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0 10:59:3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6人,是一个新组合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同时,应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7课时。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6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化: 5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5课时

  数学与体育: 3课时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3课时

  第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以校教研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中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做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本册共设计了8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由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五篇课文中,前三篇必须精读,后两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读或略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通过教材中“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等栏目, 展示学生自学产生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延展开的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精神。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三、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5、继续指导学生写好学习计划和总结。

  6、继续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写钢笔字做到正确、规范、匀称、美观。

  7、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作文评改继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论方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通假字:颁—斑 无—毋 涂—途

  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五、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 直……耳 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三、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四、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气势充沛

  五、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附板书: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孟子》

  一、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二、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三、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孟子》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把诗句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把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 春景图)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诗句)

  学习《游园不值》

  检查预习

  1 介绍作者

  a 指名学生交流

  b师汇总: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 检查朗读

  a大家想读这首诗吗?那就大声的读一读。

  B指名学生读诗,重点指导屐、苔、扉

  C齐读

  理解诗句意思

  1 你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 2、明诗意 3、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诗意:

  (1)相机映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读了这句你 知道了什么?

  应:大概 怜:爱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诗句的意思: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指导朗读

  (2)诗人感觉到了这些,他是怎么做的?

  映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可惜呀!诗人想进去欣赏园中的美景却未能如愿,因此十分扫兴(板书:扫兴)

  正当他扫兴想回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3)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诗人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头,由此想到园中的美景。我们也来想一下,此时园中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交流

  (4)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 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与姹紫嫣红的百花翩翩起舞。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5)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拓展

  1、诗学完了,但春天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怜苍苔 扫兴

  久不开

  满园春色(想) 喜悦

  一枝红杏(见)

  小记:

  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1.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3.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

  4.培养分析、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写作本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便于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课文注释较详细,教师可对字面的意思给予答疑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的语句,领会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解题: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2.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他为诗圣。他的诗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许多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描写了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也写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景物、写景抒情的诗。

  3.指导学生看注解,理解句意。

  野径:乡下的小路。

  俱:都。夜里没有星光,黑成一片。

  4.指定学生朗读诗篇。

  要求读音正确,注意节奏。

  Section targeting

  5.引导学生分析诗篇。

  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①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

  开头两句是总写。开头就用好字来赞美雨,并把它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当春乃发生,好在润物。一个好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第三、四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特点。上句写春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间悄悄到来;下句是写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细无声既呼应上句潜入夜,又与首句好雨和诗题中的喜雨相呼应。

  ③第五、六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雨中江村夜景:野径天空黑云密布,江船上灯火明;火独明则他物不见,说明江面上也布满了黑云,雨意正浓。

  ④最后两句写什么?

  最后两句从想象的角度,写雨后的景色:清晨雨晴,朝阳升起,经过一夜春雨滋润,花朵绽开,花枝低垂,锦官城的春色更浓。这首诗,反映了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渴望宁静的心情。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⑤《春夜喜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作者抓住春天细雨濛 濛的特点,对春夜雨景作了细腻的描绘,在写景中抒发了喜悦之情。

  A.拟人化手法。作者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适应客观需要,因而称赞它是好雨、喜雨。

  B.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像诗中的知、潜、细、重等字对事物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

  (三)课堂练习

  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诵读、默写《春夜喜雨》

  2.完成课后的作业。

  板书设计:(略)

  小记: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E.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背诵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重难点、关键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区分‘描、瞄、喵、猫、锚”这5个形声宇的异同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学会1个;偏旁。

  2.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教具准备

  会转动的字盘和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字卡)苗,这是什么字?齐读两遍。

  2.“苗”能跟许多部首作朋友呢,我们快去看看。

  二、学习形声字

  1.(出示字盘)看一看,“苗”跟哪些偏旁部首作朋友了啦?

  (芎、韦、口、目、宁)。

  2.组合后的字都有“苗”这一部分,读音也跟‘苗”相同或相近,“苗”是声旁,“孑、韦、口、宁、目”就是形旁,表示与字的意思有关的,“描、瞄、喵、猫、锚”都是形声字。

  3.学习“苗”。

  (1)“苗”的偏旁是什么?你想想这与什么有关?

  (2)你们见过什么植物的苗?

  (3)读准字音。

  (4)能为它组组词吗?

  4.学习“描”。

  (1)“描”为什么用提手旁?

  (2)谁能给“描”扩扩词?

  (3)齐读生字两遍。

  5.学习“瞄”。

  (1)读一读字音。

  (2)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读一读“瞄准”。这里“准”是翘舌音。

  6.学习“喵”。

  (1)“喵”谁会读?这种声音是哪种动物的叫声?

  (2)为什么是口字旁呢?

  7.学习“猫”。

  (1)“猫”的偏旁是什么?这与什么有关?

  (2)读准字音,齐读词两遍。

  8.学习“锚”。

  (1)你们见过铁锚吗?(出示挂图)看,轮船停泊时,用来稳定轮船的,一端上

  有两个带钩的爪儿。想想看,为什么这两个字都是金字旁呢?

  (2)读一读词语,指读,齐读。

  三、巩固练习

  1.转动字盘,分成组来认读。

  2.开火车读拼成的形声字,分别组词。

  3.总结。

  通过对这5个形声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形声字的特点,老师这儿还有首小

  儿歌,专门来介绍形声字的。

  “学习形声字,辨别要仔细。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义。掌握规律性,困难变

  容易”。

  4.学生念儿歌,激发他们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四、说话练习

  1.你能用书上这6个词语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2.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苗、猫、铁、描、准”,仔细观察这些生字,怎样才能把它们写美观?

  2.指导。

  “苗”:“仆”的横要比“田”略宽,字形才能美观。

  ‘猫、描”:左窄右宽,右旁“仆”的“一”要收,不能超过“田”,这样整个字看起来

  才能美观。

  “铁”:最后两笔竖撇和撩要分开,整个宇才得舒展。

  “准”:第四笔要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书写示范。

  4.学生练习书空、描红、仿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词,巩固学过的生字,并能分辨几个形近音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转动字盘,让学生读字组词。

  2.你是怎样区分这些形声字的?

  3.齐读书上的词语。

  4.我们书上把有些形声字还编成儿歌呢?快读读吧。

  二、学习儿歌

  L教师范读这首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师生纠正。

  (相机出示)瓜”,读翘舌音。“两”:是边音。

  “停”: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两、偏、淆”,都有三拼音节。

  4.指导朗读.

  (1)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儿歌呢?

  (2)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懂得了什么?

  5.指导背诵。

  (1)谁能背得准,背得快?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比赛背。齐背。

  三、学习生字

  1.读准“两、脚,停,英、偏”的字音.

  2.自学课后的笔顺表,并描下来.

  3.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脚’:是“月字旁’.以前古人写“月”时与“肉”有关,因此人体上的大多数器

  官都带有月字旁.

  4.指导写字。

  “两”:里面的“从”应分别写在竖中线两旁。

  “脚”,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窄些、紧凑些,中间的“去’与左边的“月”略微提升

  点,右边的“p’与中间的“去”的第三笔持平。

  ‘英”:中间的“曰’要写扁些,下面的“一’要写得最宽。

  5.教师边指导边示范书写., ·

  6.学生描虹、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总结】

  《识字4》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转盘图和生字。转盘图显示了基本字“也”和不同的偏旁所组成的字――“驰”、“池”、“他”、“地”;转盘下面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字谜歌和4幅图。字谜歌就像一首诗,每一句不仅捉住了谜底“也”,又分别引出了新字――“驰”、“池”、“他”、“地”。四幅插图直观再现了字谜的各句意思。图文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字谜,还帮助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中的词语。转盘图,字谜歌,插图互相联系,让识字变得趣味无穷。

  根据上述特点,在教学时,我把转盘图搬到黑板上,随着我手指“也”的转动,孩子们大声高呼“转、转、转,停!”当指针一指到所对应的偏旁部首时,孩子们马上读出他们组合的生字,兴趣非常深厚,而且还乐此不疲,几个生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已全部掌握,难怪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次简单好玩的游戏能让孩子们如此投入,这是课前没有想到的。当然,这也得益于他们在学前班的课题实验,大量的识字对于学习一年级的教材一点也不难。

  在学习字谜歌时,我首先让他们猜字,可能是前面的识字做得好,孩子们对几个字的理解非常透彻,所以当我的谜面一说出来,他们马上就能猜出是“也”字。接下是指导孩子们把这首字谜歌(其实是一首诗)读好,既不要读成顺口溜,也不要顿读或者拖腔唱读。要读出韵味,读出谜面猜谜底的情趣,在诵读中培养感悟。经过师生接读,指名朗读,小组赛读等孩子们能马上背出这首字谜歌。

  最后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写生字,本课生字量较大,共10个,其中“驰”、“塘”、“养”、“奔”等字都比较难写,在教学时我尽量把每个字编成小故事或者小儿歌的方式,同时还启发孩子们自己思考去识记。比如“养”字有的孩子就是这样记的,有一头羊它很奇怪,长了两条尾巴,它的主人就找了两根棍子把两条尾巴分开了。呵呵,无论孩子们怎么编,我都给予鼓励和大力的`赞赏,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深厚。再加上当堂完成书写,因此,从听写掌握情况看孩子们还是掌握挺好的。

  虽然两节课连着上完,但感觉很轻松愉悦,从孩子们的脸上也能感知他们是快乐的。看来,要想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并且还要找到调动孩子兴趣的激发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格言警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

  2、阅读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讲述具体事例,说出自己对培养美德的看法,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听懂主要意思。

  4、看相片,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课文挂图或放大图;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相片。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导入。

  ⑴ 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哪些格言警句?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学生背,教师相机鼓励,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

  ⑵ 这些格言警句你为什么记得这么牢?(归纳背诵的方法。)

  2、教师示范背诵一些格言警句,如:

  温故而知新。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像这样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大家想不想多积累一些呀?

  二、引导学生读、背格言警句

  1、读准字音。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恶念è,长念zhǎng。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念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念wù),为念wèi。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注意不读破句。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斜线处停顿,可避免读破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几遍后轻声自读,再指名学生高声朗读,然后齐读。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练习背诵。检查背诵情况。

  三、阅读短文

  1、反复阅读,了解主要内容。

  ⑴ 初读短文,了解大意。

  ⑵ 逐个自然段地阅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⑶ 把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抓住短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⑴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什么?

  ⑵ 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高尔基认为要怎样生活才会愉快?

  ⑶ 反复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思考:给字后面为什么加上逗号?永远强调什么?

  ⑷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谈体会。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等资料,了解周围老师、亲人、同学的事迹。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插图或者放大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三篇课文的主人公各有什么美德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分别在三幅图上写上诚信、诚实、善良、奉献。请同学们根据积累·运用八中口语交际的要求,就这一话题,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二、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交流内容

  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联系《钓鱼的启示》、《小珊迪》、《给,永远比拿愉快》等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培养美德;可以列举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说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求:⑴ 讲的同学先想好内容和顺序,要做到语句通顺、连贯。⑵ 听的同学要抓住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小组可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适当进行点拨。

  三、各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评议:哪个小组说的内容最感人,哪个小组表达得最清楚。

  四、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展示相片,回忆往事

  1、激趣导入。

  幸福美好的往事,令人回味无穷。留下美好瞬间的一张张相片,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大家都带来了精心挑选的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相片,让老师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快乐?

  2、提出要求。

  展示的时候,要讲清楚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说说相片上的内容,或者是拍照时发生的'事,再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张相片。

  3、自由组合,分小组展示相片。

  组内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带来的相片。教师巡视,有意识地发现一些表现不同事情而又有代表性的相片。如:

  ⑴ 家庭里值得纪念的日子:爷爷奶奶过生日;我第一次获奖;某位亲戚的开业典礼;堂兄、堂姐或表哥表姐的婚礼

  ⑵ 值得纪念的地方:随家人游览名胜古迹;乔迁新居;海滨度假;某公园或大楼建成

  ⑶ 难忘的童年趣事:坐在碰碰车上;与小朋友抢洋娃娃;做有趣的小实验;某项小型比赛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开拓思路。

  二、讲述相片,拓展思路

  1、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展示。边展示边讲述,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2、组织评议。要求就讲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优点,提出修改意见。

  3、指导讲述思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分享你的快乐,除了要把拍相片的时间和地点讲清楚之外,还要把相片内容,或者拍照时发生的事说具体,说生动。如,相片上都有些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干什么,人物的神情、动作怎样,也可以说说拍照时你曾经想了些什么,还可以说说拍照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行。

  4、再次分组交流,把有关相片的内容说得更具体些。

  学生互相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三、学生起草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认识生字,了解母鸡的形象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2.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老舍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词,边画边读两遍。

  3.思考。

  (1)作者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讨厌 尊敬)

  三 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出示投影。

  (1)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一只孵出小雏鸡的母鸡?表现了母鸡的什么品质?

  2.小组交流讨论。

  第(1)题: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发狂炫耀。

  第(2)题:①精心保护鸡雏,很有责任感;②想方设法为鸡雏找食,表现出母亲慈爱的本性;③教小鸡生活的本领,很负责,很辛苦;④夜间啼叫保护小鸡,很勇敢。

  3.集体汇报。

  4.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作者改变了他一向讨厌母鸡的心思,因为他看到了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现在作者是什么心思?读第9自然段。(认为母鸡伟大,是英雄。)

  2.作者仅仅在写母鸡吗?(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无私。)

  3.看看作者写猫和写母鸡在写作手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1)结构清晰。《猫》写猫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母鸡》明显分为母鸡孵出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两部分。

  (2)叙述动物的特点,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动物特点。对点滴小事进行具体的描写说明,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情感表达。《猫》始终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有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对母爱的赞颂。

  (5)语言运用。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有浓郁的“京味”.

  课后习题

  1.用“天?地?”的形式写四字成语。

  (1)形容大风时天地间暗淡无光。(天昏地暗)

  (2)形容声音大。(天崩地裂)

  (3)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天寒地冻)

  (4)形容时间长,永久不变。(天长地久)

  (5)形容包围严密,四面八方都布下了罗网。(天罗地网)

  2.后来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

  (学生发言)

  二、解决重点

  1、自主阅读

  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

  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

  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 文化气息 建筑格局 生活方式 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

  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

  三、突破难点

  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17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

  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

  六、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七、反思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

  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三、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3、使学生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教育学生珍惜春光。

  4、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突出春天特点的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天的特征。

  2、说话训练。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件一)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猜谜语:有三个人去看太阳。(打一字谜)(展示课件)

  2、引入:你知道春天有什么特点吗?你还想知道春天其他特点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春天带来什么变化?

  2、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展示课件)

  指导学生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插图,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怎么样。

  三、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诗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在谈的过程中,老师重点点拨。

  (1)你在这一段中,从哪些方面知道春天已经来了?

  (2)培养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诗文内容,抓重点词了解春天的特征的能力。

  理解绿,红的意思。

  绿说明柳树发芽了,红说明桃树开花了。

  (3)让学生知道这句话是从植物方面介绍春天牲的。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春天来了,还有哪些植物有什么特征性变化? (展示课件)

  (4)指导学生朗读。

  绿,红,柳,桃要重读。

  (5)让学生抓住来,醒两个词理解。

  来是因为燕子是候鸟,冬天到南方过冬,春天暖了,燕子才南方飞回来。醒是因为青蛙是冬眠动物,就是冬天,青蛙藏在田间的地洞里,不吃不喝地睡觉,春天暖了,青蛙从冬眠醒来,从地洞里钻出来,捉害虫。

  (6)指导学生再看图,说话训练。(展示课件)

  a、找到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展示课件)

  b、填空:春天来了,柳树( )。桃树( )。燕子( )。青蛙( )。

  (7)指导学生读第一节:注意读出语气,读出春天的美和春天的特征。

  同学们,春天来了,春风吹拂着大地,柳树绿了,桃花红了,再加上飞来的燕子和醒来的青蛙,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呀,请你读出这种春天的美和春天的特征。

  学生试读,适当范读,指名读。

  (8)指导学生背诵这节。

  第二课时(课件二)

  一、复习巩固。

  学了第一段,你知道也春天有哪些特点?(展示课件)

  二、学习新知:学习第二节。(小组学习)(展示课件)

  1、学生自学,引导边学边看图,边思考:这一段写了春天的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学生代表汇报:

  4、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到:

  (1)知道春天的风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轻轻地吹,细细地下是指春天风一般是微风,雨下得不是那么急而大,没有夏天的那种疾风暴雨。

  (2)抓重点词快来种反复理解。

  a、从种字知道了春天是播种、种植的'季节,只有春天的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

  联系生活实际:有很多花草,是春天种植,夏天开花。一些农作物,比如:玉米,豆类,蔬菜,棉花,都是春天播种,秋天心眼儿。

  b、快来种中快来的意思是,要人们珍惜这春天的大好时光,赶快种植,只有辛勤地种植,才有秋天丰硕地心收获,使学生的朗读。

  (3)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诵

  三、整理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有谁会看着课文插图说一段话。(展示课件)

  春天来了,风儿( ),小雨( )。柳树( )。桃树( )。燕子( )。青蛙( )。小朋友们( )。

  3、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春风唤醒了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和春雨,如果你就是他们,会怎么感谢春风呢?

  四、拓展练习。

  1、春天多美啊!你知道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吗? (展示课件)

  2、从古到今,大家用各种方式赞美春天有的用画画,有的用唱歌,有的用古诗,有的用写文章,还有的用优美的舞蹈。你认为春天美丽吗?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春天。 (展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