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6 10:26: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11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P21-22练习四第15-19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P24-25“练习与应用”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4.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分米,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元,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60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3题及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班现有69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基本功扎实,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统考均分87分,及格率100%,优分率96%。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6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41人,中下水平的有12人。这7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在开头便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境,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白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组织了课堂纪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演示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课件演示4只白天鹅,先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丑小鸭》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那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谁知道那只受尽了苦难的丑小鸭最后怎样了?(变成了白天鹅)今天,老师就施展魔法,把丑小鸭也变成白天鹅,大家高兴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口算题的背景是4只丑小鸭)

  3+2+4= 4+1+5=

  9-2-6= 7-2-3=

  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答对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童话能不能变成现实就看你们的了!

  2.生速算出答案

  学生正确算出一道题,师点击鼠标,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课件演示:白天鹅飞起来,飞到湖边)

  师: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雪白的身子,细长的脖颈……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纷纷落入湖中尽情地嬉戏着。

  设计意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因此,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复习引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