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96-98页 (9 加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99面的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教具:
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生学具:
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⑵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⑷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⑸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概括归纳就是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⑵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⑷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
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发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1、 教师主观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 ,学习基础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水平中等偏下。
2、 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
3、 学生认知的障碍点: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分析题意,思考、分析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评析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游戏、多媒体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对本节教学采用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如“10的认识”安排从旧知引向新知,从具体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逐步深入,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学情: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 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复习导入。
导入:同学们,听指令做动作,知道吗?准备好了没有?女生起立,男生坐正,全班起立,所有同学坐正。下面听问题回答,准备好了没有?全班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女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谁能像老师这样来提问?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复习分数,从而来导入新课,这样加深我们对分数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拿一拿。
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让同学之间看看,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拿的。然后老师问:为什么都是拿了所带笔的1/2却支数不一样呢?同桌说一说。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活动二:涂一涂。
老师将准备好的'两根纸条请两名同学比赛涂它们的1/3,看谁涂得快?为什么快?猜猜看?接着露出两根纸条的1/3,将其它的部分藏起来,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想说什么?师小结:看来都是纸条的1/3,但是两根纸条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它们的1/3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我把教材进行了小小的处理,改成了涂一涂,猜一猜,说一说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活动三:猜一猜。
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2,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把你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老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然后师问: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指名针对黑板上的图谈谈自己的想法。师: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3,猜一猜我一共有多少本书?我拿出了我全部书的1/4呢?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快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这时的活动难度加大了,是让学生知道了部分,让学生猜整体是多少,在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四、练习反馈,发展能力。
1.画一画。
给出一个图形1/4小正方形,让学生画,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教师巡视,指名把不同的画法画在黑板上,然后再看书中小明、小林和小伟的画法,看来这样的图形的画法有很多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涂一涂。(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1题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第2题通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知识延伸,激发爱国。
你知道吗?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畅谈收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对分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七、作业布置,课外学习。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的时刻(用5分5分数的方法),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师:每大格有5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5小格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验证从1走到2。12到4,分针走了几分钟?还有其他看法吗?从12到9呢,12到11,从12到12呢。走一圈是60分钟。(多种方法数:5分5分地数,利用特殊位置,乘法口诀。重点讲)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我们可以用5分5分的方法数,走一圈是60分钟。
3、认识时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板书: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再来验证从1走到2 也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你还能举例子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师:从12走到6、12呢?(走了6、12小时),时针走半圈是6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走过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师: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走动起来的,你发现什么大秘密?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重看课件)也就是说1时=60分(齐读) 板书:1时=60分
师: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节课是35分钟,加上一个大课间课的时间20分钟,再加做眼
保健操的时间5分钟就是1小时。
三、教学时刻的认识
1、认时间
师:大家想知道建设小学的上课作息时间吗?
师:上课以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个时间就是学生们早读开始的时间(黑板贴示:8时15分),你现在能肯定地告诉大家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重点讲解)
个别说(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8,就是8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3,是15分,所以就是8时15分。)
同桌说(请你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你是怎么看的?)
一起说(现在会说了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师:(黑板贴示:10时30分和12时5分),它们是什么时间?你怎么看的?
生汇报:(10时半或10时30分)
师:用今天学的几时几分怎么说?为什么几时半,分要用30分来表示?
(一圈是60分,半圈就是30分)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就表示30分)
师:这个时间你是怎么看的?谁还会说?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12,就是12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就是12时5分。)
小结: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怎么看几时几分?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是几分,所以就是几时几分)
2、写时间
师:我们会读时间了,你会表示时间吗? 拿出练习纸试一试,把三个时间用以前学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老师请写得快,书写又端正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
师:放下笔,眼睛看黑板,一起看一看她们写的对不对。8时15分中文表示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电子表表示法,当中写个冒号,冒号左边表示几时,是几时就写几,冒号右边表示几分,用两个数字表示,是几分就写几。
师: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这个写的对不对?(10时30分,电子表表示法就是冒号前面写10,后面写30)
师:这个中文表示就是12时5分,有不同意见吗?电子表表示法都赞成吗?比较一下前面两个电子表示法,它们冒号后面都有两个数字,这里只有一个,符合前面的规律吗?那该怎么办呢?对!当分不满10,前面用0占位。写作12:05,读作12时5分(强调)把丢掉的0找回来,补上去。
3、巩固练习
师:下面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钟表王国的嘟嘟要当导游带大家去数学游乐园玩一玩。赶快出发吧!(课件显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听从导游的时间安排不然次序会很混乱,人也容易走丢了。
第一站:儿童乐园,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呢?你怎么看的?
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 5对吗?分不满10,5前面先写0占位。
第二站:百鸟园,什么时候去百鸟园呢?你怎么看?
第三站:猴山,什么时候去猴山呢?时针走过了12了吗?在11和12之间,走过了11,就是11时多。再看分针,指向11,走了55小格,你怎么看出走了55小格?所以就是11时55分。再过5分钟,集合离开游乐园,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4、拨时间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时间,下面我们动手拨一拨时间?老师报时间,学生上来拨:5时20分,学生说一说拨的对不对?(先拨时针,拨到5和6之间靠近4,再拨分针,拨到4)
师:同桌合作拨一拨
课件显示(6时45分10时5分)以及同桌合作拨一拨的要求
1、先拨时针,再拨分针。
2、一人拨,另一人说怎么拨。
3、拨完一起检查。
4、轮流拨时间。
同桌合作展示怎么拨的?(一人拨一人说)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看时间几时几分。看时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快下课了,你能估计一下我们下课的大约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师: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秋天到了,同学们去秋游,带了许多食品,丁丁、冬科也准备了一些,放在我们各小组桌上,赶快看看都有什么?(教师为每组准备4个苹果,2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2.学生小组合作将桌上的每种食品平均分成2份,汇报分得的结果。学生质疑:分得的半块蛋糕,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
3.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现象,这样就出现了分数。
[评析:学生通过操作实物亲身经历分东西的过程,在分蛋糕时产生矛盾心理,使学生在表示方法上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多媒体,探究新知。
1、了解学生的需求。
师:你想了解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认识并理解1/2的意义
①课件演示: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分蛋糕时,怎样分公平?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1/2。
②折出长方形纸片的1/2并涂色,小组交流不同的折法。
[评析: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多媒体形象演示,调动学生的感观,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平均分?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2的具体意义,交流折法,发展求异思维]
3、拓展教材,认识其他分数。
①师:刚才同学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丁丁、冬冬每人分的1/2,现在老师也想加入,我们3个分,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呢?4个分呢?5个人分呢?8个人分呢?
指出:(课件)像1/2,1/3,1/4,1/5,1/8都是分数。
②教师出示写有分数的卡片指名读(打乱顺序板贴)。
③学生自主折长方形纸片,并贴到相应的分数下。
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说)你能通过折纸来表示出黑板上的这几分数吗?你想表示哪个分数?试试看。
[评析:学生有人是1/2引伸到认识其他分数:拓P3教材,开阔了学生思维,通过折纸进一步理解各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写法。
5、比较1/2于1/4的大小。
三、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订正答案。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 )里面 ?。
学生独立思考,手势汇报答案
3、先填一填,读一读。
小组交流做第3题,过程中想到什么?
4、先按照分数涂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生先涂色,后直观感受两个分数的大。
5、涂色的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讨论结果,课件演示。
[评析:练习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既有基础练习,又有综合性练习,最后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四、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总评:
1、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分、折、涂等具体操作,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抽象的数学学习为具体、形象化。
3、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更进步的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在用教材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创造性地拓展教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07
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1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