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时间:2023-08-27 12:27:2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经典10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用轻松、欢快、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用表情、体态、音色表现形象各异的动物。

  2.了解歌曲中相关的动物知识,体会事物颠倒所产生的`幽默情趣。

  3.在歌曲中能大胆表演,体验《颠倒歌》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钢琴伴奏,

  2.教师根据歌词内容的自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歌曲的主题。

  猜谜语:什么动物森林里面称大王?什么动物力气最大?

  二、感受歌曲中歌词颠倒的趣味性。

  1.教师范唱。提问:你听到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的图片并练习说歌词。

  3.引导幼儿发现这些事情的规律。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画面表现的规律。

  原来在那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反的,那个地方就叫“颠倒国”。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颠倒歌》。

  4.跟着节奏速度学习说歌词。

  5.加上拍手动作说歌词。

  三、学唱歌曲第一段,借助图片记忆歌词。

  1.利用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内容。

  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小结,注意休止符(蚂蚁,大象,公鸡,母鸡)

  2.师幼完整演唱歌曲。

  四、学习歌曲第二段。

  颠倒国还有很多可笑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听。

  1.教师清唱第二段,幼儿根据问题回忆歌词并说一说。

  2.教师和幼儿一同按照节奏念出歌词。

  3.师幼一起加音乐唱第二段歌曲。

  4.前后两端集体完整演唱,唱出歌曲的趣味性。

  五、演唱歌曲,用音色、表情、体态表现歌曲的趣味性。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唱得更有趣。

  小老鼠称大王很得意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这一句。

  大狮子 “害怕那个小老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动作。

  2.教师幼儿完整地进行演唱,并用动作来表现歌曲。

  六、表演

  分角色表演。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生活中鲜艳亮丽的颜色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是十分有吸力的,但是他们有时候会叫不出这些颜色的名字或者是叫错名字。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慢慢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这些常见的颜色,并说出相对应的名字以及进行分类。用故事和小游戏引入教学活动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游戏,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愿意帮助动物宝宝回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清红、黄、蓝三种颜色,并正确说出他们相对应的名称。

  3、认知目标:能对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分类,让动物宝宝回到正确的家。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编一个森林警察帮助迷路的动物宝宝回家的故事。

  2、物质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卡纸分别制成的.房子和动物头饰(红色的小鸡、黄色的小鸭、蓝色的小兔)。

  3、情境创设:集体活动情景(找三个人分别饰演红黄蓝三座房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清楚说出所看到的颜色。

  难点:对相对应的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以悬念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1、"小朋友们,今天啊,我遇到了动物王国的警察叔叔,他说他现在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二、引出三个动物宝宝: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1、"警察叔叔说他手里有一个迷路的案子,有三个小宝宝在森林玩耍的时候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只知道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和家的颜色是一样的。(小鸡、小鸭、小兔分别穿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外套)"2、"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吧!"

  三、开火车,送小动物回家

  1、"嘟嘟嘟······火车出发了。"(一个带着红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见面有一所红色的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鸡),"好了,小鸡找到家了,我们和小鸡说再见吧。"

  2、"嘟嘟嘟······火车又要出发啰。"(一个带着黄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前面有一所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鸭),"好了,小鸭回家了,我们和小鸭说再见吧。"

  3、"嘟嘟嘟······火车又要出发啰。"(一个带着黄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前面有一所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兔),"好了,动物宝宝们都找到家了,我们和小兔说再见吧。"

  四、任务完成,小朋友们也要回家了

  1、"好了,小朋友么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呀?"(送动物宝宝回家)"怎么送的呀?"(引导他们说出红黄蓝三种颜色)

  2、"那我们来看下,哪些小朋友身上穿的衣服是这些颜色呀。"(加深小朋友们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印象)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认识了哪些颜色呀,我们可以在外面玩的时候看看有哪些东西的颜色和我们认识的是一样的呢,回家也可以仔细观察下家里哪些物品是这些颜色呢。"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一)欣赏图片,感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

  (二)通过辩论,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三)了解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活动准备

  城市图片与乡村图片各一;活动教具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各一。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客人,看看是谁?(两只老鼠)一只老鼠住在城市里,所以我们叫它城市老鼠,一只老鼠住在乡村里,所以我们叫它乡村老鼠。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要请我们到他们住的城市和乡村去看看呢!

  (二)欣赏城市与乡村的图片

  逐一出示城市的图片和乡村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这两张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分段讲述故事,在辩论的形式中理解故事内容

  1、用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幼儿想象故事内容

  一天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住腻了现在的生活,它们想交换一下:城市老鼠到乡村去生活,乡村老鼠到城市去生活。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2、讲述故事第一段,幼儿讨论

  城市老鼠喜欢乡村的生活吗?为什么?(乡村虽然美丽,但它吃得住得都不习惯)

  3、讲述故事第二段,幼儿再次进行辩论

  (1)乡村老鼠喜欢哪里的生活吗?为什么?(城市里虽然住得舒服,但太不安全了)

  引导:乡下老鼠为什么紧紧拽着城里老鼠的胳膊?它怕什么?

  4、讨论:为什么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都想回到自己原来生活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他们在一个地方住的时间长了,已经习惯了。)

  (三)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

  你喜欢城市的生活还是乡村的生活?为什么?(请幼儿自己作选择,喜欢城市的小朋友为“城市队”,喜欢乡村的小朋友为“乡村队”)

  师小结:其实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每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就习惯了这个地方的生活了,这就要看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那就能过得开心、舒服了,你们说对吗?

  (三)结束

  我们都住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了,但是到底这里有什么好的地方吸引我们呢?

  逛逛我们的乡村,找找我们乡村美丽的地方吧!

  故事《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

  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过腻了现在的生活,想交换一下:城市老鼠到乡村去生活;乡村老鼠到城市去生活。

  城市老鼠来到乡村,立即被眼前的美景看呆了:太阳公公正对着它咪咪笑!小鸟对着它喳喳叫,好象在说:“欢迎,欢迎!”果园里长着大大的果子;草地上开着美丽的鲜花;稻田里长着绿油油的麦苗。一阵风吹来,新鲜的空气让城市老鼠觉得全身都舒畅:“啊!真舒服呀!”来到乡下老鼠的家,乡下老鼠非常高兴。它搬出了稻谷、玉米、土豆、、、、、、好多好吃的,对城市老鼠说:“兄弟快请坐,放开肚皮吃吧,这里有的是食粮。”城市老鼠捧起玉米啃了啃,皱者眉头说:“兄弟,太硬了!我都吃不习惯呀!还是让我带你到城市里去走走看看吧!”

  乡村老鼠跟着城市老鼠来到了城里。呀!城市真漂亮: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马路;城市真热闹啊:来来往往的汽车和人们、滴滴答答的喇叭声和人们嘻嘻哈哈的吵闹声。乡下老鼠心想:真厉害呀!它们竟然能建起这么高、这么多、这么漂亮的高楼大厦,真了不起!乡下老鼠正准备大摇大摆地往马路上走,城市老鼠一把抓住它说:“小心,有车!”这时,车子“唿”地一声从它们眼前开过。乡下老鼠吓得直发抖,紧紧地拽住城市老鼠的胳膊。城市老鼠拍拍它的肩膀说:“别怕,别怕,跟我走!”不一会儿,它们来到城市老鼠的家。乡下老鼠看得眼睛都发直了:“哇!好气派呀,还铺着地毯呢!”城市老鼠说:“走,咱们到餐厅里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走进餐厅,只件餐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谗得乡下老鼠直流口水。它正要咬一口红苹果,突然主人走了进来。城市老鼠一下子躲进洞里,对着吓呆了的乡下老鼠直叫:“快,快,快躲起来!”乡下老鼠急得团团转,连滚带爬地躲进了洞里。

  乡下老鼠吓得忘记了饥饿,它用发抖的声音说:“我还是回去吧,我不吃了。乡下平静的生活比较适合我。这里虽然有豪华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紧张兮兮的,倒不如回去过的快乐!”说完,乡下老鼠便离开城市回乡下去了。

大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2.丰富词及词组:鼓,凹,吃惊,又矮又小,又高又大。

  二、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2.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2.活动难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运用生活经验理解画面信息并大胆表达。

  四、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1)引题你们认为狮子和猫,谁大谁小,如果比赛的话,谁会赢,为什么?

  你们都说狮子大、猫小,可是有件事情真好笑,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呢?

  (2)观察图一,了解事件的起因狮子和猫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发表看法)猜一猜,狮子要吃掉小猫的理由是什么?

  小猫会甘心让狮子给吃了吗,它会想什么法子对付狮子?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有一天"到"走到小猫家门口")狮子到小猫家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自己看图书。

  2.自主阅读,探索画面基本信息

  (1)幼儿边看图书,边轻声讲述

  (2)阅读后幼儿交流各自对画面的理解。

  3.观察重点画面

  (1)观察第3幅图提问:

  哪一幅图是说狮子在照镜子?仔细看一下狮子照镜子时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很吃惊?它可能会说什么?

  这时候,小猫的表情和姿势怎么样?它会怎么对狮子说?(理解词语:又矮又小)教师以故事里狮子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2)观察第5幅图提问:

  哪一幅是说小猫照镜子?

  狮子看到镜子里的小猫表情怎么样?会怎么想?(理解词语:又高又大)教师以故事里小猫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4.观察难点画面讨论:

  (1)其实是狮子大,小猫小,怎么镜子里照出来的却是狮子又矮又小,小猫又高又大呢?(引导幼儿观察第3、第5幅图镜面的不同;观察第2幅画面时,教师朗读相应的`文字)

  (2)狮子怎么会不知道小猫在按钮翻镜面呢?(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小猫的动作细节及狮子的朝向,理解词语:鼓、凹)

  (3)狮子是森林之王,怎么会从小猫家逃出去?(引导幼儿理解人物的心理特点)5.师幼共阅,以书面语言概括画面基本意思。

  五、评价要素

  1.是否仔细观察画面并进行想象。

  2.是否喜欢阅读。

  六、活动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录音故事。

  2.照各种凹、凸哈哈镜,运用掌握的词描绘变形,并巩固有关哈哈镜变形原因的知识。

  3.欣赏儿歌《哈哈镜》

  附故事狮子照哈哈镜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跟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了小猫,张开大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去。

  小猫喵呜喵呜叫:"你为什么吃我呀?"狮子听了哈哈大笑:"那还用问,因为我大,你小。"小猫连忙说:"什么,什么,你大,我小?你一定是眼睛看花了。明明是我大,你小呀!"狮子听小猫的话,倒有些糊涂了。

  小猫说:"你呀,眼睛只看见自己的爪子,你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对呀!"狮子想了一想说:"我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小猫说:"我家有面镜子,你照一照,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狮子从来没有照过镜子,它想,照镜子一定很有趣,就跟着小猫走。一走走到小猫家。

  小猫家的镜子很奇怪,正面可以照,反面也可以照,正面鼓起来,反面凹进去,电钮一按就可以翻转。

  "狮子,狮子,快来瞧一瞧。

  瞧瞧你自己,是大还是小?"狮子走进屋子,在镜子前面一站,正好鼓起来的一面朝着它。它往镜子里一瞧,看见自己又矮又小,像只小老鼠。

  小猫说;"你明白了吧,你的个儿有多大?现在你站到旁边去,让我来照镜子。"小猫偷偷地把电钮一按,镜子转了一转,凹进去的一面朝着它,嗬,不得了,这镜子里的小猫比狮子还大呢。

  "狮子,狮子,你快瞧一瞧。

  我比你大呀,还是比你小?"狮子站在旁边偷偷地瞧了一眼,看见镜子里的小猫这么大,这么高,嘴巴一张一张,真吓人。狮子以为小猫要来吃它了,转过身子就跑,一直跑到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你们见过小猫家的镜子吗?这种镜子叫做哈哈镜。你们在凹进去的一面照一照,就会变成个巨人,可是在鼓起来的一面照一照,恐怕要变成一只小跳蚤了。

  哈哈镜你也笑,我也笑,来到这里都想笑。

  你瞧瞧,大胖子变成细条条,瘦弟弟,不得了,一下子长得胖又高,这个脑袋,大得像河马,那个矮得不见脚。

  哈哈镜,真有趣,大家照得哈哈笑。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及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2、 培养幼儿动手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兴趣与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各种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手电筒、中粗软管、暗室。

  活动过程

  1、 通过开展户外游戏“踩影子”和室内游戏“有趣的手影”,引导幼儿思考:

  1) 为什么在阳光下我们会有影子?

  2) 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会使我们出现影子?

  2、将孩子们带入暗室,利用手电筒和中粗软管做小实验“光不会转弯”,教师适时帮助幼儿确立“直线传播”这一科学概念。

  实验方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拉住软管的两端,一名幼儿用手电筒从管口向内照,另一名幼儿观察软管在拉直和弯曲时,看到的光有何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3、说一说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活动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自制“阳光时钟”。

  家长参与

  1、在室外、向阳的窗台、室内分别种植菜苗,幼儿观察菜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通过比较使幼儿感知植物的向光性。

  2、教师利用铝箔纸、塑料水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请幼儿做“冷水变热水”实验,以此了解光能转化为热能的用途。

  3、创编儿歌“光的`用处大”。

  五、体会与思考:

  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因此要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要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 本次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本课教师给 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 来。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根据孩子好动的特点,在记录过程中安排了“玩影子”等的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好探究物体和影子奥秘的兴趣。

  孩子以自己探究过程的发现做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分享,能培养孩子对物体的客观描述,对事实的尊重,使结论和观点建筑在事实之上。本次活动也让孩子逐渐地懂得科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而做人也一样,凡是都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

  有人说《科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的。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进行实践、观察、交流,并尝试着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通过自身的经历去理解事物,把握真实具体的东西,从而让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

大班教案 篇6

  背景

  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

  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

  目标:

  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

  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

  准备:

  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

  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

  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

  过程:

  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

  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

  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

  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二、欣赏艺术作品

  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

  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

  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

  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

  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

  四、操作表现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

  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

  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

  五、观赏诵读

  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

  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

  延伸:

  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

  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

  一、观赏

  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

  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

  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

  二、分辨

  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

  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

  三、解释

  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

  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

  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

  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

  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

  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

  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

  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成人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

  四、纠错

  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

  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

  2、将“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

  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

  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

  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一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成人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

大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撕、剪、贴、画制作“木头人”,并做出各种动作造型,引发幼儿对美工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制作,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

  1长方形各色纸2糨糊3抹布4剪刀5卡通粘贴纸6水彩笔7蜡笔8范例两个木头人

  三.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游戏木头人要求幼儿做出各种动作。

  边念儿歌边游戏(三、三、三,爬高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幼儿摆出动作后,老师鼓励,描述动作造型,加深幼儿对动作的印象。

  2.出示范例,学变动作造型:

  (1)幼儿表演动作造型

  你们做的动作真棒!谁来表演给大家看?(幼儿做动作)老师这儿有一个木头人(出示范例)你能把你的这个动作教给我的木头人吗?(幼儿把范例的木头人摆出自己的动作的造型。)

  (2)分别请几名幼儿表演。(谁还愿意来表演?把动作教给木头人。)提示幼儿可以两个木头人一起做动作。

  3.学习制作“木头人”

  你们想也要一个会做各种动作的.木头人吗?

  (1)木头人的身体用哪一张纸合适呢?你把它找出来。想一想,怎样把它做成身体?

  对折再对折,撕出手臂,撕到肩膀停住。折出肩膀,用糨糊粘住(幼儿试做,老师指导)。

  (2)找一张合适做木头人腿的纸,想一想,怎么做?

  对折,撕出两条腿。分开两条腿,折平。粘在身体下面。

  (3)取一张白纸,你可以画上各种样子的脸,画上头发。可以画女孩,可以画男孩,也可以画上次我们画的水果,车子等奇怪的娃娃。

  (4)在空的地方画圆圆的手、脚。画好后,剪下来装在身体上。

  (5)你还可以个他穿上漂亮的衣服。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水彩笔、蜡笔、粘纸(出示材料),你们想怎样打扮都行。

  (6)木头人做好以后,你来教他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动作,贴在墙上,我们来比赛哪个木头人的动作最好玩。

  4.幼儿制作,巡回指导:

  (1)帮助鼓励能力差的幼儿制作

  (2)指导幼儿做出各种动作造型。

  (3)鼓励幼儿结伴组合做动作

  5.评价作品:老师和幼儿一起参观,讨论木头人们在做什么。请幼儿相互介绍。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自身的左右,会区分自身的左右。

  2、会向左向右做运动,喜欢做运动。

  活动过程:

  引子:请小朋友向老师们问好!我们的舞蹈室真漂亮呀!今天,我们在这儿玩游戏好吗?

  一、认识身体的左右

  1、来!请伸出你的`这只手,这是什么手?(右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呢?(握笔、拿筷子)右手拍拍肩、摸摸脸、摸摸脚。

  这是什么脚?(右脚)对!右手这边的脚就是右脚。右踏一踏,右脚踮一踮

  2、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对应的另一只手)

  左手转一转、甩一甩、摸摸肚子,摸摸左脚,左脚踢一踢、玩玩脚尖、脚跟。

  3、身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分左右?(眼睛、耳朵等)

  二、听口令做动作

  1、右手大风车,左肩耸起来,头向右摆,向左转,左脚抬起来,右脚跳一跳,右脚抬起来,左脚跳一跳。

  2、向左边走三步,向右边跳两步。

  3、男女小朋友各分一队,女小朋友右手搭肩,男小朋友左手搭肩,向右跑去,摸墙回来,向左跑去摸墙回来。

  三、累了吧,坐下来休息一下

  1、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右眼。

  2、躺下:向右滚三圈,向左滚三圈。

  伸出你的右手右腿,伸出你的左手左腿。

  伸出你的左手右腿,伸出你的右手左腿。

  四、

  小朋友们今天很能干,认识了自己的左右,还会向左向右左运动,真是棒极了,自己夸奖一下自己,跟老师再见!

大班教案 篇9

  一、设计思路

  《小龙人》为题开展,开始的设计意图是《小龙人》是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许多孩子看见过,其中小龙人是一个活泼、可爱并冲充满正义的角色,而宝宝、贝贝、奇奇更是与孩子的年龄相仿,他们共同演绎的一段奇特故事,孩子非常感兴趣,且对于小龙人曲子本身而言旋律轻快、简单,也便于孩子记忆。

  二、活动实录

  (1)活动目标:

  1、看图谱学习歌曲并初步掌握重唱。

  2、能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与之相匹配的动作,提高表现力。

  3、体验创编歌曲动作的'乐趣,大胆表演动作。

  (2)活动准备:

  1、各小节相匹配的图谱。

  2、录音机

  (3)活动过程:

  1、图谱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里有一副图,她会唱一首歌,你觉得她会唱什么呢?(请幼儿欣赏歌曲,并要求边看图谱,边听歌曲)

  (评析:以图谱的形式,引导幼儿记忆歌词,即形象又便于记忆。)

  2、结合图谱,讲述自己所听到的歌词。

  在逐句讲述歌词的同时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图谱中出现的歌曲符号,了解图谱信息。(再听一遍歌曲)

  (评析:熟悉歌曲,与幼儿一起讨论图谱含义,有利于幼儿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技能,并引出重点,易于化解。)

  3、重点化解重唱这一难点,再次熟悉歌词。

  (评析:重唱的多次复习,帮助幼儿能掌握整个曲子的旋律。)

  4、小段小段创编动作,先请个别幼儿大胆表演,然后有意识地请能力较弱的幼儿加以模仿。

  (评析:逐段帮助幼儿讨论创编动作,是比较适合我班基础比较弱的情况的。)

  歌词《小龙人》

  我头上有犄角

  我身后有尾巴

  谁也不知道

  我有多少秘密

  我头上有犄角

  我身后有尾巴

  谁也不知道

  我有多少秘密

  我是一条小青龙

  我有多少小秘密

  我是一条小青龙

  我有多少小秘密

  我有许多的秘密

  就不告诉你

  就不告诉你

  就不告诉你

  三、活动评价

  在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帮我分析这节课的流程及构架,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一特色的把握还是不够的,对孩子的兴趣点着落处不够准确,这首歌曲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它却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毕竟龙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孩子很难通过动作将之表演出来。不过从这次活动后,我就经常从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参与积极性来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

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体会过节的气氛。知道中秋节是我过传统的民间节日。

  2. 初步了解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

  3. 激发幼儿探索月球的欲望。

  4. 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5. 交流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重点难点

  月亮为什么有圆缺。

  活动准备

  月饼(若干份)、图画纸、彩色水笔、范画:月之中、月中、月末时的月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谈话导入课题。

  1.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说月饼的形状和味道。

  2. 向幼儿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中秋节团圆的含义。

  二、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

  1. 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教师节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2. 交流讨论。月亮姑娘为什么做不了衣裳?她是怎么变化的.呢?什么时候变细?什么时候最圆?什么时候像眉毛(镰刀、小船、圆盘)?

  3. 教师小结:月亮的大小每天都在变化。月初时,月亮细细的弯弯的,像小姑娘的眉毛,慢慢的月亮越变越大,像镰刀了,像小船了......。到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最圆,像个大圆盘。接着,月亮又开始慢慢的变小,变呀变呀,到月末时又变得细细弯弯的了。

  三、画一画:会变的月亮。

  教师出示范画,向幼儿介绍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让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幼儿操作:绘画《会变的月亮》。画出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

  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中秋节》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基本知识,幼儿对此活动较感兴趣,在活动中,发现我为幼儿提问的资源不够丰富。例如:在活动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月亮到底是什么形状。”

  如果课前我能准备月球仪或课件。这时就可以出示 月球仪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并介绍有关月球表面的状况以及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况。激发幼儿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欲望。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5-19

大班教案大班教案04-11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经典)大班教案07-29

大班教案(经典)07-30

大班教案06-08

(精选)大班教案08-05

[经典]大班教案08-21

(精选)大班教案08-21

[精选]大班教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