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3篇(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②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③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二、教学策略:
1、略读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合作讨论、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3、感情朗读、激发想象、说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二)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三)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④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想不想学习和它有关的词语呀?这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谁准它?
(3)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4)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5)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3、第三部分。
(1)审题:指名读。
(2)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3)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4)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3、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4、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驾结构和布局。
5、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6、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2)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5)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负重:辱: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毛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6)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7)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8)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精品教案01-23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8-07
(经典)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