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1 09:39:5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任何一部小说都存在着“虚构”的成分,因为小说家的叙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我们甚至可以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沙之书》(板书),看看它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说作者又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

  二、相关介绍: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散文家,也是20世纪的一位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诗歌、散文、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的三大创作成果,有人评价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散文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小说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短篇代表作:《沙之书》、《小径分岔的花园》。

  三、内容探究:

  学生朗读全文,概述小说情节。

  问1: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我”从《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烦恼,最终偷偷把它放进图书馆阴暗的搁架上。

  问2:“沙之书”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沙之书”具有如下特点:1、八开精装的外观;2、异乎寻常的重量;3、令人陌生的文字;4、没有重复的图案;5、怪异荒诞的编码;6、无穷无尽的书页;7、磨损很旧的页面;8、粗制滥造的印刷;9、分段拥挤的版面;10、每页两栏的设计。

  问3:“沙之书”的名称缘何而来?

  明确:因为这本书的书页像沙那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原因6),所以被称为“沙之书”。如此看来,这确实是一本神奇(或“奇妙”)的书籍。

  问4:“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过程:充满好奇(按照推销员的讲解找图案,找页码;谈话时、购买时都不忘翻弄书籍,欣赏封面)——无比珍视(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痴迷钻研(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晚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它)——恐惧烦恼(悟到它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丢弃逃避(付之一炬又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污染地球,最后把它带到图书馆,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将它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总之,作者表达了“我”对无穷无尽的“沙之书”的态度变化。

  问5:“沙之书”虽是作者的“虚构”,但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类似的“沙之书”呢?你能不能举例谈一谈呢?

  明确:“沙之书”代表着无限和神秘,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沙之书”有:永不停歇的时间、无限广阔的宇宙、浩瀚无穷的知识、永无止境的数字、无法全知的未知世界、不断延伸的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深邃无限的人类思想……总之,“沙之书”就是对现实生活中“无限和神秘事物”的一种隐喻。

  (师)说:当我们面对那些“神秘而又无限的事物”时,我们一个方面可能会对它无比好奇、痴迷钻研,一旦深陷其中、无法解答时,我们又往往会感叹自身的`渺小和无知,继而就想摆脱烦恼、设法逃避。这种感觉就像小说中的“我”面对“沙之书”时的感觉一样,真实而又相似。小说《沙之书》借助“虚构”,运用“象征”,使“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通过“沙之书”这个意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时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凸现出来,这也就是小说的思想主题。

  总结: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说:“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那个可怜的小家伙因为扯谎次数太多,最后真的被狼吃掉了纯属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这一点:在丛生的野草中的狼和夸张的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副棱镜,这就是文学艺术手段……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艺术是魔力在于孩子有意捏造出来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对狼的幻觉;于是他的恶作剧就构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他终于被狼吃了,从此,坐在篝火旁边讲这个故事,就带上了一层警世危言的色彩。但那个孩子是小魔法师,是发明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组词,体会句子含义及句中表达的感情,练习背诵、了解人物背景。

  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教具题板

  难点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逐课复习生字、词语、句子

  二、针对复习情况,对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词

  役( ) 拱( ) 嫂 ( )

  设( ) 哄( ) 搜( )

  2、补充词语

  雪中( )I( ) 同归( )( )

  跌跌( )( ) ( )( )迢迢

  ( )( )尽瘁 ( )( )蹈火

  3、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在九门功课中,数学对我最感兴趣。

  (2)妈妈每天五点整左右下班回家

  (3)张老师会说好几国流利的英语。

  (4)昨天晚上,烟台下了一夜的大雨

  2、补充歇后语

  (1)十五只吊桶打水

  (2)小和尚念经

  (3)千里送鹅毛

  (4)张飞穿针

  (5)周瑜打黄盖

  板书设计

  在九门功课中,数学对我最感兴趣。

  妈妈每天五点整左右下班回家

  教后记

  优点:复习生字、词语、句子同学们都能认真复习。

  缺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个别同学不会用修改符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巩固要求会认的了;会用“常常”口头造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会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点击放大

  第一课时

  (完成一——六题)

  一、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三》的内容。板书:复习三)

  二、练习第一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讲清要求。

  2.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言字旁、绞丝旁、女字旁、口字旁”这四种偏旁),指名说出这四种偏旁的名称。

  3.写出带有“言字旁、绞丝旁、女字旁、口字旁”这四种偏旁的字。(指名一人写在小黑板上,其他人写在书上。)

  提示:想一想这些偏旁跟什么有关呢?一边想一边写,“言字旁”、“绞丝旁”每个偏旁写三个字;“女”“口”每个偏旁写两个字。

  4.订正小黑板上的字,并读一读。

  答案:

  言字旁——许、识、让、说、话。

  绞丝旁——经、绿、红、细。

  女——妈、好。

  口——叶、听、叫、吹、响。

  三、练习第二题: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小黑板:

  日——目羊——样本——木

  王——玉石——右向——响

  指名读一读。

  2.说一说每组后面的字与前面的`字相比,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目”比“日”多一横;“玉”比“王”多一个点;“本”比“木”多一横;“样”比“羊”多个木字旁。“响”比“向”多个口字旁;“右”的撇出头,“石”的撇不出头。)

  3.指名口头组词,区别字义。

  四、练习第三题:

  1.读一读题目。

  2.先自己小声拼读音节,再指名读音节。

  3.看拼音写词语。

  4.订正。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记

  1.出示小黑板,自己练习小声读。

  红旗英雄集体白鸽燕子

  帮助结实勇敢杀害静悄悄

  2.指名认读,要读正确。

  六、练习第五题:看图说句子,用上“常常”这个词

  1.读一读题目,讲清题目要求。

  2.说一说“常常”是什么意思?和“天天”的意思一样吗?

  3.观察第一幅图。

  先给两个小朋友起名字。(小明和小刚)

  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小明和小刚给小树浇水。)

  用上“常常”这个词,这句话怎样说?(小明和小刚常常给小树浇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明和小刚经常给小树浇水,不是只浇一两次。)

  4.观察第二幅图。

  先给图中的小女孩起个名字。(小兰)

  说说小兰在干什么?(小兰帮妈妈洗碗。)

  用上“常常”这个词,这句话怎样说?(小兰常常帮妈妈洗碗。)

  “小兰帮妈妈洗碗”和“小兰常常帮妈妈洗碗”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七、练习第六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上面的音节。读的时候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

  2.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写字。下面我们先来认认几个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卡片:打、快、很、轻、路、领,指名认读。

  这几个字都是左右两部分组成的。按什么笔顺规则来写呢?(这一问不必回答)

  2.老师在田字格小黑板上逐个写这六个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按什么笔顺规则写呢?(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写。)

  3.指导写“打”。

  (1)观察范字。

  看看左右两部分一样宽吗?(左窄右宽)

  再看看左右两部分一样高吗?(左高右矮)

  接下来看一看每一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

  (2)老师示范。

  先写左边的提手旁,提醒第三笔是“提”。再写左边的“丁”。“丁”的横写在右半格横中线上边一点,竖钩的收笔处与提手旁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描两下,临写四个。

  4.“快、很、轻、路、领”这五个字的指导方法、练习步骤与指导“打”字基本相同。要求学生先观察好左右两部分所占的比例,再看看左右两部分是否一样高,最后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练习写字。每个字描两个,临写四个。

语文教案 篇4

  一.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了.识了字我们就可以读书看报学到很多知识,大家高不高兴啊?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在齐读)

  (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陈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那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

  (过渡):要想读好读对就必须把音节读准

  二.复习音节

  1(出示课文音节)请一位同学们又快又准地找出其中的整体认读音节.(yi si wu shi zhi )齐读一遍.

  2(出示er )你们认识这个由特殊韵母组成的音节吗?请 读,读时注意舌头由平到卷,领读

  3( 出示ting san cun )你能分辨两组韵母有什么不同?请你读出他们的不同.请XX读,领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拼音学得都不错,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三.读课文

  1.(出示课文拼音)下面陈老师要求把音节连起来拼成

  一句话,先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少量时间自由读)

  2你读熟了吗?那位小朋友敢来试一试?请四位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3他们读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请第一小组读第一句,依次类推.准备好了吗?起――

  4(出示拼音加汉字)下面我要求你们联系拼音读课文,这有一定难度,但陈老师相信这么聪明的你们只要认真读肯定会读.我先请四个同学试试,每人读一句.

  5他们读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每一小组读一句.

  6(出示古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先跟老师读一遍,读诗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感情,想想刚才那副美丽的图画,看见标点稍微停顿,不能拖声拖调.(领读)

  7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学生字

  1.(课文显出生字)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生字了,这篇古诗要求我们学会的生字是"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读了这么多遍书有人肯定已经认识他们了.(出示卡片)我请小朋友带着大家看陈老师的卡片再拼读一遍.(请小朋友领读)

  2我折去拼音你们还会读吗?我们来开火车.(请两组小朋友)

  3我们重点来学习一 二 三,先看"一"一起读.你能用一组词或说个句子吗?

  4我们来学写"一","一"是由笔画"横"组成从左下格靠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向右横,当左右相等时在横中线上收笔,收笔要停顿.看陈老师写一个.跟我一起说.(边写边说)2再看电脑老师给我们写一遍.3打开习字本(学生唱儿歌)试着描一个写一个.4

  5我们再来学习"二"一起读.2你能用"二"说句话或组词吗?3二有个特点第一笔比第二笔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二的两笔住在田字格的那里?4你们说的很对,看老师写,(板书)(二也是由笔画横组成,第一笔横短应该写在横中线上面,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的下面比较长.)5拿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写一遍6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6请 XX 读(出示三)齐读.2你能用"三"组词或说句话吗?3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由三笔横组成,第一第二笔比第三笔短.)他们分别写在田字格的那里?4看老师写一遍,再看电脑老师写一遍.5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三个生字"一 二 三"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态度上每一节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了解课文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用心倾听,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感受语言的优美韵律,体会声音的美妙。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课中语言的特点。

  2.体会并运用:用心听,感受声音的美妙,感受生活的多彩。

  教具准备:

  1. 自制幻灯片。

  2.准备课外阅读《雨铃铛》一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根据预习提纲,预习课文。包括:认读生字,练读课文,提出问题。

  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把你认为容易出错的字讲给大家听。(略)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1. 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继续参看课后的生字表。

  3. 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 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记住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点评:通过多层次读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美读课文,深入体会,领略文章的韵律之美。

  1. 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描写优美的句子划下来,多读一读。

  2.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与同学共同分享。

  3. 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和你一起去欣赏。

  4. 老师适当点拨,并给予恰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音韵之美。

  5.从风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的声音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以下部分可做成幻灯片 读一读,填一填,声音的世界会更丰富。

  你总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当春风_________________,当暖风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总听过水声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补充的内容加在里面。这就是你和作者合作的一篇作品。

  点评:通过朗读和练习,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会语言节奏和魅力,并联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自读课文,联系实际,感受自己的声音世界。

  1. 接着读课文,随着课文一起,回忆自己小时候听到的声音。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声音,你了解了周围的事物。从声音里,你逐渐熟悉了你身边的世界;在声音中,你逐渐成长。

  2.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你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说一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先让学生准备一分钟,再交流讨论。

  3. 学生列举一些和谐美妙的声音:如:演奏的音乐、小孩的哭声是成长的信息、写字的刷刷声是学生发展的脚步声、我们就像是一个个音符,演奏着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是和谐的声音,和谐的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4. 老师小结: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把世界编织得如此美妙,是丰富多彩的声音演奏着生活交响曲,让我们用心聆听声音,你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你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多彩。

  点评:从课文到生活,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且,在学生的读书和讨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 扩展发散,加深体验,洞悉声音的丰富美妙。

  1. 向学生推荐一文,细致的感受雨的声音。

  《雨铃铛》是一篇写雨的声音的文章,仔细读一读,看看雨有多少种声音?当下雨的时候,你也去听听。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听:

  风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 美妙的声音 美好的生活

  水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教 法:引导探究法、组织合作法、以读代讲法

  学 法:阅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到10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地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地兴趣,丰富知识。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一)、初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自读

  2、组织小组内交流读后知道了什么?

  (二)、再读,熟练朗读。

  1、组织小组学习

  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三) 交流识字方法

  (四)、思考: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自主学习法)

  2交流自己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1组内朗读。(小组读、分段读、同桌读)

  2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3、组内说一说

  1、班内交流方法

  2、小结: 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仔细读

  三、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说话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句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清笔顺。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2.小朋友们能正确认识这些本单元的生字真不错,你们能把每个字都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吗?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先解决了前几天学习中记得不牢的字,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互相提问,检查是否能用正确的笔顺写字。

  三、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

  3.出示词语:

  4.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5.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委有趣。

  三、拓展练习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

  讨论: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你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 学习成语歌。

  (2) 学习儿歌。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 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 今天,我们学写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字就按什么顺序书字。

  (3) 出示:同

  3.练习。

  4.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图一)图上的王洪是怎样看书的?

  2.(出示图二)图上的李良是怎样看书的?

  3.(出示图三)图上的张海是怎样看书的`?

  4.(出示图四)图上的韩小是怎样看书的?

  5.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谁的姿势正确呢?

  三、拓展训练

  1.请三按图意表演,其余的小朋友们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2.组织学生发言。

  3.小结: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持好自己的眼睛。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好的读书姿势呢?

  四、练笔

  你想对这些不良看书习惯的同学说什么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导学目标】

  1、 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 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一刹(chà)那 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 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 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 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区别飘和漂的不同用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朋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多原谅他人的错误的做人道理。

  情意目标:

  学习主人公相互关心,相互谅解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文是个跟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和人之间要多谅解他人,和睦相处。我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孩子读故事,讲故事,在朗读明白道理,感悟语言文字的方法来学习。

  四、课前准备:

  挂图、自制课件:电子卡片、练习。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授课时间

  星期二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因为学生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课前会很乐意去预习,那么,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再卖关子了。直接检查朗读和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打开课件,自己认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一读。读出一个,奖励一个动画苹果。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

  4分段指名读、齐读。正音。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电脑出现一座山,理解山脚、山顶小河从山上流下的'情景。贴图,理解人物所处位置。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读出乐坏了飘呀飘等句子的情感。

  2情境引读,老师读过渡段,怎么回事呢?学生接读故事。指导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读完故事,你想说什么?想到了什么?

  4选一段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好。

  三总结巩固,再次认读生字。

  四作业:

  1识记生字词语。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认读电子生字卡片。

  2组词。

  二基本功训练

  1区别飘、漂。

  2读一读飘呀飘漂呀漂,学说()呀()的词语和句子。

  三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1重点指导祝、福两个字地结构。

  2练习在田字格中写。

  3作业展览,比一比谁写得好。

  板书设计

  松鼠(山顶)风筝

  纸船

  小熊

  (山脚)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 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nai“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猫》教案01-11

语文《离骚》的教案01-20

语文《青松》教案01-20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夏》教案01-30

语文尊严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