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学习以“愿望”为主题的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及识字、写字、造句、听故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三篇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友好的措施;知道为别人奉献爱的愿望是美好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2.识字29个,写字15个。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主体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拔苗助长》的寓意。
学习方式: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7——8课时。
第一课时 拔苗助长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寓言《拔苗助长》,使学生知道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2.识字14个,能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15个,能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放映《拔苗助长》。谁听过这个故事?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认一认。
2. 互教互学生字。
3.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游戏找朋友(一位小朋友举起拼音卡片,另一位拿出于拼音相对应的生字)
4. 给生字找“邻居”并读一读。
5.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1)农夫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秧苗快快长高,农夫是怎样做 的?这样做你觉得怎样?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种种子的体会: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种子快点长大?你用了那些办法?
3. 师小结:像农夫那样做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违反实物的发展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4. 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不行?
四.巩固复习。
1. 指名读词语。
2. 读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苗助长
拔 苗 助 总 终 于 疲 力 尽 累 非 常 枯 死
拔苗助长 总是 终于 筋疲力尽 累坏 非常 枯死
教学回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读,读出故事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三、读出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精卫填海”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
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
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
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
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焉: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
且焉置土石(哪里) 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
固: 汝心之固(顽固) 且: 年且九十(将近)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且焉置土石(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 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
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
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三、读
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
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听范读录音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
5、全班齐读
6、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其作用:
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在”的作用:
“本在”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杂然”
5、对于愚公移山,其妻“献疑”与智叟“笑”“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
预设:
不一样,其妻“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
愚公的“笑”“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
6、你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
预设: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
预设: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
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
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
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预设:
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预设: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
(三)对于“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六、附板书
其妻-献疑(关心、担心)
愚公(轻视、嘲笑)智叟-笑而止之
子孙-杂然相许
(支持、参与)
遗男-跳往助之
课后反思或意见: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桥是最常见的一种人工建筑。桥的功能,桥的发展历史,桥的建筑风格,以及围绕桥引发的故事,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单元的学习,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这种最常见的建筑中去发现、领悟对人生奠基有价值的思想素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本单元以“桥”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飞夺泸定桥》记述了红军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使人感受到红军的英勇无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4逐步培养学生叙述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能力。
5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语文天地”通过多种形式注重词汇的积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与人交流、在动手实践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大胆习作。
教学过程
1、《飞夺泸定桥》
(见教学设计)
2、《桥之思》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注意听啊,听后你可要告诉大家,它唱的是什么。
(播放桥的歌曲)
师:谁来说说,它唱的是什么呢?
师:你听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许多的思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它们很感兴趣,也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那就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啊。开始吧。
2师:课文读完了,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同位两个比比赛,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同位互相检查)
师:生词朋友们来了,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它们了,注意了,我可不一定叫到谁啊,一个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
(出示生字词
幽静碧波粼粼魅力交叉巍峨雄伟构筑和谐)
师:全班同学再来认真地读一读。
师:声音响亮,读得又准确,真不错!生字朋友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认真的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都了解(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引导生用自己的话大体谈一谈)
(生大体谈谈,谈到第一小节中的桥的功能,样式,材料)
师知道了这么多桥的知识,真了不起!那么桥有这么多的功能(样式,材料),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小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说全了后)
师: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你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吧。其他同学进一步体会体会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生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听出了桥的确给人带来了许多方便。那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快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生读)
师:你找到了吗?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是从哪些句子听出了桥的美?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了桥的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
(抓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师:碧波粼粼什么意思?碧波粼粼是形容桥的吗?那为什么从这个词上你体会到了桥的美?你能读一读这一句话吗?看看书上的插图,体会一下碧波粼粼的感觉。谁再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段,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能表现出桥的美来?(回旋别致,什么意思?弯弯曲曲的小桥,不同于其他的桥,这不同的风格使它更加的美丽!把回旋别致去掉好不好?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桥的美?从哪个词上体会到?巍峨雄伟什么意思,你,北师大版第七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写共写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果戈理曾评价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会立刻想到俄罗斯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民族诗人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能更适宜于被称为民族诗人……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精神,俄罗斯的语言,反映得这样的纯洁,这样的净美,有如突出的光学玻璃上面所反映出来的风景。”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无论在诗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现力上,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过的一位诗人”,他是“伟大的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三、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四、分析鉴赏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一)第1、2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第1节:“自由奔放”、“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写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与美丽的形象;
第2节:“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即将与大海离别,诗人对大海至为留恋。诗人把大海视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怒诉”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向往与悲苦,这里,大海这一意象无疑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大海发出的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其实正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二)第3节至第7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由于沙皇**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第4节:再次写大海的美好——“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沉寂”、“激情”。
第5节:写大海的`双重性格。
第6节: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第7节: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为此诗人长久地“苦恼心伤”,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悲愤地呼唤“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三)第8节至第13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这六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
(四)第14、15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致大海》写出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羡慕与依恋:
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所以,诗人热爱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所以,诗人羡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所以,诗人更依恋大海。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点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同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原本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同学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身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同学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相互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青丝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同学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同学闭目想象画面。
2、请同学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同学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同学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定、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见课文预习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的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本课内容,讲授新课。
三、复述小说的情节。
盼——赞——遇——躲(于勒)。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课文第96-98页,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象不安起来”,这是心里……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以致……的心理状态。
2、“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别把男孩子惯坏了”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提示了菲利普……及菲利普夫人……的心理。
3、母亲亲自看清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后,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她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的性格。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5、……、……青年人的行动和菲利普夫妇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总结。
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练习。
完成《掌握语文》中的“语段精读”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重点: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我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多么惊奇啊!
对这三段文字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C)。
A、交代“我”家拮据的家境。
B、交代“我”母亲的思想意识。
C、写“我”家有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
D、写“我们”一家人盼望于勒。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驶向远方“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就走开了。”
(1)母亲为什么暴怒起来?
(2)母亲叫我去付钱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刻画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会g k h三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能够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看卡片认读6个韵母。
2、我们已经学过几个声母?谁来读?哪几个声母读起来要送气?(f t)
(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学了6个单韵母,10个声母。今天,我们要学习第5课,认识3个新朋友,比一比看谁最先学会,做到会读、会写、会认。
(三)教学声母g。
1、看插图说话引出g:图上画着什么?它们在干什么?(听话说话:图上画着几只鸽子,衔着一只花环。)师引入:鸽子的“鸽”声母是g。花环的形状像g,板书:g。
2、教学g的发音,记清字形。
(1)示范发音,仔细听,看口形。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记字形,启发想象,g像什么?
教顺口溜:一群白鸽g g g,鸽子花环g g g,9字加g g g。
3、指导书写。
(四)教学声母k。
1、看插图说话引出k: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数一数有几只蝌蚪?它们一齐向什么地方游去?(八只小蝌蚪在水里一起向草丛中游去)。引入:蝌蚪的“蝌”的声母就是k,板书k。
2、教学k的发音,记字形。
(1)示范发音,讲要领:发音时,嘴要送出一股气,用小纸条示范。
(2)请学生口对手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你能在插图上找到k吗?还有什么办法能记住它?教顺口溜:一群蝌蚪k k k,像挺机枪k k k。
(4)指导书空和书写,k两笔写成。
(五)课中操:清清小河中,水草摇呀摇,一群小蝌蚪,来把妈妈找。(边做动作边念)
(六)、教学声母h。
1、看插图说话引出h:图上画着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听话说话:丁丁和冬冬坐在椅子上喝饮料。)板书:h
2、教学h的发音,记清形。
(1)范读,跟读,齐读。
(2)在图上找找h,记形:像把椅子h h h。
(3)指导书写,一笔写成。
(七)学习g k h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1、出示音节,学生拼,老师评价。(指名读,齐读)
2、找朋友游戏:三个小朋友做g k h,6个小朋友做a o e i u u,全班小朋友唱“找朋友”的儿歌。(一起拼读)
(八)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声母,它们分别是→g k h,我们不但会认,还学会了书写。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g k h的拼音。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g k h三个声母。
2、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的四声,连读uā uō uǒ。
2、卡片认读:g k h,读顺口溜,g和k,发音时有什么不同?
3、认读音节:mó gū、 bǔ kè、 hú lí,这些音节都是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两个字母组成的,我们称它们为两拼音。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g k h三个声母,现在我们要继续学习这三个声母和单韵母的拼音,还要练习新本领“三拼音”。
(三)教学三拼音节guā。
1、说话引入:小朋友吃过瓜吗?你吃过哪些瓜?
2、音节分析:“瓜”的音节怎么写?板书:guā,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拼音有什么不同?(guā是由声母g,介母u,和带调韵母ā三个字母组成的。)及时反馈:u原来我们称它为什么?在这里介于声母和单韵母之间,我们叫它什么?齐读:介母
3、拼读音节。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叫三拼音。三拼音怎么拼呢?(看图)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猛推卡片)说明三个字母要快速拼读才能读好。讲解三拼音的要领:一是要快、二是连,要一口气连读成一个音节,中间不能中断。顺口溜: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得很顺当。
(四)教学三拼音节guó。
1、分析音节:g声母,介母u,韵母ó。
2、回忆方法。
3、拼读音节。(指名拼读,火车读,齐读)
(五)课中操。我的家乡瓜儿多,冬瓜胖来南瓜黄,我的家乡花儿美,牡丹月季夜来香。瓜儿多,花儿美,一天一夜夸(kuā)不完。
(六)巩固运用三拼法拼读音节。
1、复习三拼音拼读方法。
2、拼读:d―u―ō→duō t―u―ō→tuō n―u―ō→nu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卡片认读音节:kuā guó kuò huó4、练习:比一比每组音节有什么不同。gā------guā kā------kuā hā------huāgū------guō kú-----huó kù-------kuò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那就是→三拼音,大家都学得很认真,不仅会认,而且还会连读三拼音。以后我们将拼读更多的三拼音节。
第 三 课 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三拼音的拼法。
2、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基本做到词语连读。
3、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拼音。
1、复习三拼音的拼读要领。
2、出示三拼音的音节卡,学生拼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做找朋友的游戏。
(二)拼读儿歌。
1、出示儿歌《猜一猜》,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说说儿歌讲了什么?你能猜一猜谜底吗?
(三)看图拼音节 ,认生字。
1、看图说话,图上画了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2、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荷花、哥哥、弟弟,根据拼音读一读,哪些词语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3、出示生字:花、哥、弟、个、画。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4、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5、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四)巩固练习。
1、拼读音节。
2、跟录音读课文。
【教学总结】
我主要预设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是带领学生学习gkh的两拼、三拼音节拼读,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第二个是认识哥、弟、个、花、画五个生字;第三个是学习课内“猜一猜”这一儿歌。
但遗憾的是,由于拼读环节的教学时间没有把控好,导致这节课原本预设的三个大环节仅完成了一个半。教学时间的预判失误,也折射出本节课上的许多问题,如对学生学情认识不清、教学目标定制的不够周全、教学环节尤其是拼读环节设计的梯度性不强等等。通过课后的评课,我也认真反思自己在设计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结合拼读环节的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和反思。
一、设计清晰明确、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个完善的教学目标,应该既包括“结果”又包括“过程”,即既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达成的目的,同时又要有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具体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在拼读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学习gkh的两拼、三拼音节拼读,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仅仅是关于“结果”的简单阐述。虽然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教学方法的涉及,但四散在教学环节中的方法总没有直接放在目标中来的提纲挈领。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拼读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拼读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对方法的考虑也不够到位,重复、机械的拼读俯拾即是,占去了很多时间,同时,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率。经修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合作读、游戏拼读的方法学习两拼、三拼音节,利用记顺口溜、体验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三拼方法。
为目标明确一个方法,就是为教学指明一个方向。可见,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是那样重要。
二、设计有序的教学环节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有序的、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可以使课堂教学少做许多无用功,让语文教学更高效。在各个环节中,精心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令课堂灵动而富有活力。本节课的拼读环节,从两拼到三拼,从范读到认读,看似有序,实际操作上却出现一些重复机械、不太合适的操作方法。比如。
1、让学生认读带声调音节时,由于我对学生学情预设不够,不放过任何一个带调音节,无重点的每一个都让学生拼读。更好的操作方式是先对学生读音掌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着重对他们认为有困难的读音(如二、三声)进行指导正音。
2、拼读环节中过多采用“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的形式,原本是想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让他们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学会听学会正确读音,可是课中也发现过多这样的方式反而让学生拼读兴趣索然,教学也显得枯燥无味。在课堂教学时,我可以多种读的方式有层次的进行,如教师适时范读(初读时)、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游戏拼读、比赛读(巩固认读时),激发学生的拼读兴趣。
3、三拼音节的学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当出示第一个三拼音gua(瓜)时,我先让给生读,再教师正音。这样,对于完全没有拼音基础的孩子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更好的操作方式是在出示第一个三拼音时,先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学习拼读,如此在知识难点上采用“扶”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三拼音节的读音,也减少部分学生对读法先入为主的情况。
可见,有序的教学环节,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确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教学环节、方法设计的过程,同样也是对学情进行分析,对教材进行解读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希望自己能以此为鉴,取长补短,有所进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4、分析陈涉的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5、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6、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重难点:
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一:
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二、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三个:一、(1)写陈涉的出身和抱负,二、(2)起义的原因及为起义所做的谋划准备,三、(3)写发动起义和建立政权的经过)】
三、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
四、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五、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项燕数有功,爱士卒,而百姓不知是死是活,秦王朝内部危机四伏,人民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起义当然会成功。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六、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舆论准备有)
(1)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步骤有三:
(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
(2)并杀两尉
(3)招令徒属,为坛而谋,立为将军。
教学要点二:
继续探究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分析陈胜这个人物形象:少有大志,壮有所为,不安平庸,具有洞察时局和组织领导才干,关键时刻沉着机智,智勇双全。
三、陈胜出身低微,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为什么将他列为世家呢?(虽出身卑微,但少有大志,首先发难,向残暴的秦王朝举起反抗的旗帜。虽然起义失败,但他的反抗精神引领了全国各地的反抗斗争,最终推翻了秦王朝。他是一个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重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立传思想。)
四、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五、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陈涉世家》教案二》,来自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古诗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