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4篇[集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解,区分语言和语文,做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2、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尝试去做到:读、写、说。
3、通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了解学语文的用处,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和教师的讲解,区分语言和语文,做学习语文的小主人。
2、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尝试去做到:读、写、说。
教学难点:
1、通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了解学语文的用处,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小朋友们,从进入小学就开始接触到很多有趣的课程,其中就包括语文课,它不仅有意思,而且作用非常大。谁能说一说学好语文有什么好处吗?(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向往的事物来激励他们,如可自己阅读有趣的故事书,看报纸,写文章等)
二、引导理解:
(一)看一看
1、第一幅图:讲了什么?
一个小女孩坐姿端正地在读书(讲解读书时要坐姿端正,让同学练习正确的.坐姿。)
2、第二幅图: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在干嘛?
一个小男孩握笔写字(讲解正确的握笔方法,并练习;写字时正确的坐姿,同时练习,让同学把两个姿势结合起来练习,练习完,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方法,写一写自己会写的字。)
3、第三幅图:有几个人?他们在做什么?
从图上一个小女孩嘴是闭着,另外三个孩子嘴巴都张着,说话,(说什么呢?)每个孩子头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卡通图片,看出他们在讲故事,并且是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在说。
他们分别饰演什么角色?
第一个女孩演猪八戒,第二个男孩演孙悟空,第三个男孩演唐僧,第四个女孩演沙僧。
4、播放一段《西游记》动画片视频。
5、小朋友们,你们在幼儿园听过什么故事?说能说一说?哪位小朋友也听过这个故事?你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
同学们演。
三、总结
小朋友们,我们的语文课有意思吗?(孩子们答有)我们不仅能学习到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而且还教我们写字,与此同时,我们还能讲故事,演故事,你们喜欢语文课吗?(喜欢)那就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吧!
四、作业
1、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演一个小故事。
2、预习新课《天地人》,看一看他们怎么读。
语文教案 篇2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出示插图,看图并引导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和燕子的性情特点的句子。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名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1、学生对燕子外形描写接受较快。
2、对课文学习感情浓厚,掌握了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3
一、自读要求: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难度又比较大,因此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全文。
三、教学用时:2课时(总第课时)
四、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入题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引用诗句以及由景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景与历史沿革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景物生发开去,写历史沿革,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在今江苏省中部,长江备案,大运河经过此地,历来诗人争相议论之地。今天,我们也随作者余心言到扬州一瞥。(板书课题)
二、指命读课文。
三、学生和教师对其中不懂得词进行议论。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7)段 写作者所知道的诗人。前人对扬州的“矛盾”评价。
矛盾一:南宋鲍照笔下扬州的荒凉与唐代诗人笔下扬州的繁华形成矛盾。
矛盾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可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并不把扬州包括在内——不可爱。
矛盾三:“北方”与“南方”的不同认识。
矛盾四:美人——性格上妩媚,她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第二部分(8——13)段 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段 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段 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第五部分(22——23)段 揭示主题,交待写作目的。
五、中心探讨。
本文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凭借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宗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六、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写扬州该你留下的印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尊严教案02-04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