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沉船浮上来了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尝试用各种办法让各种船浮到水面上;
3、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设计理念:由于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为此本着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的理念,设计这节在水中玩船的,以游戏形式进行探索的活动。
教学准备:
1、七种(七种以上)质地不同、补救方式不同的沉船;
2、辅助材料:泡沫、塑料、纸、卫生筷、铁丝、透明胶、皮套,盐;
3、潜水艇模型。
教学过程:
1、出示潜水艇模型。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潜水艇是做什么用的?
---潜水艇是怎么在水里走的(进行演示)
2、探索做小实验
---出示七种质地不同的船,可这么多人就七只船怎么办?让幼儿感受合作,并提醒不抢、互相谦让。
---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请幼儿自己选择一个伙伴,两个人一起选择一种船去玩)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这些船都沉到水底)
---船在哪儿走?一起想办法让船都浮到水面上,
---幼儿探索,教师引导,
3、再探索、留作业
---拿出胡萝卜做的小船,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让胡萝卜船浮在水面上的?出示盐,把盐放入水中,让船浮上来。
---回家后你可以跟父母再探索,一起再试试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耐心、细心地进行试验,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2、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3、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内聚力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活动准备:硬币、玻璃杯、回形针、皱纹纸一张,盛水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探讨水的秘密。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先猜出来。
老师出谜面:“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
教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水呢?水有这么多特点,它还有一些什么秘密呢?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它的秘密吧!
二、交代实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老师先将玻璃杯里盛满水,然后将这些硬币一个个轻轻地放进玻璃杯中。放一个后引导仔细观察一下,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2、教师:你在刚才的实验中看出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话来表达。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玻璃杯中盛满了水,然后放入硬币,发现水没有溢出来。
三、幼儿看老师实验,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玻璃杯中装满水了吗?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仔细观察杯口,杯口的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玻璃杯中装满了水又放了许多硬币,水才高出杯口,但却没有溢出来呢?引导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老师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是平的,并没有高出杯口,放入硬币后,杯子里的水高出了杯口,水确没有溢出来。
四、交代实验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出示回形针:
教师:这是什么?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1、教师进行试验将回形针放在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教师:“回形针怎样了?怎样可以让回形针不掉下去呢?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出,回形针放在水里,水掉下去了。
3、教师再进行试验,看老师先将回形针放在纸上,然后将它们一起放进水盆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幼儿回答。
4、幼儿互相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想象了?
教师:纸怎样了?回形针呢?为什么纸沉下去了,而回形针却浮在水面上了呢?
教师小结:放了纸在水里,水有表面张力,所以回形针就不会掉下去,表面张力支撑着它浮在水面上。
5、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水的这两个秘密在生活中的现象。
发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看书,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五、最后总结。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水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水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活动准备】
1、动物睡觉的课件。
2、歌曲《小猪睡觉》的音乐,轻音乐两首。
【活动重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并用动作表现。
【活动过程】
1、以小客人做客导入活动:(播放歌曲《小猪睡觉》)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谁吗?
(小猪)你听一听它在干什么?它是怎样睡觉的?(闭上眼睛睡觉,大耳朵扇扇,小尾巴摇摇。)还发出什么声音?(咕噜噜)2、小猪邀请幼大家去大森林旅游,看看别的.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播放课件《动物睡觉》,让幼儿探索不同动物睡觉的秘密。
马——站着 蝙蝠——倒挂 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 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3、游戏:看谁说的对(出示课件,幼儿说出不同方式。)4、游戏:看谁学得像(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小朋友模仿动物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小朋友模仿动物就睡觉,睡觉时必须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2)教师组织游戏,播放音乐。
5、教师教育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动作,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学会选择和正确使用工具,尝试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合作、互助、关爱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自信。
准备:
修理工具、缝纫工具、炊具、餐具、洁具、文具等
修理工具
(扳子、钳子、改锥、锤子、剪子、钉子)
重点指导
幼儿了解、使用各种工具的修理工具,了解工作原理。
活动一、认识钉子
目标:
1、哪种钉子最省力。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敢于操作的兴趣。培养观察力。
材料:三种不同的钉子,每人一小块三合板,改锥、锤子,记录表
过程:
1、观察三种钉子一样吗,哪不同,猜猜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2、猜猜哪种钉子最先穿透三合板,最省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分别尝试三种钉子,也可用其他工具
反思:
工具给我的启示 这周的教育主题是“神奇的工具”,最初孩子们只能说出具体解决办法,不会归纳工具的概念,活动后他们明白,解决问题的东西就是工具。 为满足孩子们对工具的好奇,我们讨论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类别很多。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最常用的有修理工具、缝纫工具、餐具、炊具、交通工具、文具等等。修理工具对孩子们来说是安全、可操作的工具,我们一致同意在活动区认识、尝试、使用修理工具。我和孩子们收集到了钳子、锤子、改锥、扳子,钉子、螺钉等材料。为安全,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有必要集体介绍,很多孩子看大人用过,主动给大家介绍、演示,有的还提出要点,有的发现钉子的不同点。我被他们细致地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打动,但为了安全,我还是不厌其烦德给予正确的引导、提示。 很不起眼的修理工具,在孩子们眼里都是宝贝,他们在家肯定受到父母的指导与叮嘱,积累了生活经验,能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获得成功和自信。
活动二、我会用:
目标:
1、认识这些工具,说出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掌握使用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准备:扳子、钳子、锤子、改锥、三合板、螺栓、钉子
过程:
1、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每人选择一种,说出使用方法
2、选择与他相符的材料尝试正确使用方法。
3、说出操作过程中的困难? 每种工具都会使用吗?
反思一:
体验成功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丁丁当当的制作着眼中的家具。有的钉出四条腿的茶几,有的钉了个斜坡说是滑梯,还有的钉三条腿的`椅子。 看到他们全心投入制作,我提出新的要求:“怎样让你的作品更稳当,还别伤着人,才有人喜欢。”这可难坏了孩子们,招来各种瓶盖,在反复的尝试中,最后选中橡胶瓶盖,即容易钉又牢固。看到孩子们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我鼓励他们到其他班展示作品,受到大家的好评,他们还说,别人明天也来做。
反思二:
工具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与关爱 制作是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他们拿到喜欢的修理工具,边制作边聊天,王一凡不小心砸到手,我很担心,他停下来吹了一会,对张英杰说:“我觉得小钉子不好砸,你能帮我夹着点钉子吗?”英杰问:“咋夹着呀?”“给你用小尖钳子”,一凡边说边送上钳子,英杰看了看,说:“这咋使呀?”一凡接过来示范,“我会了”他们有说有笑,开心的帮着同伴。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没放弃,而是及时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具,主动求助同伴帮忙,初步养成克服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的意志品质。
反思三:
制作过后 两周过后,制作家具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情有独钟,我们举办一场展览会,请其他区域的孩子们来参观,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还看到别人得不足。 为了能让幼儿学会欣赏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我引导孩子们,“你发现他做得那地方最好,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们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有的发现人家钉的好,两块板之间连接的严实,有的说人家装饰的漂亮,还有的说能干别的用。 通过欣赏活动,孩子们认识到,每件都有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要学会取长补短。
活动三:谈话:选择运水工具
目标:
1、选择生活中其他适宜的用具,当作运水工具把画下来。
2、说出选择的理由,发展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
1、谈话:生活中哪些用具能装水,说出你的理由。
2、画出你选的工具。
3、选择出最佳的工具大家准备,
活动四:运水
目标:通过运水工具(碗、瓶、盆、管、水杯、漏斗)感知水是流动的、没有形状的。
准备:两个大红盆,碗、不同形状的、塑料和玻璃的瓶子、盆、管子、漏斗、鱼缸,塑料袋、一次性手套,皮筋
过程:
1、谈话:我们每天都喝水,水有颜色、有味、味道吗?回忆水的特性
2、说一说水有形状吗?每人选择一个消毒过的瓶子,接点儿水喝,边喝边观察水的形状。说出水的形状。
3、选择不同工具运水比赛。规则:幼儿分两组,每人拿不同的工具接水,倒在大红盆里,来回的路上不能撒水。5分钟后看哪组运的多?
4、找出最好用的工具。
反思:
“言行不一”的孩子们 延续工具的活动,我们选择了运水工具,顺利过渡到下个主题《水的游戏》。运水更需要做计划,体验孩子们分工合作,我们讨论了分工的内容,孩子们都认领自己的任务,明确重点,准备工具尝试计划、分工、合作的意义。 实际运水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每人都拿了工具,开始我还强调按计划行动,他们看到装水后都兴奋不已,一路小跑把水倒入大盆里,紧接着不定的装水、运水、倒水,把计划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很想让他们体验计划的重要性,但实际活动中,计划好像纸上谈兵。
我也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们的兴趣与计划发生冲突,按计划行动对大班幼儿来说很难,但也很正常,这种试验可能不适合分工合作,按计划行动可以选择其他活动让幼儿体验。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0课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原为小学自然学科五年级的课程,现在前移到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则性的要求,而对折射的概念不要求具体掌握,对折射的角度也不进行深入的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了半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仅限于表象化的认识,对于探究实验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勤于探究、勇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B、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学知识目标: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B、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C、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彩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样的?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七色光》。
(板书课题:七色光)
二、探究活动1: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1、出示彩虹图片,提问:
A、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它美不美?
B、那么,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呢?找学生回答,集体补充。
(领读或齐读:红、橙、黄、绿、青、蓝、紫)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学生举手回答,共同总结,教师补充。
雨后
洒水车后面
科学教案 篇7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