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9 07:43:0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俺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同学根据自身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身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同学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同学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身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考虑一下文章主要给俺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同学的概括的能力。

  让同学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身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同学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同学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示得真是充沛,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依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语文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3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2)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 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1)整体分析: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节的内容及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古诗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