿表现动物的特征,并以儿歌小结、讲讲动动等学习方式帮助幼儿互相习得经验。配对游戏.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因为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再次为幼儿创设立体的、宽松的、可操作的游戏环境,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引导他们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教师则以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进行巡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提升经验。最后教师将优美的旋律融入游戏,在音乐模仿中结束整个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奥秘,各种昆虫长相各异、奇特,昆虫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长过程充满神秘。美美和丑丑就是毛毛虫变蝴蝶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形象,毛毛虫怎么变蝴蝶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探索昆虫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去结识蝴蝶朋友,了解它的有趣之处,让幼儿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关注、体验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长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图示。
经验准备:学会儿歌《我想变成一直蝴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3、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4、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胡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幼儿欣赏蝴蝶的美丽来与后面环节毛毛虫的丑形成对比埋下伏笔。
鼓励幼儿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看PPT蝴蝶的生长让幼儿了解先是小小的虫卵,然后变成毛毛虫,再后来变成蛹,最后变成蝴蝶
通过我想变成蝴蝶这一环节,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巩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活动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教师扮演师猫头鹰博士,邀请幼儿去电动城玩。
2、幼儿在电动城里选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玩过以后,告诉大家,自己玩的是什么?它会怎么样?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4、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二、寻找电池。
1、教师提问。电动玩具为什么有的能动、有的能响呢?(幼儿互相发表自己的想法)2、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寻找电池:请你们在玩具身上找找看,是谁供给它们电,使它们动的?
3、幼儿交流探索结果,是电池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的。
4、请一名幼儿上来将电池拿掉,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5、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三、学习正确安装电池。
1、幼儿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基本结构。
2、幼儿初步尝试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
3、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4、请没有完成的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了电池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还学会了正确地装电池,可你们要记得电池用完了以后一定要拿出来,不然会把电动玩具给弄坏的,记住了吗?
四、结束活动。
教师扮演猫头鹰博士,欢迎幼儿下次再到电动城来玩。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1-07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4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