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2 09:19:26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推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10篇[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了解黄瓜、辣椒成长过程的基础上,知道植物一般是按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生长的。

  2.乐于参与种植活动,学习观察和比较,并会用简单的话描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黄瓜、辣椒生长过程照片若干,“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动画。

  2.幼儿人手一份生长排序图,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唤起记忆

  前一段时间,我们和蒋老师一起在小(1)班的实验地里种下了一些种子和苗苗。为了照顾好它们,小朋友还分成了种子组和苗苗组。谁是种子组的宝宝?苗苗组的宝宝呢?

  二、观察、比较: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在种子和苗苗慢慢长大时,老师还给它们拍了一些照片。出示照片,按顺序观察、比较:

  1、我们种下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种子组的宝宝在干什么?

  2、哇,种子变得怎么样了?

  3、看一看,现在的苗苗和刚才的小芽芽比,又有什么不同?

  4、看,这是苗苗组的苗苗刚种下去的样子,多像种子组的苗苗呀。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5、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提炼总结

  1、你看,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一颗苗苗,苗苗又会不断长大,结出果实。其实,种子组的苗苗也会像辣椒的苗苗一样开花、结果。很多植物都是这样长大的。(看动画)

  2、再次欣赏动画,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示植物生长的变化。

  四、操作很活动

  按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图片排序。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师生关系融洽。

  2、但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了那些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7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固体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所以评价时,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课我采用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在“初识晶体,引入课题”和 “自制晶体”这两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记录表展示和谈体会中我采取了口头表扬、自评、组评、展示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学会选择和正确使用工具,尝试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合作、互助、关爱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自信。

  准备:

  修理工具、缝纫工具、炊具、餐具、洁具、文具等

  修理工具

  (扳子、钳子、改锥、锤子、剪子、钉子)

  重点指导

  幼儿了解、使用各种工具的修理工具,了解工作原理。

  活动一、认识钉子

  目标:

  1、哪种钉子最省力。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敢于操作的兴趣。培养观察力。

  材料:三种不同的钉子,每人一小块三合板,改锥、锤子,记录表

  过程:

  1、观察三种钉子一样吗,哪不同,猜猜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2、猜猜哪种钉子最先穿透三合板,最省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分别尝试三种钉子,也可用其他工具

  反思:

  工具给我的启示 这周的教育主题是“神奇的工具”,最初孩子们只能说出具体解决办法,不会归纳工具的概念,活动后他们明白,解决问题的东西就是工具。 为满足孩子们对工具的好奇,我们讨论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类别很多。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最常用的有修理工具、缝纫工具、餐具、炊具、交通工具、文具等等。修理工具对孩子们来说是安全、可操作的工具,我们一致同意在活动区认识、尝试、使用修理工具。我和孩子们收集到了钳子、锤子、改锥、扳子,钉子、螺钉等材料。为安全,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有必要集体介绍,很多孩子看大人用过,主动给大家介绍、演示,有的还提出要点,有的发现钉子的不同点。我被他们细致地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打动,但为了安全,我还是不厌其烦德给予正确的引导、提示。 很不起眼的修理工具,在孩子们眼里都是宝贝,他们在家肯定受到父母的指导与叮嘱,积累了生活经验,能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获得成功和自信。

  活动二、我会用:

  目标:

  1、认识这些工具,说出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掌握使用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准备:扳子、钳子、锤子、改锥、三合板、螺栓、钉子

  过程:

  1、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每人选择一种,说出使用方法

  2、选择与他相符的材料尝试正确使用方法。

  3、说出操作过程中的困难? 每种工具都会使用吗?

  反思一:

  体验成功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丁丁当当的制作着眼中的家具。有的钉出四条腿的茶几,有的钉了个斜坡说是滑梯,还有的钉三条腿的椅子。 看到他们全心投入制作,我提出新的要求:“怎样让你的作品更稳当,还别伤着人,才有人喜欢。”这可难坏了孩子们,招来各种瓶盖,在反复的尝试中,最后选中橡胶瓶盖,即容易钉又牢固。看到孩子们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我鼓励他们到其他班展示作品,受到大家的好评,他们还说,别人明天也来做。

  反思二:

  工具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与关爱 制作是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他们拿到喜欢的修理工具,边制作边聊天,王一凡不小心砸到手,我很担心,他停下来吹了一会,对张英杰说:“我觉得小钉子不好砸,你能帮我夹着点钉子吗?”英杰问:“咋夹着呀?”“给你用小尖钳子”,一凡边说边送上钳子,英杰看了看,说:“这咋使呀?”一凡接过来示范,“我会了”他们有说有笑,开心的帮着同伴。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没放弃,而是及时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具,主动求助同伴帮忙,初步养成克服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的意志品质。

  反思三:

  制作过后 两周过后,制作家具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情有独钟,我们举办一场展览会,请其他区域的孩子们来参观,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还看到别人得不足。 为了能让幼儿学会欣赏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我引导孩子们,“你发现他做得那地方最好,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们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有的发现人家钉的好,两块板之间连接的严实,有的说人家装饰的漂亮,还有的说能干别的用。 通过欣赏活动,孩子们认识到,每件都有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要学会取长补短。

  活动三:谈话:选择运水工具

  目标:

  1、选择生活中其他适宜的用具,当作运水工具把画下来。

  2、说出选择的理由,发展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

  1、谈话:生活中哪些用具能装水,说出你的理由。

  2、画出你选的工具。

  3、选择出最佳的工具大家准备,

  活动四:运水

  目标:通过运水工具(碗、瓶、盆、管、水杯、漏斗)感知水是流动的、没有形状的。

  准备:两个大红盆,碗、不同形状的、塑料和玻璃的瓶子、盆、管子、漏斗、鱼缸,塑料袋、一次性手套,皮筋

  过程:

  1、谈话:我们每天都喝水,水有颜色、有味、味道吗?回忆水的特性

  2、说一说水有形状吗?每人选择一个消毒过的瓶子,接点儿水喝,边喝边观察水的形状。说出水的形状。

  3、选择不同工具运水比赛。规则:幼儿分两组,每人拿不同的工具接水,倒在大红盆里,来回的路上不能撒水。5分钟后看哪组运的多?

  4、找出最好用的工具。

  反思:

  “言行不一”的孩子们 延续工具的活动,我们选择了运水工具,顺利过渡到下个主题《水的游戏》。运水更需要做计划,体验孩子们分工合作,我们讨论了分工的内容,孩子们都认领自己的任务,明确重点,准备工具尝试计划、分工、合作的意义。 实际运水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每人都拿了工具,开始我还强调按计划行动,他们看到装水后都兴奋不已,一路小跑把水倒入大盆里,紧接着不定的装水、运水、倒水,把计划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很想让他们体验计划的重要性,但实际活动中,计划好像纸上谈兵。

  我也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们的兴趣与计划发生冲突,按计划行动对大班幼儿来说很难,但也很正常,这种试验可能不适合分工合作,按计划行动可以选择其他活动让幼儿体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知道黑夜是不用讨厌和害怕的。

  2、敢于面对陌生的事物,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知道黑夜是不用害怕和讨厌的。

  难点:在故事阅读与操作玩耍中,明白事理(黑夜是不用害怕与讨厌的)、积累认知(各个房间的用具与用品)。

  活动准备

  故事、操作卡片(物品具象:厨房用具;物品轮廓:卧室用品)。

  活动过程

  一、席奶奶讨厌黑夜

  1、这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样的夜晚,你会感到怎么样?

  3、(教师讲述:小镇附近的山区里,住着一位老太太,大家都叫她席奶奶。)

  (1)席奶奶怎么啦?

  (2)席奶奶好像在躲着什么、害怕什么。是什么东西那么讨厌,让她想躲开呢?

  4、(教师讲述:她讨厌猫头鹰、讨厌蝙蝠、田鼠、鼹鼠……)

  这些都是夜间出现的动物,席奶奶讨厌,猜猜她还会讨厌哪些动物?

  :原来,席奶奶讨厌夜行动物。

  5、(教师讲述:她还讨厌黑影、讨厌月光、讨厌睡觉……和黑夜有关的东西,席奶奶都讨厌。

  6、(故事名字)这是一个“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她准备赶走黑夜。

  二、席奶奶赶走黑夜

  1、(教师讲述:席奶奶想——要是我能把黑夜赶出小镇,太阳就能永远照着我的小茅屋,那该多好!)

  席奶奶想赶走黑夜,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席奶奶呢?

  2、看看席奶奶用了什么办法赶走讨厌的黑夜?

  (教师讲述:她用小树枝扎了一把扫帚,要扫掉茅屋里和小镇上空的黑夜,她又扫又扒又拨又掸,但是每次向窗外一看,黑夜还是在那里。)

  这是席奶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

  3、(出示ppt7,教师讲述:席奶奶拿出针线,缝了一个大口袋。她想把黑夜装在里面,拿到小镇外面去倒掉。她又装又填又压又塞,蹑手蹑脚地连一个黑影也不放过,可还是没办法把黑夜全都塞进布袋里;她像剪羊毛似的去剪黑夜,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是一些云;她用蜡烛去烧黑夜,但是黑夜又溜到屋外去了;席奶奶用了最后一个办法,给黑夜哼催眠曲。可是讨厌的黑夜还在那里。)

  席奶奶一共用了几个办法?(5个)

  4、席奶奶把黑夜赶走了吗?

  三、帮席奶奶想办法

  1、席奶奶实在太讨厌、害怕黑夜了,连忙躲进了屋子,她一头冲进了她家的厨房。可是,她看见厨房里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

  (1)这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帮席奶奶看一看。看!都有什么?(玩“练眼力”游戏)

  (2)桌上有许多图片(物品具象的图片),把你觉得席奶奶家厨房里有的找出来。(幼儿找到后放到黑板上。)

  (3)(师生共同逐一辨认、验证。)席奶奶家厨房里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原来是什么?

  :原来是厨房用具。

  2、你们的眼睛真亮!可是席奶奶不知道、看不清楚,她又躲进了卧室,看看这里黑乎乎的有些什么?(玩“练眼力”游戏)

  (1)桌上有很多图片(物品轮廓的图片),我们帮席奶奶卧室里黑乎乎的东西找出来。(幼儿找到后放到黑板上。)

  (2)(幼儿自己观察后辨认、验证。)你们刚刚看到了什么?你都找出来了吗?

  :原来,卧室里黑乎乎的是卧室用品。

  3、席奶奶还是没看清楚,又冲出卧室跑到了卫生间。这里可能会藏着什么呢?(幼儿自由猜测)

  4、刚刚我们用亮亮的小眼睛帮席奶奶找出来的都是什么?这些用具、用品,白天在哪里呢?

  :对呀!黑夜里藏着的东西就是我们白天也能看见的东西,所以一点儿也不用害怕的!

  5、知道了这个,你们想对席奶奶说些什么?

  :原来,黑夜是赶不掉的,也没什么好讨厌的,香香地睡一觉,黑夜自己会离开的,白天到来了,那些夜行动物也会自己回家的。

  四、活动延伸

  1、(教师讲述:为了赶走讨厌的黑夜,席奶奶忙活了一整个晚上。她累坏了,准备去好好地睡一觉。这时候,太阳爬上了小山村的山顶,照亮了席奶奶家的小茅屋。席奶奶在铺着草垫子的床上睡着了,她对着窗外说了一声:“晚安!”)

  (1)白天来了,席奶奶却去睡觉了。在美丽的白天里,你最想干嘛呢?

  (2)我们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吧!出发前,想一想:听了这个故事,告诉了席奶奶那么多话,你自己——还害怕、讨厌黑夜吗?

  2、回去慢慢想想。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我有一双小小手”是省编幼儿园主题活动教材中班下册,“我用感官去发现”这一主题中的二级主题内容。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认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培养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好习惯,教育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克服困难,增强责任感,使幼儿养成热爱劳动和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双手,体验玩小手游戏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氛围中用小手大胆表演。

  2.学会保护自己的小手。

  3.能大胆表达,创编动作,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PPT课件、音乐磁带、衣服、动物头饰(贴纸)。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激趣

  师:小朋友,老师说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十个好朋友,你有我也有。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只会干活,不会开口。

  幼:我们猜到了,是我们的双手。

  师:真聪明,猜对了,是我们的一双手。下面,我们作个游戏吧。

  2.拍手游戏,引出课题。

  组织幼儿听《小手拍拍》的音乐,边听边做“拍手操”。

  二、认识小手的基本构造

  1.观察讲述,认识小手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来做动作的?

  幼:我们的小手。

  师:你们的小手可真能干。现在请你们举起自己的小手给老师看一下。啊,你的小手真白、真干净,来和老师拍拍手吧!

  (2)引导幼儿看自己的小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师:同伴间相互比比看,我们的小手大小是不是一样的。

  幼:不一样,我的大,她的小。

  师:我们的两只小手还有很多一样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幼儿相互找小手一样的地方。)

  师小结:咱们的手有很多一样的地方,我们都有两只手,一只左手,一只右手,每一只手都有五个手指头。手指上还有手指甲、手心和手背。

  2.介绍并了解小手各部位的名称。

  师:向幼儿逐一介绍并说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名称。

  3.引导幼儿看大屏幕课件,师幼共同做手指操(手指宝宝睡觉)

  师幼:同做手指操,让幼儿加深印象,巩固手指名称。

  4.一起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

  三、了解小手的本领及用途

  师:说说你们自己的小手有什么本领?

  幼:吃饭、穿衣、上厕所、做游戏等。

  (1)玩“手指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做你们说:看老师伸出的手指,幼儿说出它的名字。

  师:我说你做:幼儿表演让某手指弯下去或站起来的动作。

  师:你们的小手真是太灵巧了,下面,请你们用灵活的小手来叠一下自己的衣服吧。(看谁叠得又快又好)

  (2)师幼评议,评选优胜者。

  师:示范叠衣服的.步骤:衣服要放平整,关上两扇门,两手抱一抱,点点头,弯个腰,衣服叠好了。

  师:大家做的真好,我们的小手真的聪明能干!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看看小手还会表演什么动作?(课件演示)

  ①小手可以表示数字(1—10个数字)

  ②小手还会说话:(动作演示)再见、打电话、真棒……

  师:我们的小手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看看这是什么?(出示投影展示手影动作)

  师:看老师的手变变变,变成了什么?(变成小鸭、小羊、小猫、小白兔等)

  师:我们的小手还能做手影游戏,咱么一起试试吧!

  (鼓励幼儿戴各种动物头饰或贴纸,自由表现,大胆表演)。

  四、活动总结

  师:如果我们没有小手会怎么样?

  幼: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也做不好

  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自己的小手?

  幼:勤洗手,勤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卫生;

  师:每天擦一些护手霜;不玩刀子等锐器,不玩危险游戏……。

  师:怎样使自己的小手更能干呢?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爸爸、妈妈、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我们的小手才会更能干。下面跟着老师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拍手操》吧。

  幼儿随着音乐做《拍手操》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回家后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利用晚上的灯光继续玩手影游戏,并想想影子像什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回家后帮父母做一些事情,第二天早上来告诉老师。

  本次活动结合幼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特点,通过对手的了解和实践活动,让孩子学着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人,教会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敲击物体能够发出声音。

  2、探索发现用一种工具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3、自主敲击环境中的物体,乐意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活动准备:

  1、活动室里有各种可以让幼儿敲击的物品,例如:玻璃杯,茶杯,各种玩具等。

  2、幼儿人手一把金属勺子。

  3、放了不同数量水的玻璃瓶5个。

  活动过程:

  1、儿歌表演亲一亲,引出敲一敲的主题。

  (1) 谁想让老师亲一亲?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儿歌亲一亲好吗?

  (2)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表演儿歌。

  (3) 教师:小勺亲小勺能发出叮,小勺敲别的东西,它会发出声音吗?

  2、教师用勺子敲一敲,幼儿感知声音。

  (1)教师用小勺敲击自己的手心。

  (2)师:你听到的什么声音?啪啪啪(3)教师用小勺敲击桌子。

  (4)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笃笃笃 勺子和勺子敲一敲能发出声音吗?能发出什么声音呢?你们想试一试吗?

  3、幼儿玩敲一敲游戏,感知勺子接触不同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1)让幼儿用勺子在自己身上任意部位敲一敲,然后,讲一讲,你的勺子在哪里?发出什么声音?

  (2)教师:敲击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我们教室里有许多东西,请你找一找,用勺子敲一敲,听一听它发出的声音好听吗?

  (3)幼儿探索敲击活动。

  (4)教师:你敲击了哪些东西?你发现哪些声音?

  4、欣赏敲击乐器

  出示准备的玻璃瓶乐器,请个别幼儿上来敲击或老师敲击,感知玻璃瓶的清脆的声音,体验敲击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环境与材料:

  1、每人温度计1支。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PPT。

  2、出示温度计实物,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3、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4、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三、测量温度。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阴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变化,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幼儿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活动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镜子对着太阳会出现光斑,产生探索的兴趣

  2.积极主动探索光斑的形成与变化,乐于交流探索成果

  3.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本活动应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从有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胶水、画好图案的纸,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沿线剪图形。

  活动过程:

  一、镜子的用处

  1.教师出示镜子,激发幼儿兴趣。

  这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呢?

  镜子宝宝还有一样神奇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教师将镜子对着阳光,将反射的光照在墙面或者幼儿的身上,激发幼儿的兴趣。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教师告知幼儿这是镜子反射的光,叫光斑。光斑随镜子晃动而晃动。

  三、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大小与其照射角度有关)

  1.幼儿自由尝试将镜子对着太阳,产生光斑。

  2.幼儿感知镜子的光斑可以变大变小。

  3.教师请幼儿再次进行尝试。

  四、自制图案制造不同形状的光斑

  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小组的图案是什么

  2.幼儿操作,剪下来验证,将图形粘贴在镜子上,看看光斑是什么样子。

  3.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自由游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经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摆弄玩具,他们喜欢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 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目标:

  1、 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 对探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

  安装顺序。

  活动过程:

  一、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欢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朋友就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提供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来自屈。老师教案。!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诉不会装的小朋友。

  二、尝试安装电池。

  1、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挑选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现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2、比较讨论。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到底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寻找原因,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顺序。)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需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3、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活动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成功体验的孩子兴趣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现孩子安装不当的原因: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楚。所以在第二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然,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交流讨论中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一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但我知道老师应该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原因,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操作中增强观察比较与合作的能力。

  3.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著的形状特征。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大正方体一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2. 正方形纸与正方体积木各面大小相同(每人一份)、笔。

  3. 各种正方体玩具、积木等。

  4. 课件。

  活动重点

  知道正方体的名称以及正方体有六个大小形同的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活动难点

  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出示正方形的纸,复习导入

  1.小客人是谁?它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一样长的四条边,一样大的四个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它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四个角是一样大的?

  3.幼儿操作、交流。

  小结:上下折、左右折、斜折边和角都能重合,说明边一样长、角也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办法,也可以用一条线来测量一下。

  (二)出示正方体,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1. 你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征?

  2. 幼儿操作探究正方体。请幼儿在正方体每个面都贴上正方形的`纸并编号。

  3. 交流、验证“你发现了什么?你用了几张纸?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怎样?”

  小结:正方形的面是平面的,正方体是有棱角的,有空间的,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

  (三)观察完整的“正方体展开面”,进一步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1.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呀?(六个)

  2.看一看:每个图形都是什么形状呀?(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吗?(一样大)

  4.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合起来就变成了“正方体”。

  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四)寻找正方体

  1.在提供的材料中,寻找正方体

  2.检查验证

  3.出示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

  提问:它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4.找一找,图片里面有哪些东西是正方体?

  5.小朋友,你们家里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的?

  (五)活动延伸

  拼搭正方体,在生活中正确辨别正方体盒长方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12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