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经典【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背景:《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造适应幼儿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能积极主动有趣地观察、实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所以,我选择了《三颗星星》这个故事,对幼儿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际的生活安全教育。故事中准确、有趣地介绍了作为马路上交通信号的红灯、绿灯、黄灯各自的指挥语言,特别适合中班的幼儿。我利用了孩子周围的生活基本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信号灯的作用。
2、知道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红、黄、绿灯,创设马路的情景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设计意图: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三颗星星》,要求:听一听,故事里有哪三颗星星?他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听故事。
二、提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讨论、再提问,利用层层深入的形式, 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故事内容,引出红绿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设性的运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1、故事里有哪三颗星星?
学了什么本领?(幼儿相互交流:把你听到的告诉旁边的朋友。)2、师提问:红星星有什么本领?(黄、绿灯)太阳妈妈为什么要送他们下来?
它们在地球上做了什么事情?(变成了马路上的红绿灯,还有一个新的名字:交通信号灯。)探索:信号灯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是交通信号灯?
3、红绿灯装在什么地方?(马路上,十字路口)4、如果没有红绿灯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发生交通事故,交通阻塞)小结:所以在生活中,红绿灯很重要,它是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三、儿歌:(红绿灯)(设计意图:运用情境表演法让幼儿学一学怎样过马路?同时提升生活经验:遵守交通规则。)1、你和爸爸妈妈是怎么过马路的?(红灯停、绿灯行。你们真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人。)2、听听儿歌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过马路的?一起念一念、学一学。
活动反思与建议:其实怎样过马路对多数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般出门家长也会提醒,但是到底这三个灯有什么作用?幼儿还是一知半解的`。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对红绿灯、交通信号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运用了动画讲述故事,大家很感兴趣,而且一下子就了解了故事内容,本来黄灯的作用大家都不知道,现在了解了。也从这次活动丰富了信号灯、交通规则这些方面的知识。
"还知道哪些是交通信号灯"这个问题幼儿一下子说不上来,我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观察,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丰富。也可以放到下次的活动再开展。
活动反思与建议:
其实怎样过马路对多数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一般出门家长也会提醒,但是到底这三个灯有什么作用?幼儿还是一知半解的。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对红绿灯、交通信号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运用了动画讲述故事,大家很感兴趣,而且一下子就了解了故事内容,本来黄灯的作用大家都不知道,现在了解了。也从这次活动丰富了信号灯、交通规则这些方面的知识。
"还知道哪些是交通信号灯"这个问题幼儿一下子说不上来,我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观察,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丰富。也可以放到下次的活动再开展。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沉浮的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虽然很少被提及,但却又时常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初步感受、理解悬浮现象,激发他们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变化。
2、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难点: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磁吸标志、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活动反思】
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蓝钧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做中学”、“爱玩”使他思维的“可逆性”在表现。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2、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在动手、动脑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学具:手电筒若干、手工纸剪成的小兔头型若干、操作盘子若干(里面放记号笔、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纸剪成的大熊头型1个,并在眼睛的部位开两个小洞。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问题,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影子游戏,看,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让小兔也有影子吗?需要什么工具?
2、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现在桌子上、椅子上、墙上、地上等)
有新发现吗?(影子还会变大、变小)
4、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能干,让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现在墙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个地方,还发现影子会变呢!
二、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推进、拉远小兔或手电筒,影子会变化
1、幼儿第二次探索影子的变化
师:影子还会变化呢,怎么会变化的,我们再来玩一玩。
2、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玩的?(推进、拉远小兔和手电筒,小兔影子都会变化)
3、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真聪明,发现推进、拉远小兔,影子会变化;推进和拉远手电筒,影子也会变化,影子游戏真好玩!
三、鼓励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光能穿过洞”这一科学现象。
1、教师演示兔子影子,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老师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师: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们的一样吗?
2、鼓励幼儿探索如何让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师:有什么办法让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儿讲述办法
4、鼓励幼儿探索
师:桌上有蜡笔、纸、剪刀,胶水,就按你们的办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来试试,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没有眼睛!
5、幼儿交流探索情况
师: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6、教师继续玩影子游戏(拳头影子演示)启发幼儿
师:看来,画眼睛、贴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来玩一个影子游戏,看看能不能给小朋友一些帮助。
5、鼓励幼儿发现影子上出现“眼睛“的秘密
师:拳头影子上怎么会出现眼睛的呢?
6、教师小结:
师:原来有洞,光就能穿过去
7、鼓励幼儿再次操作在兔子头上剪洞
8、师:怎么让小兔头上有洞呢?用你的办法试试,如果不会剪可以看示范图。
9、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活动延伸:
让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根据《指南》所提倡的“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好玩的冰”。通过两次探索:玩冰——冰中取礼物,让孩子们在与冰的亲密接触与操作中具体感知冰的特性并获得冰融化经验,最后在欣赏夹心冰块制作过程中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冰制品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冰透明、冰冷,光滑,能化成水等特性。
2.能想办法让冰融化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块,杯子,夹心冰块,积木、筷子、热水、盘子,毛巾,盆,PPT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冰的特性。
1.出示冰,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老师把冰放在后面的杯子里,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一下回来告诉老师冰是怎么样的?
2.幼儿探索并交流。
提问:冰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冰看上去是透明的,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玩一玩,还会变成水。
二、第二次探索,感知让冰融化的方法。
1.提出要求老师想送你们一些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都藏在冰块里,你们要想个办法才能拿到礼物,想个什么办法呢,谁来说一说?你们觉得这么多的办法都能拿到礼物是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热水、木块、小棒,请你去试一试,看谁能够拿到礼物。
2.尝试取物并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拿到了礼物?你发现最后冰变得怎么样了?
3.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办法,有的用热水泡冰块,有的用小棒搅拌,还有的用木块敲,冰块慢慢化掉了,越来越小,最后大家都成功地拿到了礼物,真开心!
三、播放PPT,了解夹心冰块制作过程。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的?谁先来猜猜看。(幼儿猜想)还是请夹心冰块宝宝自己来告诉你们吧。(播放PPT)
四、延伸:.制作夹心冰块送给爸爸妈。
活动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对糖的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杯子、勺子、温水、米、奶粉、果汁粉、沙子、盐、糖。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给小朋友们尝一尝试,后再轻轻的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的?
2、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因为里面有糖)那你有没有在里面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
二、教师示范小实验
实验一:观察糖溶解的现象。
师示范操作方法:先用勺子舀一勺子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现在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吗?躲到水里去了! 实验二:观察盐到哪里去了?(请3-4名幼儿来同时操作)
师:老师这里还有盐,你们谁也来试一试?(幼儿操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都知道糖和盐能在水里溶解。
三、幼儿实验
a)认识材料。
师:现在老师先请你们看一看你们桌上有什么东西?
b)幼儿动手实验。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老师为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上杯子、一个勺子、还有果汁粉,操作时可以自己选其中一样东西放到你的杯子里,作小眼睛看看你倒的.这些东西会不会像糖一样藏在水里看不见,溶解了呢?在操作时还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抢。
老师这里还有一张调查表,我想请你们把做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你们做好后啊,在可以溶解的东西下面的打勾,在不可以溶解的下面画圈。 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果汁粉、米、沙子、奶粉放到水中有什么变化?
c)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四、教师实验
五、结束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是可以溶解的,也有好多东西是不可以溶解的,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们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小吸盘
1、
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 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 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 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 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 玩玩饮
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 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 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结果,“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汇报: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实验材料。
科学教案 篇8
一、引出
1、欣赏歌曲:《泥娃娃》
2、泥娃娃的歌好听吗?泥娃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泥娃娃是什么地方才有的?
我们来看看无锡的叔叔、阿姨们做的泥娃娃?
3、你喜欢泥娃娃吗?为什么?
说说各种泥娃娃代表的各种祝福含义。
二、泥娃娃展示
1、米老鼠唐老鸦听说大阿福又漂亮又能带来福气想请泥娃娃去作客,我们一起看看,有几个泥娃娃去作客?
2、这些泥娃娃一样吗?这么多泥娃娃要展示在柜台上,每个柜台上要有四个泥娃娃,怎么排列好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你们去试一试,把排列的方法记录下来好吗?
三、幼儿动手
尝试按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列,比一比谁的'排列方法多?不能重复哦!
四、交流分享
1、请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2、有排法一样的吗?数数一共有几种排法。
科学教案 篇9
一、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受力面增大与站立稳定性的关系。
2、对探索如何使物体站起来感兴趣,尝试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台历、纸袋、镜子、相框、扑克牌、吸管、书等。
2、各类辅助材料:剪刀、皮筋、橡皮泥、积木及集体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让桌上的物体站起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宝贝,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出示)大家能帮我让这些宝贝都站起来吗?
2、幼儿自由尝试。
(二)集体讨论、归纳方法
1、师(出示台历):你用什么办法让台历站起来的?为什么台历打开就能站起来了?(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前后台历底部的不同,发现底变大了使台历站起来了)还有什么也是用这个方法站起来的?(幼儿讨论)
2、师:(出示相框):你用什么办法让相框站起来的?为什么相框撑开了就能站起来了?它的底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支撑点变多了站起来了)还有什么也是用这个方法站起来的`?(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有些宝贝底变大了就站起来了;有些宝贝脚变多了就站起来了。
(三)第二次探索:让吸管小人站起来
1、师:你能用我们学到的办法让吸管小人站起来吗?你可以选择材料帮忙(介绍辅助材料)
2、幼儿自由分组,合作操作。
3、幼儿交流、讨论使物品站起来的方法。
4、教师小结:有些宝贝虽然自己不能站起来,但可以借助其他东西的力量来帮忙站起来。
(四)谈话迁移
1、师:小朋友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宝贝也是用这样的方法站起来的?
2、除了这种方法,要是物体站起来还有其他方式吗?(探讨呼啦圈的站立)
3、延伸: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起去寻找生活中物体站的秘密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经典]科学教案07-30
科学教案(精选)09-01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2
(经典)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23